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五”国民经济信息化专项规划

贵州省发展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五”期间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打好基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全省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加快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是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跟上全国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五”计划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本规划是根据国家计委的部署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编制,贯彻了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共贵州省委“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是指导“十五”期间全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引导社会和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重点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一个中长期专项发展规划。

一、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

(一)“九五”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依托国家主干信息传输网,积极建设覆盖全省的信息服务网络。重点建成和扩展了全省电信信息服务网,公众计算机互联网、公众多媒体信息网、宽带及帧中继试验网,逐步实现传输数据化。加快了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省、地(州、市)政府机关、部门及县(市)政府上网。建立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的专用网络20多个,接入用户增加到2000多户。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了一批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促进了经济、社会、企业、科技、人才等信息资源利用的程度不断提高。推广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信息技术取得成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决策管理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业务处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化为重点的一系列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开始起步。教育科技领域信息化步伐加快,主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部分中小学校逐步实现了计算机普及和网络教育。因特网得到较快发展,上网人数成倍增加。配合国家实施“金桥”、“金关”、“金税”、“金卡”等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全省各类信息产业机构1100多个,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从事信息产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建设,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了通信服务业快速发展。

“九五”以来,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24亿元,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到2000年,全省长途主干光缆达到1万公里,建成了一批微波通信站、GSM基站、卫星地面站、EFSC(无线接入电话)基站和寻呼机发射基站,固定电话容量增加到186万户,移动电话容量达到177.25万户,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9.5万路端,形成了全省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相结合的公用通信传送网。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万户,城乡电话普及率5.27/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14/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0.77/百人。全省所有市县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信,799个乡镇和2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电话。完成电信业务总量97.4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94.05亿元。广播电视网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的无线、有线、传送和接收相互配套的广播电视网络。到2000年,全省传输网络总长达到298990公里,其中干线网络光缆1255公里,电缆435公里。建成广播电台9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1座;拥有电视台1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83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8495座;有线电视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172.23万户。全省电视覆盖率达到81.13%,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70.52%,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及软件业呈现良好开端。到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年平均增长22.6%;工业增加值达到2.9亿元;销售收入11.2亿元,年均增长7%。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正在朝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和应用服务并举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新型电子元器件、通讯产品、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视听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军品等为主的产品生产体系,产品的技术质量、水平、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均有一定提高,片式钽电容、厚膜电路、片式二、三极管和高压真空管、无绳电话及军用电子产品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一流水平,产量居全国前茅。

软件业加快发展。从事软件开发企业发展到70家,从业人数约1500多人。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企业MIS系统、IC卡管理、产品设计、加工制造、通信、家用软件、宏观决策、统计、税收征管等自主开发应用软件达500余项。有些软件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科技进步奖,进入市场,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贵阳市率先建立了贵州第一家软件园区。

4、体制改革初有成效。初步形一定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总体部署,信息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政企逐渐分离,成立了信息产业厅、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局和省广播电视局;发展了省电信公司、移动通信公司等一批企业主体,初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信息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国内外先进技术、企业和人才逐步引进,发展了一批新的业务。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面临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省内外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等发展机遇,为继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生产力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初步形成的信息化发展基础,切实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将有利于促进我省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我省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信息化的资金、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的任务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发展水平低,市场开发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信息产业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和市场竞争力不强;软件业发展起步晚,优势不突出。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全省信息化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地区发展不平衡,扶持和协调管理力度不足;信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垄断和不规范市场竞争比较严重等。

二、“十五”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信息化是推动我省工业化,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全省的总体发展战略部署,按照国家要求,加快信息化应用、推广和普及,加速引进和培养各类信息人才,推动全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一)指导思想

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应用、普及、推广为重点,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引导力度,大力创造发展环境。切实重视信息资源开发。深化改革,鼓励竞争。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培养信息化人才,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开放、快速、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全面推进信息化,跟上全国信息化发展步伐。

(二)遵循原则

——坚持企业信息化运用为重点,努力推动工业化,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坚持快速和超前发展,努力扩大规模;

