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专项规划——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实施信息化工程

山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本规划是《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五”期间我省加速信息产业发展,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促进全省现代化建设战略性举措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主要阐述了以实施信息化工程为重要推动力,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促进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信息化的形势和现状

(一)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进入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新的趋势: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新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发展模式、贸易模式、管理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推动信息产业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产业。它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深刻的调整和变革。特别是由于现代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在新的商务平台和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产业获得了调整、改造与加速发展的持久动力。

全球信息化的构想由美国19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后开始发端,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技术部长级会议提出了“全球信息化社会”的构想和发展方向,1996年世界“信息社会和发展”大会强调,要把现有的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轨国家聚合到全球信息社会中来。迄今,在各国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随着信息处理、信息传输技术的不断更新,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推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又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面对世界信息化的冲击和挑战,我国的信息化事业在80年代初开始起步。19849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编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初,我国成立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任组长,有20多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十四字方针,信息化建设进入国家决策研究领域。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这些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表明,全国各省市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同性特点:其一,信息产业在不少地区已成为推进信息化、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诸如通过设立“高科技开发园区”、“信息港”、“软件园”等方式,营造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其二,许多省市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作为主要切入点,在传统产业的存量中培育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的增量,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信息化改造,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柱性产业。

    对于我省来说,“十五”时期也是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经济整体创新和综合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完成和实现这一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离不开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离不开信息产业的强势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水平和信息化进程的快慢,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效。对此,江泽民主席在世界第16次计算机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现状和问题

.主要成就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电信产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目前联接主要地市的“大”字型骨干通讯网和通往所有县市的传输网已经形成,省内光缆总长度19487皮长公里;交换机容量321.2万门,移动通讯容量136万门;电话普及率9.97部/百人(含移动)、市话普及率23.43部/百人,移动通讯用户80万户,寻呼用户137万户。全省已初步形成有线无线并举、数字模拟兼容、固定移动交汇的立体交叉综合通讯网络。目前我省电信产业发展处于国内较前位置。其次,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展迅速,电视网络以省会城市太原为中心,分两环和四条线路,联接全省11个地市,全省骨干宽带光纤信息网已具备48芯光缆、SDH传输方式、传输速率2.5Gbps的功能;数据交换采用ATM方式,具有宽带、高速、双向的传递特点;广电节目传输的能力在200套以上,覆盖100万用户,可为用户开办视频点播、多媒体数据广播(传递)等多种业务。已初步具备了与其它网络联通,进而向全国覆盖的条件。再次,全省计算机网络建设方兴未艾。我省已开通了山西省经济信息网、科研网、外经贸网和教育网,并在美国洛杉矶开设了“中国山西之窗”,打开了通向国际互联网的通道。省经济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地()专线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和站点。省电信部门也开通了163169拨号上网服务功能和建立了《三晋热线》站点。铁路、金融、证券、民航、税务、财政等行业和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局域网络发展也比较迅速。

 (2)信息产品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潜能。我省电子工业起步较早,近年来根据形势和信息化的需求,正在实施由单纯制造向电子信息化产业的转变。其中,磁记录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具有一定优势,高性能磁材、光纤产品、电子式电能仪器、计算机外围设备、通讯设备、磁卡等产品市场都具有一定规模。一批从事信息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国内外市场、具备潜在竞争能力的企业正在崛起。

(3)信息资源开发有了新的进展。全省网上运行、访问点击率较高、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数据库有:《山西宏观经济数据库》、《山西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库》、《山西法律法规库》、《山西省物价公报库》、《山西旅游资源库》、《报刊要闻库》等。各类站点根据省情及市场的需要,仍在相继开设、不断完善各类信息栏目和企业Web内容。

(4)信息服务业开始起步。目前,我省主营或兼营信息服务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已超过千家,从业人员逾万人,具有顶级域名的注册网站约四百家,服务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以太原数字通信局“龙城热线”、省数据通信局“三晋热线”为龙头的省地电信系统内网点,自上而下已成体系。

(5)传统产业信息化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近年来,依托信息技术对企业关键工序、设备等实现计算机控制;运用计算机CAD辅助设计优选和改造设计方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经营与管理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和关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也开始露出端倪。

.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国内外相比,我省信息化的程度及产业规模还处在低水平的状态,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严峻、紧迫。

