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十个五年计划

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本计划是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制定的我省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五年计划,是在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背景下所做的五年计划,它与湖南省信息化建设计划纲要提出的构想相衔接。本计划在分析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我省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省信息化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十五”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内外信息化大趋势

1、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加快,人类社会将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经济阶段

二十一世纪,数字化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集成电路将进入集成系统发展的新阶段,密集波分复用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将极大提高,个人移动通信、因特网的技术和带宽将成倍提高。微电子技术加速发展使芯片运算能力及性能价格比按几何级数增长,芯片集成度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带动软件、通信、信息的技术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

软件技术与高性能处理器、大容量存储器、高速光通信结合,使网络高速智能化。光传送网络、无线网络和卫星网络相辅相成,构成了有线与无线相融合的新世纪信息网络。信息高速、广泛传送,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

这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在投资贸易自由化、电信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发生的,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相互覆盖,互得互补,它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全球经济秩序,加快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导致了国家经济制度、政府职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变革;同时,信息交换、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的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转型一样,信息技术革命已经超越了技术革命,演变成为一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且正在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带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加速向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多个领域渗透,信息产业已成为规模最大、渗透性最强的战略产业,21世纪初人类社会将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经济阶段。

2. 推进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

90年代以来,美国从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已形成了一整套国家信息化计划,并相应地调整政府职能,推出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寻找“数字化的机会”行动议程,试图保持美国在21世纪持久的竞争能力;欧盟推出了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和“电子欧洲”计划,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形成了共识;20007月美、日、德、英、法、意、加和俄罗斯八国首脑发表了建设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旨在推进全球信息化。现在,各国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信息化的世纪风暴中,推进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各国参与世界范围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竞争,进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

同时,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借助其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竭力巩固和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力图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其分工体系和技术标准控制之下,发展中国家已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推进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

3、国内各省市都把信息化作为“兴省强市”的战略举措

我国十分重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国内各省市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都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兴省强市的战略举措,予以高度重视。上海提出到2010年,把信息产业建设成为主导型支柱产业;北京准备把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建成为北京市最大的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全国的信息中心。广东、天津、江苏、浙江等省也纷纷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兴省的战略举措。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则把信息化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希望发挥后发优势,使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得以快速、稳定地发展。

二、湖南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机遇

(一)湖南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电信网络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网络硬件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经过“八五”和“九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我省已建成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干线传输网,全省通信光缆总长度5.7万公里(长途光缆长度1.7万公里),其中国家在我省建有两条一级光缆,省市之间建有三个大环线。到1999年底,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86万户,用户491万户; 移动交换机总容量190万户,用户150万户。

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城域网不健全。据调查,全省干线的芯线利用率不到50%,局用交换机实装率大约69%,长途电路利用率低于55%

2、广播电视传媒覆盖网络基本形成,网络设备数字化改造进展缓慢

目前全省建有卫星地面上行站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618座,微波站129座,卫星地面站12900,微波线路5200公里,光缆通信线路长度4100公里。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网,已有11个市和72个县完成了改造升级任务,架通城区光缆干线2500公里。到1999年底,有线电视用户达310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4%,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1.1%。但是,由于多年来体制上的原因,我省有线电视网络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网络条块分割、各地市(县)各自为政、缺少统筹规划,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造成整个网络质量较差、可靠性低,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向数字化过渡改造进展缓慢。

3、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但网络互联互通程度有待提高

我省计算机网络已扩展到各行各业。目前建有的综合性公众信息网,主要有湖南电信多媒体公众信息网、湖南经济信息网、湖南教育科研网、湖南科技信息港,向公众提供信息和接入服务。已建立的三十个行业计算机网,在行业内部进行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各大银行、保险公司、海关、税务、铁路、民航等部门,建有专门的计算机系统,运行自己特有的业务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网络相对独立,业务单一,共享程度较低,中文信息资源开发不够、质量不高,利用率低。

4、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但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我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1999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产值(90年不变价)60亿元,年均增长38.3%(与1995年比较)。显示器件产品,形成了350万只彩管,400万只电子枪,120万只彩色偏转线圈生产能力;计算机应用产品,形成了30万台金融终端,6万台网络终端,5万台模糊智能点钞机的生产能力;通信产品,智能基站、高速寻呼机、IC卡电话机等新产品显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新型元器件、大尺寸铬版的市场总占有量排名全国前茅。但从总体上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偏小,其产值仅占全国的1%,缺乏整机产品,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5、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

