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规划

海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当前,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支撑环境四个方面。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十五”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升级,推进信息智能岛建设的最重要的阶段。根据国家全面推进信息化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海南实际,我省“十五”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深层次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热带高效农业和海岛旅游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应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海南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十五”规划是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和规范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指导性文件。

一、现状及形势

(一)“九五”回顾

“九五”以来,我省加大力度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信息化支撑体系,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推进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先进,与实际应用相比相对超前。“九五”期间,我省铺设了三条传输速率为2.5GB/S 的环岛光缆,初步建成“三纵两横”、覆盖全省的光纤骨干传输网络,干线总长10888公里;铺设了两条连接内陆的海底光缆,出岛传输速率技术上可达2.5GB/S以上。完成有线电视基础网的改造和升级,有线电视网络用户超过30万户。大部分市县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带宽已改造升级为550MHZ 以上。传统电信网络日趋完善,每百人拥有电话9.6部,移动电话网络日益普及,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7.4部。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建设和改造了农村电信、电视通讯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九五”期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4.99%,为同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7.32%的3.4倍,是全省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1995年的2.14%上升到2000年的4.58%。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从2100万元增至4000万元,增长率为13.75%;通信运营业发展迅猛,2000年, 通信运营业增加值20.36亿元,是19955.46亿元的3.7倍,平均增长30.11%;广播电视业稳定增长,从1995年的0.95亿元增至2000年的1.3亿元,平均增长率为6.47%;其他信息服务业初步发展,建立了海南省电子身份认证中心(CA),发展了一批网络增值服务商,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信息企业,其他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已从19951.17亿元发展到2000年的1.62亿元,平均增长率为6.72%

——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相继建设了海南省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价格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安指挥监控系统、海南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系统、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洋浦管理局办公信息系统等一批综合和专用信息网络。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后,所有省政府直属机关和多数市县政府已实现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信息化进入应用阶段,海南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完成跨行业服务、联行结算金融网络建设,为新世纪实现跨行支付“一卡通”创造条件。交通、旅游、农业、贸易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到2000年,全省上网人数已达11万。

——强化信息化支撑体系。海南省委、省政府于19974月,提出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宏伟目标。199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在21世纪的初叶,把海南建成现代化的“信息智能岛”。相继成立了海南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海南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和信息技术研究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信息产业和扶持高新技术信息企业发展的意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启动了全岛有线电视网、农村通信网、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等十几个重点项目,推进了海南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十五”面临的形势

1. 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范围最广的关键技术。由电子信息产品、通信运营业、广播电视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组成的信息产业高速、持续增长,正日益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增强各国综合实力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信息化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更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导致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及社会各方面的重大变革,推动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变,使经济全球化迅速扩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对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2. 信息化引发了新的挑战

发达国家凭借着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速进行产业结构深层次调整、财富转移和资源再分配,并不断加强对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形成新的垄断。发展中国家也在奋起直追,寻求发展出路。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巨大竞争力的双重挑战,信息化建设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因此,国家在“十五”期间,将全面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性抉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信息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依托和手段。

海南作为一个年轻的省份和经济特区,与我国一样面临着推进工业化与推进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海南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人均GDP不足1万元,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各行业间信息化水平悬殊,科研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这些因素制约了海南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十五”期间,海南推进信息化还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把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切实加快信息智能岛建设步伐。

3. 信息化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与工业经济不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不再因地域的限制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它使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的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海南建省十二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海南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做出了建设“信息智能岛”重大决策,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化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面推进信息化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特区的一个战略性抉择。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

推进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和环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围绕“一省两地”发展战略,突出应用开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1.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和中介服务体系,完善市场法规,形成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大力培育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

2.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化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产业升级,建立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兴工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生态省战略实施

加快农业、旅游、海洋、环保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生态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以资源开发促进应用发展

通过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发展带动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应用。通过加强全民信息化教育和信息化知识宣传,培育需求群体,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5. 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对外合作

发挥特区改革实验田的作用,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以及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扩大开放新思路,放宽农业、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坚持产业开放、市场开放,以放宽市场准入换取发展空间。

6. 坚持“超前”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发展要坚持高起点、快发展,同时要立足我省实际,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现状,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解决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中,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滞后、信息化需求不足、信息产业经济总量偏小的主要矛盾。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十五”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是:

