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

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进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交互渗透和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各个产业和部门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优化并产生革命性变化,促进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信息化,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不断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的过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过程;是工业经济社会不断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过程。信息化正在引发一场世界性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达国家凭借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对网络技术和网上信息资源的控制,占据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力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十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关键时期;是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积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紧紧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九五”以来,浙江省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2000年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5%,居全国前列,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基本建成以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为主的,在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网络基础体系,电话普及率达到43%,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1.6%94.6%,均居各省区第二位;国内域名(.CN)下注册的域名数占全国的4.02%,居全国第五位;WWW站数占全国的9.66%,上网用户数占全国的6.62%,均居全国第四位;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初步成果,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以计算机应用、网络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正在起步,创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著名网站;电子商务正在兴起,大众信息资源拥有和利用率正在提高。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行业垄断依然存在;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信息化安全有待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是根据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的,是《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规范和指导今后五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网络建设和人才集聚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优化环境、突出重点、扩大开放、鼓励竞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促进市场化、加快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五”期末,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居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信息网络;建设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和信息人才基地;信息产业发展居国内领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居国内前列;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取得重大进展。

1.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三网融合、高速安全、先进合理、面向未来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十五”期末,主干光缆网达到15000公里,信息网络建设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主要城市信息网络建设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86%以上,广播与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98%,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

2.信息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以不断增强全社会信息化意识为基础,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大力普及电子商务为载体,基本形成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和主要经济领域的信息服务体系及市场化机制,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普及率提高到35%;以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为抓手,基本形成全省政府信息网络和交互平台;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全面进展。

3.信息产业。2005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830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GDP比重的9%以上,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软件产业的销售(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天堂硅谷”和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普及教育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各类信息化人才共增加120万人,其中软件人才增加20万人;网上学习和培训人员达到300万人/年,为推动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展原则

1.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扩大和完善城市的信息服务功能,促进社会资源加速向城市和中心镇集聚,带动周边地区的信息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市场化进程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

 2.坚持接轨国际与发挥优势相结合。要抓住全球信息产业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跟踪、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鼓励企业引进国外资金和管理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展经营和研发,全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发挥我省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促进三网融合;要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根据市场需求,在投资主体、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经营内容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形式。

3.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秩序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导向作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信息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与重点工程建设,全面促进信息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推动市场应用服务,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坚持重视人才与加快创新相结合。把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开发引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潜力。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化机制,不断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5.坚持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相结合。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信息技术向其他领域和产业的渗透。积极推动网络和数字技术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社会化应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络服务。

二、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宽带多媒体网络交换平台,优化网络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率和可靠性。

1.通信基础网络。重点建设全光长途传输骨干网,加快发展宽带数据网和移动通信网,适度建设固定电话网。重视宽带接入网建设,重点推广应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宽带接入网技术,积极推进宽带接入网改造工程,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为政府、企业、社区、家庭的信息化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撑;加大中心乡镇的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

2.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和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加快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广播影视信息源建设,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和层次,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大力改造有线电视(CATV)网,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逐步形成宽带双向混合(HFC)网络;加快数字化广播、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试播工作,尽快建成数字广播电视系统,向社会提供数字化音像服务。有线电视网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增值服务。

(二)推进产业和企业信息化

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信息内容和信息产品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微观主体,促进生产流通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不断增强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1.农业领域信息化。应用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信息库,建设浙江农业信息网,建成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及时为农户提供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和科技信息,指导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和贸易流通形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开展网上交易,提高现代农业的竞争能力与经营效益。

2.工业领域信息化。进一步促进数控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虚拟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机械、化工、医药、轻工、纺织、丝绸等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促进工业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增加产品的新型功能,提高产品质量。

3.服务领域信息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商贸物流业、文化传媒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会展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教卫生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引入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

4.企业信息化。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使生产与经营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大幅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大幅度降低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和物耗,大幅度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年应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五个一批”重点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造,争取在“十五”期间、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完成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建设;在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加快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上网,加强创新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异地设计、异地制造、虚拟设计、网络制造等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不断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三)推进城市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信息集聚和辐射效应,有效地带动周边地区的信息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要着力为社区和家庭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中心城市要加快推进以数字化城市为目标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建设城市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1.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十五”期间,全省要有重点地指导、扶持57个大中城市和20个左右中小城市推进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不断总结各地在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省的城市信息化工作。

2.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将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统筹安排,要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公用电信网、专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以本地的中心城市为重点,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结构,逐步建设具有技术先进、标准统一、覆盖全面、容量充足、体系开放、结构合理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到2005年,全省大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95%,有线电视在城市市区的入户率力争达到全覆盖,主要城市信息网络建设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3.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十五”期间,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服务质量为重点,逐步建立城市信息化所必须的应用信息系统,中等城市应初步建成城市规划建设、人口管理、环境保护、工商管理、科技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城市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同时,要着力推进城市智能化小区建设,推进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按照普遍服务原则,努力提供优良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积极开发广阔的城市信息服务消费市场,使城市信息化渗透到千家万户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四)推进政府信息化