——坚持扩大信息资源利用,坚持开放式发展;

——坚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互相促进;

——坚持应用促发展;

——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用显著增强,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生产控制和辅助设计,自动化利用程度加强。国民经济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信息产业快速增长。到2005年,力争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高到8-1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4亿元,年均增长21%;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42%。销售收入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25%。出口创汇达到1.6亿美元,年均增长45%。新型片式元器件年产量达到180亿只,通讯终端产品达到180万台生产机能力,其中无绳电话150万台,可视电话30万台;微型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年产50万部,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成套设备年产1000台(套);年产各类电池(电源)800万只。

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大力培养竞争力较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软件产业体系,逐步实现软件生产工业化、商品化。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软件产品。具有承担信息化网络等综合性大型工程和各重点应用领域重大系统工程的开发与系统集成能力,增育和发展2-3个具有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软件企业集团。到2005年软件业产值达到10亿元。

邮电通信业加快发展。到2005年,电信网整体规模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电信业务收入达到227.4亿元,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38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68万门。全省电话用户达到66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提高到16/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百人。长途光缆总长度达到2. 5万公里,各类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络用户超过100万户。加快建设宽带互联网,积极拓展城域网,优化局域网,全面提升互联网传输速度和质量,使互联网骨干网速度提高8倍以上,出省宽带增到2.5G以上。逐步实现网络宽带化、个人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把通信网逐步建成一个兼有通信、计算和多媒体功能的高速信息网络。

以实现“村村通”为基本目标,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逐步建成连接全省各地州市与大部分市区的广播电视光纤业务专用网,开发多功能用途。到2005年,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4%,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广播电视传播能力和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三、“十五”期间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着重发展邮电服务业、网上信息服务业、广播电视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其发展速度要高于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发展邮政服务,逐步提高邮件处理的自动化作业水平,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提高邮件递送服务质量;开办电子邮政新业务、开办各项代理、保险业务等。发展电信服务,扩大语音通信、数据通信、无线寻呼等传统业务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服务内容;开发网络增值服务,特别是互联网提供商服务(ISP)和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服务(ICP);适时开发移动通信网络各类增值业务。开发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增值业务,拓宽有线电视的节目源,开发有线电视数据库资源。

在整合广播电视、邮电通信和其他信息服务专业部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影响、能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咨询服务机构,开发多层次、多门类信息咨询服务。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

“十五”期间,要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建立和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四大体系,即:以新型元器件为主的基础产业体系;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终端产业体系;以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和网络产品为主的通信产业体系;以彩电、有线电视和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为主的视听产业体系。实施对落后、效益低下的现有电子工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与结构调整。发展一批从事现代信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调整电子工业的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充分重视电子信息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和“三电融合”(电视、电脑、电话)的技术发展趋势,努力形成产业,形成规模。

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以现实优势为基础,加大存量资产重组和增量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经济规模。到2005年形成200亿只生产能力,基本建成我国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系列化、规模化、国际化、军民结合的新型元器件基地。大力发展高科技通讯产品。重点发展数字终端通讯产品、卫星通讯产品、宽带程控交换机,使通讯终端产品达到180万台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为核心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多媒体产品。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采用数字技术,提高数字化水平,增加和提高消费类视听电子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到“十五”末,彩色电视机达到年产100万台规模。大力发展电子基础产品,重点为计算机电源、移动电话配套的锂离子电池、镍镉(氢)、系列微特电机,其中各类电池(电源)到“十五”末形成年产800万只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为各行各业信息化服务的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加强电力、煤炭、冶金、交通、汽车、医疗、石油开采等各个领域电子产品的应用。

(三)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速直达传输通道。建成覆盖全省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和部分县的数字微波网络,提供多手段传输,增加网络的抗毁性和生存率,加快接入网的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光纤到路边(FTTC)和光纤到大楼(FTTB)。在省会城市及部分地区,积极推进光纤到户(FTTH)的进程。在干线传输网上,根据网络发展需要,逐步采用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逐步引入光联网层面,在主要传输节点装备ODM(光分插复用设备)、OXC(光交叉连接设备),大幅度提高传输网密量。加快从传统的窄带电话通信网向宽带高速信息通信网的转移,通过采用高速光通信和宽带多媒体交换技术,构建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新一代多媒体信息通信网。

