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节选)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全局的战略性举措,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应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1.大力推进信息化

优先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集中力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液晶、光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三大产业群,逐步形成技术和规模优势,成为具有带动作用的先导产业,力争走在全国前列。有重点地发展数码相机、可视电话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和新型通讯产品;组建软件产业集团,加快建设长春软件产业园,重点发展有技术优势的金融、财税、教育、医疗及网络配套等软件产品。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建设用户接入网,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努力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提高全省网络覆盖程度,构建“数字吉林”信息平台。推进金桥、金关、金税、金卡和金智等工程实施和应用。建设电子政务、科技教育、社会保障服务、企业信息化试点、IC卡应用等信息工程。积极发展邮电通信业,扩大容量,拓宽业务,提高通信、配送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农话通信网。“十五”期间,全省新建长途通信光缆3510皮长公里,新装长途交换机5.7万路端、局用交换机230万门、移动交换机460万门、农话交换机87万门。到2005年,邮路总长度为10万公里,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主线电话普及率达到2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1部/百人。

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管理。拓宽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积极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经济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和公共领域信息资源。加快全省公用数据库建设。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化地方法规建设和标准化进程。建立电子安全认证体系和安全支付结算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2.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产业提升、产业创新和产业转移。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巩固开发优势特色产品,转移淘汰衰退行业和过剩生产能力。

冶金工业,控制总量,调整品种,推行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发展特种钢材、高档炭素制品、优质特种铁合金,实施通钢100万吨热轧超薄带钢、50万吨不锈钢等项目。化纤工业,依托吉林化纤集团,建设差别化腈纶、高性能粘胶长丝等项目,创立发展名牌产品。食品工业,以粮畜加工产品、生态食品为重点,积极发展肉类及肉制品、乳制品、矿泉水、绿色食品等,创建黄龙和大成淀粉、通化葡萄酒、德大肉鸡等绿色标识名牌产品,提高优质卷烟比重。机械工业,加快通用产品更新换代,鼓励发展农用机械、铁路客车、环保设备等产品。轻工业,突出名优新特产品,积极发展农用塑料、工程塑料、彩色胶印新闻纸、高档文化用纸等产品,实施石岘20万吨彩色胶印新闻纸、吉林15万吨低定量涂布纸等项目。建材工业,推广节能、节土、利废等新型建材,重点发展优质水泥、特种玻璃制品、装饰装修产品;合理开发非金属矿产资源,实施亚泰日产4000吨水泥等项目。建筑业,在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设计施工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省内外市场。

对资源枯竭的煤炭行业和资源保护的林业实行有序转移,因地制宜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压缩没有市场竞争优势、生产能力过剩的棉纺等产品。有步骤地改造和转移大中城市内污染严重的企业。

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造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鼓励发展科技信息型、生态环保型、加工贸易型和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专业化的“小巨人”企业。限产、淘汰、关闭能耗大、污染重、技术设备落后的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等企业。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种服务体系。

3. 积极发展服务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35% 。

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功能。规范发展社会福利、文化娱乐、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和综合性服务。完善提高市政服务质量;促进大型集团专业化服务与个体服务相结合,形成方便、灵活、快捷的网络化社区服务格局。大力发展信息、会计、法律、咨询以及会展等服务业,提高执业水平,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

加快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仓储式销售、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增加社会性服务消费。加快专业性商业网点建设。突出“吉菜”品牌,发展餐饮业。扩大农村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运用市场化经营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北大湖滑雪场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现代化服务体系。围绕冰雪、边境、民俗、史迹和生态等特色,构建以长白山、松花湖、净月潭、向海、查干湖、集安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线,逐步形成立体旅游网络,提高人流物流的集聚效应。提倡社会多方力量兴办旅游事业。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