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

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生产力的突出代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主导世界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势态下,中央及时提出了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以使我国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努力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将对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工业化产生深远影响,将在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特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发挥综合优势,把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建设。制定“十五”期间我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其目的在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使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我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分析

(一)发展现状

1、重大信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

1)电信网

随着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我省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电信网完成了由人工到自动、模拟到数字、单一业务到综合业务过渡。截止1999年底,全省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7.03万路端,光缆总长度达到16956多公里,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程控化;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公用帧中继网等基础数据通信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公众多媒体通讯网相继建成,覆盖了我省地州市;电话网覆盖到全省所有乡镇,全省电话用户数达118万户,县以上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8%;移动通信网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移动用户已达近30万多户,普及率达到1.14%;无线寻呼已实现了全省和全国漫游,上网用户已达46万户。

2)广播电视网

“九五”以来,我省广播电视网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建设成了有线、无线、光缆、微波和卫星等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全省现有广播电台7座,其中省级广播电台1座,地市级6座,县级广播电视台26座;中(短)波发射台、转播台24座,调频发射台、转播台629座,有线广播专用线路29990杆公里,全省广播覆盖率逐年增加,目前已达80.55%。全省现有电视台14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2635座,卫星地面收转站7799座,微波线路长3344公里,电视覆盖率达81.88%。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总长10285公里,有线电视台20座,终端用户达120.54万户,已形成覆盖全省大部分城市和乡村的广播电视网体系。

3)计算机信息网

经过十几年建设,计算机网在我省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金桥网已在我省设立了节点并联网开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在我省已完成省内网上建设,并面向社会提供相关服务。中国教育科研网已在我省开通,并有数所院校入网,在网上发布有关信息。中国科技信息网甘肃节点已成为中国科技信息网络分中心,目前已达到HKSL高速接入网的标准。作为我省唯一的综合经济信息网——甘肃经济信息网现已顺利完成,它既兼容部分政府网的内容,又是面向世界的“中国经济信息网”的甘肃节点,目前网上有9个大类48个一级栏目,涵盖宏观、微观经济信息,既有宏观经济的预测、分析和热点问题的争鸣,又有商品的市场行情,成为我省企业、产品通向世界的一个快速信息通道,带动了我省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另外中国统计信息网甘肃节点、中国保险信息网和中国旅游信息网甘肃节点也建成并投入运行,中国机械信息网、中国医学信息网、中国电力信息网、中国粮食贸易电脑网等网络的甘肃节点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地区性和企业单位网络建设正在深入进行,酒泉、白银、嘉峪关三地市的地区性互联网络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天水、兰州、张掖三地市的地区性互联网络和信息港工程也开通在即。以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单位局域网(LAN)、内联网(INTRANET)已建成300多个。截止99年底,我省计算机装机总量已达10万多台套,计算机信息网在各部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重点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明显

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我省经过数年努力,建成了一批重点的信息系统,在提高宏观经济决策,管理水平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投入正常运行的重点信息系统有:省委、省政府牵头的省、地两级政务决策信息系统(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政府全面掌握和了解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渠道和窗口。计委系统的省、地、县三级已初步构成了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的物理网和资源网,在开展宏观经济预测监测、投资项目管理、国外政府贷款管理、以工代赈项目资源管理、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等方面不仅实现了局域网联通,而且可直通国家计委有关部门,其作用日见显著。人民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信息系统已实现联网并初具规模。国税系统省地两级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全部联网,地税系统已建成税控收税系统。统计信息系统已基本具备了承担大型数据处理和建设统计数据库体系的能力,初步实现了统计信息传输电子化。公安信息系统已开展人口管理、犯罪信息查询、涉外管理、计算机安全监察等业务。农业信息系统纵向与农业部和全省12个地、州、市44个县连接,横向与30个省市及有关厅局联通;扶贫信息系统以兰州为中心,上连国务院扶贫办,下接14个地、州、市,69个县点。气象信息系统已实现全省气象业务联网。交通系统已建成甘肃省车船数据库,公路、水运信息管理系统,与全国交通科技信息系统联接。省社会保险的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网络现已完成省、地、县三级联网。省技术质量监督局的技术监督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标准、单位代码、商品条码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3、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