加快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发展增值业务,提供数据接入服务,促进接入途径,接入设备的多样化。在信息化示范小区和一些重点科研教育单位、机关团体及繁华的商业区,采取光纤进户的措施,用数字化技术、宽带调制解调器的技术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并以双绞线、同轴电缆方式或采用微波Link技术建设好宽带接入网。

加快建设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模拟网逐渐退网,发展完善GSM移动通信网,加大力度引入CDMA,形成两大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一步扩大网络规模容量和重点扩大网络覆盖面,解决城市高话务密集区的高质量覆盖问题。充分发展移动通信的智能网、无线数据网等新业务。“十五”后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通信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加强有线广播电视网建设,建成贵阳—遵义—松坎连接重庆、贵阳—兴义—乌沙连接云南、贵阳—罗甸—罗苏连接广西、贵阳—铜仁连接湖南四条干线和铜仁—遵义、遵义—六盘水—安顺、兴义—罗苏三个光缆网环路。加强农村卫星广播电视收转站建设,建设2000座卫星地面接收站。提高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能力和质量,进行双向改造和多功能开发利用,为全省信息化提供宽带多媒体传输网。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完成全省县以上有线电视网络联网及联通国家广电干线网工作,对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向数字化、宽带化、交互化发展。利用有线网络、无线转播、卫星直播,实现交叉覆盖,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加快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创新,逐步实现节目制作和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力争将我省广播电视在因特网上播出。

(四)加快发展应用软件产业

积极培育多种经济形式的软件企业群体。建立布局合理、分工协作、工业规模、竞争力较强的、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软件产业体系,逐步实现软件工业化、商品化生产。形成一批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有相当市场分额的软件产品。具有承担信息化网络等综合性大型工程和各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系统工程的开发与系统集成能力,培育和发展2--3个具有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的大型软件集团,2005年软件产值达10亿元。以应用促发展,结合省情,选准重点,开发出一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软件。在互联网、电话网、移动网、寻呼网的信息互通平台上,开发Internet、移动寻呼收发电子邮件,传真收发电子邮件,Web电话等通讯系统的软件。在农业、交通、电力、旅游、服务及改造传统产业等领域开发一批适用的应用软件,并促使这些软件向产品化、商品化过渡。大力发展外向加工型软件企业。通过承接外商,国外软件公司委托加工项目,学习国外先进的软件编程技术和软件工程化的管理方法,锻炼人才队伍,逐步和国际软件产业接轨。加强软件园区建设,建立软件孵化基地。大力扶持贵阳软件园,营造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促使园区内企业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创出一批品牌软件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贵州省软件园区的软件孵化基地。

(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发展信息化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普及应用程度,用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全省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充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公共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交流平台,组建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重点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力争在“十五”期间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与管理,逐步实现产品开发智能化、工艺过程自动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大力推动社会和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在2-3年内,使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逐步建立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交互式便捷联络和灵活的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快速反映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六)努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贵州省公共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立贵州公共信息交换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集散、交换、共享、服务和管理。加快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引导和扶持对公益性信息的收集、加工。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共同建设。建立大型数据库,把孤立分散的信息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社区服务信息化工程、家庭上网工程,加快城市信息化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建立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交流平台,组建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全面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1、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大中型企业普遍建成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内联网,利用电子商务,拓广业务范围,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企业研究和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变革;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技术,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和服务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推动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工程,在工业、商业、交通运输、能源等企业内,建立完善包括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应与销售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以及交通运输的调度、能源调配等管理信息系统(MIS)。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T(计算机辅助测试)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先进计算机技术,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十五”期间,要制定与国际、国家标准相符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促进和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在流通、制造、服务等行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上网,重点开展企业对企业(B to B)形式的电子商务,以改进企业管理、改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力。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组建“电子商务中心”,通过“政府建平台,企业上网经营”的模式,推动中小企业上网进行多种形式电子商务并逐步形成各个专业的网上交易市场。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和试点工程,推广成功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索符合省情的电子商务组织体制和商业模式。

