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化使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信息资源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使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对产业结构、竞争格局、贸易手段和思维方式,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现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本世纪初,我省将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阶段,对外开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加快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对我省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明确目标、提出任务、制定措施,现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战略目标,结合我省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福建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与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九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主要成就有:

——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多年来,我省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紧密结合,坚持自主开发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在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等方面进行科研开发,每年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00多项,主要有:网络终端、掌上电脑、高速中英文打印机、数字移动电话、光盘录相机等新产品,以及信息应用系统(如通信,信息安全和传统产业改造应用系统)、网络和系统集成等,还开展对IC芯片设计、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CADCAMCIMS等技术的攻关研究和应用开发。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了我省信息化进程。

——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通过改革开放,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迅速发展,形成了消费类、投资类和元器件类三大门类产业,建成集科研、开发、生产与技术教育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福州市区、马尾开发区、福清融侨开发区、厦门经济特区等四大生产基地已经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0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700亿元(1990年不变价),居全国第  位。

——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邮电通信网方面,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覆盖全省的数字传输网络。到2000年,全省光缆总长度4.4万公里,其中骨干传输光缆达到1.1万公里,形成连接全省各地市的10Gb/s系统,省宽带骨干网已经通达所有地市和部分县市、乡镇,光纤接入网逐步取代大对数电缆,新建大楼和住宅小区已逐步实现光纤接入。全省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突破800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超过26万路端,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0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568万户,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6.97部,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41万户,普及率达每百人12.7部,2000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44.8亿元,年均增长38%;在广播电视网方面,已经形成微波、光缆(电缆)、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网。建成调频发射转播台96座,卫星地球站一座,微波专业网干线网总长8407公里和省干线光缆网4600公里,省会到地市县的光缆干线网已建成,形成高速率、大容量,具有视频、语音、图象、数据等综合信息的传输能力。入网终端达250万个,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6%96.3%

——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日益普及。省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一期工程已初步完成,海峡信息网、经济信息网、福建之窗、网上城市和九地市信息资源网等100多个信息资源接入公用平台。继厦门“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试点之后,省金桥卫星地面节点站于1998年投入正式运行。“宏观管理信息服务系统”计算机联网已覆盖全省各地市和省直有关单位。“电子货币及自动化支付系统”(金卡工程)、福建省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对外经贸信息系统”(金关工程)初步建立了EDI(电子数据交换)服务中心,通过中心网络交换信息,为更广泛的电子商务活动打下了基础。“税务电子化系统”(金税工程),计算机自动化征收管理及稽查,已初步建成。“企业生产与流通信息系统”(金企工程)正在实施一期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全省企业信息源上网。“教育和科研信息网”(金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建成CERNET在福建的两个省级主节点,并分别通过155M光缆与上海交通大学互联。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是教育部受权远程教育试点,省内各主要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小学的校园网已初步建成并通过DDN(数字数据网)专线、微波和电话拨入方式接入了这两个主节点。厦门大学校园网的性能、规模已跃居全国先进水平,金智工程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科技信息网”基本实现与各地市科技信息网络中心互联。计算机网络服务业也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达到80万户,居全国第九位。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商业、金融、外贸、邮政、科教文卫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广日益普遍。电子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成绩显著。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辅助管理在企业中逐渐普及应用。在商贸流通业中,电子收款机、条形码、信用卡及销售点终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电子商务已开始得到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科研、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告咨询、辅助治疗等科教文卫领域的推广应用也日益普遍。在交通运输业,计算机订票系统和售票系统在各地普遍推广。在邮政行业中,建成邮政储蓄计算机网络系统,全省792个储蓄网点,实现联网,并与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网络互连。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社会效益。

(二)存在问题

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管理体制不健全。组织实施体制不健全,统筹规划不够,宏观调控不力,造成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相互分割、自成体系,信息和网络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散、浪费和效率低下、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尚未脱离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集成电路设计业与制造业几乎是空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快,产业自我配套能力不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化基础薄弱,造成我省信息化装备的配套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新产品不多,信息化发展缺乏后劲。我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虽在国内处于前列,但产品单一,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整个信息产业技术设备国产化程度低,大部分核心设备市场和技术为外商所占领。

