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计划

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第一部分  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背景

一、信息化发展背景

(一)国际背景

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信息化给本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纷纷组织制订并实施本国的信息化战略,以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西方发达国家力图通过加快信息化,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美国政府为了抢占21世纪全球经济制高点,从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入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通信与计算机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拉动了美国的国民经济长达10年的稳步增长,创造了世界为之震惊的美国新经济时代;法国近期宣布,将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国普及使用因特网,并计划投资15亿法郎以支持信息产业的革新研究;德国政府也宣布,将尽快实施其预定的向非欧盟国家信息专家发放工作签证的计划,以便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一些新兴国家(地区)则希望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韩国政府专门增设了由政界、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高层人士组成的信息通讯部,制定并推进全国信息化计划,该计划从今年到2004年将投资4.14万亿韩元(约合34.5亿美元),集中开发下一代互联网、光通信、数字广播、无线通信、软件、计算机等6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力争将其目前还相对落后的科技竞争能力提高到世界前5位。众多发展中国家深刻认识到,迅速地跟上信息经济发展步伐决不是赶时髦的问题,而是攸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巴西、马来西亚、阿根庭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通过推进信息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21世纪的经济腾飞作好准备;印度制定了一项旨在10年内使印度成为“世界信息产业超级大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提出到2008年实现软件出口额500亿美元的目标。实施信息化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迈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择。

(二)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化趋势。随着各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生产经营和跨国信息交换的发展。

二是社会化趋势。从政府、企业、商店、院所、学校、医院,到家庭,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流通、科研、教育、医疗、娱乐、生活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将实现信息化。万水千山,天上人间,信息广泛传送,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日益成为现实,网络化空间将成为现实空间。

三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新的一场技术变革正在使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加大。不仅对世界经济发展,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人类进入所谓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国内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机遇,我国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1990年中国的电话线不到1000万线,而今已有1.25亿线,并且正在以每月200万线的速度增长;移动电话的增加速度更是惊人,用户已经从1995年的500万增加到现在的5700多万,全国建成八横八纵光缆总长度达100万公里,主干线23万公里。我国信息传输网络规模居世界前列,技术层次跨入世界先进水平。全国利用公用网络组建的全国性计算机信息系统达86个,公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继实施“八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后,又实施了企业上网工程,电子商务迅猛发展。1995年,我国因特网用户仅有不到5万,到1999年年初已经达到210万,1999年底则达到890万,截止到2000630日,我国上网用户已经猛增到1690万,同比翻了两番;在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99734个,国内中文网站总数达1.5万个。信息网络、信息技术、装备广泛运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1999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2503亿元,实现利税321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支柱产业。1999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300亿元,增长27.7%,实现利税330亿元,增长39%,出口总额390亿美元,增长45%。我国的PC、程控交换机、彩电、音响、电话机和片式元件等主要电子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其中彩电、音响、电话机等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起点逐渐提高。国外信息产业公司极力开拓中国市场,从总体上讲,国外信息技术、产品已占据我国市场相当份额,呈现大开放,大发展,大竞争的新格局。

国内区域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广东、上海、山东等地纷纷动大手笔,制订并实施了地方信息化计划(工程),走在推进区域信息化的前列。广东省计划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珠江三角洲信息化示范区;上海市把信息港主体工程列为2000年市政府一号重大工程,信息产业产值要突破1000亿,成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计划到“十五”期末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将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山东、湖南等兄弟省市都提出了建设“网上山东”、“网上湖南”的计划,区域信息化竞争日趋激烈。

信息市场稳步发展,电信业务市场部分开放,服务领域的垄断被逐渐打破,信息市场日趋活跃,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

二、湖北省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九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发展信息产业,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信息化法规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武汉已成为全国八大长途汇接中心之一,是全国数据业务八大节点之一,也是全国移动通信八大汇接中心之一,武汉地球站是全国第三大卫星地球站;国家通信网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中有京广、汉渝、汉宁等5条国家一级干线贯穿我省,与省内外二级干线形成我省大容量SDH(光同步数字系统)骨干传输网;武汉又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光纤通信汇接中心,也是华中最大的光电设备使用者之一,可以覆盖湖南、河南等五省。电信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通信手段多样化。各种通信网络在全国均进入先进行列。1999年底,全省长途光缆达到1.06万公里,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18万路端,局用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60万门,移动电话信道达到6.6164万个,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68万户。预计到2000年年底全年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3部以上。

