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

(信息产业部  20015月)

 

21世纪初的5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既给我国信息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我国信息产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信息化放在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在党中央全会决议中是第一次,是党中央站在时代的前列做出的伟大战略决策,这对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信息产业“十五”期间的紧迫任务。

十五”期间的发展对新世纪信息产业的更大跨越至关重要。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的总体要求,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多层次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本纲要是“十五”期间指导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的文件。

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信息产业仍将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2005年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将超过7%(其中通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4.7%,电子制造业超过2.5%),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增长。

——到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将超过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到2005年,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

——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

——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

——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推动力。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提高其他产业的效率,大量降低物质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并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变工作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推动作用。

二、信息产业“九五”发展回顾(略)

三、“十五”计划

“十五”期间,是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当前,谋划未来,实现“十五”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争取在新世纪有一个好的开局。

 ()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经济全球化是半个世纪以来日益鲜明的一个发展趋势,其深层次背景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和配置。主要表现为:

——产业国际化。信息产业具有最广泛的国际性,产业梯次转移发展的趋势十分突出。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由于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使得技术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所需经费和高科技人才投入越来越多,因此,各大公司和国家间联合研究开发之风势不可挡。市场、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化使得国际竞争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技术、品牌、资本和市场份额的竞争。

——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跨国公司通过兼并、联合成为行业主导力量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生产规模化。电子产品大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生产规模将越来越大,进入门槛将越来越高,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

——产品本地化生产销售趋势明显。出于开拓市场的需要,各跨国公司都在大力推行本地化战略,纷纷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参加信息技术协议(ITA),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参加信息技术协议(ITA)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以及外资,有利于规范完善国内信息市场,也有利于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对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产业快速发展有利。

同时随着市场和资本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通信运营业和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国内市场将面临巨大冲击,对我国部分电子产品出口也有一定影响。

3.国际上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化差距逐步扩大,形成新的贫富分化格局

——信息已被各国看作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冲击着全球。这种趋势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网络和信息安全也开始成为突出重要的问题。

——各国信息化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加快我国信息化进程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国内地区间信息贫富不均的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差距加大。各种通信企业在转轨期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基本通信服务缺乏相应的保障,普遍服务成为“十五”期间要突出解决的问题。

4.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规模迅速扩大,供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国民收入将大幅度提高,大众的消费结构将由以满足基本物质生活为主转向更多追求精神享受,人们对邮政、电信服务和新型家用电子产品以及信息服务提出多种类、多层次的服务要求。

——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发展受市场的约束越来越明显。

5.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是未来信息产业的主流技术。进入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技术已成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通信网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多元化需求,信息传输所占据的带宽飞跃增长,推动传输网不断刷新带宽的数量级;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随着通信设备研发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个性化的通信服务将迅速提高,21世纪将是智能技术和通信个人化高速发展时期。

——各种技术相互渗透,产品界限日趋模糊。数字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促进了电视、计算机、通信的逐步融合。

——技术进步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电子技术的这种日新月异升级换代,为电子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不断产生新的产品门类。

——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网络成为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重点。

6.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

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的作用日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着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加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是“十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立足改革开放,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创新能力。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处理好产业发展中总量与结构、速度与效益、市场导向与政府管制、普遍服务与有效竞争、开放与安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2.继续深化改革,破除垄断,健全法规,规范市场,加强行业管理。抓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发展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有的可以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地区区域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加大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

5.坚持自主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掌握以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为重点的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重点支持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大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与应用力度。加大技术标准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高度重视信息和网络安全。

6.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和解决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7.加速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系统装备和服务的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8.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稳步有序地开放国内通信服务市场,进入国际通信服务市场,迅速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规模,突出信息产业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

()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到2005年,产业规模将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名列前茅,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7%,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将基本形成法律制度完善、竞争有序、资源配置有效合理的通信市场环境;建成世界上规模容量最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通信网络;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企业。邮政形成集实物传递类、金融服务类、电子信息类、集邮类业务为一体的多品种、多层次、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体系。网络能力及技术层次达到较高水平,实现国有邮政企业的扭亏为盈和邮政产业的优化升级。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将位居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之列。建立布局合理、经济规模、竞争力较强的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软件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

