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产业的竞争已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将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十五”期间是我省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体制转轨、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主要代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我省的信息化进程,促进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九五”期间,我省在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等方面发展较快,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入地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邮电通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九五”期间,邮电通信事业坚持高起点、高速度、大容量的发展战略,“瓶颈”制约有了很大缓解。目前,全省已形成以埋式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立体传输网。建有11条不同方向的出省干线光缆,形成612.5Gb/s系统。采用世界先进的同步数字系列(SDH)传输技术建成省到市、到县(市)光缆23条,乡镇以上也全部实现了光纤传输,全省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7万皮长公里。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500万门。移动通信网已覆盖全省城乡,可容纳700 万用户。到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固定电话用户10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5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7.0部/百人。因特网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列,总端口数达到8万个,全省政府部门上网数达到3000多个,上网企业已近5万家。

(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我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建成了由省、市级干线网、城市分配网和县乡光缆网组成的全省一网、一网到户光缆同轴相混合的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了省级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传送,初步形成了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至1999年底,全省拥有广播电台14座、电视台14座、有线电视台13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9座,省级卫星地球站一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5%99.3%。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总长度14.3万公里,其中省市级干线网6700公里,连通13个省辖市和64个县(市),城市分配网和县乡村光缆网13.6万公里,联网乡镇1799个,联网行政村15699个,分别占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90.9%44.3%

(三)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形成一定规模。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全省已形成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外商投资比重较大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产业体系。截止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850亿元,销售收入521亿元,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2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出口增长达50%,经济总量继续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产品产值比重为33:28:39。产品结构渐趋合理,移动通信、数字激光视盘机成为新的增长点,计算机外部设备、彩管和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等有较大增长。企业结构得到优化,一批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建立的合资企业逐步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四)软件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我省软件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软件企业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软件产品。至1999年全省已登记的软件成果有1100多项,年产数万套,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软件产品,如计算机支持协同系统、多媒体辅助教育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多媒体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系统、GPS跟踪定位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CAD/CAM自动编程软件、系列电话计费软件等。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软件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软件业销售收入达1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五)信息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信息服务业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9年全省信息服务业收入达2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90亿元。全省已建有大、中型数据库276个,已上网数据库172个,数据库总投资约2400万元。上网用户数由1998年的10万户迅猛发展到1999年底的53万户,今年上半年又发展到114.2万户,居全国第四位。省内互联网上的中文网站已达150个,其中“金陵热线”成为全国第二个上网访问量超千万人次的站点。江苏省公众多媒体网上的信息源总数已超过700个,并开发和推广了40多个网上应用系统。省经济信息网、省教育与科研网、省科技信息网等计算机应用网络,也相继开通了50多个数据库。网上教育、电子商务、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等开始启动,并有实质性的进展。

从总体上看,我省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于网络建设,“路多车少”的现象较为普遍,投资效益不很理想。二是缺少技术档次高的信息产品,软件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三是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渗透能力不强。五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全省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六是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和人才的强力支撑,对全局起带动作用的重点示范工程不多。

二、“十五”信息化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05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江苏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工程全面启动,初步形成全省基础空间数据数据系统和空间数据交换网络;进一步夯实江苏微电子产业基地、现代通信产业基地、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品基地、新型电子元器件基地、信息安全产品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争取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基本建成十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二)具体目标

信息化综合指数列全国前四名。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信息产业增加值达11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9年的3.5%上升到8%以上,年均增长速度30%,成为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5%以上。软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0%。信息化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三、“十五”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框架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十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个加强,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两个特色,即发展有特色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三个加快,即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电子公务和电子政务。

(一)建立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根据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十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基于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传输网,并积极向基于“光联网”技术的“光传送网”发展和演进。同时,加快高水平信息平台(港)的建设及网络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绝大多数地区的宽带数字网,初步实现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并与全国及国际通信网络接轨,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功能强大、性能完善的高速公用互联传输网。“十五”期间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超过1200亿元,新增长途光缆约2万皮长公里。

——大力扩建高速率、大容量的光纤传输网。重点建设全光传输网,进一步完善微波、卫星传输。引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加快建设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传输网,提高网络传输速度。新建长途和本地中继光缆71万芯公里,骨干网总带宽超过1000G。通过技术更新和规模的扩大,满足各种业务对信息基础网络的需要。重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带宽问题,加快宽带业务的普及,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进光纤到户。13个地级市建成初具规模的商用宽带城域网,新建一批数字宽带信息化小区。新建住宅小区积极推行结构化布线。

