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

吉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21世纪,世界发展步入信息经济时代,全球面临着信息革命的洗礼和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并将实现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根本转变。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最具活力的关键因素。必须把推进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更高层次地参与国内外竞争和分工。

十五”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依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思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总体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现提出《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以下简称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发展规划是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专项规划。本规划所指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以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现状

“九五”期间,按照《吉林省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加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组织了对重点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1、邮政业

全省初步建成了以邮区中心局为主体,运行快速、信息畅通的实物传递网络及覆盖全省的综合计算机网络和邮政储蓄网络,初步形成了邮政信息的电子化采集、处理、交换、存储的应用体系。全省邮路达到425条,邮路总长度85288公里,邮政生产用房67万平方米,邮件处理中心6个,火车转运站3个。形成了以省会长春为枢纽,八个地级城市为中心,全省各县市为支点的四通八达、优质高效的邮政服务网络。全省建成邮政局所1406 处,邮政报刊零售点766处,集邮销售点557处,邮政储蓄点1095处,邮政储蓄联网网点468处,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818 处,信筒、信箱6100个,全省拥有投递汽车45辆,投递道段3337条。2000年邮政总收入8400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48200万元。

2、电信业

我省通信业现已初步建成集光纤、程控、微波、数据、无线等技术为一体的技术先进、手段多样、容量充足、安全可靠、传递迅速的现代化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程控电话网、光纤传输网、数据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等多种形式的通信网络。

2000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07亿元,业务收入60亿元。全省长途通信光缆长度5461皮长公里,长途微波线路长度3062 公里,长话业务电路5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13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501万门,其中:市话357万门,农话144万门,用户交换机容量56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341万户,公用通信网中数字数据网(DDN)容量12833个端口,宽带业务网端口72个,IP网端口7702个。

2000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3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3万户,电话普及率22.6/百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13.6线/ 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7.7/百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据通信用户1.1万户,互联网用户27万户。

3、广播电视业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省有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有线广播电视台10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1座;全省有中波、调频、实验发射台和转播台106座,发射功率796.71千瓦,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79座,发射总功率240.715千瓦;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4.78%,电视人口覆盖率95.72%;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96.88万户;全省已建成有线电视网络总长26903公里,其中国家光缆干线网330公里,省级光缆干线网1230公里,全省市、州、县分配网网络总长25343公里;全省微波站81座,线路总长3086公里,其中数字微波站34座,线路总长1579公里,其余为模拟微波电路。我省已逐步形成以光缆传输为主,以数字微波传输为辅的完整的广播电视传输体系,广播电视正在由大众传媒走向新的信息领域。

4、信息产品制造业

信息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九五”期间,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增幅超过44%200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16亿元,出口创汇1.6亿元,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得到改善。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共有企业55户,职工人数25720人。主要产品彩色电视机、程控交换机、液晶显示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稀土永磁材料、计算机、空调器等。依托我省科技、人才优势,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和设备建设的TFT-LCD彩色液晶显示器工程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5、软件业

软件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从事软件开发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80余户,从业人员3000余人,2000年科工贸销售额8 亿多元,“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70%。初步建成了以长春软件园、吉林软件园为基地,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学院等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吉大正元、吉林金鹰、长春鸿达、长白实业等软件企业为骨干的发展格局。先后开发生产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产品,如企业网上团体贸易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公安管理软件等,在金融、财税、公安、粮食、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6、信息及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在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加工上积累大量成熟经验,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计划制定、决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社会中介信息咨询服务、科技信息、农业信息、房地产等社会服务信息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金桥、金关、金税、金卡和金智等“五金”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统计信息系统、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系统、粮油信息系统、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等均已建成投入使用;吉林省经济信息网、吉林彩虹、吉林外资、吉林国土等一大批政府网站已开通运行;金融系统普遍实现了计算机联网;专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不断扩大,全省主要城市实现了同行同城或异城通存通兑;气象系统建成了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和灾害性天气自动分析系统,使预报更加准确迅速;铁路运营系统已建成路局、分局、路段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已经起步,电子收款机、POS系统、条形码技术在一些商场得到推广应用;一汽集团、吉化集团、吉林油田等企业信息网建设初见成效,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实现经济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同经济发达、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市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