“九五”以来,我省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的应用,社会信息装备普及率大大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对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较大成效。据估计,我省60%以上的企业拥有微机,12%的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局域网,部分已与因特网联通,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站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QC(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和控制),CAT(计算机辅助测试),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等系统,已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研制、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MRPⅡ(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电子商务(EC)正在逐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装备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途径,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坚实可靠的基础。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

从总体来看,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除传统信息资料不断增加外,我省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涉及工业、农业、经济、管理、科技、商情、投资等学科或行业领域,对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向电子化方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另外,我省的很多部门和单位及信息服务企业,将自身的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咨询机构等方式,向政府、企业、社会提供了内容广泛的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金融、法律等诸多方面,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信息技术和产业具备一定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信息产业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实力,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力量。据统计,1999年全省信息产业中,邮电业务总量26.8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18.78亿元,软件1.4亿元。全年共自产自销数字/模拟集成电路9900万块,电子专用设备及专用测量仪器370/套,移动通信设备(铁路专用调度设备)3000部,卫星地面接收设备700套,电话机10万部,计算机彩色显示器54万台,生产销售计算机6万台/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子工业必将成为我省信息产业主要力量,为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6、信息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开始启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我省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部分部门领导组成的甘肃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省信息化规划制定和实施,协调解决信息化工作的重大问题,标志着我省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开始加快组织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政策法规研究和制定工作。《甘肃省国民经济信息化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正式下发实施,成为新时期指导全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此外,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信贷、财税及行业管理、信息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力争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九五”期间,我省的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应该看到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1、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我省虽然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但没有专项资金、协调力度不够。各地区、各部门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许多信息化的业务和工作难以落实。2、信息产业规模偏小。我省的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不大。如不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势必制约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本省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来看,高技术含量少。产品虽有六大类几百种,但各类产品的规模均不够大,尤其是软件产品目前还没有批量的知名产品,这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我省信息服务业同时也存在规模小、层次低的问题,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大多停留在低层次的传统信息服务上,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所占比重很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的需要。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从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来看,一方面信息资源存量偏低,信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导致大量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由于传统体制所造成的条块分割,造成了部门之间信息封锁,大量的信息资源封闭在单位部门内部,无法实现公众和社会共享。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全面及时、科学分析、动态跟踪能力,因而,很难为企业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信息市场发育程度低。我省的信息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但是,总体上发育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不丰富,低层次的信息商品和服务居多,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信息商品偏少,信息商品的交换尚未达到经常化、稳定化和商品化的水平。信息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规范性差。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信息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机制等也未建立起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5、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省企业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管理方面尽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总体上看,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还很不够。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我省企业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仅在一些大型企业试点采用。企业建立网络化的MIS(管理信息系统)的比例偏低,大多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辅助管理,集中形成综合的MIS的企业为数不多。ERP(企业资源计划)、EC(电子商务)等较高层次的应用仅在我省少数企业才开始起步。企业的信息管理,基本上在企业操作层次,尚没有进入为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服务的战略决策高层管理层次。

(三)信息化发展的比较分析与需求预测

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优劣以及信息化发展的程度。根据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分析我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指标中,我省均属于中下游,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同时应该看到,我省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这些充分反映出我省加快信息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存在的巨大潜力。随着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十五”期间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产生新的要求,集中将反映在几个方面:

1、要求信息化装备不断更新,使我们有可能采用先进、可靠、实用的技术和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

2、要求信息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上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使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科技和其它方面信息,促进现代化建设;

3、要求各类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作为实现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条件;

4、要求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措施;

5、要求广泛深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保持生态环境,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五”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坚持按照国家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立足甘肃实际,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重点扶持、适当超前的原则,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先导,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为龙头,以完善数字化公共通讯网络为基础,以发展信息产业为重点,高起点地全面加快全省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加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我省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基本建成初具规模的信息化网络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增加容量,继续重点加快和完善公众网建设,发展各种方式的接入网。同时,在统一技术平台的前提下,按照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的原则,完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建立统一技术体制、统一标准的省级信息交互网,建设省内宽带多媒体信息网,提高网络传输速率。创造条件,积极开发建设有线电视、广播数据传输网。积极争取早日建成我省电子商务网体系的基本框架。推动传统的通信网向智能网转变。发展壮大信息产业,初步形成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的比较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电子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十五”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

——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份额达到5%

——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8亿元,销售收入60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利润6亿元。