开通了覆盖全省各市县及部分发达乡镇的分组交换网和数字数据通信网,建成了覆盖全省的CHINANET(中国公众互联网)接入网和多媒体通信网。

广播电视加大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的应用力度,加快了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和升级改造。

1999年,全省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2.22%9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所有乡镇、村都通了广播电视。全省形成了天上有卫星,空中有微波、无线,地面有网络的星网结合,天地交触的多层次、多手段的传输覆盖面。湖北有线电视网是国家有线电视干线的汇集点,国家干线有一纵一横贯穿我省。有线电视光缆电缆线路达9万公里,终端用户已达400万户,入户率约25%。并建成了总长度为2935公里的大容量、宽频道、数字化、双面化的省级有线广播电视光纤SDH(光同步数字系统)传输主干网和1770公里的县(市)级光纤传输路线。

2、信息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服务手段逐步走向现代化

1999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完成99.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2%,业务收入完成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全省固定网电信业务量42.17亿元,在全国排12位;业务收入46.95亿元,在全国排12位;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45.5万户,在全国排9位,其中,市话用户306.4万户,农话用户139.1万户;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用户新增6.5万户,达到11.9万户。

以信息资源为重点,以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企事业单位大批涌现,促进和加快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我省信息资源量巨大,拥有各类数据库约300个( 含自建和引进);全省共有文献资料10000万件(册、案卷),有75个单位的195个学科文献收藏1600万件,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八个国家、两个国际组织的专利等特种文献在湖北乃至中南都具有特色,湖北省图书馆藏书330多万册。

信息处理向网络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全省建成并投入运作的综合性计算机网络共10多个,湖北教育科研网、湖北经济信息网、长江技术经济信息网、金企网等网络稳步发展,成为我省主要的网络平台。金融、财税、审计、劳动保险等部门分别成功地在本系统内开发应用了银行电子化业务管理、税收征稽管理、审计督查、保险金征缴发放等信息应用系统,其中“一卡通”工程已在部分地市开通。公共交通、水电供应、煤气等行业的IC卡已走向社会。

科教信息、气象服务系统不断扩大,“网上大学”已开始招生,远程医疗逐步推广。近年来,各类网站有如雨后春笋,上网访客蜂拥而至。经统计,至20006月底我省上网用户突破25万户。仅武汉市就有大小网站908家。目前,我省的两大数码港工程已全面启动,全国第一家在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及安全认证中心正在建设之中。

3、信息产业初具特色,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

1999年,全省电子行业全年工业总产值94.02亿元,同比增长45.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27.49亿元,同比增长20.59%;完成销售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42.55%;生产规模在全国的排名由15位上升到13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跃上了快速发展的新台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现已形成以武汉市为中心,以襄樊、宜昌、荆州等城市为依托,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新兴产业体系。尤其是武汉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基地,光纤通信、通信电源、网络工程与信息服务三个领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建立了国家光纤通信工程中心,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中心,国家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工程中心,国家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逐步形成了以通信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由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NEC中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武汉日电通信有限公司、武汉楚天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等组成的大型通信企业群体。其中,产值过十亿元的企业有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5家,呈现规模化发展势头。SDH(光同步数字传输)和DWDM(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带状用户光缆、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计划和资金支持,为我省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将进一步促进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4.大力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九五”以来,我省十分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企业,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农村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升级,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建立了专家信息咨询站,服务内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地力、水土、气象、农药、种子、化肥以及销路信息等等。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到2000年,省内25户国家重点企业和85户省重点企业已全部上网,并拥有自己的主页。全省已有近万家企业上网,许多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Intranet(内联网)。计算机在水泥、建材、制药、电力、炼油、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提高,部分骨干企业实现了生产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1999年,我省微电子控制生产设备占生产设备的比重达6%

