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专项规划

山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迅速兴起,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并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各国政府无不从国策的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完成工业化的艰巨历史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摆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全面推进信息化是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我省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抓住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提高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带动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现状

我省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自省政府批复《1998-2010 年山东省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信息化建设已进入规范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信息技术在各领域逐渐得到应用

山东省互联平台已建成开通,实现了金桥网、广电网、科技网、教育网、教育科研网、经济信息网、三联城域网、铁路网、农业信息网的本地交换、互连互通。省级平台的建成大大提高了用户访问互联网的速度。截止到2000年底,全省上网用户数达到120万户,占全国上网总数的5.33%,上网企业10万余户。

十大应用网络建设进展顺利,其它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明显实效。随着我省“金”字工程的不断完善,统计、人事、公安、交通、新闻出版、计划生育等部门加快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财政、税务、工商管理、技术监督、铁道、电力、气象、水利等专用信息网功能不断延伸,成为全省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信息接入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相继出现,进一步繁荣了信息服务市场。IC卡在工商、税务、技术监督、金融等单位得到推广。目前,全省非金融卡发行量达40余万张,金融卡(含磁卡)超过1000万张。

地区信息港建设也全面启动。全省17个市都成立了办事机构,并制定了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中心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信息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收到明显成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科研、设计单位和重点企业基本普及;计算机监控技术在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连续性生产企业以及供电、供水、供气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工程已在10余家企业中开展,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在全省70%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电子商务试点工程于1999年底开通运行,目前已实现山东数字证书认证(CA)、网上支付、网上购物,这标志着我省电子商务的基本构架已初步建成。

2、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

全省通信建设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至2000年底,全省电信领域光缆(含本地网)总长度已达到10 余万公里,长途业务电路达到21.55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335.3万门。全省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2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0万户,全省城乡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2%;移动电话户总数达到501万户。全省所有乡镇均实现了交换机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其它通信网络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济南铁路局通信光缆总长度29000公里,山东电力光缆总长度2900公里。全省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正逐步健全和完善。有线广播电视网数字光纤一、二级干线光缆总长7500公里,网内用户550万户以上,各有线台平均传送有线电视节目20套以上,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5%,电视人口覆盖率91%

3、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规模、技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九五”期间年均递增35%以上,是我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已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开发生产了一批我省及全国信息化发展急需的软硬件产品,培养出海尔、海信、浪潮、东方电子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及在国内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单项冠军”企业。软件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优势,涌现出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及软件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我省从事软件开发应用的企业54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软件与系统集成的销售额约2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全面启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信息化人才短缺,特别是缺少开发高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级人才;三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效果不够明显;四是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远未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五是信息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二、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省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二)坚持的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统一领导,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网络的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

2、政府调控与市场拉动的原则。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联合建设,共同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信息化发展。

3、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的原则。大力培育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通过技术创新加速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必要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讲究实效,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各市地要从本区域实际出发,适应需求,注重实效,有所为有所不为。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要争取利用后发优势,选择突破口,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5、抓应用,促发展的原则。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通过狠抓应用,拉动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三、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中心,以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筑网上山东、发展网络经济”三大战略。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服务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加速壮大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力发展通信业,快速发展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开拓信息服务业。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全省高速宽带传输网络,构筑天地一体的、辐射全省的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进一步推进“网上山东”建设,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二)2005年的主要目标

力争实现以下目标:信息化指标和信息产业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32%;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250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的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00亿元,信息增殖服务达到100 亿元;网络的传输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信息网络的信息内容和网上提供的服务基本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各级政府机构普遍利用计算机网络处理日常业务;主要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部高等学校、县级以上中学和小学与网络连接;全省统计口径内企业全部上网,其中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内部网,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建成社区信息网;电话普及率达到50%,网络用户超过1000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60%,用户1300万户。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化人才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建成较为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以及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三)2010年信息化发展远景目标

2010年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先进实用的山东省信息化体系,实现“网上山东”的战略目标,把我省建成信息经济大省。网络建设要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多媒体网、光纤接入网,并使宽带高速接入设备进入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及千家万户,充分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等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达到广泛应用,实现社会共享;信息产业成为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政策、法规建设,能够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我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保证我省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五”期间重点抓好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宽带多媒体网络建设、信息产业三大任务,建设十大工程,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

(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前提。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到倍增器和加速器的作用。要实现“网上山东”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普及,提高全社会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省成为华北、华东、华中结合处的区域信息中心、电子商务应用中心以及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基地。

