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信息港建设规划 

序  言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球信息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给重庆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市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重庆直辖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十分重视,明确提出了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下世纪重庆的新兴支柱产业,作出了建设重庆信息港、发展重庆信息产业的重大决策。1998年2月,市政府成立了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和信息产业专家组,制定并颁发了《1998—2010年重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责成市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尽快制定《重庆信息港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市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组成了(规划)起草组,开展起草工作。为使《规划》符合重庆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起草组在调查收集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资料,先后多次召开研讨会和咨询会,认真听取市级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1998—2010年重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拟订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尔后,起草组又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上海、天津、大连等地和本市近百名专家,对《规划》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书面征求了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在我市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规划》于今年(1999年,编者注)3月正式定稿。

《规划》描绘了新重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制定了重庆信息港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它的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信息中心而奋斗。

一、总纲

本规划主要依照《1998—2010年重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这一规划是“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实现“开发三峡、振兴重庆”的基础和支撑,同时也是全面启动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实施原则

1.指导思想

重庆信息港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国家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从进一步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促进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速重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奋斗目标

今后十年重庆信息港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建成覆盖全市的全民性、综合性、多媒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环境建设、城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信息产业成为重庆下世纪的新兴支柱产业。

3.实施原则

(1)统一规划、分散实施的原则

强化政府统筹协调的职能,做到统一建设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由业主单位自主投入,分地区、分行业、分阶段建设和管理。

(2)小步快走的原则

在实施信息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重庆实际,针对信息港建设涉及面广、技术变化快的特点,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安排,量力而行,小步快走,稳步发展。

(3)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吸纳资金,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法规、税收、信贷等手段,对信息港建设加以引导、扶持和监督。

(4)自主开发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追踪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广泛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重庆信息港建设。

(5)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港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联合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减少资源浪费;规范市场管理,开展公平、有序竞争,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完成“21129”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提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通信网、信息交互网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信息交汇枢纽。

2.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抓好12个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地区信息化工作。

3.加快开发和利用9类信息资源,积极培育信息市场。

4.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信息服务业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信息技术、信息服务手段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培育信息化人才,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三)基本结构

重庆信息港框架结构示意图(图1,略)

(四)主要任务分解

1.2类大网(见表1)

表1

序号

网络名称

牵头单位

建设单位

 

1

 

基础通信网

市政府信息产业 行政职能部门

市电信局、市广播电视局、吉通重庆分公司、联通重庆分公司等

 

2

 

信息交互网

市政府信息产业行政职能部门

市电信局、市广播电视局、市计委、吉通重庆分公司、联通重庆分公司等

2.1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庆之窗”

牵头单位:市政府信息产业行政职能部门。

建设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计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办、市商委、市外经贸委、市电信局、市广播电视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移民局、市劳动局、市交通局等。

3.12个应用信息系统(见表2)

表2

序号

系统名称

牵头单位

建设单位

1

政府管理信息系统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级有关部门等

2

国民经济信息系统

市计委

市计委、市经委、市农办、市商委、市统计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等

3

商业贸易信息系统

市商委

市商委、市外经贸委、市财政局、重庆海关、市金融机构等

4

城市建设信息系统

市建委

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市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公用局、市土地房屋管理局等

 

5

 

金融信息系统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工商银行市分行、农业银行市分行、建设银行市分行、交通银行重庆分行、中国银行市分行、市商业银行等

6

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市国税局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等

7

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

市教委

市教委、市科委、市技术监督局等

 

8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

市卫生局

市卫生局、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9

公众服务信息系统

市广播电视局

市广播电视局、市旅游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化局、市体委、市气象局,航空、水运、公路、铁路等相关单位

10

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

是公安局

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保密局等

11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市劳动局

市劳动局、市民政局、市移民局等

 

12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

市移民局

市移民局、市农办、市环保局、市统计局等

 

4.9类信息资源(见表3)

