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性的重要标志。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着重强调了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黑龙江省要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就必须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九五”的基本现状

“九五”期间,我省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信息网络规模排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不断应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软件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占有一定优势,信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增长大大高于传统产业的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正在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省已建成以光纤网为主,微波、卫星网等为辅,覆盖全省的通信传输网络。全省铺设光缆总长度超过6.3万公里,微波线路总长度达1.2万公里。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了13%,移动电话已达250万部,移动、联通的两套移动通讯网覆盖全省。省内各市县均已建成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电视人口覆盖率几乎达100%,有线电视已发展到260 万户。哈尔滨卫星地球站已正式投入运行。全省县以上城市和99.5%以上乡镇实现传输数字化和交换程控化,Internet接入网、数字数据通信网、视像传输、多媒体通信等多项信息服务业务已全面展开。综合通信实力居全国前列。

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应用初具规模。覆盖全省的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和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HL)已成为省内信息骨干网络和全国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1999年末,已开发经济、外贸、工交、农情、科技、教育、银行、税务、统计、工商、技监、旅游等行业计算机应用系统60多个。全省计算机装机容量已超过18万台,联网率约30%。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经济信息网(CEINET)、吉通的金桥信息网(CHINAGBN)等已在我省设立网络节点,并提供信息服务和接入服务。粮油、绿色食品、乳品、木材、煤炭、边贸、农机、科技、人才、劳动力十大网络市场基本形成。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校园网均已建成。

我省也是专网大省,省气象VSAT卫星广域网,初步构成拥有覆盖到县的48个站点,并具有传输公众气象和农情信息的星型空中网络拓扑结构;省农垦、电力、石油、哈尔滨铁路局等行业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形成本系统的专业传输网。全省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全省出口带宽超过600兆,网民数已达20万人。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九五”前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0%,全行业经济效益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盈,而且实现利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8.7%,从“八五”末期的位于全国第23位跃居到第16位。“九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将如期实现,“九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37%

软件产业的优势得到发挥,发展势头良好。哈尔滨、大庆软件园已经建立,基本形成了软件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在软件园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我省的软件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跟踪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大应用软件产品开发和推广力度,在并行数据库、税收征管、电信综合服务、影像处理、机器翻译、ERP 等应用软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研究成果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

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政务信息化方面,“政府上网工程”已初步完成。政府网络中心正在规划筹建中。制定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全省信息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与共享。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九五”期间,重点推广应用CAD/CAMMISCIMSERP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企业上网的推进力度,2000年底企业上网数达4万户。农业信息网建设也在稳步进行,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九五”存在的问题

虽然“九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许多严重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是:

1、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全省的共识,信息化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倍增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信息产业与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相距较远。

2、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资源开发不够。全省范围的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程度不尽人意,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信息内容从总体上看结构不合理,实用性差,总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偏小。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增长很快,但由于基数较小,总的规模还不大,产品结构和层次不高,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小。软件产业虽然具有发展优势,但没有形成合力,缺少品牌效应和特色,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较大。

4、发展信息产业的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全省尚未形成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三)“十五”面临的形势

1、国际方面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是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化正在构建新世纪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经济全球化将迅速扩展。

信息化将推动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变。信息化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信息化将推动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变,使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阶段。

信息化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未来国家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信息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和剧烈。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信息化不再因地域的限制在不同国家循序渐进地发展,它使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全球竞争的前沿。信息化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不仅可以巩固工业化的成果,而且可以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因此,各国在理论上都能从中得到经济发展的机会。

2、国内方面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信息化。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我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依靠信息化来支撑。我省又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信息化。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信息化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对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实现我省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促进全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全球性革命,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使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信息化的进程,我省的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会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大力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将对我省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信息化发展的方针、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十五”期间我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是:以网络设施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政府引导,创造有利环境,鼓励市场竞争,抓紧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开放、快速、跨越式地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我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到2005年,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信息化强省。

(二)发展原则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遵循以下原则:统筹规划,互联互通;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强化创新;开发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渗透,重在应用;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依法治业,保证安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五”期间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我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和任务,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公众领域信息化;加速发展我省信息产业,初步建成相当规模、有序竞争、统一开放、安全高效、科学管理的全省信息化体系和数字化、网络化环境;到2005年,努力实现信息化强省。

2、具体目标。“十五”期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份额达到5%

软件产业和系统集成营销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争取建立国家级软件园。

计算机装机达到400万台,网络用户占装机容量的2/3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4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00万户。

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优化升级,全省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

全省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5年共培养50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培养5万人,网上学习培训人员达到100万人/年。

三、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带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精神,根据我省经济特点和人才优势,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加快建设哈尔滨、大庆软件园,使其成为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孵化器。进一步实施软件产业化工程,抓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比较完整的软件开发、生产和应用服务体系,促使并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安全软件、ERP软件、GIS 软件等一大批具有我省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及其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迅速发展,成为我省信息产业优先发展的重点和产业突破口,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六大类产品: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和通信广播产品、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和有线及无线用户接入网系统、新一代数字化家用电子产品、电子节能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应用产品等。

