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

沈阳信息港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序言

在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由于因特网(Internet)在各国的普遍发展,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市场国际化特点空前突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商务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运作方式被改变,商务效率被大大提高。信息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改造了传统产业,提升了产业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全面改善了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新经济成长的动力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标志。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手段和方式。

我国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世纪,我们面临许多新的任务: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经济全面对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完善新经济体制建设,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完成这些重大任务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沈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沈阳面临许多自身约束,如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先进,经济外向度不高,管理方式落后,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羁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成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80年代中后期,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主要标志是利用第三批日元贷款重点装备了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部门。进入90年代以后,又着力启动了“沈阳信息港”工程,从而加快了沈阳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信息产业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加快应用,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显著。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电信基础设施在“九五”时期进行了大规模建设扩容。电信干线光缆铺设4670公里,光缆管道1200沟公里,建成40多个用户光缆环共计240公里,接入用户光节点65个,覆盖全市各主要街道。电话网容量和用户数量均超过百万。全市在实现交换数字程控化和传输光纤化的基础上,N0.7信令网、同步数字传输网(SDH)以及电信综合服务管理网的框架已建成,数据通信网已具备相当规模。电话智能网、NISDN网、光纤接入网和公众多媒体信息网(169)相继建成或扩容。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5万门,城乡电话用户达到165.7万户。城镇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3.8部,全市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62.3部。

有线电视网于1993年正式建成开通。现已建成网络带宽550兆赫,由光缆、电缆混合组成的HFC(光纤和铜缆)网,可同时传送59套电视节目和多套调频广播节目。到2000年,铺设光缆1122芯公里,光缆管道71公里。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近70万户。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用户达到23万户。

(二)信息产业发展

1.制造业

199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占全市制造业增加值11.4%。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产品制造主要涉及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行业领域。涌现出长白、LG、和光、三宝电脑、维用、先达和北泰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集团公司)。主导产品有计算机、电视机、打印机、电感线圈、IC卡、显示器和移动通信设备等。

2.软件业

形成了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软件开发群体,成为我国重要的软件开发基地之一。现拥有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公司150余家,在应用软件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1999年实现销售额18亿元。

3.信息服务业

90年代以后,信息服务业进入稳定成熟发展阶段。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颇具潜力的新兴第三产业。1999年实现增加值87.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7.6%

(三)信息技术应用

1.计算机技术应用

计算机技术为办公、生产、管理与服务、科教、数据库建设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提供了手段和工具,发挥出重要作用,成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在政府部门,部分委办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实现了无纸办公。在生产领域,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管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方面,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服务。在科教领域,计算机技术为科研提供了强大支持,为教育拓展了空间。已经建成了统计数据库、金融数据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企业与产品数据库等多个大型数据库正在加紧建设。

2.网络技术应用

重点建设了一批网络应用系统工程,包括沈阳政务信息网、沈阳经济信息网、沈阳统计信息网、沈阳科技信息网、沈阳外经贸信息网、沈阳金融信息网、沈阳税务信息网、沈阳城建信息网、沈阳教育信息网和“沈阳通”公众信息服务网。涌现一批有影响的大型网站,主要是中经网沈阳信息网、“沈阳通”公众信息网、沈报集团北方热线、中国招商网、沈阳物价信息网和沈阳热线等。

(四)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

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是在信息技术开发过程中表现 出的突出特点。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成功地引进了三宝电脑、LG彩电产品及技术,壮大了信息产业规模,增强了实力。通过自主开发,研制出了机器人、数字医疗设备(CT)、手持电脑(SPC)、热转式条码打印机、LCD液晶显示器等高新技术产品,有的已投入批量生产,为未来沈阳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了较强的优势。除东软集团和长白集团外,还拥有中科院的自动化研究所和原电子部47研究所,以及还成长壮大一批有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民营企业,如格微、东宇等。同时还吸引、储备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经过90年代的建设,沈阳已经搭建起信息化发展的平台,但是基础还不坚固,主要表现是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和适应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升级;社会对信息化还缺乏全民性认识,企业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信息化还缺乏普遍性;资金缺乏,投入不足,不仅影响到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影响了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信息化政策法规措施不配套,计算机操作与应用人才短缺。

二、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的原则,加快“沈阳信息港”建设,营造信息化环境,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产业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化城市。

(二)发展战略

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创造益于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实施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突破的策略,以信息港建设为带动,优先实现政府信息化、国民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公共社会事业服务信息化,促动和引导产业逐步实现信息化,并以信息化需求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长壮大,由此形成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的局面。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沈阳工业化程度已很高,但工业化水平近些年落后了,优势削弱、技术下沉、市场缩小。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改变工业目前状况,进而实现跨跃式发展。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从制造技术,到生产过程,以及营销环节都会取得支持。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实现现代化的驱动器。

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城市的要求趋向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和舒适化。这些需要实现信息化加以保证。信息化将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社会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和系统化,使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充满轻松和愉悦。

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信息化使社会更具开放性,使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更加与国际社会相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因特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和国际化,要强化网上安全措施,积极有效慎重发挥因特网的作用。

正确处理信息化与体制创新的关系。信息化不仅会促进经济领域发生变革,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体制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保证。要求人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变行为方式;要求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要求社会完善制度,加强法治建设。

三、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基本实现信息化,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企业活动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家庭生活电子化、个性化。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完成信息技术改造,结构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先进水平,建成高速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全面开发利用,建立多种大型数据库。到2005年,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区域性信息中心。

“十五”末期,全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专网电话)超过50/百人。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90%。因特网(Intranet)用户达到50万。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8%