一是不少部门和企业的认识还比较粗浅,缺乏自觉性,没有站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偏低,“路闲、车稀、货少”的现象持续已久,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信息服务行业规模小,技术低,效益差。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信息服务地区城乡、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整体竞争能力较差,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五是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熟悉并掌握信息专业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受机制、体制、政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专门人才不断散失、外流的状况没有明显扭转。

二、山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现出潜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全球信息化浪潮为我省信息产业的进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国家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举措,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策环境基础;兄弟省市的实践结果,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翔实、丰富的经验;我省信息化的潜在后发优势,又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我们面临的困难固然不小,但机遇同样存在,只要正视困难,面对挑战,科学筹划,奋力拼搏,我省的信息化建设完全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位置。

“十五”时期,是我省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大局。根据山西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五个创新”、实现“三个提高”的战略目标,结合对我省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省“十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24字方针,以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实施信息化工程为突破口,全力推进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努力实现山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施信息化工程,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开发具有潜在竞争力的软硬件信息产品,突出用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力争到十五期末使信息产业成为山西经济发展中新兴的支柱产业。

三、基本原则、方针和目标

 ()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原则。必须改革旧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上有所突破。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特别是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政策的创新上,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制定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时,要在投资、税收、政府采购、信息产品开发和鼓励出口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和制度,千方百计吸收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进入山西,鼓励我省的信息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统一规划原则。信息技术发展快、渗透性强、覆盖面广;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部门和领域,必须加强领导,改变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陋习,依托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坚定不移地将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轨道。

——应用主导、面向市场、政府推动的原则。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动脉定思路、求发展。不断完善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信息服务、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基本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创新政策、投资支持等措施,根据需求推动和引导我省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重点突破原则。信息化领域广阔,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个中心,重点支持对经济发展影响大,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及软硬件信息产品,防止资金投入长期存在的“撒胡椒面”的做法。

——以人为本原则。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在实施信息化工程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用人机制、培养和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好人才;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山西、求发展。要通过投资、税收等政策倾斜,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及信息产品科研、生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主要方针

 “十五”期间,实施信息化工程必须根据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布署,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通过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示范作用,促进我省信息产业高起点、高水平、高增长;通过信息技术全方位、深层次的推广应用,实现对传统产业卓有成效的改造。在规划、管理、投资等诸多方面,各级政府应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鼓励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鼓励各类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信息产业,加速推进全省信息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性、渗透性强的优势,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加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信息产业吸纳就业人员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使信息技术武装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实现突破性进展。要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不断推进全省社会、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四、实施信息化工程的重点领域及内容

(一)重点发展领域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信息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适应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十五”期间,必须跟上国家信息化的布署,继续建立、扩充和完善政务、经济、科教等重要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有重点的不断规范、完善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内部的信息应用系统,加快省际、省内的光传输网络建设,尽快形成融合多种业务的宽带核心网络,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并以专业网、局域网为基础,实现计算机网络本地互联,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到2005年前,建成高效、安全、满足各种新业务需求的智能化、宽带化的现代通信网络;到2005年全省电话用户总量达到536万户,公用电话15万户,移动电话容量5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以上;要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广电网络,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46%,确保家庭和单位接收多媒体信息重要渠道的畅通。

2.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

“十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能否取得应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武装和改造以及新兴产业培育的状况。为此,必须鼓励和推动企业加大信息化力度,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第一,强化企业决策层对企业信息化的高度重视,要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销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基础管理规范化和管理流程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二,加快信息技术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提高生产率等方面,使传统产业在提升中得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三,要发挥山西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的存量优势,积极开发生产数控机械设备等智能产品,建立现代化营销模式,创新产品、提高质量、开拓市场。第四,通过英特网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和大力开展电子商务,使企业通过网上采购、网上销售与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辐射半径。第五,鼓励企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测试和集成制造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十五”期间,必须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坚持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突出重点的原则,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和专业性数据库。建设省级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中心,重点建设基础省情、公共信息资源、综合经济数据库等。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煤焦、机械、电子、生物、冶金、旅游、医药、化工、农产品等专业性数据库。在政府信息、基础地理和国土资源、人口和人才资源、法律法规、统计数据、投资贸易、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领域,建设全面、系统、高质量信息库。以省级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中心为依托,建设省级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应用促发展,有效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4.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要抓住“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我省以培育潜力产品为切入点的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潜力产品。根据软硬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并重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数字信息、光纤、计算机零部件等数字化电子产品;依托我省科研院所,立足我省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以高能级钕铁硼为龙头的永磁系列、电磁信息安全防护、卫星信息系统配置以及生化技术等领域相关产品。软件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信息安全出发,逐步推进我省软件产业化。大力支持企业管理软件。工商财税软件、工业控制软件、CAD/CAM软件、金融保险软件、教育娱乐软件、网络软件开发生产,积极开发嵌入式软件系统和系统集软件,增强重大系统工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的能力。大力鼓励软件出口。