表3

序号

资源名称

牵头单位

建设单位

 1

宏观经济类信息资源

市计委

市计委、市经委、市商委、市外经贸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

 2

企业产品类信息资源

市经委

市经委、市外经贸委、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乡镇企业局等

 3

农业及农村发展类信息资源

市农办

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电局、市农机局、市农垦局、市供销社等

 4

商贸金融类信息资源

市商委

市商委、市外经贸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金融、保险、证券、海关等相关单位

 

 5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类信息资源

市建委

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市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移民局、市统计局、市土地房屋管理局、市公用局等

 6

科技教育类信息资源

市教委

市教委、市科委、市技术监督局、西南信息中心等

 

 7

 

公众服务类信息资源

 

市广播电视局

市广播电视局、市旅游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化局、市体委、市气象局,航空、水运、公路、铁路等相关单位

 8

法规政策规章和人才类信息资源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

 9

其它类信息资源

 

有关部门和单位

(五)阶段目标

1.到2005年建成部分信息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电信、广电、科技、教育等网络在我市互联互通,初步建成信息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建成部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业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2.到2010年建成重庆信息港。主要标志是:信息港基础设施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12个应用信息系统和9类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业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提高。

(六)资金投入

我市信息港建设应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手段市场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确保信息港建设顺利实施。

1.投资概算

重庆信息港建设先期投资约160亿元人民币,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约144亿元,12个应用信息系统约4.5亿元,其他资金约11.5亿元。

2.资金来源

一是市政府每年从财政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专向拨款,主要用于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的公关研究、重点信息资源及数据库的开发和计算机推广应用等。

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各金融机构对信息港的重点建设项目,凡符合贷款条件的,应优先给予支持。

三是引进国内外资金。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广泛争取外资和国内投资建设重庆信息港。

二、基础设施

(一)概述

重庆信息港的基础设施由2类大网和1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成。2类大网是指基础通信网和信息交互网,1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庆之窗”,是重庆各行业及区县(自治县、市)信息网络与市外其它网络之间的统一交互平台,是重庆对外公共信息发布的窗口。

通过本《规划》的组织实施,我市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技术层次、服务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达到或部分超过国内先进水平。信息港基础设施应形成以ATM交换技术、SDH光纤传输技术和光纤接入技术为主的宽带综合数字业务网。该网应具备宽带传输和交换能力、业务综合能力、良好的网络互联接口以及可靠高效的网络管理手段,并有较好的技术拓展性和升级能力,能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的需要。

(二)建设原则和要求

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我市网络发展现状,重庆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国家干线网络为骨干,其他公(用)专(用)网络设施为补充,联合共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自主营运。

重庆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是:

信息港基础设施在传输网建设中应以SDH光纤为主,建成一个能满足多种业务(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需要的公共传输平台。

应逐步采用ATM交换技术构筑信息港交换平台。全市各行业及区县(自治县、市)的专用网络应以ATM交换平台为主,以便于网间的平稳互联。

在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主要采用光纤等宽带接入技术,以实现多种业务(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在接入上的综合。

(三)基础设施结构

1.基础通信网

基础通信网建设包括信息的传输、交换和接入的建设及维护。

按照国家对通信网建设的要求,传输网络主要以不低于2.5G的SDH光纤为主干。同时,要加强传输网络的自愈能力和网络管理的监控能力。

信息交互网络的构筑,应主要采用ATM交换技术,其交换速度应不低于155Mb/s。

要逐步建成以光纤为主的宽带接入网,以扩大用户特别是集团用户的接入带宽,使用户的综合信息能快速的进入传输网和交互网。

按照国家提出的信息化建设方针,我市的基础通信网应逐步建设成为标准统一的、互联互通的、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对我市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网络,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逐步加以改造和完善。

2.信息交互网

信息交互网建设包括建立一个信息交互主中心和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开发区、黔江开发区等信息交互分中心,实现行业信息网络、区县(自治县、市)信息网络的高效互联,建成信息港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庆之窗”,以形成信息交互的网络格局。