1.经济增长目标

——“十五”期间,通信产业发展速度继续保持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到2005年,通信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23.38%,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7%)3倍多。其中,邮政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约为2000420亿的2倍;电信业务收入达到9200亿元,是20003070亿元的3倍左右。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系统内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约22%;销售收入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20%;出口创汇额达到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左右(按海关统计口径)

2.通信能力目标

——国内光缆总长度250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50多万公里),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固定交换设备总容量超过3亿门,移动通信交换设备总容量超过3.6亿户,均位居世界首位。

——加快国际通信海光缆建设步伐,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扩大全球范围通信市场份额,发展成为亚洲地区主要通信枢纽和国际通信转接和信息服务中心之一。

——上网计算机4000万台左右,ISP/ICP达到5000个。

——完善营销投递网。邮政局所控制增长、优化布局,达到6.7万处,实现电子化网点3.95万处,其中,邮储网点联网2.5万处,ATM 1万台,POS 2.5万个。

——邮路长度达到445万公里,其中:干线火车邮路17.8万公里,干线汽车邮路16万公里。

3.产品产量目标

2005年,主要产品年产量达到:集成电路200亿块、电子元器件5000亿只(其中片式元器件占80%)、微型计算机1800万台、移动通信手机1亿部、光纤2000万公里、彩色电视机4000万部、激光数字视盘机2000万台、彩色显象管4500万只、网络产品销售额370亿元、软件业销售额2500亿元。

4.服务水平目标

——电话用户总数超过5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将超过40%。力争实现全国95%以上的行政村村村通电话。

——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2.4-2.8亿。用户数占世界总数的20%,位居世界第一。主线普及率由200011%提高到18%左右,超过当时世界平均水平(17.65%)

——移动通信用户数达到2.6-2.9亿,用户约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普及率由20006.7%提高到21%,超过当时世界平均水平(15%)

——数据、多媒体和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亿户,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5%

——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亿户。

——电信服务质量达到国家制定的电信服务标准。

——全国城市地区具备通邮条件的全部实现通邮,逐步解决农村通邮问题。全国人均函件量达到13件/人。

——地市以上城市户箱普及率达到80%

——全国省会城市之间基本实现信函4日以内投递;大城市之间邮政特快专递基本实现次日投递。

——电话呼叫邮政服务覆盖95%城市;县市以上城市基本实现邮政包裹投递到户。

5.技术创新目标

——建立起技术创新机制,自主开发能力明显提高,重点突破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部分主要关键技术和大生产技术。力争在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实现产业化。

——加强技术创新,使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使科技进步对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扩大知识产权拥有量,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国产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

6.投资与效益目标

——为了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经初步测算,“十五”期间投资规模为17000亿元,其中电信业12500亿元,邮政业投资规模为50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4000亿元。

——2005年,电信业全行业投入产出比由2000年的1:1.5提高到1:3.3左右;百元固定资产产出值将由2000年的50-55元提高到60-70元。国有邮政企业实现扭亏,并略有盈余,劳动生产率达到16万元/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员工业增加值生产率将由2000年的6万元/人年提高到13万元/人年,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达到1:4

7.通信行业管理目标

在通信服务领域内建成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

——出台“电信法”及相关法规,修订邮政法及无线电管理条例等。

——建立通信业务资费价格监测和成本监测体系,形成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分层次的通信业务资费体系。

——实现公平互联互通。

——确立完善的市场准入许可制度,根据各类业务特点发放一定数量的经营许可证,形成有效市场竞争格局。

——形成合理的频率、轨道、码号等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

——拟订对各部门专网及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管理的办法,进行统一管理。

8.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制造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型产业转变;技术进步方面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向自主开发和创新为主转变;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向集团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并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地区工业布局在继续加快东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同时,通过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积极扶持通信企业在立足国内市场、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同时,走向国际通信服务市场,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9.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标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显著增强,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大幅度节能降耗,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生产控制和辅助设计,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