5.信息服务业

我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从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建设入手,以资产重组等措施,建立信息产业集团,促进有规模、有效益的现代化信息产业服务群体的发展。做好科技成果交易、人才交流、就业中介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省级专业信息市场、中心城市专业信息市场、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以及重要产业信息市场的建设。加强信息的筛选、加工、分析和预测,面向消费者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并在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的基础上促进各种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利用,使信息服务业成为信息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

(二)重点示范项目

根据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确定的从抓项目入手,并把潜力产品作为调整结构的切入点的思路,我省“十五”时期实施信息化工程的重点示范项目应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带动性等特征。

1.信息产品制造

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必须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寻求突破。“十五”期间,要加快我省已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光纤产品、微光夜视仪、计算机板卡等高科技产品及计算机配套产品的发展。要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进入此类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我省已有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可视电话、卫星导航定位仪和新型元器件等高科技产品,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信息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步伐,形成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亮点。

2.高能级钕铁硼产品系列

高能级钕铁硼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我省的钕铁硼生产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全国20%以上的钕铁硼生产企业在我省,其中有些企业的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我省已基本具备将钕铁硼这一战略性、经济性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和高性能产品化研究与开发的条件。“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钕铁硼的生产设备档次和科技含量,引进、培育专门人才,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努力将我省建成国内高能级钕铁硼系列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3.三网融合

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是加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性任务。“十五”期间,要从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完善电信网和积极推进计算机网建设的同时,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的建设,推进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继续扩大和巩固村村通电视,加快广播电视系统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资产重组和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促进其向宽带、高速、双向和多媒体、多服务的方向发展;要从打破垄断,规范市场行为方面入手,积极建设有序、有效的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改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电信业和广播电视业务交叉开放,真正实现政企分开、鼓励竞争,在用户接入、长途传输、无线通信、有线电视等重要领域,营造具备自我发展实力的信息服务骨干企业;要建立省级计算机网络互联中心,在物理上实现与电信、电视的“三网融合”,通过“三网合一”的网络运行系统,初步实现信息网络本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较大幅度地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三网融合”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庞大系统工程,要搞好试验和协调工作,稳步推进,要强化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能力和在信息战中的对抗能力,确保“三网合一”系统的安全运行。

4.综合经济信息网

我省信息资源网络的建设要紧密结合我省的实际,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在综合经济信息网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要建立联接国家、省、地市、县市政府和综合经济部门专用综合经济信息网;建立省级综合经济信息交换枢纽网络平台,实现综合经济信息在政府机构内和部门之间的共享;利用因特网建设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将非涉密信息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综合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在综合经济信息网络平台上,全省要统一规划,相关部门协作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共建一批省级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资源数据库,加强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监测、预测和分析,通过网络,提供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前瞻性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报告和直观的图表,辅助政府决策;同时,全面提供资源信息库目录、系统导航、索引系统和链接服务,面向社会提供广泛的服务。通过重点建设综合经济信息网,推进全省政府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步伐,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

5.信息创业园区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相对集中的地区,并能够形成一种系统、机制和环境的情况下,信息产业可以通过较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发展。在这方面,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北京的中关村等都是成功的范例。我省信息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已出现了一些相对集中的规模化信息园区街的雏形,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政策环境、投资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目前发展还十分缓慢。“十五”期间,我省应在35个重点城市选择已具雏形的信息园区(),结合城市基础建设,予以政策、投资等方面的倾斜,为建设信息市场化、规模容量大、自主技术开发含量高的信息创业园区()创造有利条件,以发挥其应有的聚合、辐射和示范效应。

6.电子商务

面对全球电子商务浪潮的冲击,我省必须高起点研究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十五”期间,我省电子商务应重点从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煤焦铁原材料电子商务系统、邮电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系统等方面入手,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具有特色的电子商务龙头项目,带动和影响其它企业向电子商务的转换,引导和促进我省电子商务的完善和发展。同时,要加快电子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协同作业体系和相关法律政策环境的建设。