我市各行业和各区县(自治县、市)的信息网络建设,应适应重庆的地域特点和信息交互的总体要求,并具备大带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同时,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划,加快建设步伐,以尽快形成高效互联、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体系。

重庆信息港应当成为与外界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应采用光纤、卫星及数字微波等汇结出局互联方式(图2,略),以实现多种方式的对外信息交互。

3.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庆之窗”

“重庆之窗”由分散的信息站点构成,它起着信息交互网的本地交互和链接,以及对内对外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使国内外用户能较为方便地浏览、查询我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四)网络建设的过渡

    我市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为达到本《规划》提出的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信息网络建设的过渡工作:

    1.传输网的过渡:一是限制建立非SDH光纤传输网;二是逐步改造原有的同轴电缆和PDH等传输网。信息港最终将建成以SDH光纤为主的,光纤、数字微波与移动卫星相结合的网络传输体系。

    2.在保证基本网络通信需求的前提下,加大多媒体数据(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交换平台的建设和改造力度。

    3.加大城区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事业单位光纤等宽带接入信息交互网的建设力度,逐步实现集团用户和行业、区县(自治县、市)信息网宽带接入目标。加快农村接入网建设,进一步提高话音、视频及低速率数据通信业务的普及率。

 4.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速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开展“三网合一”建设的试点。

(五)主要任务

1.基础通信网和信息交互网建设

到2005年:

(1)基本实现电信、广电、科技、教育等信息网的互联;

(2)提高电话、电视、计算机普及率,加快我市多媒体数据通信网的建设,扩大现有数据通信网的通信接入端口。

(3)建设以SDH光纤为主,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覆盖全市的数字传输网。在全市范围内提高各种信息交换和传输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可用性和接通率。

(4)建设光纤与无线相结合的接入网络体系,为我市信息港的建设奠定宽带接入基础。

(5)建设多种网络(包括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等)支撑体系,为信息港网络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6)建设网络增值服务体系和智能网,充分发挥网络的社会经济效益潜力,丰富我市多媒体通信服务业务。

到2010年:

(1)建成以地面光纤传输为主、卫星通信为辅“天地合一”的宽带接入网,完成信息交互中心的建设。

(2)为重庆信息港提供四通八达的、覆盖全市的、以ATM为主的宽带信息交互网。

(3)建成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数字业务网(BIP—ISDN)。

2.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庆之窗”建设

到2005年,建立具有技术先进性和重庆特色的“重庆之窗”运行管理模式及技术规范;建立连续的IP地址、域名体系和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初步建立起“重庆之窗”及相关的信息资源。

到2010年,建立起开放的、信息内容丰富的“重庆之窗”。

三、应用信息系统

(一)概述

应用信息系统是重庆信息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12个系统构成,即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国民经济信息系统、商业贸易信息系统、城市建设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医疗保健信息系统、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

(二)建设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等,部分实现互联互通。

到2010年,建成12个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三)主要任务

1.政务管理信息系统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由办公信息化系统、电视会议信息系统、法规政策规章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宏观经济调控信息系统、组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它是为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决策和实施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决策和政务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到2010年,建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政务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和保障。

(2)主要内容

①办公信息化信息系统。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建立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合一的信息系统,联通各区县(自治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市级各部门;与国家信息系统,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信息系统互联;与我市大专院校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互联。

②电视会议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的多功能电视会议系统,提供视频、声音、数据、图文、资料等多媒体服务。

③法规政策规章信息系统。建立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规章信息系统。

④统计信息系统。建立各类统计指标、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统计指标体系分析报告等基本统计信息系统,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统计信息系统共同组成全市统计信息系统。

⑤宏观经济调控信息系统。建立数据采集系统、专业职能调控系统、综合调控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4个层次的信息处理系统,建设各类经济模型库、方法库、数据库,进行经济趋势的分析、预测、预警,反映全市经济动态。