10.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目标

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系统、装备和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满足金融、财税、教育、政府宏观调控、国防等领域对信息系统、装备和服务的需求。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效果,使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取得明显进展。信息服务业形成规模。

——政府上网工程取得成效。县以上各级政府上网,地、市以上各级政府文件生成、收发电子化,公众上网查询可公开的政府信息。

——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

——电子商务的技术和网络基础满足发展要求。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在社会环境具备的条件下力争基本实现企业对企业(B-B)方式的电子商务;大力推进企业对消费者(B-C)方式的电子支付系统。

()发展重点

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通信业

(1)基础传输网

——“十五”期间,光传输网仍是建设发展的重点,适当发展和完善微波和卫星网,使其成为光缆传输补充、保护和应急手段。

——传输网的规模容量、技术水平将继续稳步提高。

长途光缆传输网将继续改进和完善现有网络,在挖掘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考虑到核心网向轻载网方向发展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长途光缆传输网将继续扩大规模容量。拟新建约20万公里国内长途光缆,长途光缆传输网的光缆长度将达到50万公里以上。加大国际海光缆网的建设力度,扩大我国拥有产权的规模容量,提高我国通信网的国际地位。

省际长途光缆网将重点进行光层面的建设,在业务量大的地区建设新型光纤,积极采用DWDM技术,适时应用光节点设备(OADMOXC),并构架全光网络,形成适应通信发展需要的大容量、高可靠性和灵活的基础传输网。传输系统速率达到T位级,能充分满足社会各界对传输带宽的需求。

中继传输网作为本地电信业务的综合传送平台,“十五”期间要继续调整网络整体布局优化网络组织。进一步完善光缆网络的建设,尤其是加大中、西部地区县或县以下光缆网的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为各种业务的发展提供大容量、高速率和安全可靠的传送平台。

——大力发展接入网。

以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为原则,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缆、同轴电缆和无线等接入技术和手段,大力发展用户接入网。在大中城市要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速度,促进视频、数据、话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在本地接入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接入网的建设和经营。

——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网络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拥有传输网络经营许可的企业应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出租带宽、波长、光纤、光缆、管道及其他各类传输网络元素。

(2)通信业务网

①固定电话网

固定电话网是实现普遍服务的主要方式,我国电话普及率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固定电话网将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大力发展,发展重点主要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积极发展增值业务,提供数据接入服务。“十五”期间,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本地电话网络,合理解决本地电话网络与不同长途电话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为用户自由选择本地电话网和长途电话网提供灵活方便的条件。

“十五”期间,随着宽带数据网的建设速度加快和本地宽带骨干网络的形成,现有窄带交换网络与宽带数据网将作为重叠网存在于本地网中,网络技术装备也将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大城市将采用集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交换功能为一体的融合型宽带交换机。

 ②移动通信网

——积极推动移动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十五”期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和最有增长潜力的移动通信市场。移动通信业务将逐渐成为我国通信业中的支柱业务,发展移动电话用户也是提高全国电话普及率的主要方式之一。

——尽快拆除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逐步增加网络的业务支撑能力,积极做好第三代网络技术研发和战略研究,2003年左右开始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十五”期末,我国的移动通信网将形成第二代和第三代共存的局面。

——移动通信业务将逐步从单一的语音业务向多种类多速率的综合业务方向演变。“十五”期末,除高质量的移动语音通信外,移动通信网将向用户提供短消息、移动数据及移动多媒体业务。

③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

——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网,是“十五”通信网发展的重点。

——根据业务需求量和技术的成熟程度,在长途网络上采用IP Over SDH/WDM、超高速(G比特或T比特)路由器以及光波长路由器等技术组建宽带IP骨干网络;在城市范围内采用十兆、百兆、千兆局域网(LAN)以及IP OVER  SDH/WDM、超高速(G比特或T比特)路由器等技术组建宽带IP城域网;大力发展信息化小区和商务楼,对于信息化小区,做到“千兆进小区、百兆进楼宇、十兆进家庭”,对于商务楼,做到“千兆到大楼、百兆到层面、十兆到桌面”。努力形成一个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的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平台。

