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节选)

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是“十五”期间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也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上来,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在“十五”规划中的战略地位,把城市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适应上海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的信息化指导方针,顺应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把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机遇,在“九五”期间信息港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全面规划、分步推进城市信息化,做到统一规划、联合建设,推广应用、发展产业,加强管理、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十五”期末,使上海拥有发达的信息产业、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服务、活跃的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国内领先地位,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信息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为2010年上海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使上海成为全国和亚太地区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建成和完善城域宽带信息网络,城域出口带宽显著提高,市中心区实现宽带接入到户,郊区城镇和中心村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到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27.3%增长到60%以上;国际互联网普及率从2000年的15.3%增长到50%以上;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各大网络基本具备提供多媒体业务的技术能力;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协调发展,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大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在全市各个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基本实现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办公和面向公众的网络化服务;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主要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批零总额的10%;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其应用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效显著,全社会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数字化,所有学校、医院和图书馆接入互联网,社区服务基本实现信息化;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增长显著。

信息产业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主导型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信息设备和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信息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格局,出现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信息化发展环境大大改善,基本形成领先发展的综合优势。信息化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等基本形成;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原则

1. 把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先行,把政府信息化建设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坚持市场主导,确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协调、培育机制。政府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努力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发挥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推进管理、营造机制的作用,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规框架,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创新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和创新人才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的尽快形成。

2. 把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结合起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信息产业发展是城市信息化的支柱。信息产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信息基础设施要充分依靠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的技术和产品支持,更好地发挥服务效能。

3. 把加快信息化发展与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按照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促进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使信息技术加快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企业要主动向传统产业渗透,切实为传统产业做好服务工作。传统产业部门要在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4. 把推进信息化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贴近市民、服务发展。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围绕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信息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信息化为广大市民服务的能力,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市民普遍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5. 把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优势互补、加强管理,提倡联合协同、共同发展。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性,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提倡公平、有序、适度的竞争,在竞争中联合,在竞争中发展,避免盲目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6. 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技术创新,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同时,加强国际间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产业化机制。

7. 把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结合起来。既要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信息化,又要着眼需求,效益优先,从客观需要出发,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点上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形成规范后,从面上加以推广。

三、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上海城市信息化的任务主要包括:发展以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数字音视频产品和信息服务等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政府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等。

(一)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城市经济腾飞

“十五”期间的信息产业发展要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围绕互联网发展,突出智力密集型产业,在协调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过程中,重点发展关键优势行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骨干企业。

1. 重点发展微电子产业

微电子产业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是国家和本市鼓励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要借鉴国外的代加工发展模式,以芯片制造上规模、上水平为抓手,重点加快以浦东微电子产业带、漕河泾和淞江为主的集成电路“一带两区”建设,争取利用外资,建设10条左右0.35微米以下、8英寸以上生产线,扩大生产能力;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级设计人才,建立一批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基地,提高自主设计能力;以应用为导向,与整机开发相结合,积极发展代理设计,重点进行通信类、计算机类、家电类、信息安全类和IC卡用集成电路以及各种嵌入式芯片的设计,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发展芯片封装业。通过相关环节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相配套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力争使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争取到“十五”期末,上海微电子产业占国内集成电路产量的60%左右。

2. 以应用为先导,推动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设以浦东、复旦和交大漕河泾等软件园区为重点的软件产业基地;完善软件发展技术支撑环境,建设构件库、开放源码库等软件库,建设IP多媒体服务平台等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服务支撑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软件,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扶持中文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开发生产,围绕应用需求大力发展通信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企业应用软件和安全软件等;引导软件生产工业化,推进实施企业CMMISO9001达标;加快发展软件服务;通过促进出口代加工、借助整机出口带动、培育软件经纪人队伍、壮大软件出口联盟等途径,促进软件和软件服务出口;鼓励创立民营软件公司,鼓励和吸引留学生到上海创业。争取软件产业年增幅达50%左右,并有1-2个企业进入全国同行15强之列,有5-7项产品成为全国著名品牌。

