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专项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朱镕基总理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可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因此,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九五”以来,我区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首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通信服务能力有较大增强。预计到“九五”期末,全区通信业务总量达到50亿元,通信长途光缆干线达到1.7万公里;电话交换机250.7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8.5%;移动电话用户90万余户,移动电话普及率3.8%;上网用户近4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将达到81.3%

其次,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化建设逐步展开。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教育网、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数据业务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联通网等几大网的区域节点均已进入我区。以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内蒙古科技网、内蒙古经济信息网的规模和性能有较大提高,网上信息资源日趋丰富。全区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已达2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已开始在工农业生产、商贸服务业和科研、教育等领域推广应用。中国电子交易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开始在网上推行电子商贸工程。稀土、畜产品等特色专业网站初具规模。教育和科研网络已覆盖全区大部分高校、主要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内蒙古大学校园网与区内其他大专院校实现了互联。

第三,软件产业和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九五”期间,我区自行研究开发了内蒙古公安系统“110”报警系统、人民银行自治区分行的金融管理系统(FMIS)、呼包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全区电信系统分组交换网计费系统等应用软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年全区生产微机6万台,元器件5亿只。我区生产的石英晶体谐振器、发光二机管、薄膜电容等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全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工业增加值1.3亿元,出口创汇350万美元。

当前,我区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传输网络覆盖率、利用率急待提高。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三是企业和用户上网率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信息化的突出问题。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我区要把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跟踪发展,重点突破,加快应用、总体推进”的原则,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品开发为重点,努力推进农牧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科研、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主要奋斗目标是,建成与全国信息化总体水平相适应的、满足经济社会信息化需要的网络环境,力争使干线光缆传输网延伸至苏木乡镇,微波和卫星通信网覆盖全区;政府的信息化服务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整个社会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形成一定规模;软件和远程教育以及信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力争到2005年,全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等水平。

具体发展指标是:

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7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

电信光缆总长度40189公里。

广电光缆总长度5400公里。

电信业务总量152亿元。

电话普及率17.5%,其中城市通话率29%、农村行政村通话率75%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7%

数据网络用户达到360万人,数据多媒体用户达到210万户,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8%

电子商务总规模达到65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工程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传输网络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形成全区统一的信息网络互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1.建设和完善基础传输网与市话交换支撑网络,发展移动通讯网络。电信干线光缆传输网要实现盟市所在地节点物理上的双路由,不断增加干线传输网的容量,增大传输范围,提高传输速率,增强安全可靠性;要完善本地电话网络结构,提高交换机功能和性能,采用各种有效技术和手段,大力发展农村通信,提高普遍服务水平。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逐步扩大移动通信范围和用户数。建设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加快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全区三个SDH环网工程、“行政村通话”工程、移动综合枢纽工程等重大工程。

2.加快广播电视制作和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利用无线、有线、卫星、微波等多种技术,通过对现有设施升级改造,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重点建设和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充分发挥有线电视宽带入户的优势,开展增值业务和数字服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自治区级光缆干线和节目调度中心工程,完成12个盟市光缆接入网络升级改造工程。

3.建成全区统一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各类信息网络在本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发布、视频点播、网络数据通信等多媒体数据信息的开发,完善网络应用技术支持系统,提高网络传输质量。

4.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设多媒体数据信息制作中心和数据交换与信息发布中心,为全社会提供多功能、多层次信息服务。

5.深化电信、广电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业务的融合。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信息企业公平竞争。

(二)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培育和推动信息化,推进信息化水准上的工业化进程。

当今时代工业化、现代化与信息化已密切结合,推进信息化必须与推进工业化和改造传统产业密切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使信息作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

1.要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在能源、原材料、机械、轻纺、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或产品对工业过程的渗透和带动,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工业的产出增长,效益优化、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管理水平提高,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

2.要积极推动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应变力和竞争力。要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业自动化水平。

3.大力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的进程。各类企业要分阶段推进电子商务的进程,逐步完成e化转型(即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发布、业务联系、即而开展电子商务,并形成企业社区的过程)。首先,要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企业要从基础管理信息化起步,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良好管理思想结合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其本质是对企业的基本业务,包括企业销售、供应、生产库存、质量、成本、财务等主要事务活动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成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进而通过接入互联网,对外发布产品供求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组织生产,拓展业务范围,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全方位的变革,带动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第二,实施企业之间的供应链(SCM)合作,使业务效率和管理效率最大化。通过建设重点行业为基础的专业网站,开展重点企业与固定供需用户的网上业务联系。第三,要建立和完善以金融机构为中心、商业和其它部门密切配合的信用卡结算体系。在安全、通畅和规范的前提下,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进行购销、结算及分割。积极建设和发展具有内蒙特色的各类专业网站工程,创造出自治区网上名牌。