在第三产业,信息技术在商贸、金融、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加强,全省大中城市商业性机构收款机应用逐步提高,金融系统基本实现全省通存通兑,网络服务已成为新兴服务业。

在软件开发和应用方面,正在大力建设武大华软软件园、华工天喻软件园和曙光软件园。至1999年,全省200多家软件企业科工贸总收入达7亿元人民币,其中自主版权软件营业收入约2亿元,软件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软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资本运作、风险投资取得进展。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处在发展、成长阶段,信息化水平不高,还不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省信息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信息化工作协调推进力度不够。制约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是缺少综合的具有宏观调控能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和运作管理机制,缺乏统筹规划。各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产业部门的力量分散,投入少而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难以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资源有待开发、信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又得不到充分应用,使信息无法高效地共享和利用,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到全省信息消费整体水平的提高。

3、信息化的产业技术支撑力度弱。我省信息产业产业规模不大,产品档次较低,发展速度不快,技术创新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信息化的科技和产业支撑力度不大,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主要领域仍然存在政企不分,行业垄断,企业机制不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尚未建立,难以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竞争力和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环境。

4、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法规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现有法规不够完备,存在着“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立法工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致使信息系统条块分割,相互封闭,信息产品生产、交流、经营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盗版侵权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从业者投资的积极性。

5、信息人才严重短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尽管我省享有科教大省的称号,但学科设置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中高级信息化人才大量流失,使得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信息产品增值等研发、推广能力还很薄弱。

三、面临的机遇

当前,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的三元结构明显,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双重任务。在国内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东部沿海工业区利用先发效应,率先在21世纪前期实现现代化;西部地区则利用政策优势,加快发展,实现后来居上;地处中原腹地的湖北面临着东西夹击的态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湖北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但与此同时,新形势下湖北的信息化也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机遇:

1、日益旺盛的国内需求,为信息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股强大的对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消费类数字产品及各类信息服务的需求热潮正在形成。同时,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投资类电子产品需求也在大幅提高。信息化将担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任。

2、以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次重新“洗牌”的机遇。信息化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组,我们可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我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

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我省地处中部,是联接东西必经的通道,西部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使湖北武汉的信息网络枢纽地位日益突出,信息开发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推进湖北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竞争动力,市场机制的建立,势必促进竞争,打破行业垄断,有利于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信息市场的发育和壮大,势必拉动和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信息化步伐。

5.扩大开放为我省信息化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们合理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资源,不断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缩短同国外的差距,超越国外工业化、信息化的若干阶段,高起点、高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中心,以创建政策和法规环境为依托,政府引导,统筹规划,联合建设,鼓励竞争,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信息化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开放、跨越式地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1.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全面推动信息化。实现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2.走开放式发展之路。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基础,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促进全省信息产业超常规发展。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实施资本和技术国际化,进一步鼓励出口;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装配工业实现市场的国际化,加快与国际接轨

的步伐。

3.抓应用促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推进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发展,形成以应用带动生产,以生产支撑应用的新机制。

4.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上实现重点突破,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信息化和新经济环境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市场环境,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5.抓存量、重效益。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存量资源,讲实效挖潜力,尽量减少重复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6.抓重点、带全面。推进信息化要突出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建设要拉动信息产业大发展;行业信息化要抓示范带动一条线;区域信息化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以城市带动乡村,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7.确保信息与网络安全。在参与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根据国家的安全标准,建立我省强有力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不断解决信息与网络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要迈上新台阶,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其增加值占GDP的份额达到5%以上。

通信业的业务总量达到260亿元,是2000年的2.5倍。电话交换网总容量达到1164万门,是目前的1.6倍;移动交换网总容量达到1553万门,增长3.8倍;长途光缆长度达到1.23万公里,增长1.5倍;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931万户、1060万户,分别增长1.8倍和5.8倍。