——“十五”期间,随着软交换、媒体网关等IP语音技术以及全IP第三代移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成熟,在宽带IP多媒体网络平台之上,开放多种具有一定质量保证的IP电信业务,IP电信网络将与传统电信(时分复用技术)网络并存,向用户提供分层次服务质量保证的电信业务。

——重点培育ISP(INTERNET业务提供商)ICP(INTERNET内容提供商)ASP(应用业务提供商)HSP(宿主业务提供商)等的发展,鼓励各类通信企业开发信息资源和吸收社会信息资源上网,并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偿使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施信息网络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办公、虚拟专用网(VPN)等业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促进在网络上的各项应用,努力争取在网络上建立电子政府、电子企业园区、电子医院、电子学校、电子商场、电子影院等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会实体,鼓励企业、家庭使用网络上的各项应用,力争在“十五”期间使得网络应用深入每一个家庭和企业。

(3)信息和网络安全

——利用光缆,微波、卫星等不同通信手段保证网络安全。

——合理优化光传输网络布局,加强传输网路由保护,提高可靠性。

——进一步加强卫星定位系统的监测和研究。

——建设并完善国家级网络管理中心,统一监控并可调度全国网络资源。

——继续建设、完善党政专网和应急通信网。

——涉及到国家及经济安全的专用网络要把安全建设放在首位,必要的可与公用计算机网络物理隔离。但要充分利用公网传输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重点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防止计算机网络受到侵害,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加强邮政通信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机要通信安全保障体系。

(4)邮政

——适应市场需求,在保证传统邮政业务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发、积极发展物流业务和以电子邮政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业务。邮政经营范围将由传统的邮政业务扩大到商贸、货运、仓储、社区服务等领域,利用邮政终端服务网、实物传递网和邮政计算机网的优势积极做好“三流融合”新业务的开发、应用,逐步形成以实物传递类、电子信息类、商品营销类、金融服务类等综合业务为一体的全国性邮政业务体系,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邮政服务。

——合理优化调整改造邮政实物传递网,建设邮政物流配送网络,提高邮政实物网科技含量和运行效率。

——进一步完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扩大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规模及应用范围,增强网络系统功能和安全性能,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提高网络应用水平。积极建设中国电子邮政。

——加强邮政客户服务网络的建设,加强邮政客户服务中心、服务终端、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实现邮件投递和物品递送相互配合。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十五”期间,要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力开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与信息服务能力,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

(1)集成电路

——以加强集成电路设计为重点。集成电路设计要与整机开发相结合,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整机企业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设计开发市场较大的整机产品所需的各种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0.18--0.25微米,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有条件地逐步设计开发通用集成电路(包括CPU)

——扩大和提升国内现有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工艺技术、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改造,加快现有生产线的技术升级,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扩大产品品种,替代进口。

——实施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国内外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或投资机构在国内建立当今水平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提高国内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水平。

    (2)新型元器件

——以元器件产品升级换代、满足提高电子整机本地化率和扩大出口为目标,发展片式化、微小型化、多功能化的新型元器件产品,加强新型元器件和新型显示器件的开发,以适应新一代数字技术产品发展的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扩大出口,使我国成为世界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新型元器件重点支持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绿色电源、高频频率器件以及中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新型投影显示器件与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积极支持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电子专用材料的开发与生产。

 (3)通信产品

——移动通信产品

组织实施GSM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国产化专项、CDMA技贸结合专项,使国内自主品牌的移动通信产品成为国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加快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标准与体制的制定,推动数字集群通信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