⑥组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组织人事管理、人才信息、人事信息、国家公务员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信息、人才交流信息等子系统。

(3)组织实施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建设单位见表4。

 表4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办公信息化信息系统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等

 

 

电视会议信息系统

市电信局等

 

 

法规政策规章信息系统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

 

 

统计信息系统

市统计局等

 

 

宏观经济调控信息系统

市计委等

 

 

组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

    2.国民经济信息系统

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由宏观经济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农业及农村发展信息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系统等子系统。到2010年,建成国民经济信息系统。

(2)主要内容

①宏观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是分布建设宏观经济数据库、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综合开发数据库、招商项目数据库等。

②企业信息系统。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装备和自动化水平,实现企业内联网(INTRANET)与因特网(INTERNET)的网络交互,开发和交流企业信息资源;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A)、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系统;建立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敏捷制造技术(AM)、精良工程(LP)、并行工程(CE)、计算机辅助后勤保障系统(CALS)等企业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

③农业及农村发展信息系统。

④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数据库等。

(3)组织实施

国民经济信息系统建设由市计委牵头,建设单位见表5。

表5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国民经济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市计委等

企业信息系统

市经委等

农业及农村发展信息系统

市农办等

固定资产投资信息系统

市计委等

3.商业贸易信息系统

商业贸易信息系统由电子商务系统、商业自动化系统、EDI通关自动化系统、贸易信息查询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电子商务系统、商业自动化系统、EDI通关自动化系统、贸易信息查询系统等子系统。

到2010年,建成商业贸易信息系统,提供商业贸易伙伴之间的电子商贸环境,使贸易方式与国际接轨。

(2)主要内容

①电子商务系统。建立以网上电子购物、银行信用结算、购物划税等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网上电子商务集成软件,实现商务电子化和购物电子化。

②商业自动化系统。重点建设商品数据库、市场分析及预测库等,实现政府政策导向信息、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③EDI通关自动化系统。通过EDI系统,实现通关的自动化(包括贸易、海关、银行、财政、税务等相互之间的单据、款项、凭证等的电子交换与划拨)。

④贸易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动态的内贸、外贸信息库,完成本地贸易信息与外地贸易信息的交互,实现查询一体化。

(3)组织实施

商业贸易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商委牵头,建设单位见表6。

 

 

表6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商业贸易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

市商委、市金融机构等

商业自动化系统

市商委等

EDI通关自动化系统

重庆海关等

贸易信息查询系统

市外经贸委等

4.城市建设信息系统

城市建设信息系统由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城市勘测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城市建筑信息系统、市政工程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土地房产资源信息系统、城建档案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城市勘测信息系统、城市建筑信息系统等子系统。

到2010年,建成城市建设信息系统。实现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信息技术,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构筑城市空间布局,使我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主要内容

①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成公路运输信息系统(包括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清分系统、高等级公路运行信息系统、公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等),铁路运输信息系统,水运和港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航空营运管理信息系统等。

②城市勘测信息系统。建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及其它测量等信息系统。

③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成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专业规划等信息系统。

④城市建筑信息系统。建成工业民用建筑、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等信息信息系统。

⑤市政工程信息系统。建成道路、桥梁、涵洞、隧道等信息系统。

⑥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即GPS、GIS、RS)等高新技术,建成测绘空间数据和全市各专业地理数据等子系统。

⑦城市综合管网信息系统。建成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人防等管理信息系统。

⑧土地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成城市用地管理、地籍管理、国土资源分布、房产资源及交易市场等信息系统。

⑨城建档案信息系统。

(3)组织实施

城市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建委牵头,建设单位见表7。

 

 

表7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交通运输信息系统

市交通局等

城市勘测信息系统

市规划局等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

市规划局等

城市建筑信息系统

市建委等

市政工程信息系统

市市政管理局等

地理信息系统

市建委等

城市综合管网信息系统

市建委等

土地房产资源信息系统

市土地房屋管理局等

城建档案信息系统

市建委等

5.金融信息系统

金融信息系统由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金融支付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金融支付系统,部分实现互联互通。到2010年,建成金融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2)主要内容