积极推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电子化,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公开制度化、决策过程信息化,逐步实现政府网上办公,为全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公平、公正的服务。

1.全省政府信息交换平台。以“三网一库”(内网、专网、外网、办公资源库)为基础,通过内部网、专网连接各市县政府机构,实现各类政府信息登记、交换、发布功能,提供政府信息链接、目录、检索、查询服务,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及咨询。

2.电子政务。充分利用政府专网和有关部门纵向网,逐步实现个人或企业网上申报各类审批事项,政府有关部门网上审批、管理及信息发布的全过程应用服务,逐步向“电子政府”过渡。建立公民网上参政议政信息系统,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建立政府投资采购项目网上信息发布及招投标管理系统,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3.政府宏观管理支持系统。以中国经济信息网浙江子网为基础,建设浙江经济信息网、大型经济信息数据库和经济分析数学模型。通过经济数据采集、加工、储存、传输、发布的网络化,实现全省经济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共享资源,提高宏观经济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为加强国民经济的监测和宏观调控以及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

“十五”期间,积极推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社区服务、经济信息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数据库化进程,提高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文化教育。普及多样化的电化教育,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建设一批网上教学、培训数据库,努力建立多层次的网上学校;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逐步建立包括学生管理体制、辅助教学、社会公众教育服务、教学研究、教育行政管理及远程教育等内容的全省教育信息系统;努力共建数字化图书馆、资料馆,与国际著名图书馆、资料馆实现互联互通;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发行;建立网上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十五”期末,中、小学学生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的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初步形成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实现上网服务,远程教育发展迅速,部分居民通过网络方式接受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

2.科学技术。加大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建立全省科技信息综合网络平台和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导航系统,建设浙江的科研开发项目及成果、新产品、新技术、技术引进、科技政策、人才资源、文献等事实型、数值型信息库;建立网上虚拟产学研合作开发组织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产品创新中心,加快技术传播、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并建设一批网络科技服务企业。

3.医疗卫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逐步建立覆盖卫生防疫部门、医院、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等部门的,以及由统计与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科研与教育信息系统等组成的国家卫生信息网浙江子网。2003年前,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基本入网,建立覆盖到县的浙江省三级卫生防疫网。开展以远程医学教育为代表的远程信息服务,建设面向公众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电子化的医疗信息服务,提高我省医疗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4.社会保障。逐步建立涵盖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民政服务等内容的覆盖全省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实现对保障人员与基金的实时监管,及时反映全省社会保障工作的运行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为公众提供高效、便利的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化保障服务。

5.环境保护。建设全省资源环境综合数据库以及面向社会服务的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实现主要资源环境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建设生态环境、国土资源保护和监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国土整治、环保监测、污染治理、绿化美化、环卫管理等的网络化与智能化;相关部门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

6.公共安全。建立高效、安全、共享的全省公共安全信息网。重点抓好“金盾工程”和“之江工程”建设;建立全省灾难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实现震情、水情、旱情、社情、环境污染监测与统计数据采集、处理、加工、传输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在全省范围内跨地区、跨部门进行比较全面的网络安全监管与服务、信息检索查询、业务监督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六)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十五”期间,要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光电子产业,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及信息家电产品制造业,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以信息服务业为基础、通信产品和信息家电产品为龙头、电子信息材料和新型元器件为特色、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产业体系。

1.软件产业。大力推动我省软件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软件开发高级人才和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产品产业化水平;加快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推动软件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积极鼓励软件产业国际化。重点培育发展网络平台技术和软件产品、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电子商务、金融、财税、商业及各类应用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教育娱乐及多媒体软件;大力支持软件加工和软件出口,引导软件企业开展能力成熟度(CMM)管理。

2.信息服务业。“十五”期间,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和电子商务。通过政府推动,加快相关基本法规建设,建立资信信息库,逐步形成个人、企业信用制度,逐步形成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运行的综合性支撑环境;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与引导,加强数据库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商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快发展一批网络接入服务商(ISP)、信息内容服务商(ICP)和信息应用提供商(ASP),逐步完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电子认证中心(CA)、金融税收网络化、现代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环境等系统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稳步发展,着力拓展电子商务、在线数据处理、可视会议等网络增值服务。