建成覆盖全省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接入灵活多样便利的信息基础传输网络,逐步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业务相互开放和融合;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程度较高,电子商务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基本建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信息化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省区市前十位。

2.“十五”期间,主要预期目标

⑴ 信息技术应用

2005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预计达到143万户,比2000年翻一番,移动电话用户达167万户,比2000年增长2.4倍;数据和多媒体用户数比2000年增长6倍,上网用户比2000年增长8倍,上网用户普及率达9.5%;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海口、三亚等发达城市80%的家庭具备三电(电话、电脑、电视)一体化条件,全省建成100个电子社区;各级政府机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递安全快捷,实现办公自动化,省级政府部门基础数据库和业务管理服务网络健全并发挥作用,市县政府办公信息网基本完备,乡镇具备办公自动化条件。建立面向公众的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税务、海关、外贸、外汇网上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及城市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全省中小学校普及信息化教育,全社会接受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培训的人员达到40%;建立覆盖全省城镇的远程医疗会诊咨询网络系统和远程教学技能培训服务网络体系;气象、交通、旅游、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提供网上信息服务。

⑵ 信息基础设施

2005年,全岛光缆线路总长达2.6万公里,比2000年增长1.4倍;长途交换机容量达8.1万路端,比2000年增长38.5%;局用交换机容量达178万门,比2000年增长13.4%;移动交换机容量达238.6万户,比2000年增长1.9倍。

⑶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05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9.6%,年均增长速度为26.5%,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12.5亿元,年均增长98.9;通信运营业增加值达到51.4亿元,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为66.7%;广播电视业完成增加值4.3亿元,年均增长率27; 其他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8.9亿元,年均增长40.5%。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是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3倍。

 ⑷ 信息化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政策体系,建成社会信息化支撑体系,包括行政支撑系统、企业支撑系统、政策支撑系统、技术咨询(专家)支撑系统、教育支撑系统等五大支撑系统。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渗透

1. 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管理决策等内部业务信息网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和管理能力。

我省汽车、摩托车、电工电器、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精密化、信息化水平,缩短产品设计和试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食品、饮料、化工、橡胶等工业,要积极引入微电子控制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装备,改造传统工艺,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我省传统工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内部生产网络与社会商品交易网络的联网,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的市场化营运。省内企业普遍建成内部生产、管理信息网络,建成将供应链、生产和管理、客户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企业信息系统。

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领域,是加快海南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法规配套的原则,推动电子商务超常规发展。

抓住电子商务发展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发挥海南的环境优势和体制优势,利用海南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省级试点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快电子认证支付体系建设,出台相关管理条例,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电子银行网上支付、综合物流配统等电子商务环境支撑体系。积极向国家申请在海南实行电子商务免网上交易税试点,努力把“省级试点”的机遇转变成先发优势,营造海南电子商务良好环境。“十五”期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中心)。建设和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连锁商业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健全电子身份认证中心(CA)。

政府带头应用电子商务。逐步实现政府采购项目网上发标、招标,通过网上采购、网上结算、网上报税、网上登记、网上年审的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配送系统。重点建成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电子商务邮递业,逐步建立电子邮政(E-post)接入系统,依托邮政实物投递网络和与之相连的邮政物流信息网络,建成覆盖全省城乡并延伸至全国的物流配送系统。

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工程。全面推进旅游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应用。旅游方面,省内星级以上酒店,航空、海运、铁路运输企业,80%的国内、国际旅行社,30%的公路运输企业业务应用电子商务。农产品方面,建设冬季瓜菜、橡胶、水产品、水果等电子商务交易体系,建设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

建设“虚拟企业中心”。发挥海南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投资环境等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家将企业本部设在海南,争取把海南建成“虚拟企业中心”。