7.数字山西

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对整个社会事业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今信息技术直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文化事业、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信息技术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我国对“数字地球”也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数字地球”是继“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已开始为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山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必须抓住“数字地球”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和优势,实施“数字山西”战略,科学描述、显示、虚拟山西省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科学决策和行政管理水平服务。“十五”期间,“数字山西”建设的重点是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源管网系统、城建规划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等。

8.软件产业

“十五“期间,在推进我省信息技术硬件生产领域发展的同时,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在这方面,一是要选择开发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的软件产品,如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以及进行各种管理、模拟、控制、测试的软件产品;二是开发技术先进、使用性强的软件产品,如图形处理软件产品;三是开发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战略带动性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省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软件产品,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经营、管理、技术(包括数字化建设、仿真等信息技术)的集成,重点开发,如嵌入式软件、ERPCADCIMS等软件产品。结合我省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开发用于冶炼、化工、设备制造、煤矿、焦炉的CADCIMS等软件产品。通过鼓励和支持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项目的开发,建立重点高新技术软件园区,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搞一、二个应用示范工程,加快软件开发和推广利用的步伐。

9.山西信息技术学院

为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人才瓶颈问题,“十五”期间,拟以省内外大专院校为依托,联合各信息中心、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采用股份制联合办学的方式,组建山西信息技术学院,使其成为山西信息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的研发基地。这是决定山西信息产业未来发展、山西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得以改善的战略性项目。

10.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提高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一个发展方向。“十五”期间,要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高速宽带网络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相结合的传输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建设面向学龄前儿童、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成人和职教、师资、职业培训等不同层次的网上教育平台,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和数字化卫星接收点以及90%县级远程教育培训教室,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一批网上职业培训基地。逐步实现全省中小学校校联网,开展多媒体教学,从小造就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五、主要政策和措施建议

(一)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实施信息化工程是21世纪扭转山西经济落后局面、改变陈旧经济运行机制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坚决改变目前存在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格局,筹备成立山西信息化专门领导机构,明确主要职能,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的领导。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加强政府对信息化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执法与管理两个方面,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保证和推动我省信息化建设迈入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

(二)以政策促调整,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结构调整的新支点

1. 规划重点产业或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以优惠政策鼓励上市公司或传统企业进入信息产业,从而加快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同时结合我省电子工业实际,进行信息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2.推进企业改制,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通过改制,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的进入,探索、支持共同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  

3.在每年各级政府的技改资金项目和新建项目投资中确定相应比例的信息化改造专项资金,引导、带动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的投入比重。

(三)加大信息扶贫力度,制定信息扶贫政策,促进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按照国民经济运行中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度超前的思想,要加大信息扶贫力度,将贫困地区的互联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扶贫攻坚和以工代赈计划,使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并相对超前于其它产业的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信息瓶颈问题。

(四)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低负担的环境

信息产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加之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经营风险大,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对信息产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十分必要。目前,应根据出台的有关政策精神,参照有关地区的优惠办法,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向、力度、标准等进行研究。诸如,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企业划时段、划区域给予一般纳税人资格;对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示范项目试行税收转为国家股,参与企业经营和按股分红等。支持山西信息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五)设立信息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

设立政府专项投资基金,可以较少投入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信息产业,扶持有成长性的企业和产品做大做强;设立软件业专项奖励基金,对在信息软件的研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通过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的设立,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政府只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形象,确立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推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六)制定有力度的培养与吸引人才政策

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形态,更是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因此,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造就一个适宜人才生长、发展的环境。首先,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特点,它对以人才政策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制定吸引人才政策可选择以分配体制为突破口,通过对技术入股、智力入股、创业股等政策确认,体现人才的现实价值,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科研和人才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我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计算机学科优势,采用多种方式为山西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有用人才。要在组建山西信息技术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校)的同时,在现有相关科研院所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实力更强的信息产业和产品研究开发专门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山西信息化水平,缩短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实力差距。

(七)制定风险投资政策,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进入。山西信息产业的真正启动必须从改变传统单一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入手。建立适宜信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制定政策的着眼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适宜的筹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2.建立与完善资本退出机制,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

3.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操作平台。

4.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但要防止把孵化器搞成准政府机构,应引入市场机制,使其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创立应提供必要的支持,这种支持一方面表现在政府要为当地创造良好的科技及投资环境,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风险投资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八)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信息安全要从加强管理和防范病毒、黑客破坏两个方面入手共管。既要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又要注重信息安全法规建立,完善安全认证系统,强化监管,在发展中对安全加以规范,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20018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