——新增电信光缆3万公里,总长度将达到5万公里。

——电信业务总量将达70亿元,年均增长18.5%

——全省电话普及率将达到22%

——固定交换设备总容量超过500万门。

——移动通信交换设备总容量将达到400万门。

——IP网络站点达到3万个,ISP/ICP达到30个。

——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50万户,主线普及率提高到13%

——移动通信用户数达到300万户,普及率提高到11.16%

——数据和多媒体用户数达到50万户,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86%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63%92.14%

——计算机装机总量达到30万台套,80%的计算机联网应用。

三、“十五”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方针,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能源交通、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工纺织、医药工业、建筑建材以及农业等传统产业的应用。重点鼓励和扶持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使企业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强化企业的全面管理和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努力提高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逐步向产品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迈进。推进数控系统、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各类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建立健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尝试引进应用CIO信息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决策过程的信息化以及重要企业之间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融合,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企业网络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发展信息化的历史机遇,选择重点,以点带面,努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的进程,鼓励企业重视域名注册,加强自我保护与宣传,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使我省具有实力的企业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陇货精品、名牌产品)尽早上网宣传、交易,不断提高我省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商贸机会。到“十五”末,全省大型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达到人均一台,主要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达到85%,管理信息系统达到80%70%的工业窑炉、耗能高的机电设备采用计算机节能控制,50%的中小企业普及计算机管理。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瞄准国际信息技术前沿,开发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提高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和装备能力。“十五”期间,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以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为龙头,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更快、更高层次、更大规模迈进。在此期间,主要建成兰新网络通信类产品基地,长风军事电子装备、数字技术产品和机械加工基地,兰光计算机类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天水微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到2005年,形成CDMA无线接入网生产能力,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基站和中继系统设备12000台(套),合路器60000信道。用网络建设带动网络产品开发生产,年产线缆调制解调器、路由器、光传输设备、数字机顶盒等网络及数字技术产品100万台,频带自适应彩色显示器300万台,TET-LCD平板显示器50万台,PDP等离子显示器5万台。年产贴片高密度封装集成电路12亿块,贴片二极管12亿只,年产中小学PC30万台,年产电子专用设备和大型微波测试仪器2000台。此外,开发IC卡、IC卡读写设备、新一代数字音像产品并形成生产能力。研制开发民用雷达、微波测量、电子遥感等新型信息感测技术产品和元器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发展汽车、电力、机械、医用等电子产品,形成一定能力。通过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服务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人才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形成规范化经营的咨询中介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信息服务企业作为示范,全面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促进信息市场的发育,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上档次、上规模。充分利用各类信息网络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使我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电信网

“十五”期间,电信网在省内现有骨干网和本地网的基础上,完善网络结构,建成以DWDM(密集波分复用)为基础,传输容量能充分满足各类业务的发展需求的高速化、宽带化传输网络,骨干和省会兰州本地网容量达到10Gb/S以上,其余本地网容量均为2.5Gb/S以上。移动通信网的建设要紧跟移动通信发展的最新技术,采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组建全省的移动通信网。接入网建设坚持以光纤接入为主,卫星和无线接入为辅的原则发展,逐步实现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坚持“适度超前,技术先进”的原则,采用IP OVER SDHIP OVER DWDM技术建设省内宽带多媒体通信骨干网。在兰州、天水等地、州、市局逐步建设宽带城域网,实现大用户和大客户的宽带综合高速接入。智能网业务在开放现有三种基本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增加NP(移机改号)、AD(电话广告)、VOT(电话投票)和MAS(大众呼叫)等智能网业务,逐步实现各电信运营公司智能网业务间的互联互通。

2、广播电视传输网

“十五”期间,对现有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系统进行改造,加大数字节目制作和数字播出系统设备的投入。广播电视传输网广泛采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扩大广播电视多套节目覆盖,完成省级和地区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的建设,并与全国广播电视联网,实现地市级以上广播电视节目互联互通,两级干线网均采用SDH传输体制,以光纤为主。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东部6地市2000公里,第二期河西5地市2500公里,第三期临夏、甘南500公里,整个省级光缆5000公里,与此同时争取实现部分县互联互通。在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数据业务,发展多功能增值业务。继续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彻底解决农村看电视听广播的问题,继续进行传输设备的升级改造。对省级微波干线进行数字化改造。