3、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

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把政府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大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实现政府部门主要业务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信息公开制度化,以提高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透明度,为促进廉政建设服务;利用网络技术,向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实现电子政府,推动社会信息化。重点抓好《贵州省政府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力争到2005年建成一个全省统一的利用Internet技术、内外网相结合、覆盖到地(州、市)、县级政府机关的政府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将政务信息反馈系统、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国民经济统计系统、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及决策支持系统、政府部门公告、视频会议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上网运行,实现政府办公的自动化、透明化、网络化及决策科学化。

4、推进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系统,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一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和信息库,建设分层、分类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业的宏观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

金融信息化。建设金融数据通信网,建立电子数据交换中心(EDI)和网络,建立城市金融网和支付金融体系,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现代化支付系统,通过金融电子化,逐步使电子货币成为主要支付手段,为社会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结算服务;大力推广“金卡工程”、综合柜面业务系统,开展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新型金融业务和金融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提高识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能源交通信息化。提高能源、交通、建筑及其他产业生产或经营管理方面的自动化水平。加快旅游、航空和铁路订票等服务系统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行业竞争力。建设各具特色、高质量、系统化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行业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决策服务,向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工业信息化。广泛普及工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数控机床,因地制宜推广各类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逐步发展将供应链、生产和管理、客户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综合企业信息系统,建立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包括各项国际、国家标准,各种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法规的查询、检索等。

商业、外贸信息化。普及商业POS机、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若干商业信息数据库和商品调配系统等商业信息系统。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活动中积极推广电子商务,鼓励各类企业,广泛利用国家国际电子商务网和国际互联网改进管理,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加工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完善“金关工程”建设,加速外经贸、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间联网,对外贸易与投资实现网络管理。建立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

科技信息化。科研机构全面实现上网,提高网络的带宽,增加网上应用,全面改善科学研究环境。建设一批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建成比较完整的重点学科数据库体系;充分利用国外科技信息资源,加强科研信息交流,提高科研效率、水平和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业。抓好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为政府和各行业提供最新科技信息咨询和专利服务,并广泛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使其成为传播科技知识的网上学校。

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批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加强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形成完整的基础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体系,推广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体制面向信息化的转变。大力加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教育和培训。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及部分中等学校建成计算机校园网并以不同形式接入相应的计算机网,互相联通,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全部普通高级中学、完全中学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大部分初级中学和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把各级电大建设成面向当地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全省农村大多数中小学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基本建成计算机局域网并以不同形式接入相应计算机网,互相联通,向社会提供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服务,实现网上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开放性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资源和环境领域信息化。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建成为全省资源环境决策、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评价服务的资源环境综合服务系统,建成统一的国土资源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和信息交换中心。

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建立城市建设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城市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配置和城市建设审批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市政管理部门对煤、水、气、暖及城市交通状况进行调控、调度的信息系统及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控系统。以及在公共收费管理部门,大力推行一卡多用的IC卡系统。

劳动、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建设劳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将全省各个社会保险局域网实现互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网,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劳动政策法规数据库和劳动职业介绍网络。并逐步推广社会保险方面的IC卡系统。加快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网络,统一管理养老、失业、医疗统筹等社会帐户,实现全省社会保障工作的现代化管理。

财政、税收、工商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立一个完善严密的财、税和工商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广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严密国税、地税的税收征管和稽核,严格财政和工商管理,密切财、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

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在全省各大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各医院、各种专科、各种药品的检索、查询系统,诊治各种疑难病症的名医名药查询系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查询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数据库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IC卡应用及远程医疗等业务。

宣传、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立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的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数据库系统。充分应用因特网技术开展网上宣传、文化活动。

