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一、“九五”回顾

 “九五”以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电信网络建设已实现模拟网向数字网、人工交换向程控交换、单一固定通信向固定移动通信发展的重大转变,基础传输网在全国处于网络枢纽地位,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0年,全省一级干线光缆线路长达3809公里,二级省内光缆线路长达3510 公里,全省固定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51万门。GSM数字移动通信已覆盖包括县以上所有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设备总容量达到290万门。由省到地市干线已全部建成并开通运行,形成数字SDH(光纤同步数字序列)主干传输网1500多公里,可传输多套电视节目和调频广播,10个地市已建成支干线近5000公里,开通运行51个县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已启动。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迅速,中国电信省内多媒体骨干网覆盖全省十个地市,已建成广域网30多个,局域网数百个,已有近百个数据库在全省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提供服务,上网计算机达到数十万台,用户30多万人。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

90年代以来,通过三线军工企业大规模调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大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重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和陕西重要的支柱产业。2000年,工业增加值48.18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0%,工业总产值261.3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7%,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11位。目前已形成13大类、1200个系列的上万种产品,许多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全省高技术产业中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占64%,成为发展的主导。

()西安成为我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

近几年来,以西安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软件技术与产品研发机构和企业迅速增加,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日益增强,软件产业化步伐加快。1999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正式建立,并被国家认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截止2000年底,全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工程和工业控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已有500 家,形成规模经济(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有200 家,其中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5家,有182000 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规模的优秀软件企业。软件开发以电力行业、房地产、电信、交通、邮政、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多媒体与远程教育,政府机关OA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网络安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等为主,已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特色的软件产品。近年软件产业产值每年翻番增长,2000年达到31.8亿元。

()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信息化步伐加快。

“四金”工程取得较大进展,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加速了金融、邮政、电信、教育、税收、交通等部门的信息化步伐。计算机被广泛使用,各种专业网、广域网、局域网及网络用户发展很快,大多数行业都已建有几个以至几十个广域或局域网。多数行业或经济管理部门都建有几个至几十个应用数据库。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示范推广较快,全省目前有标准化示范企业100多个。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招生、远程医疗等网上业务正在加紧筹备或开始实施。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网络建设统一规划不够,布局与结构不协调,发展建设不能满足需要和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并存。信息产品制造和软件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和技术结构不合理,竞争实力不强。全民信息化观念有待提高和高科技人才缺乏,影响信息化发展。投资不足,影响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十五”期间下大力气逐步解决。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发展总体思路

继续贯彻“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资源与技术应用为导向,以加快工业化和推动现代化为目的,以创新为动力,扩大开放,鼓励竞争,快速、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以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突出五个重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十大信息化工程(宽带多媒体网络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电子政务工程、数据库工程、西安信息港工程、电子信息装备基地工程、西安软件园工程、信息安全工程、远程服务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关中信息产业带,带动陕南、陕北信息化建设;强化西部地区信息枢纽作用,建设连接中亚及欧洲的信息大通道,全面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整体素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发展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统一领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上下协调,有序地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同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大力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利用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建设项目的筹资、开发、建设和运营,形成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工业化基础上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加速产业升级,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全面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发展。选择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以及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信息化重点方向和领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有效推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4、前瞻性、高起点。根据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率高、发展迅速的特点,要对未来国际、国内信息化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努力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国际接轨,高起点地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5、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鼓励各部门、各地区联合建设,合理分工,有机协调,相互支撑,努力实现相辅、相容、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6、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在鼓励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快速提升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与装备水平。

7、开放市场。逐步开放信息化建设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全面竞争。广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吸引外地、国外投资的新形式。

()发展目标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公用电信网建成覆盖全省的数字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电视电话会议网普及到县,多媒体网普及到地区。到“十五”末,我省长途光缆长度达到8.95皮长公里/百平方公里、微波通信线路达到12.15波道/百平方公里、卫星站点数达到12.56站点/百平方公里,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30%。广播电视网支干线总长度达到12000公里。全省邮路总长达到10万公里,邮政业务收入达到35亿元。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17%,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650万户,移动通信用户数达到556万户,普及率提高到14.8%,数据、多媒体和因特网用户数达到200万户,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4.4%,全省计算机百人拥有量达到5台,中心城市家庭普及率达到50%。全省广播、电视网覆盖率达到9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0万户。

2、信息产业跨上新台阶。“十五”期间,产业规模在2000 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多,信息产业增加值(含信息服务业) 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2%。在信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到“十五”末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6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左右。全省软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5%。加快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信息数据库群建设,力争“十五”计划的前三年全省80%的企业都要进入互联网,6万企业上网,百万商品进入数据库,全省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设计、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的信息化。到“十五”末,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建成实用、可靠的信息库群和快捷、方便的信息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政府信息资源的80%要实现对社会开放。