全省建成宽带、双向、高速的SDH有线电话光纤传输网,将信息高速公路铺到小区(FTTZ)、铺到楼栋(FTTB)。在大中城市,部分铺进家庭(FTTH);在农村,信息高速公路要铺到所有乡镇以及部分有条件的村。县市以上用户接入网实现从模拟、单向到数字、双向、宽带的升级换代。信息通信终端家庭接入普及率超过20%,网络用户超过300万户;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40万户,入户率达到46%,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

加快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进程,基本实现全省各类学校、科研院所连入因特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覆盖达全部城镇及部分乡村;基本建立新型的网络化教育科研体系,适应未来教育科研新体制的发展需要。

基本建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求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培养一支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技术应用对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重大作用, CAD技术在全省重点及骨干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并适当选择其它企业试点、示范和推广;CIMS技术在全省重点及骨干企业中的示范及推广应用面力争达到35%以上;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重点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工程”,加快建设“三大基础设施”,加速推进“五个领域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一)紧紧围绕 “一个中心”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中心任务。“十五”期间,按照国家的布置和要求,改革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组织力量,制订全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立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的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信息公告制度,提供联机服务;建成分层次、分类型和综合性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提供联机服务;经济信息资源利用的规模、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适应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湖北科技信息中心,加快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有选择地开展网络教育和远程医疗工作;积极开展符合国情、省情、面向公众的社区信息服务;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律法规。

(二)重点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工程”

“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对信息化发展起带头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武汉.中国光谷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四个结合”、“三个联合”。即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抓大碰硬与放小搞活相结合、市场导向与“技术驱动”相结合;国内外力量联合、地方和国家部委力量联合、院校、企业部门力量联合。“十五”期间,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建成国际一流、国内第一的50km2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实现光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培植一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集团,聚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队伍;建立强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一流的光电子信息研发基地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光电子企业孵化器;建设一个规模大,设施一流的光电子信息产品大市场。

(三)加快建设“三大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的重要支柱。“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湖北电信网、湖北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湖北公用信息交换平台,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1.电信基础设施

固定通信。加快大容量的SDH光纤传输系统建设,建成武汉第二长途枢纽工程,形成多局制的网络结构。按照以光纤接入为主、微波接入为辅的原则,加快接入网建设,逐步实现光纤到小区、到路边、到乡镇。高起点的建设固定电话网,全面提高其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

移动通信。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快GSM电话网发展,大力开发和运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加强传输网、智能网、信令网、同步网等网络建设。

多媒体通信。进一步加快多媒体通信网建设,充分利用武汉信息港这一公共接入平台,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广播电视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对全省有线广播电视SDH光纤传输干线继续完善和配套的基础上,通过低成本扩张,对县市以上用户接入网进行从模拟、单向到数字、双向、高速的升级换工,建成覆盖全省各县市的、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传输信息数据为辅的立体多管道、信息量更大、交互智能化的综合专业网络。在传输多套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数字视频广播和交互式电视,重点发展加密专业频道和新闻回传。有线电视网络要充分利用带宽优势,开发多任务功能,建成能适应湖北经济和社会多层次需要的现代化骨干网。

3.规划和建设湖北公用信息交换平台

重点建设省级交换平台管理中心,实现中国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和即将开通的中国联通、中国高速互联网在武汉的汇接,实现全省各部门、各行业、各市州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营造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做到“湖北信息、武汉交换”。条件成熟后再建设各个地、市的交换平台管理分中心。

规划和建设湖北公用信息交换平台,一是要采用新技术(宽带IP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降低公用信息交换平台设施建设成本,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二是要制订公用信息交换平台营运管理机制,实行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委托公司营运管理的商业化模式。

同时,抓紧建设湖北公用信息网、湖北教育科研网、湖北经济信息网、长江技术经济信息网等网络。

(四)加速推进“五个领域信息化”

1.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

大力建设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省政府及连接中央、州市、县市的政府专用信息网络;建立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利用因特网建设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在政府网络平台上建设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加速完善“金关”、“金卡”和“金税”等国家信息化专项工程的建设,建设财税金贸联网工程并联结到计委、财政、税务、海关、工商管理等部门。到“十五”末,政府业务工作的60%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政府对社会服务工作的30%在网络上提供。在国家统一规划下,相关部门协作共建一批国家级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资源数据库(如政府信息、基础地理和国土资源、人口和人才资源、法律法规、统计数据等),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共享,将非涉密信息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2.企业信息化