全省信息服务业中的邮电业务收入由1995年的26.6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61.9亿元,年均增长23.5%。同期广播电视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2 %1999年全省各类信息经营单位5000多个,从业人员8万余人,涌现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信息经营企业。163/169网上建立了一大批专业化网站,截止1999年底,数据用户达8万户,电子商务用户达60万户,多媒体综合通信用户达40万户。

我省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人才、市场和经济条件,我省软件企业近200家,其中省会长沙市占110家,1999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7亿元。湘计算机、创智集团、新蓝集团、苏博泰克、国讯网络、三门软件、中杰科技、长沙科创、长海视听等企业在研制、开发软件技术方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实力。

与邮电、广电服务业相比,我省软件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明显偏小,发展不平衡。

6、信息化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仍不理想

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成立了信息化领导机构,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些鼓励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初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市场,为信息化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但是,留住和吸引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仍不理想,政府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有待完善。

7、社会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仍处在中等偏下水平

根据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和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我们选择主要的12项指标进行测评(见附表),通过信息化指标比较,我省有三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长途光缆长度(皮长公里/百平方公里)建设方面,湖南的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省有9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邮电业务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每万人因特网用户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从总体上分析,湖南信息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中等偏下位置。

1998年湖南省与全国及相邻省份信息化指标比较表

 

全国

湖南

广东

安徽

湖北

人均GDP(元/人)(99年)

6517

5215

11636

4690

6494

信息产业占GDP比重

6.9

5.7

11.5

4.5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

194.8

116.8

585.4

92.7

141.4

长途光缆长度(皮长公里/百平方公里)

1.62

4.06

5.13

3.41

2.28

每万人因特网用户数

5.42

2.09

17.96

1.11

5.46

城镇居民每百户电脑台数

3.78

3.90

12.34

2.06

2.59

电话普及率

10.53

6.45

13.68

4.55

7.13

城镇居民每百户彩电台数

105.4

99.92

123.2

93.6

99.1

农村居民每百户电视机台数

96.16

85.35

99.4

102.8

96.9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26.7

25.4

32.2

24.0

31.4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32.9

33.9

36.9

28.9

32.5

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

27.3

24.1

25.9

17

35.6

(二)湖南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1、我国加入WTO和参加信息技术协议,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对我省信息化是一大机遇。它意味着我国经济在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外资,有利于规范和完善国内信息服务市场,总体上也有利于扩大电子产品出口。

2、随着温饱向小康的转化,将派生出对信息产品、服务的巨大需求。信息产品和信息市场巨大,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0-60%,新兴国家的比重也达到25-40%。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尚在10%以下,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据预测,“十五”期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结构将由满足基本物质生活为主转向更多追求精神享受,人们对电信服务和新型家电以及信息服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通信业市场需求以平均22%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05年市场总规模达9500亿元;电子产品市场需求以平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总规模达2万亿元。

3、后发优势。我们是后来者。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用比发达国家少得多的投入,采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国内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可使我们少走弯路;一大批海外华人高级人才,希望融入我国信息化建设,可使我们获得宝贵的人力资本。

4、我省经济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尽管我省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信息化将对工业化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十五”期间要实现湖南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湖南必须借助信息化这一机遇,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鉴于信息产业具有低消耗、高渗透和高增值特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使之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嫁接,利用信息技术装备传统农业、工业,使传统产业重新树立竞争优势,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促使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省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湖南省“十五”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根据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的要求,“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将实施“1155”战略:继续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结合我省实际,以长株潭信息一体化为龙头,构建一个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实施五大信息系统应用工程,搞好五个基地建设,在“十五”末把信息产业建成湖南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建设“网上湖南”。“一个龙头”,以长株潭三市信息一体化为龙头,带动全省区域信息化发展;“一个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潜力,实现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三网融合”,建成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媒体、智能化的湖南信息网络平台;实施“五大信息系统应用工程”:“数字湖南”基础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框架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以此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发展;进行“五大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长沙软件基地,显示器件生产基地、传感器技术产业化基地、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生产基地和通信网络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信息产品自主装备能力。

长株潭是我省“十五”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我省“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长株潭信息一体化是推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举措。以长株潭信息一体化为龙头,是带动全省信息化的重要措施。因此,“1155”战略的11大工程中的主要建设内容和投资,要以长株潭为重点,并通过长株潭的发展来幅射和带动全省的发展。

通过“1155”战略的实施,推动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二)“十五”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制订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力度;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运作。

2、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要加强重点区域(长株潭)、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党政机关的信息化建设,率先突破,以此推进全省各领域、各区域、企业及社会信息化进程。

3、引进创新、加强合作。要高起点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同时注重技术创新,逐步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产品;广泛开展合作,包括国内外、省内外、产学研合作和军地合作。