3、培养造就一批信息化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加大计算机及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为信息化提供更多的人才。到“十五”末,普通高校信息类专业设置达到156 个,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设置达到35个;普通高校信息类专业招生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招生6500 人;普通高校信息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在校人数达到2.35万人。通过各级、各层次在校培训、网上培训等方式,到2005年,各类信息化人才增加80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增加到10万人,IC 设计人员增加1.5万人。网上接受学习和培训人员达到100 万人/年。

三、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进一步完善本地电话网,加强三大网建设,构筑完整的网络体系。改建、扩建本地网,扩充长途交换机容量,完成C3(省级网)C4(地级网)合并,形成本地电话网的“二级”结构和“大容量,少局所”的局面,发展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和IP电话网。积极发展数字移动通信,逐步引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广播电视网建成光缆传输主干线、专干线和支线网,开展数字音频、数据广播业务,建成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业务网、党政信息网。计算机网络建设IP宽带网,将全省出口总带宽增加到5G以上,扩充升级公共网络平台,提高信息交换处理能力,发展联结一批局域网和园区网,保证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十五”期间初步完成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

2、积极发展光传输骨干网络。对公用通信网和专用网,采用WDM等大容量传输技术,大力建设光缆新干线,积极扩容改造已有光缆。配合中国电信发展,对经我省境内的九条一级干线网进行改造;完善和优化关中、陕南、陕北三个环网的网络结构;完成十地市本地SDH环网建设。到“十五”末,建成覆盖全省的以WDM(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的光传输网。

3、大力发展接入网。力争建成“天地合一”的接入网络体系,从而实现光缆到加快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无线接入技术作为光缆接入的补充得到广泛应用,提高接入网的综合接入能力。

4、加强公用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建设宽带(高速)主干网,构建能够提供综合通信业务的网络平台,努力实现公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户联网的相互融合,以及各种专、公用网络的互联与转换。抓好西安信息港等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联结国内外、省内外的信息汇接、集散和服务的交互平台体系。加强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并逐步推广。

()积极发展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继续发展以数字化家电产品、数字音视频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建设家用电器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率。重点支持彩虹、陕康、长河等企业发展标准及高清晰度大屏幕彩电、平板壁挂式电视、投影电视、机顶盒以及智能化电冰箱、空调器等。

大力发展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计算机及其显示终端、网络产品,建设计算机及显示终端硬件生产基地和以程控交换机为主导的通信产品基地。数字化通信、网络设备方面,支持大唐电信、交大捷普、山脉、西电捷通等企业及院校,研制、生产、经营ADSL(非对称数字链路)宽带接入系统、IP设备与产品、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宽带接入交换机、CDMA无线智能网、卫星通讯设备、ATM(异步传输模式)复用设备、无线接入系统、高速路由器等系列产品。计算机及显示终端方面,重点支持海星、偏转、圣方、长安信息等企业开发生产计算机工作站、多媒体系统、高档微机和彩色显示器。

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大力发展片式元器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件产业。以彩虹、金山、偏转、宝光、西京、群力、开元、康鸿、同维等企业为主,显示器件重点发展显像管、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屏(PDP)等产品;微电子领域重点发展为多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程控交换机等配套的专用集成电路;基础产品重点发展为通信及信息工程产品、计算机及网络工程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

加快开发、生产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和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子产品,建设军工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以一批军事整机厂及为整机厂生产配套的元器件厂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提高水平,扩大规模,促进发展,建成我国的军事电子基地。

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达6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2、软件产业

加快建设国家级西安软件产业园;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在西交大、西工大、西安电子科大、西北大学建立四个软件工程研究分中心;积极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软件业集团。构筑软件业发展产业化基础:

加强两大类重点产品开发:一是CAD/CAM、工业过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金融财税、教育娱乐及多媒体、信息安全保密与病毒防治、出口等八大应用软件;二是信息技术开发平台、数据库管理、中文信息处理、网络通信等四大支撑软件。围绕重点产品开发,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软件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软件(CASE)工具,推出一大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

努力实现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到2005年软件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45%,力争使我省跻身国家软件开发大省行列。

3、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一批专业从事信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专门开展信息内容提供服务(ICP)、各种形式的计算机网络服务(ISP)和接入服务(IAP),推动网上信息服务的发展;加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政府要以开发建设基础数据库为主,加强示范和引导;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积极开展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电子购物、网络广告、家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大力开发信息精品,提高信息化质量和水平,带动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正规化、专业化和商业化。

()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产业信息化

1、农业领域信息化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分行业和十一地市分中心、省地县农业信息专用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杨凌示范区为基地,加快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远程教育、农业信息化支持系统、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十五”期间农业领域信息化工作重点是:在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检、农业预测预警、设施农业及自动控制、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法规等8大方面的信息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进程。