3、计算机信息网

“十五”期间,计算机信息网的建设,在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甘肃电信、甘肃移动、甘肃联通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层次,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和中国金桥信息网甘肃节点,完善吉通和网通在我省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全面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根据条件和行业安排,再建若干行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时再建6个地市级城域互联网络,进一步扩大我省计算机信息网络规模。建立省级公共计算机网络交换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信息交换中心,实现本地信息就地交换。待条件成熟,建立省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对全省网络资源实施统一管理,使我省计算机信息网络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抓紧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开发

“十五”期间,作为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电子工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九五”期间行业内形成的优势,跟踪世界电子、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大量采用电子信息前沿技术和成果,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确保年增长率15%以上,大大提高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系统和装备的能力。加大力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作用,建立产、学、研的开发机制,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对我省有研究基础的移动通信、微电子、计算机、名优家电、军工电子等领域,大量采用科技前沿成果,争取在重大技术和工艺上有所突破。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步伐,以高技术、高质量产品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在出口创汇上有突破性进展。

建立兰州软件开发园区,成立软件开发中心,通过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软件企业进入园区创业。重点扶持一批软件开发企业,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软件产品,使软件形成一定的批量生产能力,促进信息应用工程的开发与集成,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支持和孵化市场前景好的软件产品和企业,壮大软件产业力量,使软件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我省对信息技术的新产品,平均每年开发不低于80项,其中半数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建设各类信息应用工程

1、政务信息系统:建立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党政机关办公和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完善“政府上网工程”,全省省、地党政机关和直属部门全部建立起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互联互通,有条件的县基本实现互通互联。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和政务管理决策效率与水平。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鼓励公众上网查询政府信息。

2、经济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甘肃经济信息网,一方面继续拓展宏观经济信息服务的范围和渠道,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社会微观信息产品,逐步实现网络服务稳定、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全省互联网的骨干作用,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提供权威性、综合性、动态性的各类经济信息和咨询服务。

3、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建立农、林、牧、水利各行业信息系统,提供农村基本情况、灾情、农村市场、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气象、农副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基本信息,形成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连接贫困地区和县、乡的扶贫信息网络,为国家和我省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4、金融财税信息系统:加快推进金融电子化进程,重点建设信用卡支付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及证券服务信息系统。配合“金税”工程建设,推广应用电子申报,全面实现税银一体化,建立国税、地税集中分布式的多级税收管理和监控信息系统。

5、商业贸易信息系统:建立科学实用的电子商贸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互联,实现贸易、税收、价格、批发、零售、运输、仓储、营销等商业服务的电子化。配合“金关”工程,依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建立全省外经贸信息网络,推进电子商务业务,提高外贸经营管理水平。

6、建设信息系统:配合“金建”工程,加强我省建设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局域网建设,加强横向联网,建立服务与决策的基础性数据库,并与全国建设信息网互联,实现资源共享,建成建设系统门类比较齐全的信息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建设工程招投标、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7、统计信息系统:建成以省统计局为主要网络节点的全省统计信息中速数据传输通道,建成连接省委、省政府及有关机构的省、地、县三级网络系统,建立适应统计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统计信息标准体系和统计指标分类及编码体系,规范网络环境下分步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统计业务流程。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以统计数据库为核心的甘肃省统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系统,实现常规统计报表处理业务各环节的一体化作业、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为各个统计信息网络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报送和信息查询服务。

8、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建立甘肃省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网络,建立一批技术监督及标准化数据库,由广域网、局域网组成我省技术监督信息系统网络,实现数据库远程查询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联机查询、最后并入互联网。

9、国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对省内大、中城市违法用地实施监测;建立便于查询、变更的数字化国土信息系统;完成省、地、县三级国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成上联国土资源部,下通各地、州、市国土管理局的网络传输系统,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实用性强的土地管理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管理体制,建成初具规模的环境信息化体系,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

10、教育科技信息系统:以中国教育科研网为依托,建立覆盖全省所有高校、部分中小学的甘肃教育科研网,开展远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图书馆等应用服务,同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以实现国内外的学术、教育信息交流。以中国科技网为依托,建立覆盖全省主要科研机构的甘肃科技信息网,加强网上科技资源库的建设,不断充实数据库,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查询检索,技术信息及交易和科技管理的服务,实现与中国科技信息网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11、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与交通部、各省交通厅(局),以及我省各地、州、市交通处(局)的主干网。重点建设对提高交通运输生产效率、保证交通运输安全和服务社会的有重大效益的“交通运输EDI信息网”、“交通客货运输信息网”、“交通科技信息网”。加快完善铁路、民航订票等客货运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时为社会各界提供立体的、综合的交通运输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和行业竞争力。