——光通信产品

大力发展密集波分复用设备(DWDM)、光同步数字系列设备(SDH)等光通信产品。加大光层面产品(光交叉连接设备、光数字分插复用设备、光交换机等)的开发与产业化。

——接入网设备

重点发展光纤接入网设备,积极发展无线接入网设备,满足国内用户接入网络建设的需要。

——IP网络设备与产品

(4)计算机与网络产品

——为适应网络迅速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服务器、高速路由器、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个人手持信息终端、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等网络产品以及网控、网管系统的开发、生产。

——围绕微型计算机的规模生产,积极发展与计算机配套的驱动器、主机板、非击打式打印机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

——重点推进高性能计算机、超高速网络系统的产业化。提高国内品牌微机的市场占有率。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生产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技术互为融合的数字化产品。

(5)数字视听产品

大力推动和引导数字技术在现有模拟视听产品中的应用,加快我国视听产业由模拟向数字化的平稳过渡。到“十五”末,采用数字技术的视听产品在国内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从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数字电视技术体制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集中力量突破公共软件平台、数字压缩编解码芯片、中分辨率彩色显象管、大屏幕彩色投影显示等关键技术;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处理彩电、数字电视接收机顶盒、数字电视接收机、数字化家庭信息网络系统技术与产品、数字有线电视产品和数字卫星电视产品的发展。

——以实现关键件(包括机芯、激光头、光学组件、编解码芯片等)的产业化为突破口,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形成关键件规模生产,加速数字光盘产业的发展。

——加快数字家庭影院系统等新一代数字音响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配合国家数字音频广播的推进计划,积极推动数字音频广播(DAB)发射设备和接收机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6)电子专用设备、仪器

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重点发展微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件生产专用设备、真空电子器件生产专用设备、整机装联设备、工模具。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新型元器件测量仪器,以及数字通用测量仪器、综合在线测试仪器。

(7)应用电子产品

充分发挥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装备部、服务部和信息技术倍增器的作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高效、节能、节材之路,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措施。

重点发展能源、汽车、交通、航管、金融、医疗等领域所需要的电子信息产品、软件与系统,积极推进IC卡及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能力。

(8)军事电子。()

3.软件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信息安全为出发点,实施软件产业化专项工程,建成我国软件产业体系。重点支持自主的、安全的中文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大力支持技术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文处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等支撑软件的开发与生产。大力开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

——改进软件的传统开发方法和管理方式,推进以构件为基础的软件工业化生产。有重点的支持软件园区的建设和骨干软件企业的发展。加强对软件企业能力成熟度(CMM)的管理。

——对于应用软件,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参与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社会服务。大力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CAD/CAM软件,金融、财税、商业与保险业软件,信息服务软件,教育娱乐及多媒体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软件的开发生产。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增强承担重大系统工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的能力。大力支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大力鼓励软件国际化和软件出口。积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软件,扩大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份额。

4.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涉及到全国各行各业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

我国已建设了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通信网络,基本适应了现阶段信息化的要求。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严重滞后,成为信息化的瓶颈。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是“十五”期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重点,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重中之重,是“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的关键。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集中力量开发建设重点信息资源,出精品工程。重点组织好政府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上网,鼓励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库,医疗医药信息库,影视等生活和娱乐信息库。

——协调有关部门,利用通信网络组建科学、教育、金融、财税、贸易、医疗、工业、农业、旅游、文化等各种类型应用信息系统,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电子政务)、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把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改进企业管理、推进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节约能源、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的重要手段。

——制定国家信息系统标准,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信息化的制度条件。

——在“十五”期间仍需加大对信息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使全社会树立信息观念,把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高度重视,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

 ()行业改革

1.通信业改革

(1)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

——以法律、经济、政策手段间接调控通信企业,为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十五”期间通过频率、卫星轨道、电信网码号等通信资源的分配,对市场主体和格局进行调整。分阶段引入有偿分配通信资源的规则,促进数量有限的通信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资源管理的信息库及管理监测系统的建设。

——积极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等支援机构的改革,增加对政府支撑科研的力度,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有效的保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提高政府管理决策的民主参与度和透明度,推动行业自律。

(2)深化企业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结构的重组,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权利结合、激励与约束并存的运行机制。邮政实现政企分开。

