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计划

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广州“十五”时期及未来10年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把握国内外信息化趋势,明确广州市信息化建设目标、重点及区域性政策,特制定本计划。

一、基础条件

(一)发展基础

九十年代以来,广州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成为广州发展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信息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成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基础信息网络体系

电信基础网快速发展。截至2000年底,已建成本地光纤网络23万多纤芯公里,基本实现光纤到小区及部分大楼,建立了广州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形成了向用户提供交互式视频(ITV)和宽带数据业务两个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初具规模,有线电视网络光纤长度2万多纤芯公里,已开通近200个光节点,广播电视的播控技术已大部分实现了数字化,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双向宽带传输改造正加紧进行,CABLE宽带用户逾1万户,并着手开展高清晰度电视制作及播出试验。计算机信息网迅速普及。广州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因特网直接国际出口总带宽达668兆;全市政府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已与市属党政机关及区县级市等200多个单位实现了连接。

2.建立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体系

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信息化进展加快,全市90%以上的大型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工程覆盖了制造业、金融、商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人事、人才、旅游、税收、公安等主要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已批准广州进行电子商务试点,并建立了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支付网关系统。目前全市已有8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开展网上销售业务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电子报关”、“电子缴税”、“网上书店”、“网上订票”......各种电子商务活动纷纷推向市场。信息内容业发展迅速。网络信息服务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载体生产加工能力较强;新闻出版印刷业、影视业和图书情报业可向社会全面提供网络化电子信息。

3.培育了功能较强的信息服务市场体系

市场主体趋向多元化。2000年,信息服务企业达6846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13家,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技术服务相融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专营、兼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运行逐步规范。率先在全国编制并实施了《广州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逐年颁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了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保密等法规,在推进信息服务承诺和整顿声讯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逐步得到规范。

4.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信息产品生产体系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增强。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了一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智能化主流技术,开发了一批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邮电通信、金融商贸、财会税务和办公自动化等应用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国内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大影响的软件产品,广州软件园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0年,广州软件及系统集成技工贸总收入60亿元,其中,软件销售收入近31亿元,共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30家企业被列入广东省重点软件企业。

5.具备了较为强劲的信息消费能力

基础通讯消费、信息消费支出迅猛增长。2000年末,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电话机数达329.38万部,增长17.6%;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00.58万户,增长73.8%;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17/百人(含移动电话);全市人均通讯支出达630.45元,居全国大城市首位。信息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热点。到2000年末,全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54.2台,通过电信部门网络线路出口的因特网用户达82.59万户,是全国“触网率”最高的城市。

(二)存在问题

1.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不足。

2.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低,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多媒体承载能力不足,信息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作为中心城市的信息集散功能仍然不够强。

3.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

4.信息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技术自主化程度和信息管理水平比较低。

5.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6.信息人才尤其是高级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

(三)面临机遇

1.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的崛起,为广州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广州完全可能把握住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崛起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机遇,发挥市场机制和开放机制的作用,重点提升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

2.地处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使广州成为全省以至华南的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居于全国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等有利条件,使广州具备了实行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加快信息化步伐的物质基础;广大市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信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加快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产业发展蓄积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3.广州增强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等中心城市功能,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将更加依托信息市场的集散作用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4.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要求广州市产业结构尽快由劳动密集、高耗能的粗放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集约型升级。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广州推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5.光电子技术的快速崛起以及“广东光谷”项目建设,使广州在“光子世纪”的新一轮竞争中处于前沿阵地,并为增创广州信息化新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促进现代化。跟踪国际信息化趋势,做好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举,自主发展与加强合作并举,增创比较优势与发挥后发优势并举的发展方针,全面实施“四个三计划” (信息基础设施三大网络,信息产业三大产品、三大基地和三大服务中心),重点建设“六大信息化系统工程”,力争全市的信息化建设三年有突破,五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2005年,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全国大城市前列。广州将成为全国信息化发展环境最好、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最高、信息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构筑起“数字广州” 的基本框架,初步奠定广州作为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的基础。主要信息化预期指标如下:

建成本地光纤网络60万纤芯公里;

IP宽带网络骨干传输容量300千兆;

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千兆;

宽带接入网用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因特网用户数超过250万人;

大中型企业上网率达到100%

电子商务交易占全部商务交易资金的比重达到10%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含移动电话)150台;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80台;

城镇人均年信息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10%

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5%

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超过80%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广州中心城市优势和现有信息网络基础,优化网络结构,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宽带主干网、基本业务网和宽带接入网,增强广州作为全省和华南地区“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的地位。

    1.高速率宽带主干网

广泛应用波分复用(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等传输新技术,提升网络带宽和技术水平,建设高速率、大容量、多媒体主干传输网络和IP城域网,积极研发和引进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形成互联互通、接入方便的宽带主干网络系统。