——继续适度超前建设通讯网。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主线普及率和住宅用户单机话务量,大力推广各种电话新业务,发展智能业务,激发用户需求,电话普及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固定电话用户将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200万户。

积极发展采用IP分组方式的综合业务网,扩大IP电话业务量。加快移动通信网建设,用足用好现有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资源,淘汰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网,适时引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扩大业务范围,提供话音、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同时引入通用无线分组服务系统(GPRS)。“十五”期末,全省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固定电话,达到2600 万户,移动通信道数达140万个。

——超常规建设发展因特网。适应发展需要,采用新技术组建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初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核心网络。积极发展ATM综合业务、计算机局域网接入、电话网宽带接入(xDSL)、有线电视网双向接入(HFC)、光纤接入、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推动话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在接入层上的融合。“十五”期间,新增互联网端口184万个,新增ATM及帧中继端口10万个,因特网注册用户超过1500万户,上网普及率达到20%

——加快信息网络互联中心的建设。结合高速传输网的建设,在南京和其他省辖市(或区域)加快建设信息网络互联中心,负责协调、监理全省各部门公用通信网络和各专用信息资源网的建设,本着资源共享、利益共沾的原则,综合各方信息,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实现十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与网络互联中心的互联,提高本地互联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根据国家统一的部署,稳步推进有线电视、电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业务的相互准入,为“三网融合”提供基础条件。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标准,制定我省的实施办法,使我省的网络安全标准、规范和组织体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并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全面提高我省在信息安全保护、安全检测与监控等方面的能力。

(二)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充分发挥我省人才和技术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微电子产业基地、现代通信产业基地、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品基地、新型电子元器件基地、信息安全产品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优先发展软件产业。依托我省高校和重点企业集团,以应用和服务为龙头,以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为重点,积极研究开发数据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扩大较为成熟的软件的生产规模,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版权的商品化软件,使之成为我省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软件产品的出口。以江苏软件园建设为龙头,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软件园形成相融互补的沿江软件产业带,2005年入园软件企业达120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园区服务和管理条件。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进而形成主导产业,使软件园成为我省软件开发生产的基地,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十五”期间,软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初步建成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竞争力的软件产业体系,软件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水平。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产业化。优先发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产业化,抓好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专用芯片,突破嵌入式微处理器、IC系统芯片、移动通信类电路、音频视频及多媒体专用集成电路、HDTV外围电路和信息安全所需的专用芯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成为全国集成电路重要生产基地。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技术、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技术及多种封装技术,力争建立国家级IC设计中心。“十五”期间,建成50家国内知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建成5条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线,集成电路产品生产量占全国的30%,封装业居国内首位。

通信技术及产品。集中力量加速GSM数字移动通信系列产品国产化步伐,重点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开发卫星通信、地面接收系统核心部件及应用产品。

光纤及光电子器件。积极开发生产光纤预制棒,形成从光纤原材料制备到光纤拉丝整条产业链。扩大光纤接入网设备、SDH光纤传输设备、基于密集波分复用设备(DWDM)等光传输设备的生产规模。积极做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同时,强化对引进技术消化和创新,增强研发基地建设。

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主机与外设并重,突出网络产品发展,重点开发生产手持电脑(HPC)和个人数字助理(PDA)产品及大容量硬盘、高速路由器、宽带交换机、网络机顶盒和金融商贸电子设备等产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产品的开发,努力扩大安全服务器、安全路由器、防火墙、攻击预警系统、杀毒软件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数据库等软件硬件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数字视听技术及产品。努力提高数字化信息家用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加速液晶和PDP彩电、HDTV的研制,加快DVD产品关键件的产业化,抓好家庭信息平台接口技术及产品。

“十五”期间,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扶持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形成10家年销售百亿元以上、进入国内百强的电子信息企业。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我省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十五”期间要下大力气,促进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0%以上。继续完善信息传输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迅速壮大以系统集成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加强以网络增值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内容服务业。全面提高通信服务水平,全面达到和超过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服务标准。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扩大有线电视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提高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积极开发视频点播等网络多功能业务。建设一批开放式的网络大学,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远程教育系统。加快科技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一批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全面改善科研环境。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系统,扩大医疗保健服务的社会覆盖面,完善医疗保健服务。加快多功能IC卡的建设,逐步实现养老、失业、医疗统筹、户籍管理等统一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透明度,实现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首位,加快发展数据库产业。采取多种发展模式,结合十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基础性、综合性、商业性、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库,开发一批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和应用性数据库,推动传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商品化,确立江苏信息资源大省地位。

