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江西省信息产业厅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江西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经济由物质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型。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信息化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入到这场世纪之交的大竞争、大发展之中,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信息化热潮。为迎接信息化的挑战,加快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全省工业化,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化发展现状和环境

(一)信息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1)形成了以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立体交叉”通信网络。国家三大光缆通信干线,即京九、福杭贵成、宁汉渝光缆干线穿越江西并在省内交汇。2000年全省通信业务收入为52亿元,完成光缆干线铺设2.8万皮长公里,电话交换机容量47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54万户,长途业务电路6.85万路,数据通信端口4万多个,移动电话用户154万户。全省县县实现了传输光缆化,乡乡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全省邮政局、所1859处,其中电子化局、所196处,邮路总长度119905公里(单程)。

2)形成了以有线、无线、微波、光缆、卫星等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全省性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到2000年底我省共有各类广播电视台(站)131座,大型高山调频电视骨干发射台12座,大小电视转播台493座,卫星地球上行站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8315座。建成广播电视光缆传输干线6750皮长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超过300万户。

3)全省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联通公众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以及中国经济信息网在我省的分中心已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我省许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已建成或在建各自的局域网或广域网。江西省党政信息网已开通运行,部分地市党政网完成了一期工程。省人民政府中心网站和南昌、九江、宜春、抚州等地方政府网站已开通。部分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2000年底全省计算机装机容量约60万台,联网计算机约18万台,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

2、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加强

目前,我省已开发建立各种数据库数百个,全省一些行业、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了一批数据库。特别是宏观经济、科技、教育、政务、金融、财税、工业、外经贸、防汛、工商、公用信息等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信息资源开发正逐步向综合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部分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加强企业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辅助管理技术普及率和应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

2000年我省信息产业产值为156.1亿元,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38.8亿元,通信业务收入52亿元,软件业及信息服务业产值 54.2亿元。邮政业完成收入11.1亿元。信息产业开始朝硬件制造、软件研发和应用服务并举的方向发展。目前我省的部分通讯产品、基础元器件生产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信息技术企业已初具规模,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金庐软件园的设立,为发展我省软件产业和培育软件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社会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

2000年底,全省计算机普及率为14.3‰,上网普及率为11‰,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为13%,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2%。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

目前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综合水平偏低;信息网络建设不能满足高速、多媒体、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不高;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不够;信息产业规模偏小,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及名牌产品,竞争力不强;信息化政策环境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发展环境

1、国际信息化发展环境

从当前世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就业人数、投资额均超过其他产业。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全球上网人数激增,因特网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代表。二十一世纪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据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信息产业产值将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50%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大产业。信息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实现一种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追赶模式。

2、国内信息化发展环境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2000年,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八五”末的2%提高到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九五”期间,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区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2000年,广东省信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居全国首位,成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北京中关村实现技工贸收入1000多亿元。上海市提出“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以上。陕西省明确提出,用十五年时间,把陕西省建设成为现代化信息产业强省。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辽宁、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也纷纷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兴省强市的战略举措。

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遵循国家信息化的指导方针,结合江西实际,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广应用、发展产业”。以电子政务带动管理信息化;以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促进社会公共领域和家庭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以信息化重点工程全面推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发展原则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发挥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重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加速产业升级,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良性循环。

2、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走有本省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方法,高起点推进信息化建设;选择产业关联度高、技术驱动力强和市场覆盖面宽的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力争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3、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重点行业和大中型城市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率先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效益,积累经验,形成规范,逐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4、联合建设,有序竞争。我省信息化发展应在政府的指导下,有关各方面通力合作,优势互补,集中力量,联合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在公平有序的前提下进行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联合,在竞争中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发展目标

我省“十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信息化程度在中部地区处于先进水平,信息产业成为江西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以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龙头,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基本适应信息化要求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全面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省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1、“十五”信息化发展目标

1)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信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总产值年均递增25%以上,计算机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台,上网计算机100万台。

2)信息资源开发在全省各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信息资源网、基础性数据库及信息网站,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有较大提高。 

3)按照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全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性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实现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十五”末,全省电话普及率达37%,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843万户,普及率达19%,移动电话用户数800万户,普及率达18%;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0%以上,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600万户;因特网用户数超过400万户。

4)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

5)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和金融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基础平台与服务体系,力争到2005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50%以上。

6)建设“网上江西”工程。推广普及计算机互联网络,实现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建设11个设区市的上网工程,加强数字测绘工作,为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7)邮政业务收入达到20.7亿元,年均递增13.9%。进一步完善邮政服务网络,建设南昌、鹰潭、赣州、宜春二级邮区中心局,综合性客户服务中心11处,电子化网点1100处。