“十五”期间,依照经济发展重点,重点建设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和专业网站项目:如“包钢过程控制、优化与管理集成自动化项目”、“中国稀土网站”等,推动重点领域和企业集团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

(三)开展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具有内蒙古特色和优势的信息化应用体系,为信息化技术在全社会应用和普及奠定良好基础。

1.加快建设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农牧业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围绕发展高效和特色内蒙古农牧业的目标,逐步建成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一批适应不同需要的农牧业科技信息系统数据库和专家技术服务系统,为农牧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结合“种子工程”,开发和建设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数据库和专业网站,引导农民应用网络技术获取生产生活信息。近期要重点抓好“中国稀土网”、“中国畜产品网”、“羊绒网”、“农牧业信息网”等重点工程的建设。

2.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建设。要积极利用中国教育和科技网的网络平台,引进和开发适合各种层次教育需要的软件和课件,建成内蒙古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十五”期间,建设以内蒙古大学为主节点和联接12个盟市的二级远程教育网业务中心、100个旗县高中交互式卫星地面校园网、1000个乡(苏木)中学局域网、10000个牧区小学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点,简称12111工程。

3.积极建设医疗保健网络系统。各医院建成内部信息网络,实现自治区各大医院、诊疗所、医学院校、急救中心和各盟市、旗县卫生部门的互联;建立医务咨询系统、医药信息及查询系统;建立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系统。

4.积极建设边境贸易网络服务系统。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进一步发展内蒙古边境贸易的需求,建立商品贸易信息系统、投资和项目信息系统、人才和技术信息系统等若干信息资源系统和网络平台;广泛利用国际电子商务网和互联网,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扩大内蒙古边境贸易在国内外的影响。

(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规模化、正规化、专业化和商业化

1.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适应政府工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办公效率,让公众更直接、准确和迅速了解政务信息,了解政府的法律规范,“十五”期间,建设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上连接国家,下连接盟(市)、旗(县)的专用信息网络;建立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务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共享;建立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完善“金税”、“金卡”等专项工程;利用因特网建立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将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面向社会、企业、公众开放;建设国家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网,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发挥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2.加快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重点是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需求,开发建设一批包括政府信息、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状况、西部开发、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气候及水资源等对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综合性数据库。为自治区西部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监测、预测、决策依据。“十五”期间,重点建设“数字内蒙古”工程。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在有线接入、长途传输、无线通信、有线电视等重要领域,建立和培育若干信息服务骨干企业,发展专业信息服务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信息接入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信息应用服务以及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服务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和消费者信用库及服务系统。

4.建立蒙古民族人文信息系统。通过蒙文软件开发和平台建设,积极研究、开发、传播蒙古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艺术,逐步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蒙文信息产业。

(五)积极发展信息装备新产品和软件产业,争取信息产业取得较大发展

1.大力开发信息装备新产品。重点开发片式电感器、发光二极管及芯片等新型基础元器件产品;依托我区的稀土资源优势,开发磁粉材料、荧光材料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稀土信息产品。

2.加快发展软件产业。依托区内主要大学、院(所)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引进国内外软件研发或生产企业,建立12个国家级软件园区,若干个自治区级软件园区,尽快使我区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大力开发重点应用领域和关键行业的应用软件,如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民族教育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经济预景类常用方法软件、数据采集优化处理软件等,建设网络应用系统测试与开发中心。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对信息化的宣传、引导和推动作用

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覆盖、渗透和带动作用。通过广泛宣传,更新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各级政府要通过编制和实施信息化规划,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引导示范,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营造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利用好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其在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信息企业、项目、人才入区,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要实施更加优惠开放的政策,吸引各种资金,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要保护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快我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有关部门要作出强制规定,凡在我区享受各种政策优惠的企业,必须在一定期限内上网,实现在线管理。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企业,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四)利用和吸引人才,加强人才培训

要充分发掘现有区内各方面相关人才,提高他们的待遇,发挥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利用好北京及周边邻省区的现有信息化成果、相关技术、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星期日”工程,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开发或合资办企业。

(五)加强人才培养

针对我区严重缺乏信息化的专门人才,许多部门和企业还不了解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管理和进行经营的现状,要通过调整现有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尽快培养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领域的专门人才;通过加强社会培训,完善就业和在岗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和使用政府公务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的测试制度,培养造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类复合型人才。

(六)建立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针对我区信息化发展的任务和重点,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软件、新型电子信息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重点应用系统和重大工程的建设。要对体现政府、民众意志的战略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适当增加政府投入;扶持关键信息技术和新型电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和建立信息产业风险投资的成长;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家信息化标准规范。

2001823日)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