3. 加快发展电子政务

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先导,电子政务是“信息智能岛”建设的重用内容。十五期间,要在“政府上网”工程的基础上,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电子政务工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务联网工程,联接各种业务系统,构筑公共政务网络平台。由省政府办公厅和省信息产业局牵头,实现工商、财政、银行、海关、税务、商检、统计、保险和技术监督等部门现有业务服务系统联网,实现政务信息依法共享,业务流程网上联动。即商务活动中的登记、支付、报关、商检、纳税、承保、统计等业务,实现网上承办和数据信息共享;实现网上联动稽核、交叉认证和业务交换处理。二是政府内网工程(机要网)。由省机要局和信息产业局组织建设,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管理。建立政府网管中心(平台),省直部门和各市县全部联网,建设公文(包括密级公文)传输交换系统、公文处理系统和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政府系统的信息化运作。电子邮件成为党政机关间信息传递主要手段。

制定全省电子政务操作规范,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依法共享,建设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网上政务支撑和法规支持环境,包括电子政务网络环境、法律法规环境和信息服务环境等。

加强中心城市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开通面向各类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网上服务。公众能够通过信息网络,接受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跨部门机构的申请事项,均可在网上进行业务联动。公众可以一站到底地获取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建设和规范基础数据库。规范和整合政府部门已建基础数据库,依托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环境资源信息系统、气象资源信息系统、价格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科技专利信息系统等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开放的公共数据服务网络。重点加强农产品、交通旅游、医药医疗、教育、科技和新闻出版等信息源的开发上网。清理规范政府部门的行政规章,建立海南政策法规信息之窗,支持公众业务和政策服务的网上查询。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数字存储技术,把现实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连通国家、省、市、县和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形成宏大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图书资料服务。

4. 推进电子社区建设

电子社区是社会服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十五”期间,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我省电子社区标准。在海口、三亚、琼海等地,选择若干小区,如高等院校、机关大院、度假村、高档住宅区作为电子社区示范点,建成一批电子社区,并逐步扩展到全省各住宅小区,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入户信息服务业。“十五”期间,争取网上教育信息、电子医疗咨询、电子图书馆、电子商户服务、交互式电视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等应用系统,接入电子社区户主终端,推进网络社区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5. 突出重点,加快行业信息化进程

⑴ 农业信息化

围绕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化和“两高一优”农业,开发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精准农业,加速海南农业信息化进程。

建立健全农业需求调研、采集、发布的综合信息系统,推动农产品介绍、产销互动、种植培训、技术咨询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网上开发和应用,通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建立内联省内各市县、外通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业信息服务网。完成省外、省内多个信息工作站的建设,建成海南农业信息平台,把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情气象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业经济统计信息联为一体,及时向农业生产者发布相关信息。

以农垦电子销售网站为基础,加快网络纵深功能开发,实现农垦橡胶、热作产品等大宗商品网上实时交易,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农垦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发挥信息对垦区科研、种植、养殖加工、运销等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推动农垦企业发展为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的现代化企业。

⑵ 旅游信息化

建设旅游信息网络中心,建立面向系统内部的INTRANET信息资源网络系统,面向全球进行信息发布的EXTRANET信息网络,重点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网络信息系统和海南旅游商务网。政府要积极协调、宣传,塑造海南形象,通过各种方式,使网上海南成为全国和世界链接的对象。旅游网站的建设要与国际知名网站联合,面向国内外企业和游客,提供在线预订、在线交易、电子支付、智能目录等功能服务。建立网上旅游商务支持平台和海南旅游“一卡通”网络系统,依托银行网点和旅游商户,为游客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全省注册的旅游企业,进入海南省国际旅游网络信息系统。

⑶ 教育与人才培养信息化

建设宽带多媒体教育科研网,连接省内外高校,开发标准软件,组成网上授课系统,支持师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教育业务信息交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传输,教育信息资源网上共享,实现网上录取。

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普通高中和城市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中小学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逐步实现全省中小学普及信息化教育。共同开办数字广播电视教育节目,发展终身教育信息服务。建立覆盖全岛的数字电视教育网络。建成现代化远程教育中心和省级教育资源中心,形成相对完善的远程教育信息化体系,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信息服务。

以省内各级技工学校为主体,加强熟练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开发统一大纲、统一考核标准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服务网络系统,支持教育单位、社会培训机构和个体通过上网,自主下载学习课程,自由组织、自助学习。

 ⑷ 医疗医药信息化

完善海南制药和药品监督网站建设,开发网上药品监督,网上医药采购和药品速递业务。

配合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开发建设覆盖全省各市、县(区)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卫生监督监测系统和覆盖全省二级以上医院的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重点加强社区远程医疗会诊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和国家卫生防疫信息库资源,建立公众医疗保健网;推动计算机在医疗、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等领域应用。