要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

大力推进制造业CAD/CIMS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 金企网”实现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的互联,25户国家重点企业和85户省重点调度企业要开展网络建设,建立局域网,并建立网站。力争使9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起内部管理系统。“金企网”、“湖北经济信息网”、“长江网”等现有网络要发挥优势,搞好信息资源建设。

在电子商务建设中,加快信用制度、质量监督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电信、广电的现有资源,利用国内大型集团公司在湖北省内的其它电子商务平台,抓紧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武汉电子商务宽带网络平台”,尽快建成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电子商务安全证书管理中心”,构筑我省电子商务骨干体系,保证网上电子交易和网络安全,促进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在商贸、金融、证券、企业等领域的应用。

建设包括90%以上企业的企业信用库及服务系统,建设覆盖80%以上消费者的信用库及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建设与国家衔接的全省统一的认证体系,制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的法律法规。

3.社会发展公共领域信息化

科技领域。加大科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力度,加快建设或完善文献型信息库、事实型信息库、数值型信息库;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各类科技信息库的更新和维护;充分利用国外科技信息资源;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科研效率、水平和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领域。以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教育电视台为依托,开发和建设面向学龄前儿童、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成人和职教、师资培训等不同层次的网上教育软件平台和不同专业的网上课程,大力发展有线电视接入和数字化卫星接收点以及县级远程教育培训教室,实现省内中小学校校联网、开设多媒体教学。推动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向构建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努力,实现我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实施“CERNET湖北网”、“湖北教育资源库”等 工程。

新闻媒体领域。新闻媒体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要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信息库化和网络化,使公众能及时全面地获得和查阅各种新闻消息。“十五”期间,重点建设“楚天新闻网”—湖北新闻网络和“开放的湖北”对外宣传网站;建成几家具有全国先进水平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版和网络版报刊。视频点播服务开始进入市场。  

文化领域。通过电子化、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快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医疗卫生领域。开发医疗技术信息库和个人健康状况信息库,改变人们求医问药的状况,提高医疗水平。“十五”期间要有重点地建设医疗专业人才和病历信息库、药品和医疗器材信息库,在部分城市建立居民健康卡数据库,远程医疗通过示范取得经验,逐步开通一些医疗专家系统。

社会治安领域。依托社会治安信息网络,配合国家建设全省犯罪信息库、户籍信息库、出入境管理信息库等重要社会治安信息库,利用高科技维护社会治安。

旅游领域。建设旅游信息网络,建立全省旅游景点信息库、旅游服务综合信息库、旅游管理信息库,开发我省旅游业。

体育领域。建设各种体育运动专项和综合信息库、体育人才信息库、体育比赛信息库,将适合群众体育锻炼的内容数字化、网络化,为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服务。

社会公益领域。包含退休、再就业、保险、房地产、交通、环保等,要逐步实现信息化。

4.农业信息化

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系统,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应用,建设一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和信息库,建设分层、分类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业的宏观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

5.家庭信息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信息化将成为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家庭信息化一是要逐步提高我省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二是要培养和提高个人信息处理和上网能力。三是要研制和开发适合家庭的新型信息产品。

(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信息化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努力实现我省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总体布局上,围绕“一点三级”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布局,建成以武汉为轴心,以沿江大中城市为重点,以9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依托的信息产业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重点,以资产为纽带,以规模经济为目标,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以提升全省信息产业总体水平为主线、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以9个重点发展领域为依托的发展格局。

1.通信领域: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手机芯片、手机核心软件、系列移动电话、基站、天线及天馈系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等。

2.激光及其应用领域:重点发展新型激光器、光电器件、激光晶体等。

3.信息存储及传感光电子领域:重点发展光贮存、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等。

4.计算机与网络领域: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计算机外部设备、IP over SDH(基于IP的同步数字通信系统)设备、高速核心路由设备、边缘路由设备和交换设备、CATV Cable Modem(有线电视调试解调器),CATV(有线电视)网络设备、数字用户线路系统、IP宽带综合接入设备等,进一步研发IP over WDM设备。