1、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

(1)改造传统农业。加强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畜牧养殖自动化、自然灾害和作物产量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应用,促进我省集约化、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建成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形成农业产销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山东农村经济监测预警等四大信息系统,为引导农产品产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依托全省农业信息网进行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创建网上农业市场,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改造传统工业。继续加大利用信息技术对机械、纺织、化工、建材、冶金、轻工等省内十大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在大型企业中全面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监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启动中小企业改造试点工程,选择100家中小制造企业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AD/CIMS)技术的试点。加快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抓好数控机床、锻压设备等产品的开发生产,提高产品的档次,实现数控化、精密化、专业化。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要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不断扩大对互联网的利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抢占未来信息服务业的制高点。要抓紧制定有关政策法规,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商(ISP)、信息内容提供商(ICP)和应用服务商(ASP)的成长,提高企业在全球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借助信息网络尽快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尽快建立规模较大的各类公共信息库,把静态的、独立化的信息源变为网络化的、能广泛应用的信息源,加强对信息的深加工。要注重应用软件和各种实用信息的开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信息资源。积极开拓网上教育、网上媒体、网上营销、网上医疗、电子商务等信息增值服务的新领域,拓宽信息服务业市场。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时代的主要交易方式,企业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在不断提高内部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电子商务。要加强电子安全认证、安全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管理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进行。重点建立山东省电子商务框架,形成区域电子商务的平台。加快山东省电子商务的推进,使我省电子商务具备较大的规模,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积极开展企业与企业之间(BtoB)、商户与消费者之间(BtoC)的网上交易,以及网上检索、导购、撮合、促销活动。重点推进金融、外贸、税收、海关、铁路、民航、公路、石化、钢铁等行业以及有条件的地区电子商务的应用。到2005年,初步形成一个涉及主要生产、销售行业以及部分消费者,辐射全省主要城镇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使我省成为以宽带网络为枢纽,辐射周边省份的全国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

3、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四大领域的应用

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

重点完善“三网”建设。一是建成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文电、信息、督查、会务、接待、档案等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二是建设政府系统内部以及与相联的计算机信息资源网,实现网络间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三是建设政府外网,及时发布公共信息,提供便民服务,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到2005年省市县政府机关基本实现办公业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共享政府办公业务信息资源,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制度,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采集、交换、公告、信息网络建设实施标准、信息库建设的规范,建设一批能对政府主要业务工作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库群,保证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部及全社会畅通流转。

社会公共领域服务信息化

(1)金融领域信息化。建设完善的金融信息资源体系以及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继续发展银行卡,完善信息交换网络,到2005年全省各银行基本实现联网,并与部分大型商场实现直联。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发展并完善网络银行和大量以网络为基础的金融服务。

(2)流通领域信息化。重点是商场自动化和流通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两类流通信息网络,一类是针对特定商品或地区的流通信息网络,为企业或地区提供服务,并可通过因特网与消费者沟通;另一类是商业流通与金融机构、交通运输业、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的横向网络,实现较为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到2005 年,大型商场普遍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

(3)科技信息化。继续加大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省科技系统网络的连接;与全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相配套,建立适合我省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有重点的开发动态信息资源。通过各类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各行各业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

(4)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在校生的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加强职工在职培训,普及全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建设开放性的网络教育系统,积极创办网上学校,开展网上教学、远程教学等业务。

(5)医疗卫生信息化。积极推动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市级以上重点医院的联网,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远程医疗、信息查询等业务。

(6)社会治安信息化。逐步形成联接省、市、县公安综合数字通信专网和市局、分局局域网,实现与县(市)局、基层科、所、队语音、数据专线传输和信息共享。建立人口管理、外事管理、交通管理、犯罪信息管理、治安管理等信息库,实现公安综合业务信息网上查询。

(7)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开发、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数据库;在原有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利用电话或IC卡等手段,对社会公众提供查询等服务。

(8)海洋与渔业信息化。充分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山东海洋与渔业信息网,建立养殖鱼类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各类业务管理系统及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各类海洋信息库,全方位开发海洋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实现“海上山东”的目标。

(9)对外经贸信息化。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要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建立外经外贸信息网络,为省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实现网络管理,加速外经贸、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间联网,提高外经贸管理水平。

(10)交通运输信息化。在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等部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重点建设交通管理控制中心、电子收费等系统,推广高速公路车辆IC卡收费,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

