《中国信息年鉴》创刊序言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代序)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中国信息年鉴》编委会主任 曾培炎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在给人类带来无限惊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始料不及。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跳跃式发展,已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可能产生的影响,人们一时还难以完全认识和把握,但加快信息化进程几乎已成为新世纪伊始世界各国普遍的战略选择。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已经确立了宏伟的信息化战略目标。2000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明确了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使命,也指明了我国信息化的道路和发展方向。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多年时间里,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发展方向上看,现代化和信息化都在逐渐趋于一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信息化,也必须实现信息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革命为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技术支撑,信息化又同时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最强大、最具生命力的动力源。我国经济要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是从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来看,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都是解决诸多问题的交汇点,也是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城镇化等发展战略相辅相成的全局性战略。

  从发展模式选择上看,我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秉承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的固有模式。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跳跃性发展、快速传播和成本不断降低等特性,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学习曲线的高点和成本曲线的低点进入信息时代,通过直接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迅速弥合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就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为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国家已经制定了第一部信息化专项规划,各地区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突出信息化主题外,也纷纷制定了信息化专项规划,作为指导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与此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也成为各行业十五规划的共同主题,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信息化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相当规模,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信息技术开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政府信息化、区域和城市信息化、行业和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也取得了成效,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也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国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计算机、电话、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率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关键的信息技术还没有掌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相关法制建设没有跟上,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初步建立,又刚刚加入世贸组织,还有许多地方不能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需要。从全球信息化发展大趋势看,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引发的数字鸿沟也是现实的、严峻的。由于发展的基础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在致力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同时,还必须面对发达国家先发优势的挑战。因此,实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政策保障和长期艰苦的努力。

  对于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信息化道路,我们还有许多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也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信息化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我国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