2、工业领域信息化

建设好企业信息互联网站,形成一个安全、可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信息通道,实现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十五”时期工作重点是:借助于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对企业研发链、生产制造链、供应链、客户链等支撑系统,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建立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敏捷制造系统,推动我省中小型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3、金融领域信息化

构建各金融单位的专业网络,实施全省联网运行,并和地级以上城市部分大商场实现直联;完成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的建设,推动银行卡业务发展,推广综合柜面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等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和综合金融监管系统。工作重点是:积极配合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工作,加快建立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结算等新型的金融信息服务系统和金融网络安全系统,为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4、科技教育领域信息化

完成陕西科技、教育信息网主干平台及地市、县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科技领域的计算机网络,为全省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学校提供信息服务。建设网络辅助教学、模拟设计、远程教育、电子图书馆、电子档案馆、科技馆等科研、文化、教育及管理系统。建设科技、教育资源库群,加强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是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抓好校园骨干网、接入网建设,形成全省各高等院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系统。

5、党政机关信息化

建设覆盖全省乡镇以上党政机关的计算机网络。“十五”期间,实现“政府上网”,2010年前实现“电子政府”目标。主要任务是: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结构的网络体系和应用体系,即各机关单位办公业务网(简称“内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简称“专网”)、面向社会的公众资源网(简称“外网”)和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简称“一库”)。实行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和决策科学化。

6、财政、税收、工商管理信息化

建立政府财政、税收和工商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核,实现财、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完善财政和工商管理工作。税务系统重点工作是在已建成的总局-省局-地市-县区四级广域网络上,2001年建成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级数据采集中心、三级稽核中心。全面完成“金税”工程和“金关”工程有关子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增值税的严密管理和对出口退税的严格审核,并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因特网平台上对进出口公司和自营出口企业提供税收管理服务。

7、交通运输信息化

建设省级、地市级和高等级公路数据库及营运车辆、客货运输、航运等数据库。加强省管部门及直属单位的局域网建设、急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交通信息法规与标准的引进和编制、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建成较为完整地交通运输信息化网络。

8、国土资源与城市建设管理领域信息化

在遥感、遥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国土资源以及城市建设的数据库系统,包括资源、环境、环保、设施、地图等系统数据。实现国土规划、城市建设的信息化管理与监控。

9、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

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在各大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联网,建立医院、专科、药品、诊断、治疗、病理、医护人员检索、查询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数据库系统,建立自动计帐收费支付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及远程医疗等业务。

10、旅游与社会公益领域信息化

建设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游览、交通、住宿、安全等信息服务系统及文娱、体育等信息系统。建立社会公益信息系统,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提供社会服务。

()加快信息化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重视科技教育,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充分发挥我省高校数量多、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的特点,根据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相关专业和课程,大量培养信息产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安全人才和管理人才。积极选派有关人员到国内外培训、进修和研讨,邀请信息专家、学者来陕讲学、咨询,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合理调整人才结构。通过建立一整套开放、流动、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支富于创新、善经营、会管理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吸引国内外一批学术水平高、产业化意识强、拥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的信息产业学术带头人。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实行股票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使我省高技术产业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结构逐步同国际接轨,同时要放宽软件技术人员出国换汇额度限制,简化各种出国手续,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促进我省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设十大信息化工程

1、宽带、多媒体网络工程

建设以西安为中心,采用IPDWDM、高速SDH等技术,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骨干网络,构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充分利用同轴光缆、光纤、双绞线及无线接入等多种手段,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逐步实现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网的融通,业务相互开放和融合,建成宽带、大容量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

2、电子商务工程

配合国家电子商务发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电子商城电子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计算机互联网络、协同作业体系和法律政策环境等六大部分的综合建设,尽快构筑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包括80%以上企业的企业信用库及服务系统,建设覆盖60%以上消费者的消费者信用库及服务系统。以电子商务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把商业、工业、外贸、金融、电信、运输、海关、税务、公安和法律等部门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电子政务工程

在广电网的基础上,建成全省党政领导现代化办公通讯专用网,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机关提供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办公自动化服务和决策支持;建立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共享,提高各级党政领导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扩充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保证决策及时而科学。利用因特网建设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将非涉密信息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在政府网络平台上建设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加速完善“金关”、“金卡”、“金税”等国家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到“十五”末,政府业务工作的60%在网络环境下运行,政府对社会提供的服务工作30%由网络提供。

4、数据库工程

建设具有战略性、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数据库群,接入因特网,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重点加强:政府办公信息库、经济运行信息库、重点建设项目信息库、人口与劳动力信息库、农业信息库、工业信息库、商业信息库、金融信息库、财税信息库、交通运输信息库、价格信息库、科技信息库、教育信息库、国土信息库、法律法规信息库等十五大信息库群建设,带动信息资源开发。