(11)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立省、市、县三级计算机网络,实现全省组织机构代码基本信息在外经贸、海关、税务、工商、统计、公安等部门的联网应用;建立与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计量信息服务系统,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全省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水平。

(12)社会公益性信息化。通过省级信息交换平台将全省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旅游、气象、市政、新闻等信息库和信息网络联接,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以满足群众对各种生活信息的需求。

区域信息化

地方信息化建设是“网上山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一批联接县市和乡镇的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积极开发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建成一批专业数据库,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大力开展领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选择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相应的地方信息化建设法规,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同时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使地方信息化建设与各行业应用领域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采用先进技术构筑区域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并与省级交换平台互联,实现全省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十五”期间,地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城市信息化和社区信息化。

城市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全省17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开发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统计、工商行政、物价、审计、工业、农业、对外贸易、技术监督、科技、教育、公安等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市政、交通、环境等城市建设管理系统;积极进行“数字化城市”的试点工作;选择一些有基础的城市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建设试点;在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大力推广应用IC卡,实现“一卡通”,积极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

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连接家庭的多功能社区信息网络。“十五”前期首先选择济南、青岛等城市进行社区信息服务的试点,以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问题为出发点,提供就业、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信息。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推广,使社区信息服务初步形成规模;推进数字化小区建设,采取光纤入户的网络接入方式,提供宽带的网络服务,开展交互电视、视频点播、可视电话、数字传真、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城市公共服务等业务。

企业信息化

大力推广以先进的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及以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ERP)、因特网/企业内部网(Internet/Intranet)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002年,统计口径内的所有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2005年,全省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独立网站和企业网页,并建成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内联网;小型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其中20%企业建立企业网站和网页,10%企业建立内部计算机网,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

4、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公共领域、区域、企业等领域信息化的需求,建成一批省级公共信息库,其规模和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建立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的公共信息资源开发运行机制;制定公共信息标准规范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和获取的相关法规。

实施省级数据库建设工程。到2005年建设或完善政府信息类、资源和环境类、科技教育类、农林水利类、金融财税类、工商贸易类、社会保障类、社会公众类等对全省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八大类数据库。

(二)建设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网络

充分利用电信、移动、广电、联通、铁通、网通以及其它传输网络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先进技术加快现有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以IP为基础的新一代宽带、高速、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各类应用网络通过平台与省网络交换中心连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应用。到2005年,基本建成集语音、数据、图像功能,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天地一体宽带数字信息网,实现网络的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

1、干线网建设

(1)光纤网。网络的光纤化是满足信息传输业务的主要手段,也是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要对现有干线网继续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进行改造,增强传输能力,主干网络传输容量达到320Gbp/s-400Gbp/s。建设IP宽带多媒体网,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IP核心网。电信网网络结构向格形网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传输能力;广电网在一级干线完成以大环网为基础的网格状拓扑结构的前提下,到2005年,一级干线扩展到10Gb/s70% 的市到县二级干线完成环状或网格状结构,95%以上的县(市)到乡镇传输网实现光纤化。

(2)卫星通信网。加快全省三级卫星通信网的建设,不断满足卫星通信业务拓展的需求,并逐步建成满足语音、数据、多媒体传输需要、能覆盖全省的宽带卫星通信网络。

(3)无线移动通信网。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充网络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高频率利用率和接通率,扩大覆盖面,实现全省乡镇的无缝覆盖。建成移动数据网络,初步具备移动数据业务传输的能力,并逐渐向以数据传输、多媒体为主的宽带综合业务的第三代网络过渡。

2、宽带接入网

“十五”期间,重点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采用联合建设等多种方式从事各类宽带接入网建设,根据不同需要,采用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光纤加局域网、无线接入等各种宽带接入技术进行接入网的升级改造,实现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有线电视网力争到2005年市级区域网全部实现双向,县级区域网50%实现双向,覆盖用户300万户。“十五”末,全省基本实现光纤到大楼、到小区,17个中心城市和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市实现光纤到户。

3、业务网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信息网络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创建适度竞争的环境,在加快干线传输网建设的基础上,促进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的融合,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1)电信网。进一步扩容、完善电话网、数据网、移动电话网和IP网等业务网,以及信令网、同步网、管理网等支撑网建设。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通信业服务质量,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利用电信基础网和各类专业网,大力发展数据多媒体通信等各类增值业务,逐步实现由语音传输为主向数据多媒体传输为主的过渡。“十五”末,全省移动通信用户达到2400万户,公用网电话用户达到2100万户。