一些部门、单位对信息化重视不够,缺乏强烈的信息化意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资源的现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着较大隐患;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资金匮乏,投入不足,制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趋势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我国超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和机遇。以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有力的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高效先进的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并因此产生新的经济模式,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全球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吉林省要推进和实现经济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面向市场需求,首先推进和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我省将重点建设汽车、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玉米深加工转化、液晶—光电子、现代中药五大产业基地,全面启动生态示范省建设,构建区域特色经济,加速高技术产业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现代化步伐,都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关键环节。我省在发展液晶、光电子、新型元器件三大产业的基础、科研、人才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同时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创新体系方面,又很不适应市场需求,纵观“十五”信息业的发展,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只要我们把握时机,积极主动,抓住龙头,重点突破,就能强化动力,并把压力变为动力,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把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五”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方针为指导,紧紧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市场导向和市场创新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加强宏观调控,突出发展重点,抓住龙头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特色,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初步建成比较先进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以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原则。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立足省情,依据我省基本特点、基础实力和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合理布局信息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产品开发、工艺过程控制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渗透作用。使工业化和信息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竞争发展的原则。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运用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搞好整体协调,打破行业障碍和条块分割,理顺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关系。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创建公平竞争,互相促进,互利互惠的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使我省信息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互适应,同步发展。

3、坚持技术创新、适度超前、跨越式发展的原则。

在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满活力的信息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把握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把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掌握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我省信息化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并举。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确保重点工程的建设,统筹规划,联合建设,互联互通;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中,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充分利用商业化手段,坚持供求对路,产用结合,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并提高信息资源的多层次开发能力,增强信息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适应需求,适应发展,注重实际效果和效益。采取循序渐进和跨越式发展相结合的方法,从关键部门、重点项目入手,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分步推进。

5、坚持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依法治业的原则。

制定优惠的税收、财政、投资政策和灵活的奖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加速信息化地方法制、法规和标准化的建设;加快信息市场管理条例制定的进程,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利益。

(三)发展战略

按照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提出的总体战略,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生态省建设,积极稳步的推进政府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十五”期间,要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产业为先导,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先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搞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全省网络互联互通,构建“数字吉林”信息平台。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全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紧紧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龙头,全面推进县区以上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建设“1461”工程,即:一个省域互联网,四个信息资源网,六个应用系统,一个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和发展信息产业,继续集中力量,发展有吉林特色的液晶、光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三大产业群;加快长春、吉林软件园建设,大力开发生产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的软件和电子信息产品;加快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建设工作;加大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制定相应的信息化法制法规以及人才培养计划,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地开展。“十五”末期,初步建成覆盖全省,联接国际、国内,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为政府宏观决策,为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建设用户计算机接入网,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三网融合,努力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提高全省网络覆盖率。

1、通信传输网

传输网是信息传输的基础,也是通信网的基本骨架,“十五”期间,传输网向全光网发展,推进SDH网络向光网络演进,建设以光纤为主,卫星、微波为辅,三位一体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省内干线网铺设G.655光纤,引入全光实验网。长途传输网建设以SDH为主速率10GB/S以上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十五”期间,通信业新敷长途光缆6000公里。本地传输网以环网为主,广泛采用波分复用技术,提高传输能力。

2、广播电视网

加快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化。“十五”期间,全省实现广播电视县县通光缆,并进行有线电视大联网,“十五”末期争取实现乡乡通光缆,实现全省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和交换的网络化。微波网作为广播电视的一种重要传输手段,要继续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加以改造完善,微波网与光缆网互为备份,进一步提高传输可靠性。

加快市、州县(市)的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升级改造步伐。“十五”末期,省内所有市、州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和50%以上县(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升级为HFC的数据广播及双向数据传输的综合信息网络。市、州一级有线网应按750兆赫系统进行改造。