3.信息制造业。(1)通信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的核心交换设备、业务接入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主要是移动通信系统产品、宽带数据网系统设备、多业务处理系统设备等。同时大力发展基于业务应用的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2)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光同步数字系列设备(SDH)、密集波分复用设备(DWDM)等光通信技术产品、光有源、光无源器件、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学晶体材料、光显示材料和器件(TFT-LCD液晶显示材料、VFD荧光显示器件、发光半导体器件)、光学引擎、光电传感器、光记录存储材料及产品等。成为国内光纤主要生产基地之一。(3)数字家电与网络终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标准清晰度彩电(SDTV)和高清晰度彩电(HDTV)、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电视及家庭影院系统、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数码相机,以及通信和消费类家电技术融合一体的网络终端产品。(4)微电子产业。以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推动我省微电子产业上档次、上规模。重点发展亚微米、深亚微米5〃—8〃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产品;生物芯片、厚膜集成电路;8〃—12〃单晶抛光片及外延片。建成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后道封装和检测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开发生产基地。(5)新型元器件产业。继续扶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和新型元器件,大力发展微型化、低功耗、高频元器件,重点是为数字整机配套的周边及基础产品。扩大、提高压电晶体等功能材料和高端印制线路板的生产规模及水平;加快发展新型显示器件、片式元器件及高档电子专用材料。

三、信息化重点工程

“十五”期间,要在政府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面向市场需求,着力组织实施一批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十五”期间,我省重点建设以下六大信息化工程:

(一)宽带网络建设工程

在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作用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建设以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为主的宽带主干网络,构筑高速信息公路,大力发展城域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继续推进各大信息网络之间的高速互联互通,提高宽带网络覆盖面,推动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

(二)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

在全省各经济领域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工业企业信息化改造和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全省农业信息网、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专项工程(旅游商贸网、企业数据库与网络化管理、全省“产品创新中心”技术支撑系统);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提升传统产业经营和服务水平。

(三)“数字浙江”工程

根据数字地球科学思想,建立浙江省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社会公共信息系统(PIS)、综合信息交互平台,通过“数字浙江”将全省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资源经过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数字浙江”主要包括:GIS应用平台、空间信息库平台、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电子商务支撑平台、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公共网络安全平台、社会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地方信息系统平台、多语种支撑平台等。

(四)社会信息化应用工程

大力发展和完善科技信息网、教育网和经济信息网,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开展网上合作研究、远程教育;建设医疗、防疫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开展远程会诊、保健咨询等服务;进一步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检疫信息应用工程建设;完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分步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快实施 “金盾工程”和“之江工程”,建设和完善国家与公共安全信息化系统;继续完成灾害预警、救灾指挥和社会救济信息系统,建设以居民生活保障、优抚信息、婚葬管理、民间组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数字民政”信息系统;开展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教育。鼓励高校进一步扩大信息类专业招生规模,着力培养信息、网络、通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努力增加信息类研究生招生数,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努力开辟社会化人才培养途径,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和条件,培育一大批紧跟技术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加强信息化普及教育,高等教育要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必修课程,中小学要积极开展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考核。

建立和完善引人、用人、留人的制度和激励机制,特别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能跟踪国际信息技术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举办国际研讨会、博览会、专业信息技术展览会和信息化论坛,跟踪国际信息化新技术、新趋势。积极鼓励省内信息技术人才走出国门,学习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六)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工程

重点组织实施软件产业、光电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移动通信产业、数字视听与信息家电、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新型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及专用设备等八大专项。

四、加快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包括无线电频率资源)、信息安全、信息服务、信息工程管理以及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范社会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发布和利用的行为,保障法人、组织、公民获取信息的基本权益。加紧制定信息化相关标准体系,宏观信息资源开发与网络服务技术的标准化管理。逐步建立和规范与信息化相关的行政业务流程,协调各方关系,节约社会资源,保证信息化健康发展。

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重点落实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严厉打击走私和盗版软件,实施有效的软件资产管理。

(二)形成信息化投融资新机制

加快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采取与国际接轨的、适应和促进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形成由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新的投融资体制。

把信息网络建设作为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现国家意志的公益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基础建设,政府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境外资金发展信息化。大力推进股权筹资和债券筹资,广泛吸收国内外社会资金。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推进信息化国际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有效利用外资,建设一批信息系统网络工程。

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开辟风险投资资本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渠道,鼓励和吸纳国内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投资发展信息产业,同时,积极引入国际风险投资。

(三)完善信息化协调体制

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与管理。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兼顾,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资源共享,切实保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同时,要加快和完善信息化中介服务组织,建立信息工程监督指导体制,促进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四)健全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发展信息化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我省网络安全认证机构,对信息网络安全体系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国防建设和尖端科技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加强社会公共网络安全技术建设和监察管理工作,严厉打击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活动,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信息安全。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市场的规范管理,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强化信息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理,提高各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工程质量。

积极跟踪和组织开发信息与网络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扰等安全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

(五)切实抓好信息产业发展

积极扶持信息化重点工程和信息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扶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在立项、资金筹措、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和产业发展项目贴息。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凡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允许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的企业进入并依法开展经营。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