 ⑸ 海洋资源和环境监测信息化

海洋和环境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资源。围绕我省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水养殖等产业开发,重点建设海洋资源信息系统、海洋气象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建立海洋工作信息网络和海洋生物数据库,建立具有省级资源环境决策、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服务等功能的资源环境综合服务系统。

 ⑹ 工商、税务、金融系统信息化

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重点完成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改造升级,和各直属局网络的构筑与联网;开发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的登记监管网络软件,实现企业登记监管、公平交易、市场管理、合同管理、广告管理、商标管理的信息化;建立“12315投诉台”计算机管理系统,完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等10大业务数据库,开通网上注册、年检,初步建成海南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资格认证系统。选择海口、三亚、琼山、文昌、琼海、儋州、洋浦等地的城区工商所为试点,完成业务网络系统建设,并逐步扩展到全省,完成全部基层工商所的信息系统建设,建成海南工商业务管理专业网。

税务系统在完善税务征管计算机系统的同时,要将网络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在全省全面开通大厅申报、邮寄申报、互联网电子申报等业务。完成税收管理与税源分析软件开发,并在市县投入运行。建成省局、市县、乡所三级税务管理网络,实现税务、银行、国库三位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逐步实现全省税务系统实现各项业务网上规范化处理,形成完整的全省税务信息系统。

金融系统在继续做好银行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支付网,建成电子支付网关,建立全省银行卡业务联网系统,实现跨商业银行、跨营业部门的网上认证、支付和结算。发展“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呼叫中心”等业务,完成辖区资金实时清算系统建设,加速资金在省内结算和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

⑺ 公安系统信息化

改造和完善省、市二级公安有线专网,扩充信道容量,使之满足省厅、厅各业务处与全省各市、县及其基层业务单位的网上交流,包括:全省110系统实时联网,省出入境管理处与各出入境口岸联网等;完善现有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包括:完善并扩充各类数据库建设,如人口信息库、犯罪资料库等;建立禁毒信息系统,被拐妇女、儿童信息系统等一批新的应用系统;加强各级指挥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平台

基础传输网。充分利用现有的光缆网络资源建设大容量、高速率、高度灵活、高可靠性的能满足多层次通信需求的、覆盖全省的本地全光传输网。完成市县光纤接入网工程,逐步开通全岛光纤主干网的数据业务,开通带宽10GB以上。数据光纤通信网覆盖全省乡镇以上城镇。完成海口、三亚、儋州、琼海四市的高速城域网建设,城域网的带宽不低于1GB,实现光纤到小区、到楼。利用现有海口——北海光缆和海口——广州光缆组成SDH自愈环,建设三亚卫星地球站,建设深圳——三亚——香港的国际海底光缆和海口——湛江海底光缆,确保海南省出岛线路的畅通。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高速路由器、光交换机等装备,改造现有数据通信系统,建设IP宽带多媒体网络,初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和现有网络的IP核心网络。

宽带接入网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供数据接入服务,发展增值业务。向用户提供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服务,形成光纤干线传送、无线和有线方式灵活接入、资源开发多样化的宽带接入网。全省普遍推行宽带化、个人化的通信服务。海口、三亚、儋州、琼海四市的宽带接入网覆盖率达到城市居民总户数的80%以上,入网户数达到城市居民总户数的50%以上。

固定电话网。对现有三个本地电话网进行调整,组建全省一个扩大本地网。大力开发和培育农村电信市场,推进我省电话普及率的提高。充分利用现有固定电话网络资源,发展增值业务,提供数据接入服务。

移动通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移动交换机的容量,扩大移动通信网的覆盖范围,增加移动电话放号数量。注重对移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促进移动通信本身业务量的增长和用户数的增长。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引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提供语音、数据及各种多媒体业务,形成个性化的宽带无线接入网。

广播电视网建设。实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推进卫星广播电视应用,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电视网依托干线光纤传送到所有乡镇。加快广播影视信息源建设,继续扩大和巩固村村通广播电视,开发各类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实现交互式电视广播、高清晰数字电视在海口、三亚等主要城市接入住户。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通和业务相互开放。