2.高效率基本业务网

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双向传输的升级改造,将目前的全部网络改造为750MHZ双向传输网络,完成环形光纤主干网和分前端的建设;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加速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及用户接收全过程的数字化;发展数字电视系统,逐步实现数字电视机视频点播功能。大力发展移动交换网,扩展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容量,适时引入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网络,并实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稳过渡,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按照少局所、大容量和宽带化的方向发展电话交换网,提高交换端局和汇接局的线路集成度和技术集成度,充分利用电话线资源,大力发展增值业务,搞好智能网建设,为综合接入提供良好的服务。

3.高覆盖率宽带接入网

依托广州现有接入网络优势,推进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采用光纤、同轴光缆、双绞线及无线接入等多种高速接入技术,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宽带接入网,开展宽带综合业务,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相互准入、互联互通、业务融合。

(二)培育壮大信息产业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创新为途径,通过调整、改造、优化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扩大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开发生产移动通信、数字视听、集成电路三大产品,建设软件、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光电子产业三大基地,增强数据、网络、咨询三大服务中心功能,集中发展具有优势的信息产业。

1.发展三大产品

1)高性能移动通信产品

支持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分多址(CDMA)、新一代蜂窝无线接入、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异步传输(ATM)等通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金鹏集团、南方高科等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重点发展移动交换机、基站及基站控制器、数字移动手机、移动电子商务系列产品、移动多媒体系列产品,尽快树立起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3 G(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

2)高清晰度数字视听产品

把握住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的方向,加快从传统模拟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过渡,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强数字视听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高清晰度数字彩电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数字式高密度视盘放像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电视技术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3)大规模集成电路

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通过引进技术、吸引外资或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设计和生产,尽快形成一定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生产能力, 逐步培育芯片设计、晶圆片生产和封装测试的产业发展链,增强广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与此同时,以小型化、片式化、高性能、高可靠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型多层线路板、片式元器件、电声器材等基础元器件。

2. 建设三大基地

1)软件产业基地

发挥广州中小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的密集优势,择优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对外软件加工和软件工程承包,形成以广州软件园为基地,以高校、院所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为重点,以研究开发中心等机构为支撑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体系。加快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资讯科技园和黄花岗信息园等软件园区建设,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软件和信息工程招投标及软件展示交易服务中心等配套环境建设,通过实施软件品牌战略和人才工程,在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和电信、金融、财税、教育等应用软件领域尽快形成较强的发展优势。发展系统集成业,为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包括需求分析、系统结构设计、设备选型采购、软件开发、安装调试维护、用户培训、系统升级及优化等解决方案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到2005年,软件销售收入预期达到2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40亿元,重点发展的软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软件和系统集成专业人才超过3万人。

2)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基地

以广州保税区IT产品生产基地、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外围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产品、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产品、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产品,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形成一批知名产品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完善的市场营销与服务体系的知名企业。

3)光电子产业基地

以“广东光谷” 为依托,引进著名跨国公司和国际性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广州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扶持建立一批光电子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光电子产品及技术应用项目,培养建设一支光电子研究及产业技术队伍,建立光电子技术转移与产品交易中心、光子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中心、光电子产品测试认证和监测服务中心、光电子技术服务中心,加快光电子技术产业化,尽快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国际性光电子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基地。主攻方向是:波分复用(WDM)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通信技术;光电子器件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光学晶体基片的生产;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稀有元素在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超高亮度LED产品;新型激光器、激光加工及成套设备。2005年,光电子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

3.形成三大服务中心功能

以增强数据、网络、咨询三大区域性服务中心功能为重点,建立以市场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数据库联机服务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体系。扩大邮电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发展规模,加快建设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网络,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业务,增强综合通信能力;提高邮政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成集营业、分捡封发、运输调度、管理决策于一体的邮政综合服务系统;加强邮电通信服务的规范化管理;以全面数字化和高清晰度为方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播系统,开辟联机信息服务新业务。拓展信息网络、信息咨询业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其附加值,重点发展多媒体教育系统,医疗保健信息系统,政治、文化、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科技信息咨询、国内外图书出版信息服务电子检索系统,图书文献资料信息服务系统,文本信息服务等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信息内容业,使之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到2005年,使广州成为全国最发达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城市之一。

1)数据服务中心

建设覆盖华南、辐射全国的数据服务中心,开发经济、科技、教育、地理、文娱等各类数据库,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优势,组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上网,建成以数据仓库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和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科学、规范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促进以企业为主导、行业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资源开发为目的的信息内容业的发展,加快数据库制作、电子出版、网络资源开发服务等信息内容业的产业化进程。