    ——信息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市场发育不全,法制不健全,信息市场秩序混乱。信息产业有效竞争的经营格局和“三网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评估、中介、认证制度不完善,信息市场化程度低。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形成具有权威性、规模化、规范化的综合信息或数据库为数不多,相当多的信息资源显得单调、重复、陈旧,尚未数字化,能用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资源及其产品更显得短缺。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规格、格式,限制了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和共享。

    ——信息化技术人才不足。学科设置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不完善,信息化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比较少。

二、总体构想

     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十五”期间,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发”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步代,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展战略

以“数字福建”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开发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应用系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加速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开发新一代的数字产品。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对外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引和借鉴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立足省情,发挥优势,走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统一协调,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共同推动信息化的发展。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推进信息化的建设。

    3、坚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信息化与工业化要紧密结合,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本部门和本区域的实际出发,集中有限资金,重点突破,形成效益。通过示范,推动全局发展。

    4、坚持引进与开发结合,增强创新能力的原则。信息化工程要优先采用国内、省内的装备和技术,注重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与使用有机结合的机制。积极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推动我省信息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5、坚持抓应用,促发展的原则。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通过狠抓应用,拉动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实力。

(四)发展目标

“十五”计划期间,信息化建设保持超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优化信息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普遍推广应用。以“数字福建”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社会领域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家庭社区信息化以及区域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

建成全省统一的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和空间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各类信息网络省内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实施“电子政府”示范工程,实现厅局网、地市政府网的互联,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建设基础数据资源库工程。以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为重点,建设一批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各具特色、系统化、标准化、综合化、可更新的基础性信息库群。

基本建成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领域信息化网络,使之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服务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信息应用系统。

基本建成福州、厦门为中心的区域信息化网络,使之成为海峡西岸两个信息港。

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大中型企业普遍建成与生产、经营、服务、研究开发、管理紧密结合的内部网;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电子商务达到一定规模。

科教文卫和社会公共管理初步实现信息化。

引进、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专业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研究、开发、生产、应用的人才队伍。

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信息港为中心枢纽,以产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为基点,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合纵连横立体化的“数字福建”发展格局,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网络服务业要较快发展。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2%,实现总产值再翻一番;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年均增长15.8%。通信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以上,累计投资规模达650亿元。通信业增加值占我省GDP增加值比重将达5%以上。全省城乡电话用户达1000万,全省电话交换机容量1300万门,电话普及率30%以上,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00万户,其交换容量1500万门;数据及多媒体业务用户400万户;传输光缆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电信业务总量达600亿元。力争成为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网络先进、效益显著的通信强省。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实现90%行政村通光缆,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500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0%)双向交互式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150200万户。接入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达400万户以上(互联网用户普及率11%以上)。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进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信息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从转变投融资体制、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入手,制定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政策,营造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打破垄断,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善服务。进一步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传输网。加强长途传输网建设,按照发展需求,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传输网,优化网络资源。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接入方式,促进通信、广播电视业务等多种综合接入,实现90%大楼接入光纤,30%家庭光纤入户。

固定电话网。继续扩大和优化城乡电话网,逐步向智能化、宽带交换及包交换方式转变,适应信息网对电话的需求。要充分利用固定电话网发展增值服务和数据接入,实现普遍服务。

移动通信网。实现移动电话网数字化,并在建成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CDMA(码分多址)网的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础上,适时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商用试验及商用网的建设,实现移动多媒体通信,同时积极开发应用全球个人通信系统。

多媒体通信网。加快发展多媒体和数据通信网,重点提高网络能力,加强网管能力,完善支撑系统和业务平台,不断满足用户对网络层面的业务需求,同时为应用层的业务拓展,提供基础保证。要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出口带宽,继续向一体化和提供综合业务的宽带通信网络演进,使之成为能提供各类综合业务,适应多媒体系统、电子商务等新业务快速发展的宽带媒体通信网络。

广播电视传输网。通过改造,将我省广电网络逐步升级为集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及双向数据传输的综合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地市级以上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基本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完成省、地(市)、县、乡和90%行政村光缆连网建设工程,加大接入网的改造力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的传送质量。