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市内各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总行互联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各项监管业务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金融信息传输快速、准确、安全、方便、畅通。

②金融支付系统。按照十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委员会定义的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要求,建立大额实时系统;按约时、净额清算系统的要求,建立小额批量系统,实现金额较小而数量大的支付业务约时批量处理;建立银行卡交换系统;建立市银行系统与国际银行间高效的电子支付清算系统,逐步实现与环球银行金融通讯系统(SWIFT)的联网。

(3)组织实施

金融信息系统建设由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牵头,建设单位见表8。

表8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金融信息系统

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各商业银行等

金融支付系统

人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各商业银行等

 

6.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由国税信息系统、地税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进与金融、海关、财政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完善纳税人服务系统。

到2010年,建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2)主要内容

①国税信息系统。建立区县(自治县、市)国税管理部门局域网;建立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控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等子系统,实现市与区县(自治县、市)税务管理部门的网络互联。

②地税信息系统。建立区县(自治县、市)地税管理部门局域网;建立税务计算机稽核系统和税款收缴系统等子系统,实现市与区县(自治县、市)税务管理部门的网络互联。

(3)组织实施

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国税局牵头,建设单位见表9。

表9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国税信息系统

  市国税局等

  地税信息系统

  市地税局等

7.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

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由科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系统、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科技、教育、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

到2010年,建成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实现科技、教育、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主要内容

①科技信息系统。建立与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部分科技企业以及国内外科技信息网络相连的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科技管理、科技项目、科技文献、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专利技术、科技信息检索等子系统。

②教育信息系统。以重庆信息港基础设施和中国教育科研网重庆主节点为依托,建设与在渝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部分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联接的教育信息系统;重点建设教育和科研信息、图书资料信息、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学校、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子系统。

③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建成全市组织机构统一代码、技术法规和标准、行政区划代码、产品及其执行标准、质量技术监督公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等子系统。

(3)组织实施

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由市教委牵头,建设单位见表10。

表10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科技教育技术监督信息系统

科技信息系统

市科委等

教育信息系统

市教委等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

市技术监督局等

8.医疗保健信息系统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由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医疗保健服务系统、急救服务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疗保健服务系统、急救服务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

到2010年,建成医疗保健信息系统。

(2)主要内容

①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与各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重点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国内外相关机构联接的信息系统。

②医院信息系统。建成医院办公自动化、病员管理、检验信息管理、医疗器械管理等子系统。

③远程医疗系统

④医疗保健服务系统

⑤急救服务系统

⑥药品管理信息系统。

(3)组织实施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卫生局牵头,建设单位见表11。

表11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医疗保健信息系统

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市卫生局等

医院信息系统

市卫生局等

远程医疗系统

市卫生局等

医疗保健服务系统

市卫生局等

急救服务系统

市卫生局等

药品管理信息系统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局等

9.公众服务信息系统

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由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文化体育信息系统、广播电视信息系统、新闻出版信息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广播电视信息系统、新闻出版信息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等子系统。到2010年,建成公众服务信息系统。

(2)主要内容

①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建成与全市各旅游景点、旅游服务机构以及与国内外航空、铁路、水运、公路票务预订系统相连的信息系统。

②文化体育信息系统。建成图书文献、文物博物、艺术信息、文化体育产业、文化体育市场等子系统。

③广播电视信息系统。

④新闻出版信息系统。

⑤气象信息系统。建成防灾、气象图形数据、日常动态图示化气象信息查询、灾害预报、成因分析数据、灾害评估分析等子系统。

(3)组织实施

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广播电视局牵头,建设单位见表12。

表12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市旅游局等

文化体育信息系统

市文化局、市体委等

广播电视信息系统

市广播电视局等

新闻出版信息系统

市新闻出版局等

气象信息系统

市气象局等

10.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

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由公安信息系统、国家安全信息系统、保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完成“金盾工程”建设,建立现代化公安信息业务通信网,以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基本建成国家安全信息系统,保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