(二)重点任务

1.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应用,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1)加快完善“沈阳信息港”九大网络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主要是政务信息网横向完成委办局局域网互联互通,纵向实现上与国务院、省政府政务信息系统联接和下与区县政务信息系统联接。各委办局以及区县政府在2002年前全部建成局域网,实现办公计算机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的透明度。金融信息网在实现金融系统办公自动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电子化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沈阳市地区金融系统区域网络、支付清算系统工程和银行卡网络全国联网工程。科技信息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沈阳科技信息网建设,并以此网为核心接入,全面促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部门,以及图书馆、专利事务所进行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开展网上咨询、网上科研、网上交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教育信息网加快建立沈阳教育信息网,实现教学单位(包括中、小学)计算机联网。拓展教学辅助功能,开展多媒体CAI教育、远程教学、电化教学,以及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城建信息网建立以网上资源城市地理、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现代化城建管理体系,实现城建规划综合化、管理网络化、工程生态化、水平现代化。外经贸信息网进一步拓展业务功能和服务功能,与海关金关网工程相结合,实现电子报关商检等功能,开展电子商务,建设大型外经贸信息数据库,发挥窗口作用,全方位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2)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加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建立完善的医疗办公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单位联网,实现医疗单位与相关部门(大学、科研机构)联网,实现医疗单位同国际互联网联网。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技术咨询和远程手术指导等业务,将医学科学研究、医学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社会保障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库,开展查询服务,使社会保障社会化、网络化和数据库化。加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市政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卫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城市公共事业收费“一卡通”工程,加快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

(3)加快产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农业领域,建立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育种、栽培、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生产过程计算机化管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建立农业信息网,集科技、气象、营销、信息服务于一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在工业领域,推动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大中型骨干企业重点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投融资决策与营销系统。大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TCIM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商业流通领域,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实现场内经营电子化,采购、送货、售后服务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计算机化,经营向电子商务发展。

(4)开展社区信息化试点。以“沈阳通”公众信息网为切入点,在社区普遍建立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选择重点社区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实现光纤到户,建立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推动社区信息化。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提高和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能力,促进上规模、上水平。以加强合资合作为途径,以引进并采用先进技术为支持,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实力。加快形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数字视听两个产业群,发挥比较优势,采用先进技术,生产新一代产品。开拓新型元器件生产领域,重点推动液晶显示器技术研究与开发,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综合配套能力。加强投入,加快建设,促进集成电路产业上新水平,在技术上努力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支持和引导应用电子产品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主要在汽车、节能和医疗电子三大应用领域取得实效。积极采取合资合作方式,力争在网络设备、现代通讯设备制造方面取得突破。

(2)鼓励和支持软件产业发展,强化优势,壮大实力。积极创造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制定软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鼓励和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培养和吸引软件人才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导软件产业健康成长。以软件园为依托,强化区域间技术合作与交流,形成聚合效应。鼓励合并,形成多个具有整体综合实力的软件集团;促进软件生产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支持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方面发挥作用。发挥应用软件开发优势,并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有所突破。“十五”期间,软件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形成我国重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基地。

(3)规范和强化信息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需要为原则,进一步促进产业化发展,完善信息市场,加快建立多领域、专业化、规范化、网络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信息服务体系。继续大力发展现代邮电通讯业,努力丰富新闻、出版、广播、文艺、影视服务内容,扩大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领域,推动教育产业化,提高咨询业服务水平。

3.建设宽带、高速、大容量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电信网升级改造。建设传输速率在10Gb/s以上的光纤骨干通信网,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入网全面实现光纤到大用户,逐步实现光纤到社区、光纤到村。发展卫星、移动、有线通讯。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建设,到2005年使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90%。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全市计算机终端与因特网(Internet)联接,到2005年使上网用户达到50万,初步实现三网融合。

4.建设大型数据库,开发信息资源

以加强认识、统一规划、重点开发、集中投入为指导原则,以标准化、规范化为要求,以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为支持,重点建设一批满足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需要的数据库,主要建成和完善统计数据库、金融数据库、企业与产品数据库、商品与市场信息数据库、人才数据库、人口数据库、科技数据库、教育教材数据库、法规数据库、国土及市政数据库、影视节目数据库和社会公共信息数据库。

5.发展电子商务

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应用系统,建立安全可靠的电子支付系统,研究电子商务法规政策,为发展电子商务创造环境和条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开展试点,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工程。

四、营造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和条件

(一)加强宣传、普及知识、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全民的参与,而全民的参与需要对信息化进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发挥舆论作用,强化宣传,普及全民信息技术知识,营造氛围,形成广泛共识,创造信息化建设良好环境。

(二)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信息基础设施外,应用系统也需要资金投入。不仅需要硬件投入,而且也需要软件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的投入。在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同时,财政还要支持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启动社会资金。在非政府部门和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积极吸引外资,开展合资合作,利用国外资本进行信息化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创造融资环境。

(三)积极吸引、培养信息化人才,培训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

调整知识结构、人才结构。中高等教育把计算机列为各专业必修课。人口机械增长坚持计算机专业人才优先原则。对在职人员,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不同等级的计算机培训,提高全社会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应用水平。

(四)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措施保障

完善法规,建立秩序,保证网络安全,强化制度约束和行为规范,制定沈阳市信息化建设条例、信息市场管理条例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

(五)加强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按规划分阶段实施

全市信息化建设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由沈阳信息港建设委员会组织实施。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要制定分规划,指导本系统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改变传统管理、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水平,向现代化迈进。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