22010年远景展望

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建成功能健全的、相当规模的、具有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电子商务基本普及;全民信息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信息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成为江西主导型支柱产业;信息化管理体制、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一支全方位、多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1)建设和完善五大信息资源网:省党政信息网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科技信息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的江西分中心五大信息资源网。

2)建设铜业、陶瓷、中药材、食品、农产品五大特色信息网以及“网上银行”、“网上学校”、“网上邮政”、“网上医院”、“网上旅游”、“网上企业”、“网上社区”、“网上科技”等一批信息网站;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一批数字应用系统。

3)重点建设资源环境、宏观经济、企业与产品、农业及农村、工商企业、交通旅游、科技教育、政策法规、人力资源与就业、社会保障等50个基础性数据库,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

 2、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

1)农业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专家与咨询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农业良种培育、农产品销售、投资项目、绿色食品等信息库,在生态农业、土壤改良、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生物工程、农业经济效益分析、森林环保、农产品市场动态与质量监测、气象预报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建成覆盖全省县、乡、村的农村经济信息网,为农业生产、科研、消费和经营决策服务。

2)工业和建筑业信息化

大力推进应用信息技术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积极促进生产企业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管理过程信息化。普及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管理技术,提升生产和管理水平。以重点行业为切入点,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全面推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促使电子商务与EDI同企业内部信息网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合理而规范的流动。

3)第三产业信息化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金融信息化:建设现代化支付系统,基本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开展网上银行、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建设金融监管系统,逐步建立一个高效、统一、安全和现代化的支付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服务系统。

对外经贸信息化: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对外贸易和经济活动中广泛推广电子商务,进一步完善“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建设,实现国际贸易与投资管理网络化,建立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为省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

科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科技信息网和教育信息网,推进信息技术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科研效率、水平和质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实现“校校通”,推广远程教育,建立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大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加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教育和培训。

商业贸易、房地产、交通旅游、医疗卫生、社会综合治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都要积极推进信息化。

3、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基本覆盖全省、设备功能完备、业务门类齐全、宽带传输交换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1)基础通信网。建设以光纤DWDM为基础的骨干网,联通全省各地市。光纤网在覆盖全省县以上所有城镇的基础上,逐步向乡镇和企业延伸。“十五”期间,全省光纤骨干网的传输速率达到400GB/S以上,县以上光纤网传输速率达到 10GB/S以上,实现宽带化传输到山区和边远乡镇。加快数字移动通信网建设,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先进的IP技术及超高速路由器等组建IP核心网络。

2)宽带接入网。配合主干光纤网的建设与延伸,实现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光纤到企业、光纤到社区。加快传统网络的宽带改造,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接入、电话网宽带接入、有线电视网双向接入、无线接入、移动接入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

3)加快建设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发射与接收试验系统。

4)抓好集约化通信管线建设,“十五”末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大中城市的共享型集约化通信管线网络,逐步实现主要道路架空通信线基本入地。

5)调整邮政服务网点的分布,发展电子化局、所,建立完善的干线邮运普遍网和快速网,建设可实现电话接入、网上接入的综合性客户服务中心。

4、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调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突出发展软件业,壮大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关键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过调整结构、创新升级和扩大规模,加快开发自主品牌,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生产体系;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以南昌为中心,沿京九和浙赣铁路辐射全省的产业新格局;构建“南昌京东电子城”,集聚人才和资金,辐射和带动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投资类:大力发展宽带接入设备、数字卫星接收机、光纤光缆、光配件和通信终端产品等,争取形成规模,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消费类:发展数码相机、机顶盒、计算机、光盘机、数字影碟机、数字彩电、投影电视等,形成系列化开发和产业化。

元器件类:在原有基础上尽快形成新型片式化、微型化元器件产业。重点发展我省有优势的光电器件、电真空器件、电声器件、电子陶瓷器件、军用电子元器件等元器件产品。

2)以应用为先导,突出发展软件产业

以江西金庐软件园为基地,以高校和民营高科技企业为基础,扩大与国内外软件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相对集聚的优势,以应用为先导,加强中文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大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应用软件,突破性发展我省软件产业,力争我省软件产业规模在中西部省市居领先地位。

重点研发电子商务、企业、政务、社保、房地产、医疗、商贸、财税、金融、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应用软件,努力研发支撑软件和安全软件,促进软件产品的商品化,提高在本省市场的占有率,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抓住我省信息化大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系统集成业,实现“后来居上”。加大对金庐软件园的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面向市场的软件研发队伍,促进我省软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推动我省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以网络服务为重点,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