到2010年,建成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

(2)主要内容

①公安信息系统。建立公安综合业务通信网,各级公安机关局域网,犯罪信息中心(CCIC)系统、人口信息系统、违法犯罪信息系统、指纹信息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涉外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

②国家安全信息系统。

③保密信息系统。

(3)组织实施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公安局牵头,建设单位见表13。

 

表13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

公安信息系统

市公安局等

国家安全信息系统

市国安局等

保密信息系统

市保密局等

11.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由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救灾信息应用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等子系统。到2010年,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2)主要内容

①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市和区县(自治县、市)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形成,实现资源共享。

②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立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系统,逐步实现与财政、银行、保险、税务等信息系统的互联。

③救灾信息应用系统。建成国家灾情信息系统省级站,实现市与区县(自治县、市)救灾信息应用系统的互联。

(3)组织实施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由市劳动局牵头,建设单位见表14。

表14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

市劳动局等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

市劳动局等

救灾信息应用系统

市民政局、是地震局等

12.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信息系统和环境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1)目标

到2005年,基本建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系统等子系统。

到2010年,建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安置、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2)主要内容

①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信息系统。建成移民安置、城(集)镇迁建、专项设施复建等子系统。

②环境信息系统。由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污染源空间分布实时管理系统和环境监测跟踪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污染源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分两级建设:一是建设市级网,包括市环保局主干网、环境监测中心站和监理局域网及所属单位远程工作站;二是建设各区县(自治县、市)环保信息网络系统。

(3)组织实施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由市移民局牵头,建设单位见表15。

表15

系统名称

子系统名称

建设单位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和环境信息系统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信息系统

市移民局等

环境信息系统

市环保局、市统计局等

四、信息资源

(一)概述

信息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重庆信息港建设的核心。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合理配置,建立完备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重庆信息港建设重点开发9类信息资源,即宏观经济类信息资源、企业产品类信息资源、农业及农村发展类信息资源、商贸金融类信息资源、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类信息资源、科技教育类信息资源、公众服务类信息资源、法规政策规章和人才类信息资源及其它类信息资源。

(二)目标

到2005年,初步建成宏观经济类、科技教育类、法规政策规章和人才类、公众服务类等信息资源的信息库;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和管理的基本体系。

到2001年,建成9类似信息资源的信息库,形成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和管理的基本体系。

(三)资源开发重点

1.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安置、生态环境保护、库区经济发展等信息资源的开发。

2.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及就业安置等信息资源的开发。

3.注重高素质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

4.加强企业信息化资源的开发。

(四)主要任务

1.宏观经济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世界经济信息库,全国及同类城市主要经济信息库,重庆市经济信息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信息库,招商项目信息库,能源、交通信息库,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综合开发信息库等。

2.企业产品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企业信息库,企业产品品种及价格信息库,产品销售及库存信息库等。

3.农业及农村发展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农业发展规划信息库,农业资源及其利用信息库,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信息库,农业气象及病虫害防治信息库,农用生产资料供求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库等。

4.商贸金融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国内外市场行情信息库,主要商品品种与价格信息库,金融信息库,贸易信息库,股票证券信息库等。

5.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城市建设规划信息库,国土资源信息库,房地产开发信息库,交通运输信息库,环境信息库,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库等。

6.科技教育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库,科技成果及技术市场信息库,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信息库,专利信息库,中文科技期刊信息库,大转院校信息库,大专院校图书文献信息库,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信息库,技术监督法规信息库,信息标准体系资源信息库,国内外技术标准信息库等。

7.公众服务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医疗保健、公共安全、旅游和气象等信息库。

8.法规政策规章和人才类信息资源

重点建设与社会经济、劳动人事、城市建设、科技教育等相关的法规政策规章信息库和组织人事管理、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人才交流等信息库。