2、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推动信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互相促进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积极探索企业信息角等各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效模式,在全省企业中全面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优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仪器、仪表,重点推广CAD/CAMMISCIMSERP 等信息应用技术,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建与发展新一代工业体系,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大力推广“斯达”经验,通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企业信息化,从根本上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改变现在企业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进而带动整个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效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促进全社会信息化发展。启动与实施《黑龙江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突出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开发涉及国计民生和时效性较高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应用质量,实施全省网上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重点建设政务信息、商务信息、社会公共信息发布等29种数据库,促进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流,促进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4、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完善全省网络结构和服务功能。要强化信息产业的规划、管理、组织和协调,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促进联合,形成合力,服务大局。有力、有效地保证网络结构的完善,信息资源的共享,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全省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不断提高网络能力和运行质量,完善全省网络结构和深化服务功能,拓展网络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存量资源的运营能力,避免网络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促进“三网”融合,更好地为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和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二)重点工程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信息化重点工程,是加快我省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1、政务信息化工程。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用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确保信息安全、技术先进的宽带信息网。以政府信息中心为业主单位,选择一批网络应用技术支撑单位,实现政府网络的企业化管理。同时在政府网络基础上,开发不同专业特色的虚拟专网,满足各部门的工作需求。把政府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政府在新形势下的管理需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并向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信息化主要任务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及农业强省进程,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3、企业信息化工程。全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成与生产、经营、服务、研究开发、管理紧密结合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度降低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物耗。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和基础条件,加快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和网络。建设一些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分层次企业信息服务与咨询中心,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电子商务工程。电子商务是信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形态。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和商业化运作,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认证中心、支付网关。完善已经建成的粮油、绿色食品等十大网络市场,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5、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黑龙江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以政府网络平台为基础,将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民政事业、社区服务等社会保障有关业务全部统筹起来,建成全省统一的信息系统。

6、教育领域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教育科研网,连接到全省各高等院校和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校。到2005年,全省基础教育的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完整体系,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基本普及,远程教育在全省大部分地市推广。

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工程。建设和完善公安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和各级指挥中心系统,实现公安信息网络监控,提供犯罪监控、户籍管理、刑事侦察、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和禁毒等综合信息服务。

8、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和完善全省旅游信息网,统筹规划,加速开发旅游信息资源。

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十五”期间,我省要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结合我省具体情况,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采取超常规措施,切实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发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各地市设置相应机构。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封锁垄断。引入有序竞争机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信息市场行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信息化工作列入责任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主力。

(二)增加投入,拓宽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建立信息化投资融资新机制,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是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加快信息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信息化特点相适应的,由多种投资融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新的投资融资体制。多筹划和组织好的项目,拓宽信息产业的融资渠道;帮助有条件的IT企业进入二板市场,到资本市场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黑龙江投资,创办企业和研发中心。加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设立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发展资金,并视财政状况适当增加。该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软件产业发展,帮助信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信息产业具备持续的高速发展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改善条件,创造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创办信息技术学院,普通高等院校要扩大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计算机类博士点、硕士点建设力度。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大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争取用2年时间对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企业领导人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全员培训。要努力创造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除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网络环境外,还要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有增加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合法收益的优惠政策。大力培养信息化应用人才,对公务员队伍、企业管理队伍、营销队伍、中小学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培训。

(四)制定政策,大力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精神,制定我省的实施细则。鼓励国外留学人才和软件专业人才来我省创业,软件企业可以用股权或期股、期权等形式奖励经营者和有贡献人员。以龙头、骨干软件企业为核心,组成若干个软件企业集团或软件企业联盟,共创我省软件品牌。对联盟、集团中的软件企业,在立项开发、产业化等方面优先扶持。制定鼓励使用本省信息技术及产品的措施。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信息化工程采购时,在性能、价格、质量等方面同等条件下,本省信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优先。对采购本省信息产品的企业,实行设备加速折旧、购置信息产品贷款零利率等优惠政策。

(五)制定法规,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要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管理、数据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规,完善《黑龙江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定》,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针对我省确定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软件、集成电路和电子商务等的发展,鼓励省内企业参与信息化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

(六)鼓励竞争,逐步建立公平、公正、开放、合理竞争和规范的市场秩序。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奠定基础。鼓励信息企业走出国门,海外投资,设点建厂,形成大型的跨国公司,占领国际市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强强合并”,优势互补,参与国际竞争。遵循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鼓励竞争。建立法规体系,规范企业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在市场准入、业务资费、互联互通、资源分配、服务标准等方面完善市场竞争政策和机制,坚决打破垄断,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开放、合理竞争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并与国际接轨。

200197日)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