4、强化管理、有序竞争,加强对信息工程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应用、信息市场运营的管理,使建设与管理结合;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提倡有序竞争。

(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1、“十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2005年,建成“网上湖南”的基本框架,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①信息基础设施

建成一个以光纤传输网为骨干、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相结合的干线传输网络,形成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信息网络三网融合的城域网络和多种接入方式的高速、大容量、多媒体信息网络,初步实现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为全省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技术先进、性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湖南省网络互联中心,实现本省信息资源本地交换。到2005年,光缆总长度达到19.5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4.6万公里)、固定交换设备总数1327万户、移动通信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013万户。

②信息技术与产业

信息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十五”末信息产品制造业、系统集成和软件业实现产值360亿元,年平均增长33%。信息制造业要以我省有相对优势的计算机应用产品、通信网络产品、显示器、传感器等产业为突破口,拉大产业骨架,软件产业重点培育8-10个具有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个软硬件生产、销售和系统集成相互配套、结构合理的群体,长沙软件产业基地初步形成。

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1128 万户,主线普及率达到18% ,移动通信用户数达到930万户,普及率达到13%,每千人因特网用户数达50户,电视人口普及率达93%,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4%,有线电视用户达500万户。

③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应用

加快我省中文信息资源开发的步伐,建成湖南省“电子政务”,实现党政机关内部信息共享,80%以上的省直和市州党政机关单位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实现政务公开和网上便民服务。60%以上省直和市州党政机关单位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数字湖南”基础工程基础框架基本形成。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着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步实现全省60%的大中型企业主要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网络化,企业商务活动电子化。全省40%的企业实现上网,获取、发布信息,电子商务的企业对企业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④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人才培养基本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信息化法规、规章、标准满足并促进信息化工作规范开展的需要。

22010年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

2010年,全省初步实现信息化,“网上湖南”基本建成,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信息网络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主要信息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企业(集团),使信息产业成为全省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服务业将形成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人才结构合理,形成一个较为先进、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四、湖南省“十五”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重点抓好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网络与通信技术,提升基础传输网的技术水平,加快省内干线和14个地市本地网的光纤网络的建设,加快宽带城域网建设,解决 “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改善广播电视网络的传输质量,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扩大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使我省的网络基础设施能满足人们对上网速度、服务质量所提出的要求,符合我省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通信网

目前我省电信网的基础网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大容量、数字化的通信传输主干道。在“十五”期间,通信业在一方面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将引入新的网络技术对现有网络进行优化,并且在网络建设方面进一步投入,新增光缆长度13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长度2.1万公里),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426万门,数据用户端口新增186万个,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535万门;同时,进一步加大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力度。

2、广播电视网

对广播电视原有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台网分离,资产重组,业务重新划分;进一步完善城镇有线电视光缆电缆混合网(HFC),光缆向用户延伸,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同时,开发有线电视网,加快智能小区的建设。把广播电视网建成天网与地网结合、地面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功能齐全、覆盖全省、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广播电视网。

3.计算机网

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的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速政府、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大力开发各类高质量中文信息资源,积极建设各类专业web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建设湖南省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和网控中心,为全省各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提供信息交换和处理平台。

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在充分利用现有公用主体资源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打破垄断和避免重复建设的矛盾,逐步实现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倡竞争,打破垄断,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促进综合业务的发展,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走“三网融合”的发展道路,形成全省统一的信息网络。

(二)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21世纪先导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对调整我省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我省“十五”总体目标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十五”期间我省要加大信息产业发展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信息企业发展。

1、信息产品制造业

“十五”期间,重点支持以湘计算机为重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发展计算机网络终端、家电为一体的数字化终端产品、税控系统、多媒体PC、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等;重点支持以乐金曙光为重点的显示器件系列产品。发展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彩色显示管、等离子显示器、荧光显示器件及玻壳、显示器、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产品;重点支持以赛西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华星宇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传感器产品。积极发展应变式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膜电位倾角传感器及变送器、光电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及相关联的应用产品。

同时,进一步发展网络通信设备等系列产品,开发生产IP电话交换机,扩大移动通信基站、高速寻呼机的生产能力,开发、生产2.4G无绳电话、智能多路复用器、基带调制解调器、高速路由器、可视电话与数字卫星接收机、CDMA基站等产品;开发数字编辑系统及发射接收设备、数字卫星接收机、机顶盒及相关网络产品、数字音像产品、有线电视设备等;支持掩模铬版、多层柔性印制电路板、连续泡沫镍带、电解锰粉、镍氢电池等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建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出口基地。