12、公共安全信息系统:建成现代化的公安综合信息网络,实现各警种主要业务信息共享和公安工作的信息化,为公安指挥调度、信息管理、现场监控、侦控部署和各种信息查询认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公安机关快速反应、统一指挥、整体协调作战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威摄犯罪,并及时发现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形成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适应的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13、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卫生系统,涉及卫生领域各部门,综合卫生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的应用网络。运用先进的通讯手段,保证卫生信息快速、准确、全面、可靠的传输。建立全省疫情和相关卫生信息数据库,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全省共享。在地(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远程会诊,将甘肃卫生网建成面向社会、内容全面、响应快速的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服务网络。

14、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我省养老基金征集、待遇审核、待遇支付、档案管理、基金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统计、信息发布、基金运营管理的系统化。迅速、准确、可靠地实现我省社会保险行业内的信息交换,提供多媒体查阅、电话信息查询等多种形式的公众信息服务。到2005年,建成养老、工伤、医疗及失业等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在建好各类信息应用系统的同时,积极鼓励计算机和网络进入家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五)建设兰州信息港

兰州市作为西北的交通枢纽和我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商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的重要中心。在我省的信息化进程中应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将兰州信息港作为标志性工程加速建设。兰州信息港的建设,主要包括公共通信网、信息资源网、网络互联管理中心、软件园和硬件开发生产基地五个方面。信息港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0-2001年),奠定基础,加速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信息港基础平台--兰州市宽带城域网络,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兰州软件园建设,重点扶持一批电子信息产品。第二阶段(2002-2003年),形成信息港基本框架,信息化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公共通信网络互联枢纽基本建成,软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硬件开发生产基地基本形成。第三阶段2005年,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任务,使兰州市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把兰州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港。通过兰州信息港的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使全省信息化建设稳步、协调的向前推进。

(六)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信息库

在加速改造已建成信息库的基础上,再组织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易于使用、更新和维护的商业性、关键性、综合性、基础性信息库,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综合信息、招商引资、科研教育、农村经济、文物旅游、工业企业、医疗保险、扶贫开发等。争取形成一定容量,内容上能体现我省特色,并将具备条件的信息库接入国际互联网,使我省的电子信息服务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较为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同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技术的投入,因此,组织协调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完善的权威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统一领导,做好规划制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和领导下,逐步建立地市信息化领导机构和行业的信息化业务管理机构,争取尽早形成省地两级比较完善的信息化领导管理体系,以便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信息化进展情况,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负责信息化规划的落实和业务的督查,以保证全省信息化建设健康、顺利地进行。

(二)加大投资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发展信息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资金的来源要根据工程的服务性质区别对待。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关系全省经济发展,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的信息化工程,适当增加政府投资;面向社会服务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化的建设工程,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各种方式融集社会资金。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集体和个人投资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可吸引外资和利用国外贷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重视人才培养,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各地、各部门要制定信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注重引进、培养中、高级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教育和继续教育,对全体劳动者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到2010年全省在职干部基本达到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扫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信息知识水平,增强全省人民的信息意识,使我省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加强协调,推动资源共享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开发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资源,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政府部门应率先转变观念,加强部门协调,打破行业部门垄断,通过对自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管理,向社会公布允许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并提供相关服务,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各种商业化信息资源开发,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有序竞争,开发为社会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五)加速改革,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对我省的电子工业企业通过人员和资产重组,企业合资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盘活资本,增加投资力度,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搞活经营。依托有实力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增强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使这些企业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坚力量,成为信息产业的主力军。落实国家促进信息化的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服务业。建立以省、地、中心城市信息市场为骨干,县级信息市场为基础的多区域、多层次的信息市场体系。在重点发展完善农业信息市场、技术信息市场、金融信息市场、产权交易信息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再建若干个独具特色的专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其导向和促进作用。建立健全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强化信息中介服务,促使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六)强化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创造有利发展环境

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研究制订有利于信息化的投资、信贷、财税、价格等政策。制订完善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工程实施监督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市场管理,信息经营资格认证,信息网络登记管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条例,为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确保我省的信息化建设健康、顺利的进行。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