福建省公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邮政、电信等各类信息资源网接入福建省公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省内互联。公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技术上以互联灵活、接入方便为基本特征;在内容上将作为“信息服务超级市场”,有能力为用户提供最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在运行机制上,将以市场引导为主,辅以相应的行政推动,通过公用信息网络平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使网上每个社会单元既是信息服务的使用者又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三)加强信息技术研究开发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产品配套技术支撑和信息安全技术支撑。

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并基本掌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IC(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为信息产业新产品、电子信息应用系统、网络和系统集成项目提供技术保证和技术服务。

研究并掌握IP和网络数字化、多媒体化、宽带化、综合化技术与传输技术,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证;

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信息网络提供自主、可靠的安全保护。以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信息安全为出发点,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软件产品,积极发展软件产业。

(四)建设“数字福建”示范工程。

立足我省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依照有重点、分层次、先示范后铺开的原则,选取三个不同层次建设“数字福建”示范工程。

宏观层次:重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开展省级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等数据库建设。

“数字城市”层次:重点在福州、厦门进行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示范工程建设。

“数字工程”层次: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选取若干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数字化示范工程建设。

(五)加快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信息产品制造业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立足原有基础,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调整技术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通过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数字音像产品、计算机及网络产品、通信终端产品、软件产品、显示器件和新一代元器件等产品。

2005年,计算机、数字彩电、数字影碟机、卫星电视接收机、打印机、调制解调器、音响产品、显示器、金融终端、通信终端等一批主要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努力调整技术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技术改造,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把为国民经济信息化配套和提高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作为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档次和附加值。

加强区域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闽东南为重点,福厦交通干线为轴心,继续抓好福州市区、厦门特区、马尾开发区和福清融侨开发区四大电子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漳州、泉州和莆田三个基地的培育和建设,使之成为“十五”期间的三个新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福州、厦门建立闽台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合作实验小区。同时,加强山海协作,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

(六)加快软件业的发展。

建设国家级软件园区,发挥软件园区孵化器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骨干软件企业,开发生产一批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软件产品,或国家急需的重点基础软件。努力开发“数字福建”需要的信息软件系统和软件产品。建成先进的软件开发平台、用户仿真环境,完善的辅助设施。

(七)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完善省级农业信息平台,加强地市农业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并与部分县(市、区)及部分大中型农产品市场联网,初步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为农业宏观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积极开展精细农业试点。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企业信息化要朝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推进,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企业上网,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促进企业普遍建成生产、经营、服务、研究、开发紧密结合的内部网。“十五”期间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以及运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电子商务。根据国家制定的电子商务指导框架及其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电子商务试点和商业化运作;建设认证中心、密钥中心、支付网关、EDI(电子数据传输)中心,制定配套的法律规范,实现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

——金融信息化。重点建设和完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大力发展银行卡、发展并完善网络银行和大量以网络为基础的金融服务。

——外经贸信息化。为适应加入WTO后的形势需要,积极推广对外经贸活动中的电子商务,加速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境外投资、加工贸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方面的信息化进程。建设“福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和完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为全省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使企业与管理机关的业务联系实现电子化。

——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把“金”字工程网络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服务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网和信息应用系统。初步具备向社会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

——加快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的建设。抓紧实施公共领域重大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以网络教育、网络邮政、网络医疗、网络社区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与家庭信息化结合,全面提升全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福建教育计算机网和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的福建教育信息网;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现代化远程教育,逐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全省教育系统中普及计算机教育,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建设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构成网上教育体系。

科技信息化。继续建设海峡科技信息网,连接所有科研机构,加大科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力度,加快建设或完善文献型信息库、事实型信息库、数值型信息库。

资源和环境信息化。进一步建设专业人才供求、国土资源、海洋、气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用信息网络,规范化的、具有可更新能力的信息数据库,促进资源和环境信息化。

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建设卫生防疫信息网络系统,推进远程医疗的开发与运用,建设医疗专业人才数据库、病历数据库、药品和医疗器材信息库,居民健康保健数据库。