2、软件业

充分发挥我省科研、人才和技术的优势,通过引进和联合,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重点扶持一批系统集成及软件企业,建设长沙软件基地,加快益阳中科软件基地和宁乡托普软件基地发展。彻底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加快我省软件企业联合重组,尽快形成若干实力雄厚的软件集团,提高我省软件产业在国内、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培育有品牌,上规模的软件品种,并形成产品系列;改进传统软件开发方法,推进以构件为基础的软件工业化生产,实施软件产业化工程。开发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拥有自主产权的软件产品。系统集成方面,重点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系统集成技术。

“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中文操作系统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

支持开发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工具类软件、通信网络管理软件及其他相关软件产品。

大力开发教育、医疗、金融、财税、保险、交通、电力、商业等领域的应用软件产品和工业控制、办公自动化、CAD/CAM等应用软件。

3、信息服务业

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逐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信息服务业在我省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

1)邮政服务

进一步加强湖南省邮政计算机综合网络的建设,开发邮政生产指挥调动系统、报刊电子分发系统、邮政运营决策支持系统、邮政POS网络系统、绿卡网点电子化、邮政电子商务系统等,基本实现管理和业务信息处理网络化;发展电话购物、电子信函、网络传真、网络银行等信息业务逐步形成多元化电子邮政服务体系,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初具规模。

“十五”期末,邮政业务总量达13.7亿元,邮政电子化支局达1200处。

2)通信服务

在提供通信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通信增值业务,重点发展数据通信、电视会议、电子商务、网上教学、网上医疗等多种形式的网上增值服务。移动通信业务由单一的话音服务过渡到基于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服务。“十五”期末,电信、移动业务收入达到235亿元。

3)广播电视信息服务

建设广播电视高速宽带互联网,提供各种网上综合业务信息服务,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用户达20万户,广播电视网络将提供50套以上模拟电视、30套以上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3-5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4)信息咨询服务

重点发展金融证券、决策咨询、房地产咨询、科技信息咨询等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开展高层次专业咨询,发展用于咨询研究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发展经济增值服务,实现与国内外重要咨询机构联网。

5)其他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文化出版、会议展览、广告服务业,促进其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积极发展数据库产品及其他网络信息产品,推动文化、教育、娱乐等现代媒体产品的制作。

(三)信息技术研究开发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研究,对于带动我省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集成电路是国家“十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项目,重点发展为计算机、通信和家电产品配套的专用集成电路。因此,“十五”期间,重点发展我省具有一定基础和相对优势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计算机方面,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大学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微处理器(CPU)等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力争在32位、64位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嵌入式微处理器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设计中心。发展分布式与并行处理、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多媒体视听等技术。

软件方面,要加大力度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系统软件、中文信息处理、信息网络安全、虚拟现实等关系国家安全的技术;在电子技术方面,着重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封装、光电元器件、光电对抗技术及高性能压力、角度传感器技术。

网络通讯方面,以开发新一代光纤通讯、数据通信、宽带交换、密集波分复用(DWDM)、第三代(3G)移动通信技术为主,同时,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检测认证技术等网络安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1、金融财税领域

1)金融领域: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建设:

推进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建立全省电子汇兑系统和银行帐户信息网络,逐步推进全省一体化异地跨行存、取款体系建立,实现支付指令传输系统和帐户管理系统分离,满足商业银行行间清算和商业银行内部清算的需要。

银行POS系统全省联网。依托公共数据通信网,建立全省各商业银行之间的银行POS终端网络互连互通,实现银行卡业务联合,做到各地市商户柜台POS“一柜一机、一机多用”,达到银行卡机具共享的目标。

金融IC卡推广运用。充分利用长沙金融IC卡共享网络平台,在完善长沙各成员行发放金融IC卡电子钱包应用的基础上,将应用领域扩大到医疗、社会保险、公交、校园、加油站等领域,并逐步在株洲、湘潭以及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ATM异地跨行存、取款。首先建成覆盖长株潭三市的ATM跨行网络系统,实现自动柜员机上跃行异地存取款和查询业务,并逐步推广到全省各地市。

建立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将企业的贷、还款等资信情况上网共享,供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查询参考,实现贷款信息共享,防范信贷风险。同时建立个人信用系统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个人信用资质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

2)财税领域:完善全省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财政系统的电子化,建立增值税稽核系统,推行防伪税控系统,以申报纳税、优化服务为基础,开展税务登记,建立国税、地税征收单位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计算机征管系统。

3)海关领域:加快建设好我省 “金关”工程,建设完善“电子口岸执法系统”,实现口岸管理信息化,重点抓好加工贸易、进出口报关,配额许可证和结售汇管理等项目的建设,加快海关内部与其它各部门(税务、银行、外经贸委)之间的联网,利用信息技术防止和打击走私逃套汇,骗税、漏税等犯罪手段。

