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青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新世纪已经到来,人类社会正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过渡的步伐。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国纷纷把大力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做为经济腾飞的“引擎”。信息产业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信息资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青岛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要早日实现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就应顺应信息革命的潮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致力于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现状

(一)主要成绩

“九五”以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投入达到120亿元,在信息基础网络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建成了比较先进的信息基础网络

青岛是我国北方重要通信枢纽城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截止到2000年底已敷设光缆1.5万公里,基本实现光纤到路边、到小区、到大楼,固定电话用户15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22/百人,移动通信用户数77.6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有线电视用户120万户,市区入户率超过90%

计算机信息网络规模日益扩大。中国公众计算机互联网、金桥信息网、教育科研网、科学技术网等国家级信息网络在我市均建有节点。青岛市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城市互联网信息交换平台,具备了20155M ATM光纤接入和24个以太网光纤接入的能力,已实现我市七大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可以为青岛及周边地区信息网络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目前,我市因特网出口带宽已经超过5G,因特网用户已达25万户。

2、信息应用工程全面展开

“九五”期间,我市规划实施了“1331”信息化建设应用工程。随着“金桥”、“金卡”、“金税”、“金关”等一批国家级重大信息工程在我市的全面实施,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已扩展到各行各业,并初步形成了政务信息资源、商用信息资源、公众信息资源三大信息资源体系。金融、财税、保险、海关、工商、统计、教育、农村经济等国家行业性内部网络功能日趋完善,主要行业、部门及部分大型工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加快了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我市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数字化电子产品等方面,开发了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产品,高清晰数字电视等电子信息产品技术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取得成效,电子信息应用倍增计划实施效果较好。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向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家电、建材、机械、轻工、纺织、橡胶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国家应用示范工程在我市四家企业实施成功,在降低能耗、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我市电子商务开始启动,并被列为国家试点城市。“九五”以来,我市加大了计算机及信息科技普及和人才引进的力度,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普遍接受了计算机知识培训和考试。

4、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进步,带动了我市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电视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据初步统计,2000年我市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年产值达到700亿元,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品种类,拥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海尔、海信、澳柯玛在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中列第二、九和三十五位。

信息服务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已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网络平台,能够提供DDNISDN、宽带ATMIP接入等多种数据通信业务,可实现Internet高速接入和浏览、视频点播、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监控、信息化小区等多种功能,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通信和信息服务的需求;我市政务网、青经网、金桥网等十几家行业和部门计算机信息网络也可向社会提供包括因特网接入、服务器托管、主页制作、信息查询和发布等网络服务;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信息服务企业已达600多家,“青岛电子信息城”等一批电子信息市场相继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集信息传输、处理、交换、利用为一体的青岛信息大厦拟开工建设。

软件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潜力。随着我市软件工业园的设立和有关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市目前已有100多家计算机企业从事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务,其中海信软件、海尔软件、中天科技、青岛浪潮、高校电脑等本地企业初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管理软件、企业应用软件、教育软件等系列软件,其中海信商业管理信息系统、浪潮办公自动化系统、高校电脑远程纳税申报系统、海大产品数据管理(CPDM)软件等达到了较高水平。

(二)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整体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力度不够,信息管理体制和信息法规不健全,网络建设和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2、信息产业从总体来看尚未形成规模优势。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门类窄、品种少,软件开发层次低、规模小,信息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偏低;

3、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资源的浪费与不足矛盾突出;

4、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环境不够完善。

二、发展战略与总体目标

(一)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的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宽带多媒体网络为基础,以信息化人才、政策法规环境为依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实施“信息强市”战略,建设“数字青岛”,实现信息网络宽带综合化、信息资源集约化、社会经济信息化,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我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2005年,力争全市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20%以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软件业产值达到40亿元;力争3-5家企业进入国家电子百强;因特网用户达到100万户,5000户企业建立内部计算机网,10000户企业建立网络门户站,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发挥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争取成为国内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和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到2005年,力争使青岛成为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和环黄海经济圈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之一。

三、主要任务

为保证我市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十五”期间重点抓好“数字青岛”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及研究开发和发展信息产业等三项任务,全面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数字青岛”建设

“数字青岛”工程,通过建设城域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经济、科技、人文、社会等多种信息的融合,形成以城域网络互联中心为主平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港口经济、社会保障、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社区服务、城市一卡通等为支撑的分布式综合性信息系统,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决策支持及信息服务。