社会治安和司法信息化。加快社会治安、检察院、法院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犯罪信息库、户籍信息库、出入境管理信息库等重要社会治安信息库,为维护社会治安,提高司法效率,实施依法治省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建成一个集数字、声音、图像、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的商用信息网络,为公众提供电子邮件、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购物、电子广告、家庭娱乐、视频点播、科技、海洋、气象等服务信息。

推进家庭信息化。提高家庭信息化基本设施配置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通过建设社区共用信息网和多种接入方式,提高家庭上网率。推进家庭智能化系统建设,实现家庭设施、家庭生活、家庭对外联系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社区智能化系统建设,完善家庭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八)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以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基本满足信息安全需要。统一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密的法规、规章。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注意保护国家机密,保护知识产权。

(九)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决定因素,从小学开始、中学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信息技术的必修课,调整高等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为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鼓励社会办学办班,形成多元化的培育信息化人才体系。

四、重大工程

(一)电子政务工程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政府系统“三网一库”建设,开展多层次的电子政务服务,实现行政机关办公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多媒体宽带传输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公众信息服务网络。重点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政务信息化系统。

(二)“数字城市”示范工程。

充分利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以空间地理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重点在福州、厦门两个城市选取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若干领域建设示范工程,逐步铺开。力争在“十五”末,初步实现城市设施数字化、城市信息网络化、城市功能智能化。

(三)“数字农业”示范工程

。在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开展“数字农业”(又称精细农业)试点示范建设。通过基础数据库、农田监测系统、预测、预报系统、农业调控与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四)公用信息平台

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类信息网络实现省内互联,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以研究开发数字福建关键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数据标准和规范、系统软件集成开发以及人才培养为内容的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为数字福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六)空间基础数据库

充分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建立区域、城市和行业的空间信息动态监测和时空分析体系,建设多尺度、分布式和多主题的空间基础数据库。

(七)软件开发工程

加快福州、厦门国家级软件园区的建设以及培育若干具有一定实力的软件产业集团,软件产品产值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提高到20%。积极发展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以及适合国情的各种应用套装软件、系统集成软件,系统集成的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八)电子商务工程

制定保障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健全法规体系,建立促进商务发展的标准和法规体系。建立数字证书授权中心、密钥管理中心、支付网关、EDI(电子数据传输)中心和金融监管系统,实施国家“百万企业上网工程”和电子邮政工程;建立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完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综合性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在“十五”期间,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支撑体系,力争把我省建成国内电子商户的重要汇集地和电子商务中心。

(九)企业信息化工程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构筑政府、行业、企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商业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推进企业扩大应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在网上发布商务信息、开展贸易谈判,集中组织行业或地方特色企业产品与服务开展网上展示交易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十)远程教育工程

构筑福建省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平台。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福建省现代远程教育计算机网;扩大卫星电视教育网的覆盖面和利用率。建设福建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引进、开发一批教学课件并共享。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教育和交互式网络教育的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网上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十一)城建信息系统工程

在主要城市建立以地理定位为基础的城建管理应用系统,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十二)社区信息化工程

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市,以电子社会系统为切入点,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民政救济等社会服务功能的综合管理系统,为社会信息化推广和建设积累经验。

五、政策导向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设立高度权威的信息化领导机构,统筹信息化建设重大方针政策。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信息基础设施和列入“十五”的重点发展领域的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完善投融资政策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调整政府投资结构,重点扶持公益性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和扶持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并积极推进产业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集中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积极引入新的投融资机制,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消除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培育创业投资机制,扩大信息化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展风险投资;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降低资费,促进普遍服务,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信息化建设项目。

(三)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鼓励信息企业积极开拓省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信息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设点建厂,占领国际市场。在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参与国际竞争。

(四)加快信息人才培养

 要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养一大批适应不同层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快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机制,创造环境,吸引国内外信息化人才来闽创业。

(五)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

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需要,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强有力、公正的管理组织架构,依照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进一步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逐步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有效竞争,完善市场机制。加大信息产业的改革开放力度,转变运营体制,促进“三网”融合,支持信息领域生产经营和服务企业分工协作,联合发展。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加强电信和信息服务业的质量监督和市场检查。           

20016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