2、资源和环境领域

进一步建设好国土资源、气象、矿藏资源、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等领域的专用信息网络,建设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开发整理信息系统、构筑湖南基础性省情信息工程基础框架,形成多分辨率、多时态的我省地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体系。

集中力量建设和开发一批需求迫切、应用覆盖面大、预期效益显著的信息库群,主要是:基础地理、地籍、矿产、有色金属、水、森林、气象、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人才供求等数据库。

3、农业领域

建立健全上联农业部、下达市县农业部门、乡农技站、生产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横贯兄弟省市及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农业市场技术专家支持系统、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等业务系统,基本形成队伍健全、管理科学,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林业、水利、气象等行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点开发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农村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种子(苗)数据库、农药及病虫害数据库、农情气象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农产品贸易数据库、乡镇企业数据库、农业法规数据库等。

4、工业领域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和改进产业结构。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成与生产、经营、研究开发、管理相结合的企业信息网。

开展电子商务,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辅助设计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物耗。在全省推广ERPCADCAMCIMS等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企业研究和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的变革。

应用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研究生产新一代智能设备和仪表,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

选择重点企业,创建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我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5、交通领域

加强交通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公路管理信息网”、“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网”、“交通运输EDI信息网”、“交通客货运输信息服务网”、“船舶检验及技术状态信息网”、“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等交通业务信息网,大力开发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交通数字化。

6、建设领域

建立健全一个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统一用户界面与软件开发、统一规划与管理、覆盖全省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领域各行业的全省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基础信息库群,重点开发城市管理、房地产、重大建设工程、建设政策法规、招投标等类信息资源。建立正常有序的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发布机制,在满足政府信息网政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信息的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加强各类建设信息市场的培育,重视建设领域内各类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建设行业的现代化水平。

7、商业流通领域

加强商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建立与金融部门相适应的商业零售管理信息系统(POS),发展电子商城,提高商业储存、销售、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建设两类流通信息网络。一类是针对特别商品线区域的流通信息网络,为该类商品或该区域的生产、流通企业共用,并可通过因特网将信息向消费者提供;另一类是商业流通与金融机构、交通运输、税务、工商等部门连接的信息网络。

8、对外经贸领域

建设全省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和建立全省外经贸企业信息库、出口商品信息库、国外客户信息库、进口商品信息库、外经贸商情市场信息库、外经贸政策法规信息库和经济环境信息库。

建立覆盖全省的外经贸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网络,实现贸易的科学管理和业务处理过程自动化;建立对外经贸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将外经贸企业与相关行业之间的数据进行转换;满足跨行业间的业务联网,按国际贸易规范将外经贸企业数据进行转换,实现电子商务。

9、旅游领域

建设全省旅游信息网络,开发和建设全省旅游景点信息库、旅游服务综合信息库、旅游宾馆管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旅游景点信息库、出境旅游管理信息库等。

有步骤地将具有三湘特色的旅游风景、民俗风情、民族民间音乐等制成数学化多媒体产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10、科技领域

加强湖南省科技信息网的建设,连接全省各主要科研机构。建设科技信息系统和科技信息库群(全文献型信息库、数值型信息库),加大科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力度,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水平,为社会开放科技信息服务,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11、教育领域

利用省内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长株潭地区宽带教育信息城域网,省到地市、县的湖南教育信息网,并实现与其他网络互联。以省教育信息网和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平台。开展远程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灵活、开放、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建立相关的教学平台,开发教学素材和课件。开展教育培训,力争到2005年,所有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大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能使用计算机和上网。开发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等学校实现网上办公、通讯和信息交流。实现网上学籍管理和大学网上录取,形成考试管理的远程监控系统。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12、医疗卫生领域

重点建立、健全湖南省卫生信息化网络(即湖南省金卫工程),全省医疗卫生单位逐步进入“金卫”工程网络,计算机在行政、医疗、防疫、保健工作中应用更加广泛。分阶段实现县及县以上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并完成与州、市、县级政府联网,基本形成一个覆盖全省范围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和金卫卡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系统,满足社会公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资源需求。

建立药品监督、采购信息网,逐步推行网上采购。

1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领域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节目、报刊杂志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信息库化和网络化。使社会公众能及时地获得各种新闻信息。并创办一批具有特色和先进水平的电子网络出版报物。

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具有较高价值的音乐戏曲、手稿字画、历史文物有步骤地制成数字化多媒体产品,有选择地提供联机或脱机服务。综合宣传中华文明和文化,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各界服务。