5.数字视听产品:重点发展可视电话、MD(微光盘)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有线电视产品和数字卫星电视、数字压缩编解码芯片等产品。

6.软件业:重点发展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系统等软件系统;面向不同层次的教育与游戏软件;GPS/GIS/R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系统)软件以及各类应用系统。到2005年争取实现产值翻番,超常规发展。

7.应用电子产品:重点发展以IC卡、GPSITS(智能交通系统)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品。

8.新型元器件:重点发展光通信器件及组件、敏感元器件、SMD(片式)石英晶体、微放管、新型电源等。

9.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开展各类信息服务新业务,逐步建立信息、咨询综合服务体系,活跃信息市场。在为政府宏观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市场体系运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咨询服务的需要。

第三部分  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调控力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能,加强协调和统筹规划,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信息化的合力。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并纳入目标责任和完善考核制度,从组织上、体制上保证各项信息化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结合信息化工程的进展,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制订、颁布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技术等方面的新要求和新的技术标准、规范,并切实地贯彻落实;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层建筑的智能化、住宅的信息化和传统产业的电子信息化;要逐步推广应用收款机、IC卡,实现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跨越。

二、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信息化的认识

广泛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信息化及信息产业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对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认识,使之明确信息是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引进技术装备与自主开发创新的关系,提高全民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切度和责任感。

三、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信息化进程

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信息化建设的引导资金。各级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使信息化投入正常化、制度化。鼓励企业参与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积极引导业外资金投向重点信息产业。

积极引入和制定新的投融资机制,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选择和推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优势、产品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积极推进银企联合、银校联合,以项目为纽带,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鼓励和建立信息化风险投资基金,广泛吸收社会投资;逐步建立和有效引进国际标准规范,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大商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联系,吸引这些机构来鄂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模式

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鼓励省内信息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省内信息企业海外投资、设点建厂,形成大型的跨国公司,占领国际市场。在重点技术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世界著名信息技术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提高对关键性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带动信息产业的成长。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实现国际接轨,推动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出口,提高在我省出口中的比重。

在大力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积极鼓励采用国产的信息设备及软件,增加信息产品市场需求;鼓励营运业和制造业根据信息技术和市场需求,联合提高研制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为社会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贯彻“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引资金、以市场招人才”的方针,以换取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资金和人才。

改革传统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跨越某些发展阶段,尽快改变我省信息产业“散、弱、少”的基本格局。一是要大力促进各信息行业,如邮电通信与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与电子信息业的大融合,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网络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利用。二是要抓市场机制和行政措施,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大力实施“大公司”战略,坚持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推选强强联合。以拳头产品和大中型企业为龙头,择优组建一批基础好、活力强、“块头”大的信息企业集团,形成适度的规模经济和集团经济,成为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有实力的“省级队”和我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三是发挥“省级企业集团”聚集效应,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参与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专业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四是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资产经营”的观念,加快企业资产运营,提高企业资产运营质量和水平,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避免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五、加快规章制度建设,创建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贯彻落实国家已发布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尽快研究制定适应我省省情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省级信息产业法规体系,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管理、数据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理顺全省与信息化相关的行政业务流程,以保证信息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信息产业行政执法体系和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制定行政执法管理规范。

“十五”期间制订《湖北省电子商务建设管理办法》、《湖北省信息化建设管理条例》、《湖北省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审批管理办法》、《湖北省信息资源管理条例》、《湖北省信息市场管理办法》及《湖北省IC卡应用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

六、注重人才,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人才是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才培养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十五”期间,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加速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基础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高等教育中,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尽快培养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迅速充实信息产业劳动力市场,同时,培养造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各类复合型人才;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完善就业和在岗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政府公务员必须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考试;制定优惠政策,下大力气大量吸引国际一流信息技术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到湖北落户创业,从待遇、安置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引得进、留得住、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入股,实施期权管理等办法,促进信息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队伍的成长和稳定;建立规范、放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技术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

20015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