旅游、娱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为旅客游览、交通、食宿、安全提供服务的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及文娱、体育等信息系统、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开展网上查询、网上预定等业务和网上娱乐活动。以贵州省旅游局为网络中心,建立贵州省旅游信息网络,实现全省九个地州市,八大风景区以及部分旅游企业的远程联网。建立贵州省旅游网站,建成并初步完善贵州旅游网站,提供旅游资源网上浏览、查询、旅游信息的动态发布、旅游项目的网上招商、旅游产品的初级预订,逐步实现网上开展旅游电子商务。

公安系统信息化。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安全管理、户籍管理、监控体系和数字化档案系统。建立罪犯档案系统、指纹查询系统,完全实现与全国公安系统联网。完善贵州省禁毒网络,实现九个地(州、市)、八十七个县(市)的计算机远程联网,建立全省涉毒人员数据库(包括吸毒人员、戒毒人员、贩毒人员),为涉毒案件侦破提供现代化的手段。

社区服务信息化。选择条件好的新区开展社区信息服务试点,在所属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将社区内各种类型的学校、企业、政府及家庭个人等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并与城域网相联,实现INTERNET网的高速接入,提供社区公共信息发布、网上医疗保健咨询、网络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娱乐节目、网上教育、求职就业、家政服务、交通旅游、查询咨询投诉等服务,取得社区信息服务经验。在社区信息化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以推动城市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5、积极稳步地推进各地、州(市)的信息化建设

各个地、州(市)信息化是全省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州(市)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建立起地、州(市)、县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与省网相联。改变条条为主,垂直管理,各自为网的状态,用虚拟网络等先进技术构筑区域统一的网络平台,并以统一出口和全省公用信息平台互联。各地、州(市)的信息化建设应和全省各领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交叉采集信息资源。

(七)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

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决定因素。普及计算机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各级中学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必须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并逐步在小学进行信息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在高等院校,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加快满足信息化需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结合信息化发展需要,鼓励社会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教育体系;普及和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及信息化科学知识,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继续搞好各种计算机知识等级考试,鼓励自学成才;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门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使用机制,创造吸引省外、国外高级人才的政策环境。

四、重点工程

(一)高速宽带网络工程

建设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络,构筑较为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充分利用同轴光缆、光纤、双绞线及无线接入等多种手段,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开展宽带综合业务的研究和试验,逐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通,以及业务相互开放和融合,构建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新一代多媒体信息通信网。

(二)电子商务工程

电子商务是由电子商城(下面由许多虚拟的电子商厦、电子商场以及一批中介、代理、服务机构组成)、电子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计算机互联网络、协同作业体系和法律政策环境六个部分组成,是以贵州省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将商业、工业、外贸、商检、金融、电信、运输、海关、税务、工商、公安和法律认证等部门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十五”期间,主要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并选择若干个条件较好的部门、单位,如商场、书店、旅游饭店、民航和银行等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初步建成贵州省电子商务基本框架,包括能提供实验运行的基础设施、能支持多种模式的电子商务应用和较为规范的政策法制环境,探索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同相关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

(三)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库工程

建设政府及连接中央、省内地(州、市)、县(市)政府专用信息网络;建设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共享;利用因特网建设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在政府网络平台上建设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加速“金关”、“金卡”和“金税”等国家信息化专项工程的建设,建设财税金贸联网工程;建设一批有关基础地理、国土资源以及经济社会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服务网,面向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四)数字化城市工程

以省会贵阳市作为代表,全面进行数字贵阳的建设,逐步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综合基础地理、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城市基础数字化的环境,提高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质量。逐步实施数字化城市标志性工程,逐步建立“三网合一”的网络运行系统。

(五)信息化试验示范小区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将建成准高速宽带多媒体的试验网,并在若干个条件较好的小区内积极开展典型的多媒体交互式信息服务,使小区具备明显的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全省信息化建设探索道路、培养人才、取得经验。将在贵阳市金阳新区和其他地州(市)小区展开全数字化的试验。建立小区智能化系统,与城域网相联,实现家庭智能化系统、小区综合布线系统、小区网络与通信系统、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小区对讲系统、小区智能抄表系统、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等。