有步骤地建设电子图书馆、网上书店、网上书市,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信息服务。

14、公安领域

建设和完善全省公安通信网络,建设全省警用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地图系统(GIS),全省公安指挥中心图像传输系统,全省计算机多媒体视频信息系统,刑事侦察信息网络和刑事技术检验系统,社会公共安全信息保障系统和全省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分步实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实现以全省犯罪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为基础,以“数字化警察”为目标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公安部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湖南省“十五”重大信息化工程

为实现“十五”末建成“网上湖南”基本框架,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水平的发展目标,根据“十五”信息化建设所实施的“1155”发展战略,我省将重点建设以下信息化工程。

(一)省高速信息网络平台

筑构我省高速信息网络是我省信息化推进中最重要的基础。网络平台的建设内容是: 网络平台分三层,其一为省内骨干网,采用先进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组网技术,充分利用现有长途主干网资源建立省(省会)至各地市、各地市之间的长途宽带传输网;其二为城域骨干网,建成以IP为主的城市宽带网络,充分利用各地市域区光纤通信网资源,结合IP over ATMIP over SDH/OpticalIP over DWDM等技术,在各城市内建立城域骨干网;其三为用户接入网,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电信用户光纤接入网,固定电话用户配线网、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网、移动电话网等接入手段,组成多元化信息接入网。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辅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的多元化、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高速大容量、以IP技术为主导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建设,先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分二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时间12年,先建长株潭网络平台;第二阶段,为后3年,在全省有计划地铺开。

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电信、广电等企业的基础网络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中继资源利用率不到50%),新兴的营运公司如联通、吉通、网通等又在大力建设各自的基础网络或传输平台,国有网络资源的浪费严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处理打破垄断和避免复复建设的矛盾中,避免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是我省也是全国目前该矛盾的主要方面,适度控制网络层上的竞争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因此,省高速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拟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做法,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坚持统筹规划,打破地区和行业障碍,鼓励优势互补和相互融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协同配合,实现以资本为纽带,根据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由省政府牵头,联合电信业、广电业等有关企业和部分有实力的IT公司,组织成立湖南省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经营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

(二)“数字湖南”基础工程

“数字湖南”基础工程是我省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是从“数字地球”的战略高度出发,在湖南省基础地理信息的框架上,集成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等相关信息,构成一个为湖南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庞大信息系统,总体上便构成了一个虚拟化的、数字化的“湖南”。该工程建成后,按照地理坐标,可检索到全省范围内各地的相关信息。

1、湖南地理信息系统。由大地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道路交通、水系、行政境界、地理名称、地籍等矢量数据的基础地理数据集及空间数据交换网络体系构成。

其建设的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全省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包括15万、11万及部分地区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数据。②建立数据交换网络体系,网络内部采用纵向树结构分级网络体系,并在Internet上建立网络,发布各数据库元数据文件、空间定位信息及不涉及保密内容的数据样图。

2、开发的应用项目

①湖南省综合省情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综合国情、省情信息,为各级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政务信息管理决策提供有关地理信息依据。

②洞庭湖防汛调度指挥决策系统测绘工程,为洪水预报、灾情评估、灾后重建等决策提供依据,重点建成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区域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

③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城乡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建成三市防洪信息系统、土地利用遥感信息系统和环境遥感监测系统。

④建立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信息航天遥感国土资源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加快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使土管管理的科技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电子政务”工程

根据国家对“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和朱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举办的科技知识讲座上的讲话: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过程,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从应用、服务及网络通道等三个层面进行湖南“电子政务”基本架构的规划。“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得到政府的信息及服务,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可以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各部门可实现数据的相互交换。通过实现政务电子化,提高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效率,同时利用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福利等多元化服务,推动和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1、建立支撑“电子政务”的计算机网络及公共交换平台。为了保证“电子政务”的安全性,建立两个物理上互不连接的网络系统和交换平台。即建立实现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和业务管理数字化的内部网络和联接交换平台;建立“政府公众信息网”----面向Internet和社会各界的政府部门外部网络和联接交换平台。

2、建立“电子政务”的CA认证中心,保证政府内部网络信息交换、公文流转的安全性。面向社会的CA认证通过电子商务的CA认证中心进行,通过智能卡集合个人的医疗资料、身份证、工作状况、 个人信用、 收入及缴税情况、 公积金、养老保险、房产资料、 指纹等身份识别等信息, 通过网络实现政府部门的各项便民服务程序。