(2)广电网。充分发挥有线电视宽带入户以及广播电视信息数据库丰富的优势,利用已建成的SDH传输网和HFC区域网,开展以数字电视广播为主的扩展业务,通过实现双向改造,为社会提供互联网业务以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广播等增值业务,覆盖用户达到300万户。2005年前,在有线网进行高清晰度电视(HDTV)试播。

(3)计算机应用网络。要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各类计算机应用网络的建设,提高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全省的重大计算机应用系统与区域平台以及省级平台实现联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同时它又是高渗透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建设的全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把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迅速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

“十五”期间信息产业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以我省优势项目为突破口,形成沿胶济线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三高两新一软”,即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性能信息家电,新型元器件和新型材料以及软件产业。深化企业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与国际大集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培育一批能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产值过百亿的大企业集团;一批有发展前景、科技含量高、对我省经济发展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大项目;一批技术先进、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到2005年,形成海尔、海信、浪潮、东方、北洋、正海、宏安、山东松下等八个产值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起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软件园区——齐鲁软件园区以及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三个产品生产基地——小型机/服务器生产基地、光电子基地、移动通信手机及通信设备生产基地。

(1)信息产品制造业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

重点发展新型家用、商用、工业用计算机,高性能小型机/服务器及板卡、键盘、打印机等。到2005年,各类计算机产量达到250万台,总量进入全国前三位。

——网络与通信产品

重点发展局用程控交换机、移动交换机、基站设备、移动通信手机、光纤通信系统配套产品,为适应网络迅速发展的需要,发展网络接入设备、IP设备与产品、信息安全设备。以浪潮、海信、海尔为骨干企业,通过与国际通信公司的合作,开发生产在国内领先的移动通信手机,其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达到15%以上,成为国内移动通信手机及相关通信设备的生产基地。

——信息家电产品

重点发展数字化和多媒体产品。开发集电视、计算机、通信为一体的多媒体一体机、机顶盒、数字家庭影院、数码相机等数字化、网络化产品,力争我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家电产品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新型元器件和材料

元器件领域重点发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与新型半导体器件、纯平及宽屏超大尺寸彩管荫罩、新型片式元器件等产品。新型电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光电子、电子涂料类纳米材料。充分发挥山东大学的技术优势,建成全国第一流的光电子系列产品外延中试基地,研究、生产高亮度、超高亮度的红、黄、橙、黄绿、绿和蓝光发光二极管,形成我国光电子产品的重要基地。

(2)软件业。

“十五”期间,以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为主攻方向,继续发展和完善我省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应用软件,在金融、财务、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管理、商场超市管理、智能化交通、电力控制等领域的部分软件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软件、家用软件、教育软件、嵌入式软件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软件等。在工具软件领域要有所突破,建立一个既有支撑软件又有应用软件的合理软件产品结构框架。重点开发各种软件开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构件、构件库、网络安全软件等支撑软件。充分发挥浪潮、中创、青鸟华光、东方、海信、鲁能积成等企业和有关大学、科研单位的技术、基础优势,加强国际间技术合作及交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创国产品牌,努力扩大软件出口,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集中力量建设齐鲁软件园基地,建成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软、硬件环境园区。到2005年,入园企业达到100家,软件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同时青岛、烟台、威海等条件较好的城市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设立软件园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创业发展。培育形成四到五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软件企业。要适当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通过和国外大集团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以及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参股,建立起我省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

2、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

要注重追踪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动向,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速新产品向产业化转化。重点是巩固发展高性能小型机/服务器技术、光电子外延材料及芯片制造技术、高性能智能化信息家电技术、纳米电子涂料制造技术等一批目前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重视高速宽带网络与通信技术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努力培育一批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对产业结构化和提升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

(四)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省里将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十个对我省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加快实现“网上山东”的战略目标。

1、山东省“数码港”工程。在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山东省“数码港”,作为全省应用网络的高速互联交换中心和数据加工中心,全省信息产品的集散地,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会聚地;并通过辐射、凝聚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国内信息产业的区域中心,为山东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电子政务工程。基本建成以“三网一库”(即: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政府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政府办公信息资源库)为基本结构的山东省“电子政府”枢纽框架及应用体系,使政府信息化在全省信息化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工程。在山东省电子商务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组建的山东数字认证管理有限公司的作用,加强山东地区CA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并逐渐向周遍地区辐射;加强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支付网关和安全支付结算体系,从而搭建我省电子商务的综合平台。