3、固定电话网

以电路交换业务为基础,大力开发各种增值业务,丰富服务内容,满足用户需求。本地网重点优化网络结构,发挥网络效益;长途网机线协调发展,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质量,提高全网安全可靠性,合理配置网络资源,优化网络结构。长途交换机按照大容量少局所进行设置,在完善公共信道信令网基础上,逐步实施固定无线选路方式。“十五”期间,新装长途交换机5万路端,新装局用交换机250万门。

积极发展分组交换业务,实现传统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并行运行,协调发展,适度发展IP电话业务,提升IP电话的市场占有率。

4、移动通信网

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业务,在充分发挥现有GSM900M移动网络资源基础上,发展GSM1800M系统作为大中城市扩容的重要补充手段,跟踪和探索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实验及应用,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发展数字移动通信网。

我省将应用GPRS等技术在现有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增加传送数据的能力,利用WAP等通信协议促进移动通信网络与INTERNET结合。“十五”期间,新装移动交换机460万门。

5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

积极发展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逐步采用IP OVER SDH, IP OVER DWDM和超高速路由器等技术组建宽带IP骨干网,形成集多种业务为一体的IP核心网络。

积极组建宽带IP城域网,大力发展智能化小区和商务楼,智能化小区做到“千兆进小区、百兆进楼宇、十兆进家庭”,商务楼做到“千兆进大楼、百兆到层面、十兆到桌面”,努力建设可提供多种业务,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平台。

“十五”期间,在宽带IP多媒体网络平台上,开放具有一定质量保证的IP电信业务。IP电信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相结合,向用户提供多层次服务质量保证的电信业务。

6、接入网

以光纤靠近用户为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缆、同轴电缆和无线等接入技术和手段。在本地接入网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接入网的建设和经营,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加快带状接入网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无线接入方式,促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二)邮政业

以建设现代化邮政为核心,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邮政运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邮件传递速度,不断提高邮政服务水平。

“十五”期间,初步形成以实物传递类、金融服务类、集邮类、电子邮政类业务为主体、多种业务互为补充,具有较大规模的邮政综合业务体系;在现有邮政局所基础上,优化调整网点布局,建设综合性客户服务中心2处,邮政储蓄网点上网数达到1000处,ATM增加到300台,POS400个,自办报刊零售网点达到2200个,地市以上城市户箱普及率达到95%

推进邮区中心局体制的实施,形成以邮区中心局为主的生产作业组织模式,对现有6个邮区中心局进行调整,实现合理布局和资源的充分利用。邮区中心局生产场地达到5万平方米。努力实现邮件传递、内部处理、搬运装卸的机械化、自动化,并逐步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设全自动信函分拣系统2套,包裹分拣机5台,扁平邮件分拣机1台,报刊分发流水线1条。综合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建设快、普适度分运,运行快速,调度灵敏,管理有效,信息通畅的现代化邮政干线网。“十五”末期,干线火车邮路达到10000公里,干线汽车邮路达到8500公里,干线邮运车辆90台,火车邮厢26辆。“十五”期间,建设全省邮政储蓄计算机系统。邮政储蓄网点联网率达到70%,邮政业务信息上网率达到50%,速递业务查询信息上网率达到90%。形成网络覆盖面大、系统功能全、网上信息丰富、业务应用面广,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的邮政综合信息网络。

(三)广播电视业

“十五”期间抓住全国大联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地接入网现有频道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电视业务服务平台,开展付费数字电视广播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应用。积极开展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多媒体传输业务,开展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多功能业务,开展音频、视频网上广播等业务。“十五”期间,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

(四)信息网络及应用系统工程

1、建设省域互联网—数字吉林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电信、广电等的基础通信设施,建设省级信息网络公用平台。实现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科技信息网及中国教育科研网在吉林省域内的互联。形成一个覆盖全省的具有高速度、大容量的与国际国内互联的传输网络,并逐步将社会性、行业性的网络接入,使全省用户能快速、省时的查询国际、国内的各方面信息,并减少查询费用。2、建设四个信息资源网

(1)政府信息资源网

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政协等党政领导机关和省计委、省经贸委、省科委等各委办厅局局域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互联,形成涵盖省政府各部门的应用网络,实现政府各部门间非涉密不公开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及办公信息化水平。省政府各部门需向社会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条例法规等,通过保密及安全监管统一向社会公布,使全省人民及时的了解我省的重大举措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2)经济信息资源网