3、建立“电子政务”的内部应用系统:建立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数据库。

4、建立“电子政务”的开放应用系统: ①逐步建立各级政府部门、直属机构、管理机构、协调办事机构,人大、政协的专门委员会的网站,在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②建立电子采购及招标系统,在电子商务的安全环境下,推动政府部门以电子化方式与供应商连线进行采购、交易及支付处理作业。③建立电子福利支付系统,运用电子资料交换、磁卡、智能卡等技术,处理政府各种社会福利作业,直接将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支付交付受益人。④建立电子税务系统,在网络上或其他渠道上提供电子化表格,提供人们从网络上足不出户报税。⑤建立电子邮件系统,建立政府整体性的安全电子邮件系统,并提供电子目录服务,以增进政府之间及政府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建设目标:到2005年,建成省、市和部分县级“电子政务”计算机网络和联接交换平台,建立政府各部门网站。建立与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紧密结合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化业务系统,开通电子采购及招标系统、电子福利支付系统、电子税务系统和网络化的便民办事程序和服务窗口,构建虚拟“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作为我省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既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同时对全省的信息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带动我省其他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十五”期间,预计全省“电子政府”完成总投资 10 亿元,其中网络建设、硬件设备、IC卡等7.5亿元,应用软件2.5亿元。

(四)电子商务框架工程

根据国家制定的电子商务框架的要求,按照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的基本方针,“十五”期间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建设内容:①在统一的高速互联网络平台上,建设湖南电子商城,即构筑一个网上模拟的能覆盖全省的商城,开展企业对企业、企业对个人的电子商务试点;②构建湖南省CA认证体系,包括政府CA,银行CA,电信CA等,向合法用户发放认证证书;③建立全能支付网关,确保安全支付;④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⑤建立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站;⑥建立与电子商务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

发展目标:从建立认证体系和支付网关入手,首先在不需物流配送系统支撑的网上证券、网上银行、网上软件销售等领域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扩大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全面支撑的电子商务框架工程。重点是推进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十五”期末将建立500-1000个电子商务网站,同时构筑中小企业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使我省大部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从事设备、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

(五)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将现代远程教育列为近期重点工程之一。

在我省高速信息网络平台上建立各种远程教育学院,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为受教育者提供灵活的、开放的、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形式,建立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目标:到2005年,湖南教育与科研网覆盖省、地、县并连接到大学和中等学校及部分小学和教师家庭;建立各类远程教育体系和网点,开发远程教育平台和远程教育课件,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快速点播;大中专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较好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中学普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教师能开展多媒体教育,全省实现教育办公自动化。

建设内容:①2002年基本建成覆盖省、地、县的湖南教育与科研骨干网,2005年有条件的城市建成教育与科研城域网;②2003年高等院校和重点中学建成校园网,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成局域网;③5年内全省建成多媒体教室千余个,配备30万台计算机;④在办好现有的网上大学和网上小学师资培训的基础上,5年内使学历教育规模达到10万人,中小学师资培训规模达到35万人,各类高、中、初级岗位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达100万人次,三分之一自考在籍学生实现网上助学;⑤建设各类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运用市场运作机制,改变目前低水平的课件开发制作模式,开发高质量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网络教育课件;⑥帮助31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实施远程教育扶贫。

(六)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关系到整个经济改革的成败,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是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

该工程旨在建立完备的、高效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相衔接、和省政府信息系统相连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以适用及时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其它信息为基础,以客观科学的分析为手段,为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提供信息服务,为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及宏观决策支持,该工程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建立覆盖全省各市(州)、县(区)的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

二是开发完成并不断完善各业务子系统及包含统计分析、预测分析、监测预警、政策模拟和政策评估在内的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三是全省至少发行500万张社会保障卡,逐步实现每个劳动者人手一卡。

在“十五”期内,要实现七个“一”,即:一个社会保障号,一套基本信息,一张社会保障IC卡,一个统一界面,一个主干网,一个中央数据库。

在“十五”期间,预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完成总投资5亿元,其中网络建设3.5亿,应用软件3000万,IC1.2亿。

(七)长沙软件基地

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关键。“十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省会长沙的人才优势,以长沙市的软件产业为基础,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具有自主品牌,企业形象的软件产业基地。长沙软件基地以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产品、中文信息处理软件为重点。实行软硬件相结合,以发展外向型软件企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化软件、数子化信息产品、系统集成及以数据库和网络增值服务为中心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建立一个软件创业基地,创造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吸引大批软件人才投身我省软件产业。

应用软件开发生产的重点是: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财税、金融、保险、医疗、CAD/CAM、工业控制、网管、电子商务等领域;嵌入式软件发展的重点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软件以及大众数字化信息产品;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发展的重点是办公、教育、数据库及网络增值服务领域。