2)网络服务中心

建设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的信息网站,发挥广州作为全国信息网络骨干节点城市和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优势,完善广州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促进信息网络在高速宽带基础上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实现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业务融合。有序发展网络服务业,建立网上中介服务市场。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行业性网络服务中心及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支持。

3)咨询服务中心

鼓励信息咨询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培育和扶持若干家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形成集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于一体,具有一定规模和雄厚咨询力量的顾问队伍和智力网络,推进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大力发展人才、技术、贸易、工程、房地产等中介咨询服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投资咨询、法律顾问、财会服务、市场调查、会议展览和技术培训等咨询性信息服务,增强广州咨询服务中心功能。

(三)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信息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实施信息化六大系统工程,信息网络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高;信息知识全面普及,信息市场规范有序,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行市和示范市。

1.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按照“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的方针,选择微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规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据及网络安全等共性技术作为推广应用的重点,引导传统工业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着重提高机电、轻工、钢铁、汽车、船舶、纺织、家电等行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支持组建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形成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和服务体系,促进全市工业企业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测试、诊断技术,推进柔性制造技术和物料自动储运系统的应用,实现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创新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市场全过程的计算机化,使其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档次、上台阶,增强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发展优势的企业。

2.以信息技术武装服务业

发展公共交通“一卡通”,加快建立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服务管理体系;加速电信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电信传输网络功能,扩大网上应用;发展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科学馆、网络咨询服务、网络交费服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网络信息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金融管理、结算支付、资金监测预警等金融现代化信息系统,加快改变以现金为主要手段的交易方式,积极稳妥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金融和电子货币;建设广州现代化物流中心,继续扩大电子收款机(PO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信用卡、条形码等普及应用,推动广州商业和其它相关行业向电子化方向发展,实现工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商业管理与交易信息系统的有效互联;建立商贸、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网上采购、订餐、订票、订房、订座等在线商贸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推广智能化监测技术,推进水、电、煤气电子化计量、计费和付费,提供远程监控和远程服务;建设房地产资讯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提高房地产信息服务和物业管理水平。

3.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应用信息自动处理、多媒体、遥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推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化和自控化;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和完善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库,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完善电视、广播等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利用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加速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托,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4.重点建设六大信息化系统工程

1)政府信息化工程:提升和深化金关、金税、金盾等“金字”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政府提高效率、改善服务、防止腐败和构建社会公共安全防范体系的有效保障系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快完成党政机关办公专用信息网络及交换平台的建设,以广州市政府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为基础平台,推进党政机关各部门的建网、联网和用网工作;在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全市政务及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好网上业务系统,逐步实现公文处理电子化及办公事务网络化;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服务交换系统,基本实现政府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塑造全新的高效能的政府运作机制。统一规划和组织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公共平台和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包括社会保险和民政救助等全部社会保障业务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强化信息安全保密法制建设,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加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及涉密计算机网络保密设施建设,研究信息安全标准、技术和产品体系,建立高水平的信息安全技术队伍,加强信息防卫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能力,保障信息安全,为社会提供信息安全技术咨询与评估服务。

2)企业信息化工程:推动组建企业信息化公共应用平台(ASP),为全市及全省中小企业提供网络、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公共配套服务,对企业管理者全面进行信息网络应用和企业信息化培训。推行企业信息主管(CIO)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工作机制。促进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其整体信息化水平。

3)电子商务工程:根据国家法律和安全管理规定,按照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原则,坚持发展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结合的方向,重点建设基于城市宽带信息网络的电子商务基础平台;遵循人民银行总行的标准规范,建设权威、公正的数字证书发放与密钥管理中心及电子支付系统;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与配送体系;建设集展示、销售、网站、咨询、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创新市场营销体系,支持企业发展网络营销,重点发展企业对企业(B to B)的电子商务,以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建设为起点,发展企业对客户(B to C)的电子商务。

4)科技、教育、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设和完善连接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院校及社会大众的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科研管理、科技开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建设广州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和宽带多媒体校园网,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使全市大学、中学和城市小学全部实现联网,形成互联互通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基本实现全市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网上学术报告、电子图书、网上虚拟实验设备和网上学校等教育服务。发展教育软件产业,使其成为广州市软件产业重要支柱,并开拓港澳台市场,通过扩大因特网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规模,发展网络教育。建立基于网络的人才资源数据库,完善人才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人才培养、使用、配置、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管理工作的效率。

5)社区信息化工程:加快信息化社区和智能楼宇建设,在市、区和街道三级建立计算机网络,建设面向家庭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开展以信息为媒介的家庭劳务、医疗、教育、购物、交通、就业、培训、文化娱乐、健康服务、退休人员和外来暂住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互动信息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向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