发展信息服务业是我省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的网络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逐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信息服务业在我省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重点扶持几家有一定基础的信息服务企业,带动一批信息服务企业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形成经济规模。拓展信息服务的新领域,积极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购物、电子邮件、网络广告、社区服务、家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电子邮政业务,加强物流配送网建设。

 5、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力争到2005年,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技术转化中心之一。

加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力度,重点开发与研究制约我省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集中力量在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家电关键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材料技术、软件技术、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高校、科研机构聚集地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孵化基地。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吸引国有企业、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投资机构进入孵化器。经过孵化的高技术中小企业,优先在本省产业化。

(二)重大工程

1、软件园区工程

继续加快金庐软件园建设,软件园区硬件设施达到国内软件园先进水平,形成智能化园区;以产业化为重点,实施集团化和品牌战略,采取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和留学生到园区创业,逐步建成区域性的软件产业研发中心和全国性的软件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十五”末,金庐软件园实现年总收入30亿元,形成2-3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起支撑作用的软件上市企业,5-1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软件企业,软件企业达300多家。

2、南昌京东电子城工程

在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京东电子城,充分利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开发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吸引省内外电子企业及新的投资项目进入京东电子城,使我省电子工业逐步向南昌集中,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十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联大靠大、公司上市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京东电子城,形成若干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将京东电子城建成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与金庐软件园相呼应,一软一硬,形成有利于凝聚人才和资金的区位优势,辐射和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3、电子商务工程

制定适合我省实际的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根据国家电子商务交易的有关规则和技术标准,建设企业和消费者信用库及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实现全省性的行业网上交易会,促进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个人的电子商务达到规模应用。

4、电子政务工程

建设全省党政信息网,为全省党政机关内部信息交流和机要通讯提供宽带、多媒体和安全的公用信息网络平台。“十五”前期建设省党政信息网二期工程,完善省级党政机关信息网络平台,依托现有网络通信资源,建设省级党政机关与设区市党政机关的联网工程。“十五”后期建设省党政网三期工程,实现设区市党政机关与县(区)党政机关网络的互联互通,全面建成省党政信息网联网工程。在党政信息网平台上建设党政业务信息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各级党政机关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建成十一个设区市党政信息网分中心和五十个省直部门的“厅局信息之窗”;利用因特网将党政机关可公开信息向社会发布,实现政务公开,提供政府网上便民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

5、智能社区工程

推进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智能社区。应用信息技术增强社区户籍、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和服务的效能。建立各种类型的社区网上学校,推进社区网上教育,建设和完善社区网上医疗咨询服务系统,加快发展社区网上文化娱乐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新业务。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提供信息家电和信息内容的联网服务。选择部分有条件的社区作为示范点进行试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6、社会保障工程

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建成省、市、县三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制度运作网络化,在养老、失业、医疗等领域实现高效便捷的服务,逐步实现一张IC卡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的各个领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省社会保障事业。

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

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省政府负责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全省信息化工作应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开展,充分发挥省信息化工作专家组的智囊团作用。各设区市和省直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根据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好信息化规划和实施工作。

(二)制定和完善促进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1、实行信息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用好用足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结合江西实际,制定促进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跨越式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税收和土地征用优惠政策,鼓励竞争和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政策。

2、设立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通过信用担保、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种子基金和部分参股等多种资助方式,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教育科研单位、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风险投融资体系,分散高新技术开发的风险,增加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

3、突出重点,适度集中。充分利用本省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力量先行建设好南昌京东电子城、江西金庐软件园和企业孵化器,使其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成为本省技术创新、本地产业化和信息技术产品输出的窗口和基地,辐射和带动全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4、支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积极支持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信息技术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上市发行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促进信息技术企业高速发展。

5、大力发展民营信息技术企业。营造与建立有利于民营信息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与机制。新创办的民营信息技术企业,按现行税法规定实行所得税减免政策。鼓励民营信息技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属于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所得和个人分红用作投资的部分,可直接转成股份。鼓励和支持民营信息技术企业通过联营、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民营信息技术企业在科技立项、成果奖励和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待遇。

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联合建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设立境外技术贸易分支机构、参与国际多边研究等多种形式,尽快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以市场换技术、换资金,高起点、多方位吸引世界500强和省外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来我省独资、合资创办信息技术企业,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迅速提升我省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和建设

加强对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注重培养大批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全省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加强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采取取消工资总额限制、技术入股、经营者持股、期权奖励等方法,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四)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安全保密管理体系和工作体系。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技术措施上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各级公安、保密和通信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保密管理职责,保障全省网络和信息安全。

20017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