9.其它类信息资源。

五、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对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重庆信息港建设的主要依托。它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电信服务业、广播电视与文化服务业、咨询中介服务业和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业。

(一)目标

到2005年,信息服务业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

(二)主要任务

我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和培育以INTERNET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市场,重点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社区服务等信息服务,培育信息市场用户群,带动信息港建设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1.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1)充分利用信息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计算机应用服务业,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全民计算机应用水平。运用INTERNET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音像技术、数字无线通信技术、光存储、光通信和IP交换等技术,提高我市计算机应用服务水平,促进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我市的应用和普及,重视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港基础设施为依托,逐步发展我市金融、商贸、海关等部门和行业的商品检索、购物、支付等网上交易活动。

(3)利用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社区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将全市的交通旅游、医疗保健、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社会公共安全、气象等信息资源和公众信息服务网点,实行联网运行,建立面向社会的公众查询、检索、信息发布等服务系统,开展公众信息服务,为社会生活和市民提供方便。

2.电信服务业

(1)增强电信通信网的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运行效能,加快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通信业务实验网建设,使电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和无线寻呼业。

(3)加快发展数据业务和实现用户信息交互的本地化,为信息港建设提供本地交互服务支持。

(4)进一步提高电话普及率(包括移动电话普及率),增强现有电信网络业务的综合能力,强化电信网增值业务的应用和开发,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益。

(5)完善和扩充现有因特网(INTERNET),建立高速信息检索平台和公共多媒体信息库,逐步实现与全国的联网服务。

3.广播电视与文化服务业

(1)广播电视服务业

建立包括无线、有线和卫星传播在内的全方位、高覆盖率的立体化广播电视传播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开展数字音频广播(DAB)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等业务。

完成我市广播电视网络改造计划,实现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并与国家广播电视网联接。发展双向数字网,提供交互式电视业服务,把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集图像、数据、语音传输为一体的高速信息传输网。

提高全市广播质量和收听电台编播质量和收听率,开发副讯道和数字音频(DAB)广播。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完成新闻台、经济台等专业台的卫星广播项目。

(2)文化服务业

推进图书文献、文物博物、艺术、影视、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新闻出版等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服务业的繁荣。

4.咨询中介服务业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重点发展金融证券、商贸、工程(决策)、管理和科技等咨询中介信息服务业。

5.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业

利用信息港基础设施和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业的范围和功能,重点培育和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信息服务业。

六、支撑条件

 重庆信息港建设的主要支撑条件是:组织领导,政策法规和标准,信息安全与保密措施,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信息化水平。

(一)组织领导

重庆信息港建设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信息产业领导小组是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港建设的领导机构。市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信息港建设的日常工作。市信息产业专家组负责信息港建设重大技术项目的咨询、论证、评审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政策法规和标准

为确保信息港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重点是加强信息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

市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协调我市信息港建设标准化工作。按照国家有关信息港建设的规定,要加快编制我市信息港标准化体系,重点制定信息港基础设施、网络系统、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标准。

(三)信息安全与保密措施

1.市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市保密局负责我市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

2.对设计国家安全和保密的重要信息,未经国家或市负责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的职能部门批准,不得对外发布;在公共信息服务中,严禁违规传播信息,对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查处。

3.加快信息与网络安全产品、各种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研制和推广运用。

4.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教育和岗位培训,增强全民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

(四)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制定有利于培养和吸引信息人才,稳定信息人才队伍的有关政策措施。

2.提高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

3.利用在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设施等条件,建立各类信息人才培训基地。

4.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

(五)社会信息化水平

1.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1)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应用,在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2)鼓励企业建立内联网(INTRANET),并与因特网(INTERNET)互联,开发与交流企业信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3)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企业广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共性高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

加强信息市场的统一规划,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培育和发展开放、有序、健康的信息市场。

3.推进信息园区建设

充分利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的产业优势和政策环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推进我市信息园区建设。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