3. 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发展现代通信和光电子产业

重点发展网络通信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产品;积极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中低速局域网产品、网关产品和网络接入设备,并进一步开发高速局域网产品;重点抓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可靠的信息安全网络产品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电子产品,加快开发光预制棒、新型光放大器、新型光路由和新一代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器件等光通信产品。将上海建成我国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基地、通信和网络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

4. 以数字电视播放为契机,大力发展数字音视频产业

抓住数字电视播放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大力发展数字音视频产业,加快研发数字电视播放系统设备,大力发展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研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加快发展数字视盘机、数码相机、机顶盒、关键显示器件等数字音视频接收设备和各类新型配套元器件,促进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服务和生产;争取在国内率先开通数字电视服务,积极促进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信号传输、设备制造和内容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5. 以内容产业为中心,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

以信息内容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开发和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发展多媒体信息库,鼓励开发商用数据库,大力组织体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文信息资源上网,逐步形成若干成熟并具备相当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和壮大行业、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等的网络应用系统、综合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数据资源;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网上信息服务和咨询等增值服务,支持和鼓励社会性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应用服务,重点开展计算机网络平台、通信平台、智能楼宇平台的系统集成研究,开发相关的系统集成产品,提高系统建设和服务水平;培育提供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服务、软硬件服务及其它网络和信息增值服务的服务企业;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率先开发无线宽频多媒体服务,积极开展电子邮件、远程教育、远程医学、网上交易、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掌握关系国家安全和上海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突破制约上海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城市信息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急需的应用技术,力争到2005年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使上海逐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技术转化中心之一。

1. 重点发展七大类信息技术。(1)微电子技术,研发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及其大尺寸、深亚微米和纳米制造技术,研发微处理系统芯片、电子信息系统芯片、信息安全芯片等的生产工艺及制造技术;(2)现代通信技术,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全光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技术;(3)计算机及软件技术,重点研发操作系统、构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积极开发计算机开放系统和高性能并行处理等方面的技术;(4)数字化技术,研发新一代数字音视频技术、数字家电相关技术,数字地球技术等;(5)光电子技术,研发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等相关技术;(6)综合应用技术,研发与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全球定位系统等应用相关的,与IC卡、ATMPOS终端等设备相关的综合性技术;(7)其它前沿技术,研发微光机电系统、生物芯片、平流层空中通信平台、虚拟现实等技术。

2. 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逐步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在张江等高科技园区,建成若干信息技术创新基地,重点抓好浦东软件园区、微电子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在高校、科研机构集中地区,建立若干与行业风险投资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在各个行业企业中普遍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建立一批开放式的、面向全国和世界的信息技术研发、实验基地,在国外建设若干个研发中心。

(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上海工业化水准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与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力争到2005年,全市大型和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信息化,中小型企业80%进入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最活跃、最规范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之一。

1. 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重点行业设计和工艺系列数据库;利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运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组合加工装备的集成化水平,使上海工业逐步具备为信息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和生产线的能力;应用信息控制技术和各类电子信息产品,改造提升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系统,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的采购、销售和物流系统,提高企业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推广企业资源计划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2. 健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对上海电子商务综合性示范的要求,服务和监管并重,完善电子商务基本框架。建成跨地域的数字认证交换中心,发展数字认证、数字签名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成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构建多种形态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立方便、安全的网上支付体系,普及电子货币的使用。

3. 持续推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建筑业的信息化改造,逐步建成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和完善上海农业网等系统,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设施化改造,优化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查询办事、决策咨询和消费指导等环节,使上海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基地。大力推进金融电子化,完善银行卡系统,建立健全网上金融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业务。重点发展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以重点行业为切入点,以大型工业和专业商贸集团为中心,以行业供应链为纽带,建设一批行业网上交易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行之有效的企业对个人的各种网上交易方式。

(四)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务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以公务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为目标,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力争到2005年初步建成覆盖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各级部门以及委托管理单位、满足机关办公事务和为民服务需求、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