(六)贵州软件园建设工程

主要是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设施如高速宽带网、三网融合(电信、电视、计算机)实验网络和DDN专线、LAN局域网的建设等,以及软件开发共性设备实验室、软件及计算机检测中心、WEB数据库建设等。实现对软件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和电子商务,建立客户呼叫中心和园区管理中心,园内企业全部采用面向INTERNET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七)西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建设

建设包括现代通讯设备、程控交换设备、多媒体可视电话、表面贴装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锂电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

(八)信息安全工程

强化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技术、信息安全和监控技术、数字化业务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和开发急需的信息安全产品,关键领域的安全设备实现国产化,基本满足党委、政府、军队和国民经济建设主要部门的信息安全需求,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建立贵州省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护中心。

(九)金融信息化工程

采用国际互联网技术和银行间互联网的标准,以各银行现有的内联网为基础,构建高速、安全、可靠的银行互联网络平台,联结到计委、财政、税务、海关、工商管理等部门。在跨行网络平台基础上,建设银行信用咨询系统,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估,提供个人和企业的银行信用咨询服务;以宽带网、移动通信网为基础,建设现代支付服务公用平台,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方便和快捷的银行支付服务;在实施储蓄实名制的基础上,建设储蓄实名制联网查询系统,强化税收监督,反腐倡廉;加快建设银行、证券、外汇、保险等领域的网络建设。

(十)电子邮政及邮政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充分发挥邮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配合”优势,以电子邮政作为邮政开办电子商务的形式,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开办各种“代理”、“代办”等业务,为社会服务业提供一个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十一)西部旅游电子商务网工程

建立贵州省旅游信息系统,以贵州省旅游局为网络中心,实现全省九个地州市,八大风景区以及部分旅游企业的远程联网。建立贵州省旅游资源及旅游信息数据库。建成并初步完善贵州旅游网站,提供旅游资源的网上浏览、查询、旅游信息的动态发布、旅游项目的网上招商、旅游产品的初级预订,逐步实现网上开展旅游电子商务。

五、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大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全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投资体制、价格、服务、资源配置等领域形成有序、有效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互相准入。进一步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加快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型,构造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加强政府扶持,发挥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力度,重点研究和制定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全省信息化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信息产业市场化、社会化发展。

(二)改善发展环境,完善投融资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促进我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改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环境,调整和完善促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清理和废除不利于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逐步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具备资质的国内外投资机构和企业集团来我省发展信息产业。努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信息产品出口和发展信息服务业实行鼓励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企业技术进步,拓宽信息发展领域,扩大规模和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积极引入新的投融资机制,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发放企业债券,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信息开发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利用好国家政策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优惠贷款,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对我省发展信息化的投入。

(三)加快技术创新,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面对国内外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我省信息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个人发明创造。充分发挥中国振华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等的科研力量,引导和组织产、学、研相结合,协同攻关,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强我省信息开发企事业单位与国内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给予开发型、创新型信息开发、生产和服务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利用本省高等院校和国内外大学培养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培养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使用好现有人才,切实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和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培训,建立完善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就业和在岗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技术信息化人才。调整收入分配办法,通过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入股,实施期权管理等办法,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收入水平。

(四)坚持市场导向,培育市场机制,鼓励和规范市场竞争。依照法规,进一步规范市场和企业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在市场准入、业务资费、互联互通、资源分配、服务标准等方面引入和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消除垄断,逐步建立公平有序、开放合理、公正和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快建设信息市场,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信息资源、技术和人才合理流动。

(五)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和发展优势信息产业。着力扶持和发展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扩大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支持发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我省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联合与重组;支持和鼓励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来我省兴办企业或开办业务。积极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六)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信息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国家信息化的产业政策,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地方相关法规,积极做好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和数据应用、信息安全等工作。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工作,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