1.建设宽带城域网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管位资源,集中建设城市基础通信管线,逐步形成与“数字青岛”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信息管线网络系统。发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等骨干传输网的优势,加快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进程,建成城域宽带基础网络。加快宽带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以“市信息网络互联中心”为纽带,建成先进的、面向未来的多媒体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各网络间的高速漫游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广泛吸纳周边地区的信息网络入网,实现与国内各经济中心城市的信息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快速交换,构筑区域性信息网络交换中心。建设青岛市信息大厦,形成我市信息网络中枢。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在政务、商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旅游、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重点加强产业信息、产品信息、航运信息、海洋科技与城市地理信息的开发力度,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型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电子图书中心和数字档案棺。依托信息大厦,建立全市基础信息数据中心。结合我市特点和优势,建好中国北方航贸网、全国水产网、中国化工商务网、中华电器网、海洋科技网和中国.青岛等网站;开发港口航运、海洋科技、旅游观光、科技教育、人力资源、金融财贸、招商引资、政务信息等数据库。

3. 电子政府

完善“金宏工程”,逐步实施“电子政府”计划,扩大“政务信息网”的覆盖范围,加快政府各委、办、局内部专用网的建设,实现机关信息查询、信息处理、文档管理和日常办公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连接国家、省、市三级机构的政府纵向业务网和横向专用网,实现政府纵向网和横向网之间的快速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健全政府信息发布、管理、交换体系,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政府上网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开展网上政府服务,建立网上审批制度。

加快政府各职能部门内部局域网建设,完善卫生、教育、金融、财税、公共安全、社会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统计、旅游、环保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发挥政府信息化先导作用。

4.电子商务 

发挥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作用,制定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建成我市电子商务应用框架:“一个平台、三个体系”,即电子商务网络平台、CA安全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选择50-100家不同行业特点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建立政府网上采购系统,建设全市电子商城和电子书城,实施“电子商务一条街”工程;在海关、商检、银行、税务、外经贸等领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使我市成为山东省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5.信息化社区

提高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和INTERNET在家庭的普及率,推广各种信息家电和智能化产品在家庭中的应用;在中高档住宅小区实施“信息化小区”工程,在小区内建立面向未来家庭应用的宽带网络,逐步实现“三电融合”。到“十五”末,建设150-200个信息化小区,计算机普及率和因特网上网率达到50%,初步实现家庭信息化。

6.城市一卡通工程

推广智能IC卡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实施城市交通“一卡通”、生活收费“一卡通”、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根据国家“金卡”工程建设的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和业务流程,实施金融卡一卡通。

(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与研究开发

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倍增器和加速器,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前提。要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争取使我市成为国内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基地。

7.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进一步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及其单元技术为重点的设计、生产自动化系统;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覆盖主要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营销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工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工业企业朝着管理现代化、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营销网络化方向发展。推广CADCAMCAPPCIMS等技术,缩短产品研制投产周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装备水平,机械制造企业要采用数字显示与控制等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设备,发展数控机床,建立加工中心;石化、橡胶等流程行业要推广集散控制系统(DCS),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鼓励企业逐步发展将供应链、生产和管理、客户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综合企业系统(INTERNET/INTRANET),利用电子商务把生产控制、财务管理、网上营销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农业   结合正在实施的“金农工程”,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农业各相关委、办、局和各区市及下属乡镇的农业信息综合系统,开发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村劳动力、农村生产资料供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系统。建立农业气象预报、通讯、服务指挥网络系统,为农业抗旱防涝提供信息和通讯服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选种、育苗、施肥、灌溉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商业  商业流通企业要进一步加快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在大中型商场和连锁企业中推广应用计算机管理。普及商业POS机,建立商场前台与后台一体化的进、存、销、调商业管理信息系统,为发展电子商务打好基础。加快商品的流通,提高资金周转率。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的应用,提高通关效率,加速外经贸企业、海关、商检、税务、银行、保险、港口、运输等单位的联网,实现业务链上的数字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2005年,组织十家企业实施CIMS应用工程。全市的大中型企业的生产过程基本实现自动化控制,应用CAD技术的普及率在重点行业达到90%以上,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企业内部网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大型商业企业全部实现MIS管理系统。“金农工程”建成,大部分乡镇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实施农业建设。

8. 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推动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建立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选择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我市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信息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重点研发的信息技术:

1)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传输技术、接入网技术和面向第三代卫星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

2)网络技术。网络互联与边界路由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大容量数据压缩与传输技术、智能化网络技术。

3)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基础技术、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应用终端技术。

4)软件与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专家决策系统等技术。

5)数字化技术。新一代数字电视技术、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应用、机器人应用等技术。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9.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通信、信息家电和智能仪表四大类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抓好大型企业集团持续发展的同时,扶持中小型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我市由家电生产基地向电子信息产品基地的跨越。

电子信息产品发展重点:

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大力开发和生产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手持计算机、服务器、高速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及其他网络产品,争取2005年全市计算机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00万台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

通信产品:抓住电信市场逐步打破垄断,通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层次,重点发展数字程控交换机、GSM(全球通)移动电话、数字多功能电话机,尽快实现CDMA(码分多址)手机及基站设备、Ku频段卫星接收设备生产的产业化。

信息家电产品:家电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我市电子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重点,是实现我市由国内家电生产基地提升为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的关键。重点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家电产品,主要有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各类机顶盒、高性能功放、家庭影院、网络家电等。争取到2005年全面实现我市传统家电产品向信息家电产品的过渡。

智能化仪表:重点开发智能控制器、远程抄表系统终端产品、新型出租车计价器、三维坐标测量仪器等。

10.软件产业

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要以国家软件产业政策及我市的配套措施为引导,创造我市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优良环境。由政府资助扶持,按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将软件园建设成为软件产品生产基地和软件企业孵化基地,争取进入国家级软件园行列;培植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软件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软件企业来青发展,壮大我市软件产业规模;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知名的软件产品;加强对外合作,大力发展软件出口业务。争取到2005年培育出5-8家产值过亿元的骨干软件企业,拥有10-15个国内知名品牌的商品化软件产品,软件产业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十五”期间,软件产品发展重点:

以应用软件开发为主,重点开发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营销管理系统等面向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及面向金融、财税、电力、通信、交通、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行业的应用软件。

开发以地理信息系统、经贸旅游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企业与产品信息等内容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开发面向网络应用、电子商务及教育娱乐的应用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数据仓库、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多媒体教学等。

发展嵌入式软件、智能家电控制软件、过程控制软件、管控一体化软件,提高我市家电产品和工业控制设备的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开发基于linux的各种系统开发平台及应用软件、数据加密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11.信息服务业

建立全市信息咨询体系,完善和规范信息市场,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产业。

在发展基础网络业务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展数字电视播放、多媒体通信、视频点播、付费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的服务业务。计算机信息网络要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为重点,建立宏观经济、经贸旅游、商品市场、海洋科技、房地产等经济信息资源;建立文化娱乐、网上交流、电子游戏等娱乐信息资源;建立文化教育、电子图书、网上学校、网上图书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立面向大众生活服务的便民信息资源。要形成全市各行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社会服务数据库,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信息数据库、人才和劳动力供求信息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组织机构,加强规划和管理

建立与国家相应的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我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管理、组织等工作,各区市、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本部门、本区市的信息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职能部门为核心,行业协会为纽带的领导、管理、协调机制。

(二)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扶持我市信息领域的企业,在财政、税收、信贷及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继续执行电子信息应用倍增计划,加大扶持力度,使每年的补助金能纳入市财政计划;实施奖励政策,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评选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三)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地筹措资金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对关系我市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和重点项目,市财政要给予重点扶持。

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发挥民营企业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投向信息化建设。

设立“信息化推进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电子信息倍增计划等。组建信息产业投资公司,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外商投资,争取国际优惠贷款,加大吸引发达国家及世界500强企业来青投资的工作力度。

(四)健全法规体系,培育和规范信息市场

逐步建立起与国际和国家相一致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相关的地方性规章和管理办法,尽快出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业、信息工程、软件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安全和保密等管理办法;制定信息市场管理办法,推进商品、科技、劳动和人才等专业市场的信息交流。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市内各高校的力量,在各高校增设信息技术的相关专业,扩大信息专业学生的比例。各中、小学都要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普及教育。强化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对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的科普基地,普及信息化知识。

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信息领域高级人才及实用型人才。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跟踪和掌握前沿的信息技术,尽快缩短与国际信息技术和应用水平之间的差距。

(六)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

在全市形成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氛围,运用多种传媒手段,向广大市民宣传信息化的意义和应用知识,使信息化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