2005年,长沙软件基地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软件集团企业2家,过10亿元的企业45家。长沙软件基地要成为辐射中南、走向全国的软件开发生产基地、软件人才培训基地、软件产品出口基地。

(八)显示器件生产基地

以乐金曙光为主的显示器件基地建设,在“九五”期间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十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形成玻壳生产、高分辨率彩管生产和配套零部件生产的大型基地。

“十五”期间,建设年产500万套21”—29”彩管玻壳、100万只29”高分辩率彩色显像管、17”—19”完全平面彩色显示管200万只、60万块等离子显示器等项目。

(九)传感器技术产业化基地

传感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三大基础(传感器、计算机、通信)之一,是电子、机械、国防、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自动化的基础产品。

基地将以华星宇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家863计划项目    膜电位倾角传感器及变送器,以及湖南赛西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的应变式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等为龙头项目,积极发展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及相关联的应用产品。力争在“十五”末形成一个国际知名的、国内一流的传感技术产业基地。

(十)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生产基地

以湖南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蓝科技有限公司、贝特电子公司等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湖南的科技、人才优势,“十五”期间重点投资微型计算机、终端、税控、金融系列产品、数字化视听设备、数码相机、线路加密机、高性能服务器、Internet电视终端等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在与国内外产品的竞争中,建立自己的高档计算机品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十一)通信网络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以华南光电、斯伦贝谢、常德汉光、神风通信等公司为龙头企业,“十五”期间将加大可视电话、IC卡电话、无绳智能电话、机顶盒、光纤、光缆、智能多路复用器、路由器、基带调制解调器、CDMA基站、手机、高速寻呼机等产品的投资力度,形成湖南的通信网络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十五”期间,建设年产34万台可视电话,50万台IC卡电话、100万台无绳智能电话、1万台CDMA移动基站,50万台CDMA手机、1万台高速寻呼机等项目。

六、湖南省“十五”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保证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省里设立具有高度权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机构,统筹信息化建设重大方针政策,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调控力度。省直部门和市州要设立相应机制,从组织上、体制上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政策的制定和贯彻。

为有效的配置资源,增强政府产业导向决策的科学性,拟由省政府聘请国内外著名信息技术、经济(金融)管理和法律专家,成立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家顾问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战略、规划、重大项目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和推介等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实行积极的人才战略

稳定和吸引信息技术人才,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建立起吸引和激励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的有效机制。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尽快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迅速充实信息产业劳动力市场。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继续教育、普及教育和网上教育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普及工作,面向全省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培养造就信息化建设所需各类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破除论资排辈传统观念,不拘一格,使有专长的信息化人才脱颖而出。三要建立与贡献挂钩的工资、奖金、股份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劳动报酬制度,在专业人才及家属的户口、住房、出国培训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形成足以与国外企业竞争的人才使用机制。四要把人才引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支持和资助国内外信息技术人才,携带创新成果在我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以宽松的政策、优厚的薪金和待遇,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及国外高级专业人才投身我省信息化建设。

3、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融投资体系

一要增加预算投入,扶植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二要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筹融资主渠道作用,引导金融部门资金投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三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尽快筹建并启动我省信息化专项风险基金。要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对投资金额大和市场风险大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项目,通过资助、提高折旧率等方法,鼓励企业投资。四要引导上市公司的投资向信息技术产业倾斜。五要优先推荐和支持优势IT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利用资本市场为信息产业发展筹措资金。六要动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股份、产权、期权等方式,集中技术、智力和资金,促进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

4、加强与国内外技术和产业的合作开发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借鉴国内外发展信息化的经验,积极开展我省信息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先进信息技术。在某些领域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引资本”,把引进资金和引进技术结合起来。鼓励信息企业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要鼓励和支持我省优势信息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规模经营。通过建立省外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带动出口,占领市场,在国际合作与竞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5.建立健全信息化法规标准

要根据国家法律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适时修改和调整现有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我省信息化发展、规范信息技术标准的需要。

要加强信息立法研究,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限, 加快有关信息化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国家已经制定了的,我省应当积极贯彻执行,制定实施细则;国家暂时没有制定而我省急需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规章或暂行规定。

要加大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力度,加强产业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的监督,积极做好标准的宣传、普及和推行工作,提高全民信息化法制意识。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种信息技术标准,使系统各组成部分达到最优配置,产生最佳效率。确保计算机信息传递网络的互联互通,维护信息与网络的安全,实现信息技术与国际对接。

 6.保障信息安全

要重点抓好信息安全建设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措施,确保各类信息的安全。要加强信息化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健全安全保护机构,加强对安全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要采用技术、法律、管理、教育等多种方法,有效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保护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证信息的完整、可靠,不被人为或自然破坏。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