吉林省经济信息网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省委、省政府服务的综合经济信息网,该网上联中国经济信息网及有关部委,横向联接31个省市区的经济信息网,下联省内市州经济信息中心。

“十五”期间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一步完善经济信息网各栏目建设,并集中力量建设好宏观经济、政策法规、招商引资及企业和产品等一批大型数据库,并做到数据准确,查询方便,使之成为一个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开放互联、内容丰富、安全可靠、服务高效率、综合效益显著的经济信息网络,为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

(3)减灾应急信息资源网

在我省气象、水利、林业、农业、地震、地矿、环保、城建、测绘等有关部门现有信息网络基础上,建设综合性的减灾应急安全资源网,加强我省减灾防灾的传输和处理手段及处理能力,及时将我省各地区的各种灾害信息,通过计算机与专业数据库中的经济、自然、地理及人口资料的综合处理,及时的提供各灾种、灾情的详实的监测,预报信息,为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农业信息网

建立面向各级政府、农业生产经营部门、涉农部门及广大乡镇企业、农民开放的信息网。实现网络信息发布、农产品供求中介、科技咨询服务、农产品电子交易、农村综合经济决策服务等功能,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经济、科学指挥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成为政府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窗口。“十五”期间,建设和发展农业信息网站,部分地区率实现联网,为推广网上“订单”和期货交易提供信息化保障。

2、建设六项重点信息化应用工程

(1)电子政务信息工程

提高政府行政信息化水平,促进各级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令畅通,全面提高政府各部门内部办公的信息化水平,该系统主要是建设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应用开发系统等)。

(2)电子商务工程

建设服务于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络平台及电子商城、电子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协同作业体系和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为我省开展电子商务提供环境和保障。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选择重点行业进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建立电子认证和信用体系,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建立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

以建设《吉大正元企业团体贸易电子商务系统JIT-BTB产业化》、《吉林省物流业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团体贸易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电子商务认证系统和电子商务支付系统)和三个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支付中心);建设为货物托运人和承运人提供电子化交易手段的综合性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3)科技教育信息工程

建立完善的科技、教育资源体系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为远程教育、科研信息交流和查询提供服务和信息共享,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并将从国际互联网上获取的世界上最新的科技信息及时提供给用户,以支持科学研究、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应用。还要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业务。

(4)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工程

建立涵盖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项内容和覆盖全省各级社会保险机构的信息网络,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劳动法规数据库和劳动职业介绍等各类劳动、保险数据库系统,实现网络互联,达到人员、基金的实时管理和控制,及时反应全省社会工作的运行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并逐步推广社会保障应用系统,实现全省社会保障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5)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

选择部分有信息化基础和管理基础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等较为成熟技术搞好企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改造,建设好企业内部互联网,提高企业研发、管理和营销等综合管理信息水平,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十五”期间以《吉林省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吉林省公路客运站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ERP网络信息系统应用工程》为示范工程,抓好我省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的建设,加快我省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

(6)IC卡应用工程

继续抓好吉林省组织机构信息卡“一卡多用”试点工程,本着减轻使用者负担,防止重复发卡、多机构发卡,提高管理应用水平的原则,逐步推广组织机构信息卡在省内其它有应用需求的管理部门使用,实现组织机构信息卡公用信息共享。“个人信息卡”的使用,本着“一卡多用”的原则,选择好试点,逐步推广使用。

3、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汲取国内外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先进经验,采用国内外信息安全的通行办法,通过制定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推行安全认证制度,组织开展标准化活动,建立文件化、标准化质量体系结构。重点建设好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东北测评中心,搞好信息网络及安全产品的测评认证工作,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制度和实施体系。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完善服务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1、液晶产业