(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推广应用。

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发展潜力很大。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继续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选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改进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改善营销手段,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重点开发应用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制造信息支持系统,推广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示范工程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CIMS)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制造业的重点企业全面采用。突出抓好企业信息化套装软件和CAD应用推广示范等重大项目。

3年的时间把我省80%的企业和90%的工业产品推到互联网上,参与国际竞争。逐步建成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面向国内外的工业企业与产品数据库,实现产品信息的适时更新和及时发布。

在农业流通领域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功能。建立农业宏观决策系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和农业科技管理系统等信息网络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积极推动村镇与全省农业信息网的联网工作,逐步实施信息入户工程。省内重点龙头企业集团通过农业信息网实现互联。

二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未来贸易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主要有两种模式,B2BB2CB2C对于资金投入、运行程序和政策环境要求较高,近期可以在局部地区和行业推进;B2B易于操作,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是“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近期重点加快推进外贸企业、零售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的进程,制造业领域选择我省具有较强优势的轻工、机电、纺织、电子等领域的重点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试点,逐步提高网上交易规模。

——认真落实国家电子商务认证和信用、支付、交易安全体系和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管理办法及有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抓好以200家电子商务试点大企业为基础的“江苏商城”省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尽快建立江苏省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完善网上支付系统,提高在线支付的安全性,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便利、快速的网络交易载体。

——依托传统业务模式,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融合到企业的运作的各个环节。

——建设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充分利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运输资源,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为重点,建设专业客货运输基础数据库群,形成数字化管理的物流配送中介机构。

——建设国际经济贸易电子数据交换网络(EDI),包括建立进出口许可、配额管理、商检、运输、动植物检疫、进出口收结汇、海关报关等应用系统,提高外贸运作的时效性。

三是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势在必行。

——建设江苏省委和省政府两院宽带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络工程,建成全省的政务信息主干网,为政府部门内部提供一个崭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联通各职能部门的MIS系统或局域网,及时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加快电子公文和电子表格等业务的网络传输,提高办公效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配合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在解决内部办公网络和对外服务网络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政府与政府间(G2G)、政府与企业间(G2B)的非支付性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将政府的采购、招标、招商和对公众的服务等活动放到网上进行,以此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

——进一步加强网络的安全建设,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信息安全,在此前提下,及时向社会发布各类可公开的信息。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

四是加快推进电子公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重点抓好金融信息系统、工商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农林信息系统、水利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教育科研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安管理信息系统、“金关”等十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向消费者提供教育、娱乐、购物、旅游、纳税等多方面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增强推进信息化的基础。

——大力推进金融电子化进程,建设和完善商业银行柜面处理系统、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加快“金卡工程”建设步伐,实现银行卡异行、异地交易和小额消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传统的银行业务向网络银行的转变,实现以地市为范围的商场、宾馆等消费场所的POS系统联网。

——工商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启动建设江苏省数字化工商管理系统,网络延伸到各县(市);建立全省统一的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数据库,与海关、税务、金融等单位相联的跨行业信息共享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定购和商品流通的多功能信息数据库。继续推进“金税”工程;地税力争初步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主干省域网。

——农林、水利信息系统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网覆盖范围;强化分析预测,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加速我省农产品信息上网,积极开展网上农产品交易。建设省水利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扩建省域信息网,建成重要水利专业基础数据库,建设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

——科技信息系统工程。建立江苏省虚拟工程文献信息、技术产权交易信息数据库;开展高新技术及产品信息网上查询、技术产权网上交易业务。

——教育科研信息系统工程。加快教育培训主干网,高教、普教、师教、职教、成教网建设,在全省主要学校和科研院所,推进“校校通”工程,进一步推进网上招生、网上学籍管理、网上电子学位认证、网上远程教育等应用系统建设;开发一批远程教育课件。

——交通信息系统工程。境内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实现南网和北网统一管理、统一收费;建立全省公路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省至13个设区市的广域网;积极探索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和建设。