    ——转变投融资机制,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负债风险。建立多元化的产业融资机制,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使企业从依赖国家优惠政策和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主要依靠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

——根据市场发展状况,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鼓励企业采用合理集中和集约化发展方式,进行兼并、联合,推动现代化大生产新产业机制的形成。

(3)加大监控力度,建立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有关规定,通过发放经营许可证等制度,合理调控通信领域内经营主体的数量和规模;逐步开放各类电信业务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不同所有制的各类企业经营电信业务。在继续加强主导运营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非主导运营企业的发展。

——及时公开发布行业管理的政策及市场有关信息,保证信息享有的公平性。

——强化对网间互联互通的管理,依法协调处理互联争议。进一步规范网间结算,促进企业之间网络资源的共享,保证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建立通信业务资费价格和成本监测体系。

——建立通信服务质量监督体系。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通信管制环境,根据不同通信运营商所处地域、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阶段等因素,以期限限制或市场占有率为标准,实施分阶段的、双向激励的科学管制政策,以发挥各类运营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采取有利措施,规范市场行为,避免不合理的价格竞争,遏制恶性竞争,打击走私,反对倾销,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

——积极鼓励通信运营企业采用基本能满足市场要求的国产产品及国内技术已成熟并处于迅速起步阶段的产品;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对国家经济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领域,选择自主研制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

2.电子国有企业改革

电子国有企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的主体。“十五”期间,要以十五届四中全会制定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南,打好国企改革的攻坚战。

(1)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明确产权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公司制改制。除涉及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行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采取国有经济控制外,其余改制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建立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运行机制、用工制度和分配机制。

(2)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优胜劣汰,鼓励企业实行兼并、联合,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进一步搞活中小企业,使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大、中、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展规模经济,加快产品结构升级。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单位进入企业或改造为企业。

——继续积极推进大公司战略。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大公司的倾斜力度,使之具有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的能力、规模化生产的能力、系统集成的能力、综合服务的能力和市场开拓与竞争的能力,在全行业中真正起到技术开发生力军和出口创汇排头兵的作用。支持自有品牌的名牌产品的发展。

——坚持有进有退的发展方针,调整电子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在确保国有经济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中的控制力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国有中小型企业。

(3)加大对重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

——补充高新技术企业资本金,对确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对企业研究开发试验费用的税收实行扣除制度。

——对债务负担较重但其产品市场前景好的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

——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重大科研项目实行政府补贴和资助制度,通过补贴、委托费等形式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提供财政扶持或由政府提供全部费用。

——转变投融资机制,使企业从依赖国家优惠政策和银行贷款为主转向主要依靠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以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负债风险。

(4)营造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有利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避免不正当竞争,打击走私,反对倾销。

(5)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

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家培养、选聘、考核、资格认定制度。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挥作用和才干的舆论环境。建立完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政策与措施

信息产业要实现“十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发展目标,要适应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要解决好行业内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1.进一步落实政府职能,形成依法行政、高效运转、配套完善的行业管理体系

——加强对行业的宏观指导与监督管理,创造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竞争环境。

——“十五”期间争取列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的法律草案项目有:电信法、无线电法、信息法(或信息化推进法),以及修订邮政法。争取列入行政法规草案项目有:设立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企业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条例、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条例、数字签名与认证条例、半导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信息安全产品管理条例,以及修订无线电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邮政法实施细则等。

——围绕上述法律和行政法规制订一系列配套的行政规章,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和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制定行政执法管理规范,同时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在监督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做好具体案件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成果产业化

——根据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信息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方向,指导制造业和软件的开发。支持各行业发展信息技术产品。

——提倡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合开发,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使用国产的通信设备及软件。

——建立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企业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院校的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积极推动通信运营商建立自身的研究开发机构或与现有的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增加研发费用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集成电路、软件等重大产品的技术攻关和开发,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各专业技术的融合,集中攻关,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重点攻克高速宽带网、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型应用软件等信息技术;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深亚微米集成电路等重大高技术工程,促进数字化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卫星应用等高技术的产业化。

