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节选)
第四章 培育支柱产业
大力培育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和旅游五个支柱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到2005年,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或达到30%
。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对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到2005年,增加值预期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9%
。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坚持新型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重点发展计算机及零部件、多媒体液晶投影仪,开发软件与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视听产品;推进敏感元件及传感器、数字广播接收设备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完善敏感技术中心,建设电能计量仪表技术中心和商务电子专用设备技术中心。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软件为主,重点开发社会化服务软件、教育软件和行业管理的软件技术中心、测评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产品交易中心。
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服务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符合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求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信息技术咨询、决策分析、市场评估、企业策划等各类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服务水平。发展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网络服务业,积极发展固定电话网,加快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增加有线电视用户,扩大数据多媒体及互联网用户,提高上网用户普及率。到2005年,本地电话用户达到2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0万户,IP网用户达到50万户。
第九章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当作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围绕工业强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城市,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
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加快政府办公自动化进程,在政务公开、公文流转、政策法规发布、招商引资、政府采购等方面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方便快捷的信息通道。
(二)加快产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网络,推进农业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加快工业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在加工制造业和能源、交通等产业的应用;推进企业上网,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建立内部的计算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对企业(BtoB)和企业对个人(BtoC)的网上营销;推行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加快服务业和公共管理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宏观经济、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旅游、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城区建设、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
(三)开展区域信息化建设。城区信息化以建设宽带实验小区为重点,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开发多媒体实用技术,形成智能化服务体系。以呼兰县、阿城市为示范,开展县域信息网络及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县域网与哈尔滨信息网的连接,形成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
(四)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电子商务信息交换平台,以此为依托,建设哈尔滨市电子商城。建立安全认证系统(CA)、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
二、加强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建立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群,组织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信息上网;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的信息库群;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就业指南、家庭教育、购物指南等方便人民生活的公众信息库群。加强个人数据库之间的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建设完善传输网和计算机信息网。继续发展ATM宽带网和IP网工程建设,推进智能网和电信支撑网建设,着眼于宽带化、智能化,建设以光纤为主的接入网,继续建设容量大、可靠性高、网管功能先进的中继传输网,大力发展移动数据网、移动智能网,建设移动宽带网(GPRS网)。建设市和区、县(市)两级党政机关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各局域网之间互联互通;建设哈尔滨市区域内的宽带高速计算机交互网,实现同城信息本地交换;改造有线电视网,实现双向传输。加快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