——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金盾”工程)。完成省、市、县三级公安宽带高速信息主干网的建设改造任务;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公安信息中心建设,加快市、县公安信息中心与基层派出所、刑警队等一线实战单位的联网;进一步完善人口管理信息、治安管理信息、出入境管理信息等公安业务数据库建设。

——“金关”工程。加大与银行、外管、国税、工商、电信系统的配合,大力推进国家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应用;依托国家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开展与企业联网和网上申报业务,对企业进口付汇进行全面管理,实现企业出口收汇核销联网核查;积极实施长江水域和长江三角洲水陆快速通关工程,进一步优化物流监管现场集装箱编号自动识别系统。

——产业预警信息系统工程。研究建立江苏省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切实维护入世后江苏产业发展利益,加快建立企业名录和资信数据库。

——建设政务信息系统工程。完善覆盖省、市、县(市)江苏省建设系统政务信息网工程,实现各部门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加快江苏建设信息网建设,建成一批信息系统,完善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建设信息交换标准研究。

——建设社会保险电子信息网,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运作电子化,在工伤、医疗、生育、失业、养老等领域实现高效、便捷的服务。逐步实现一张IC卡统一管理社会保险的五个领域。重点开发公民信息、劳动安全、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险等数据库,各数据库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五是逐步推进城市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的建设。重点推进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和徐州市信息化城市的建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规划和建设一标志性的数字城市工程,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基础地理、就业、治安、社区、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础数字化环境。建成和完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各省辖市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建立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立房地产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市域的多用途、多比例的地籍、房产等基础数据库。建设防灾抗灾应急调度信息系统。

——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信息化,主要是用信息技术来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和服务的效能,提高社区的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卫生等精神建设的水平。建设社区服务网,加强社区的管理与服务,采用计算机服务的手段,向市民提供教育、娱乐、购物、旅游、医疗、纳税、水电、电话费用自动化管理等多种信息服务。重点抓好若干社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数字音像、卫星直播电视、视频点播等内容,建立各种类型的网上学校,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咨询系统,稳步推进家庭上网,并注意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加快省委、省政府大院信息化的建设。为省委、省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服务,提供经济、市场、产品、政策、法规、政务、市县动态等的信息服务,以及电视电话会议、国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的上网与管理等业务。

四、“十五”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信息化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部门要从法制、人才、资金、宣传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全面优化信息化建设环境,推动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联合共建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一致,保证全省信息化建设按照总体发展规划,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全省成立省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工作的原则是:统筹规划建设,实行分工负责;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力;防止重复建设,减少损失浪费;规范市场,制止不正当竞争;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此之下,设立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加强法规建设。

加快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结合江苏实际,重点在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信息市场规范、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对于当前急需规范而国家又没有相应法规可依的,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兄弟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试行管理办法。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行为。抓紧制定《江苏省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江苏省信息化水平统计指标体系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和健全安全保密责任制,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范网络行为,严格网吧管理,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注重信息人才培养。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继续抓好“333”工程,重点造就一批走在世界技术发展的前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结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中、小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在更多的大专院校开设信息化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信息技术、网络通信、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等专业人才以及几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招生比例,教学所用教材及时更新,跟踪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学校图书馆增加上网接口,提高学生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对于学生上网资费给予适当优惠;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技人员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分配、智力持股等制度,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转化成功后,应连续3-5年从实施该项成果的年税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金额,以奖金或股权形式奖励有关科技人员;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时,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在该技术股份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

(四)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健全信息化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用好国家和省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十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软件和集成电路业专项经费5000万元,用于国家和省重大信息化项目的配套,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也要建立配套资金。要从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科技发展资金中划出较高比例用于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利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十五”期间,省高技术风险投资公司、省信息化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应将风险资金优先投向省内软件和集成电路业。鼓励企业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企业成为信息化建设投资的主体,信息产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应占销售额的5%以上。支持信息产业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特别是创业板上市融资。积极引导信息消费,继续清理和取消抑制信息消费的政策,促进价格竞争,扩大信息消费。

(五)加强国际合作

引导和促进省内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对信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吸引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发机构落户江苏。跟踪国际水平,重点在网络安全、现代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领域致力于原创性研究。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增强信息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规模经营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输出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利用国际营销网络,争夺国际市场份额。支持企业到境外IT最发达的区域建立研发机构。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