1. 按照统一规划、联合共建的原则,建设覆盖全市政务部门的计算机城域专用网,即公务网,实现市和区县两级政务部门联网办公;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中心;建设视频会议、共享信息库、电子邮局、公文流转和交换平台等通用应用系统。

2. 以数据库开发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无纸化办公和部门的网上协同。大力开发面向社会的政务信息资源,完善各类政务基础数据库和综合业务数据库。加快建设和完善政务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加快建设财政、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较完整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和税收监控体系。完善工商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市场监管和服务的能力。开发各类审计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审计信息系统,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审计监督水平。建立并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和产品检验水平,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服务。加强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建立及时、准确、高效的“电子统计”系统。加强航空港、海港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和运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口岸信息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加快建设公安、检察、审判等司法信息系统,促进司法公开,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积极建设国内合作信息网及信息系统,为开展跨地区合作、参与西部开发等国内合作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积极开发民族和宗教事务、侨务、妇联以及社团等信息资源,增强对社会各类团体的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政府软件服务体系,促进软件使用正版化,保障各系统的平稳运行。

3.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制度,促进政府办事项目上网。推动各级政府面向公众的网站建设,重点建设“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推动行政审批、登记注册、行政备案、年度检验和社会保障等政务工作网络化,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透明度,方便企业和市民,提高社会满意度。建设网上政府采购信息系统,积极发展政府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五)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充分运用“数字地球”的技术和方法,深入开发并推广应用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海量信息处理、虚拟现实、网络安全等技术,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交通、房地资源、环保、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增强城市服务功能。重点抓好一个平台、九个系统的建设,到“十五”期末,形成“数字上海”基础平台及其应用体系。

继续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成城市三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积极推广应用。建成并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划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道路、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完善城市交通卡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房地资源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全覆盖的多用途、多比例尺的地籍、房籍基础数据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自然生态保护管理等。开发和建设防灾救灾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加强本市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建设和完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人口管理水平。全面开发和建设上海“金盾”信息系统,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的现代化水平。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信息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把信息化融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整合一批能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大型数据库,建设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应用系统,加快形成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促进市民工作、生活多样化,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推进各类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国内外远程教育。促进医院和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二、三级医院全部实现联网,推进病历管理数字化,建设老人健康档案库,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学。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信息服务的产业化;积极开发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各类体育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提高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根据地区实际,逐步建立起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三级信息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建设一批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的信息化建设示范社区和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便民利民、法律援助、生殖保健等信息服务;整合与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与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人手一卡”(社会保障卡);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不断提高家庭电脑、信息家电的普及率。

(七)继续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各类网络资源

做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有关规范工作,保持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信息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共享。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继续抓好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管线网络。推动国际海底光缆建设,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加大海底光缆保护力度,增强上海作为国内重要的国际海光缆登陆地和通信枢纽的地位。继续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适应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宽带信息交互中心建设,提高本地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继续发展固定电话业务,扩大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传统通信网络的宽带改造,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接入、电话网宽带接入、有线电视网双向接入、光纤接入、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推动话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在接入层面上的融合。试验和建设全光网、高性能移动通信网、无线宽带接入网和卫星通信网等各种先进网络。建设和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大力发展移动电话、集群电话等业务。加快发展基于电视机的信息网络服务。构建和完善网络化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推动大规模并行计算在气象、生物医药、大地测量、海量数据管理以及人类基因等基础科研领域的应用。发展电子邮政系统,积极拓展邮政服务领域。

(八)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确保国家、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加快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形成信息安全快速响应机制,提高本市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

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信息安全员持证上岗等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和信息产品的监管,落实安全检测和认证制度,搞好信息安全设备研制、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口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以及传播有害信息等行为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保障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网上个人隐私,抵制不良文化、不实新闻在网上传播,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大对急需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的自主开发力度,开发智能化的网络安全防御设备和监控设备;研究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形成自主的网络安全标准规范,新建或改建的信息系统工程项目,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抓好国家级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和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的建设;力争在加密芯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路由器、病毒防范等方面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