大力培育液晶产业群。“十五”期间依托我省技术优势,以液晶显示器为龙头,加快建设彩色液晶(TFT-LCD)主体工程,积极发展整机,研制开发上下游产品。建立起以液晶技术为核心,以液晶显示屏为主导,多规格的液晶屏系列产品。通过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带动其上下液产品的发展,形成以液晶工程为主体的,以液晶上下游产品为重点的全国规模最大液晶产业群。重点发展液晶上游产品背光源、偏振片、彩膜和液晶下游产品电脑监视器、笔记本电脑、个人数据助理、可视电话。

2、光电子产业

“十五”期间,重点发展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光电子技术园区、光电子材料园区;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在能量光电子、发光材料、激光器件、光显示器件、激光后端整机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成果转化等方式,建设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光电子产业群体。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晶体、掺钕矾酸钇激光晶体、采用LPE技术的红外发光材料。光电子器件:红外发光导体器件、半导体激光器件、半导体泵浦全固体绿激光器、光电耦合器件等有源和无源器件产品。光电子整机:光电编码器、激光照排机、激光测距、激光治疗机、激光调阻机、激光后端设备。

3、新型元器件产业

促进产品换代升级,向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稀土永磁、片式电阻、片式电容、敏感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发展。形成厚膜集成传感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红外发光二极管及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片式电阻规模生产能力。

4、视听网络产品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在现有摸拟视频产品的应用,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网络产品,使视听网络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生产规模。视听产品重点发展背投影电视、液晶电视、数码相机、可视电话、开发生产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类家电产品、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产品。网络产品重点发展高速路由器、网络服务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产品。

5、汽车电子类产品

发挥我省汽车工业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品。重点发展汽车仪表液晶显示系统、汽车安全防护系统、汽车防抱死装置(ABS)、汽车卫星导航(GPS)系统。

(六)软件业

1、加快发展长春、吉林软件园区,搞好软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软件园为企业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为入园软件企业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服务氛围。强化软件园的孵化能力,增强软件园的创新能力,形成大型软件系统开发的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软件产品和骨干龙头软件企业。

2、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开发和应用软件。重点支持开发生产改造提升设备自动化、工艺水平,提高加工制造业过程控制水平、工艺水平和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管理(CAD/CAM) 的软件产品。

3、发挥特色优势,优化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技术前瞻性好、市场容量大的应用软件。重点支持面向工商、财税、金融、证券、电信、保险、粮食等行业应用软件,支持网络与信息安全(如电子证书认证、电子商务应用平台、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软件、教育娱乐与多媒体产品(如大中小学助教软件、智能化多媒体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产品等。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文处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等支撑软件的开发和生产。加快发展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汉字识别、图形图像识别、中西文机器翻译、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等软件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积极鼓励嵌入式软件及软硬结合的产品,重点发展面向工业过程控制、汽车电子、视听网络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智能设备和新型信息终端产品等领域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四、主要政策和措施

信息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依赖于政府推动和需求推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和必要的资金投入,需要各种制度和环境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优惠政策扶持、法律法规保障,这是我省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

我省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政府统一规划、政策引导、重点扶植的调控职能,加大信息化宣传和引导力度,推进配套改革,加速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决策、经营、管理的分离。加强宏观调控,改变以往各自为战、自成一体的局面,协调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健全信息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分割,防止地区、部门信息资源的封锁和垄断,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信息化,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

要广开财源,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政府部门调剂出部分资金,作为全省信息产业发展的“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银行在资金筹措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一定额度专项贷款,用于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吸引各种基金组织投资。

(三)制定政策,完善管理,加强信息化法制和标准化建设。

加强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法规和管理条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管理、纠纷的仲裁、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等方面的规章,为行业、企业、个人兴办与开发信息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培育并发展信息市场,建立互利互惠、公开、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必要的地方信息技术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和各种为信息化服务的质量检测及监督规划,并注意保持与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标准相兼容。重视信息资源开发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

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资源开发是最紧迫又是最薄弱的环节。我省应立足于自力更生的方针,依靠科技力量,尤其是利用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重点解决我省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大力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加工、处理和应用,使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积极培养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智力性产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一是加强现有高中等信息人才的培养,扩大信息专业人才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比重;二是抓普及、抓推广、抓培训,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培训讲座,建立完整的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在职信息人员的继续教育。

2001618日)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