(三)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1. 光纤产品

以生产光纤光缆预制棒为重点,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发展各类光传输交换设备、接入设备和无源器件,延伸产业链,形成产品配套能力。

2. 软件产品

突出扶持网络安全软件、“信息防伪技术”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加快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与系统集成、教育应用、电子商务、网络应用、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积极承接软件出口加工业务;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或个人来琼独资或合资、合作兴办软件产业,形成若干个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软件企业集团,鼓励其成长为产业发展的龙头。

3. 电子信息产品

重点发展智能IC卡生产项目,推动IC卡在交通、社会保障、工商、税务、银行等领域广泛应用,积极发展嵌入式电子元器件、数字音频视频产品、液晶和等离子新型显示器件等。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吸引境内外各大企业来琼投资生产计算机外围设备、网络产品。

4. 通信运营业

积极发展基于通信应用协议层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重点发展多种信息服务业,广泛应用IP电话、宽带通信、交互式电视广播系统和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积极发展数字视听产品。

5. 信息服务业

大力扶持发展上网中介服务群体,推动ISP(因特网业务提供商)、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ASP(应用业务提供商)和HSP(宿主业务提供商)等的发展,鼓励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上网,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积极拓展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市场。

6. 建设省级信息产业园

积极筹措资金,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带动全省软件产业的发展,吸引项目入园孵化,形成聚集效应,重点培养骨干软件企业,开发生产一批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拳头产品和国家急需的重点基础软件,促进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发展“虚拟制造”。

四、政策措施

㈠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

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要求相一致的信息化建设宏观管理和协调体制,发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各市县都要制定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专门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监督实施,发挥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调控、服务职能。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㈡ 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抓住机遇,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实验田”的作用,按照江泽民总书记:“海南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指示,大胆进行体制和政策创新。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立法权限,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法规。制定并完善《政务信息化管理办法》、《电子商务安全交易条例》、《电子合同管理办法》、《数字证书认证办法》及知识产权保护、数据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地方性行政规章,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规环境。

针对我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我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信息化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

完善投融资政策。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主要靠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加大投资力度,降低负债风险;积极引导企业到国内、国际证券资本市场融资,抓住国内设立创业板市场的机会,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广泛吸收社会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省财政每年以基本建设资金的形式定额安排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衔接国家政策,争取成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试点省份。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普遍服务。建立资费水平监测体系,加大政府监控力度,加强资费行业管理,促进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电信普遍服务与特殊服务制度,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建立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对网上教育、电子商务实行资费优惠,对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通信的普遍服务,给予支持。

㈢ 扩大开放,鼓励竞争和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信息化进程,必须从打破垄断、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入手,形成有序、有效的公平竞争环境。灵活使用价格手段,全面改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政企分开,鼓励竞争,进一步深化电信、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实现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交叉开放。逐步扶持一批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全球开放与竞争环境、具备自我发展实力的信息骨干企业。使用多种方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加快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型。在国家统一规定下,对市场准入、业务资费、互联互通、资源分配、服务标准等方面完善市场竞争政策和机制,坚决打破垄断,鼓励非主营企业参与竞争。坚持扩大开放,发挥特区体制优势,积极探索公共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推进各领域对外信息化合作,适时引入海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参与国内信息化建设,在省内设立外商信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要素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市场功能。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创新机制。确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地位,政府引导,通过各类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做好高新信息技术研发基础工作,加强信息技术的国际和国内合作,引导企业在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积极寻找高新信息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技术储备;结合海南实际情况,适时引入国内外跨国信息企业和国内科研院所来海南设立研发中心。

(四)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加强智力储备

制定《海南省信息化教育大纲》,实施全民信息化教育工程。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办学等途径,培养各种类型的信息化人才。建设开放式的远程教育网,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扶持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为社会公众创造终身学习条件。制定《海南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信息化培训大纲》,加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制定符合人才成长需要、切实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人才、高级专业人才和创业型年青人才,来海南发展、创业,缩小我省与内地在人才资源方面的差距。积极引导企业,树立人才投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鼓励人才投身企业创新,体现自身价值。制定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政策, 努力营造“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良好环境。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宣传和信息化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信息化战略的认识,积极营造信息化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特别是各级政府、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