3.制定科学合理的资费政策

——资费调整以成本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资费总水平降低的前提下,进行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

——基本通信业务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以保证普遍服务和企业间公平租用网络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非基本通信业务(含增值信息业)的资费,赋予企业适当的调整资费水平和结构的自主权。

——信息源有偿服务价格必须使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均能收益。

——加强资费的行业管理,建立资费水平监测体系,避免价格恶性竞争。

4.注重人才开发,改革用人机制

——根据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制定培养行业人才的总体规划。

——提倡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强化员工在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根据行业的发展,不断调整企业人才结构。吸纳和培养各类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重点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等办法,稳定人才队伍,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竞争机制。

5.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转变投融资机制,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主要依靠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降低企业负债风险。

——逐步开放通信业资金市场,鼓励民间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通信领域投资,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采用上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参股以及风险投资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利用外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信息产业投资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支持重大信息源的开发建设项目及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争取给予邮政宽松的投融资、税收政策。

6.加强监控,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

——制定完善通信安全方面的法规和标准。

——加强对企业网络安全的监督与指导及国际进出口局的防范措施。

——组织对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国内自主研制开发和使用。

——协同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采用必要的监控手段,防止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和蔓延。

7.建立通信普遍服务基金和政府补偿机制

——建立通信普遍服务基金,保障在我国高成本地区、低收入地区实现通信普遍服务的目标。“十五”期间,普遍服务的内容是固定电话和函件。

——对贫困地区农村通信实行相对灵活的税收和投融资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农村通信的发展。

——对党政专网、应急通信,以及邮政企业承担的党报党刊发行、义务兵通邮、盲人读物等政策性服务建立政府补偿机制。

8.加大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统筹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把加快通信发展作为开发的基础,适度超前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重大信息通信建设工程,完善通信基础设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加大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

——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技术先进的企业。优先利用国债及国内外低息、贴息贷款以发展中西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

——鼓励和引导外商以及国内发达省市有实力的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信息产业。

9.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电子产品出口

——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自有技术的出口能力。

——加强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国际营销网络的建设,加大计算机、通信、数字家电、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新型元器件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名牌产品。

——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国内有一定实力的电子企业走出国门。重点扶持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集团。

——鼓励和扶持国内通信企业进入国际通信服务市场,到国外提供通信业务,参与国际竞争。

10.制定各项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能力

在十五期间要不断提高我国制定标准的水平,逐步改变我国只能跟踪国际标准的被动局面。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自主的各项标准(国标及部标),并使一部分主要标准力争成为国际标准,以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内的地位。

11.提高国产装备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水平

加大国产装备(含软件)的开发力度。对在通信网上的关键装备要逐步做到以我为主,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在网上的装备率。制定实施国家采购政策,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规定凡是由政府财政出资购买的信息技术产品,必须坚持同等优先的原则。

12.制定实施产业政策

——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适时制定实施专门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实行倾斜投资政策,增加资本金投入,实行优惠利率。减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得税并实行特别折旧政策。

四、2010年远景目标展望

(一)战略目标

到2010年,我国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将初步进入信息社会,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基本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技术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二)发展前景描述

1.通信业

——在通信能力方面,形成高速大容量骨干传送,窄宽带相结合、固定和移动方式灵活接入,信息资源丰富的通信网络。形成反应迅速、准确,运行灵活、高效,服务水平先进,技术装备领先,服务种类综合多样,能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的现代化邮政网。

——在技术装备方面,世界上所有先进成熟的通信技术都得到采用和提供,使用的主要技术设备和软件中,国内自主研制生产的占主导地位。

——在服务水平方面,具备在任何时间、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域、与具有通信终端的任何人进行通信或接入信息资源网络的能力。

——在市场环境方面,基本形成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格局和政府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

从2006年到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预计将以年平均增长10~15%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工业产业,产业规模有望与美、日并驾齐驱,雄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电子制造业、软件业的强国。主要产品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3.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信息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