5、西安信息港工程

在西安建成一个覆盖西安、辐射全省、连通全国的,技术上处于全国领先的,集语音、数据、视频为一体的宽带综合信息网,实现网络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人化,为全国实施的数字化城市工程提供试点和示范。“十五”期间,主要是建设西安主干交换网站(一个主控中心、八个网站),基本构建起信息港交互平台,宽带、高速主干网络和主体信息系统,并以西安信息港为依托,完成“三网合一”试点并全面展开工作。

6、电子信息装备基地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在关中陇海沿线,发挥科技优势,依托骨干企业,以加强进口替代和出口为目标,建设四大电子信息装备工业基地。即以计算机工作站和多媒体系统等高档微型机和彩色显示器为重点的计算机及显示终端生产基地,以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为重点的通信产品生产基地,以为程控交换机等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新一代数字音像产品配套为主的新型元器件生产基地,以军事需要为目标和军民结合的军工电子产品生产基地。

7、西安软件产业园工程

西安软件产业园主要包括:园区建设,软件出口基地建设;IC设计基地建设;培训与国际交流中心建设;投融资体系建设;质量认证、知识产权、专利体系等的建设。“十五”期间,重点进行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中文处理软件、网络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关键领域成套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并加速成熟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8、信息安全工程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强化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技术、信息安全和监控技术、数字化业务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和开发市场急需的信息安全产品;建立信息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灾难恢复保障体系;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建设工程;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察机制;强化信息安全评估和认证;实施信息安全重点保障工程。

9、远程服务工程

积极发展网上远程访问、远程教育、远程农业服务(包括农业遥感预测、农业专家服务和农业远程控制等)、远程招生、远程医疗、远程设计、远程招标等服务业。与此同时,加快相应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网络和视频装备建设。

10、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工程

重点要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集成电路(0.25--0.18微米)设计技术、新型片型化电子元器件、新一代高速信息传输互联网技术、软件构件化设计技术、信息传输和网络安全技术、大型软件应用系统等八大领域取得突破并在部分领域实现产业化。

四、政策措施

1、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大力宣传信息化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质量和扩大总量的重大作用,增强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使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全体公民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2、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作用。强化我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赋予领导小组实质性的行业管理权限,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会议制度,加强对信息化的指导与协调,研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定期颁布全省信息化产业、产品和技术政策。建立省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机构和专家咨询制度。对重点信息化建设工程方案、技术标准,进行咨询论证;研究解决相关重大技术问题;对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预测报告,为引导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方向服务;加强对信息产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的宏观协调管理。

3、加快制度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在信息产业企业普遍实行股份制和股票期权制,大力发展民营信息企业。结合我省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立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我省的产权交易市场,让技术作为商品顺畅地进入流通领域,加快信息高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选择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和带有普及与推广作用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进行资金、技术与政策的倾斜,为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工程。重视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要使一批有实力的中小企业,成为高度专业化和拥有高、精、尖技术的特色企业。切实实行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作者以及主要实施者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的政策。通过财政补贴、退税和以工代赈等多种形式,加快我省农村及边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推动通信和广播电视服务企业为我省广大城镇、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普遍的信息服务。制定合理的资费政策和标准,规范信息服务收费,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保护公平竞争,推动信息社会化。对信息产业发展给予更为优惠的工商、税收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鼓励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风险投资来我省投资设厂。

4、建立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打破行业垄断。逐步放开我省通信、广电资本市场,本着全社会共同参与,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壁垒。按照现代企业治理制度,鼓励从事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公司采用上市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5、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西安建立起区域性的高技术产业资本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以增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流动性,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优先安排信息高技术企业发行地方企业债券和股票,推荐条件成熟的信息高技术企业上市。积极争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信息产业技改投资、信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投资、信息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投资和低息贷款。积极推动融资租赁、贷款担保和贴息、买方信贷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在逐步扩大信息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吸引省外、国外资金的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扩大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项目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中长期贷款的规模。

6、加强信息及网络安全工作。依照“依法管理、加强监督、预防为主、确保重点、促进发展”的方针,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安全意识,实施动态安全策略,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保护,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与保密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积极采用和开发信息与网络的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及产品,增强信息网络安全性,组建信息网络建设监理公司,加强对信息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的监理和检查。

7、建立和规范信息产业地方性法规、法律建设。根据国家信息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制定和规范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地方性法规,积极引导和促进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及信息产业发展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十五”期间,要加快制定《陕西省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条例》、《陕西省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办法》、《陕西省信息标准化工作条例》、《陕西省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陕西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陕西省电子商务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保障我省信息化建设工作和信息产业健康发展。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