4、金税财贸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套连接省、市、县的财政、税务、海关、审计、银行等与收支相关的部门和企业的综合网络系统,并与工商、统计等部门联网。通过该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各部门有关业务的紧密衔接,重点解决出口骗税、进口逃税、伪造许可证、企业法人偷漏税、金融诈骗等漏洞。

5、市地信息港工程。重点是:建设市地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本地应用网络的互联互通,并与省级交换平台连接,构筑起“网上山东”的框架。

6、电信网扩建改造工程。扩容DDN网、宽带网,提高数据和多媒体通信能力;改造升级、扩建长途传输网。

7、广电网双向改造工程。为满足交互式多媒体业务的发展需要,加快对广电网的双向改造;到2005年,市地级区域网全部实现双向,县级区域网50%实现双向。充分发挥已组建的山东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公司,用经济手段实现有线电视传输网的联营开发,对社会提供网络综合服务。

8、“一园三地”软件基地建设工程。继续加强齐鲁软件园区配套设施的建设,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使其成为我省软件产业的龙头;在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发展或创建软件园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以及相关人才入园创业,形成软件开发、生产、销售的基地。

9、信息技术教育及远程教育工程。为了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首先在全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教育。2001年底前,所有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所有初中和经济发达地区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能上网。另外,充分利用我省高校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面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

10、国际信息网络工程。通过建设山东-北美Link试点系统,进一步在欧洲、东南亚、非洲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网站,改造和提升省网络交换平台的信息处理能力,逐渐向国外辐射,并与在国外建立的网站相联接,作为山东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信息通道。

五、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发展的组织领导与统筹规划

信息化建设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做好信息化发展的组织协调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有权威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及其组织机构,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形成合力,规范环境、引导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有效地组织、协调、推动我省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的建设,避免“数字化鸿沟”产生更大的差距。

(二)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要加大信息化的社会宣传力度,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全省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氛围,宣传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省由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使全省上下形成共识,同心协力全面加速推进我省信息化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大力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研讨与政策研究;高等院校要增设相关的信息技术专业,扩大信息技术专业的规模;党校要增设信息管理或信息经济课程,提高各级干部的信息战略意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要把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小学也要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

发挥继续教育体系的作用,有计划地对政府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信息主管(CIO)和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定期组织信息化有关人员出国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素质;组织好计算机软件专业资格和水平考试、全省计算机应用等级能力考核工作,使各类信息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各类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技术和经营结合、专业和应用结合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吸引与培养信息化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机制,切实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凝聚与稳定信息化人才队伍。

(四)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山东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发展和管理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我省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1、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吸引国际、国内大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来我省参加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2、制定和完善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贷款担保、贴息贷款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向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重点是研究制定对信息服务业、信息产品,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扶持鼓励政策。

3、制定和完善合理的信息服务资费政策,打破行业垄断,以利于扩大市场规模,繁荣信息市场。

4、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维护,鼓励信息库开发商积极开发公用、商用信息库的政策。

5、研究制定地方信息化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制定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服务管理、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等相应法规;建立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制定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评估、监理、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项目开发厂商资质认定办法。

(五)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信息化发展投资力度

信息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初始阶段的投入规模和强度相当大,因此,要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投资渠道,实行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以市场运作为主,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1.省内科技三项费用、技改贴息以及高新技术发展资金等要优先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

2.在确保国家主权和安全,保护、扶持民族工业和我省产业发展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3.争取银行专项低息贷款,争取国家支持发行股票、债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集资。

4.省财政每年从预算中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主要用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国际交流和培训以及高新信息技术开发的导向性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财力支持。

(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我省信息化的发展要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立足“两个市场”,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围绕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改进产品结构,实现信息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一批大型的跨国集团和公司,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遵循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鼓励竞争,依照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在市场准入、业务资费、互联互通、资源分配、服务标准等方面完善市场竞争政策和机制,打破垄断,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开放、合理竞争和有序的市场秩序。

(七)强化信息化安全措施

全省信息化建设都要把安全保密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凡涉及保密问题的规划和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要求》执行,涉密系统的设计和开通必须报保密部门审批后方能建设、使用;积极推进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信息化安全意识。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增强网络的可靠性;积极跟综和开发信息与网络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扰等安全技术;支持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并积极推广应用;同时要建立、完善信息化安全法规,落实保密管理责任制,对重点网络工程建设以及信息的采集、发布实行严格的安全审查制度。

20013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