6)城市管理信息化工程:按照国家、省关于建设智能交通示范城市的要求,建立广州市智能交通框架体系,实施智能化交通管理。建立IC卡管理服务中心,实现以IC卡对社会公众身份进行鉴别和验证。建立和完善城市地理和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构筑“数字广州”基本框架,加快城市管理现代化步伐。

四、政策措施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广州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途径,完善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宏观管理,积极做好与国家和全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衔接,必须制定和实施有关环境、体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发展策略上实行重点突破与滚动发展相结合,以新思路组织编制信息化“十五”专项计划,实施好三年试点方案;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政府致力于政策引导,营造环境,加强服务,搞好管理;自主发展与加强合作相结合,重点抓好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技术创新工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同时,在一些技术瓶颈或关键环节,主动加强国内外合作,有选择地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在互利合作中取得双赢。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人才开发利用机制、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产业发展集聚机制,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确保我市信息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化领导机构的工作效能,打破部门之间职能分离、利益分割、管理分散及地区之间信息封锁的格局。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导向机制,统筹制定信息化建设重大方针政策,落实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制定有关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协调力度,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建设措施的实施,促进联合共建和资源共享。规范政府部门信息工程建设预审制度,完善招投标管理办法,提高招投标中介机构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广州市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及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估反馈机制,切实维护信息安全。加强对信息市场的监管,完善信息企业认定制度,发挥咨询信息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

在国家、省的指导下,完善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法规。保护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禁止国家机关、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使用盗版的软件和电子出版物。认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条款和具体规则,制定并实施信息产业、信息市场有关的管理办法、规章,强化和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修订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建设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

(三)健全信息技术创新机制

设立权威的技术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推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新器件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信息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技术、管理人员承包、领办企业,允许信息企业实行股份期权、利润分享、年薪制和技术、管理以及其他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支持在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园开辟留学归国人员和引进人才创业园(角)区;研究制定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到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具体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生创办信息企业,或者在信息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鼓励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联合攻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支持高校相关院系(中心、实验室、公司)对科研等智力资源进行重组;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创办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和机构,或者联合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区域智力高度集聚及辐射的融合机制,政府、企业、社会共同鼓励创新、共担风险的动力机制。

(四)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

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广州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投融资政策,建立和发展信息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推动,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重大信息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设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引导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信息产业,允许风险投资机构通过企业购并、股权回购、证券市场上市以及其他方式回收其风险投资。鼓励企业或其他市场主体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信息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推动重大信息产业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发行债券、股票及“借壳上市”,利用境内外的证券市场、我国即将开设的二板市场吸引资金,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促进信息产业优势行业、技术、产品及特色服务的发展。

(五)培育规范发达的信息市场

建设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强化区域信息中心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实现信息市场的网络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制定促进企业购买信息及技术服务的导向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凡由国家财政拔付经费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应无偿向公众提供服务。实行灵活的业务发展策略和合理的资费政策,刺激信息消费需求。政府要做好服务,推进信息技术成果的转化,抓好项目产业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运用价格机制,动员、引导民营经济以独资、联营等方式进入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进一步扩大信息市场。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市场化服务作用。按市场规律办事,利用广交会、广州博览会、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参与国际信息市场竞争。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

研究面向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对策,成立专门小组总结分析现行政策效应,拟定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和措施,建立面向全世界吸引信息人才的机制。推广院校专业培养和定期脱岗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既精通信息技术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专业导向、因才准入”的人才吸纳机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继续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完善“留学生创业园”,发挥好“留学人员创业基金”的作用,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省内外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信息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或总信息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着重加强公务员队伍、科技人员队伍和企业家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努力造就、引进信息技术方面的企业家,树立广州信息人才高地优势。

(七)全面提高社会信息化意识

加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研究,积极宣传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应用知识和世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改善公共教育系统,向社会公众普及信息与网络技术知识,形成全社会参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氛围,提高劳动者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建立广州地区信息产业研究会,联络现有相关机构及组织,大力开展技术交流,促进成果转让,组织咨询服务,推介发展动态,举办各类讲座,创办专业刊物;加快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校园网,努力培养信息化建设的后备人才。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对外合作

研究信息化建设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方式及配套政策,按照区域集聚模式,引导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把二次创业的重点转向信息产业,吸引欧、美、日跨国公司及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进驻发展。进一步改善3个国家级开发区及保税区、广州科学城、广州软件园的投资环境,增强其对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生产企业总部、决策咨询机构的吸引力。拓展穗港信息中心功能互补的领域和方式;支持信息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广东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加强广州与周边城市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上的协调与衔接,实行长期的、高起点的信息化对外合作策略,使整个合作贯穿于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直至推广应用的全过程。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信息化会展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20016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