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一、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通过“七五”、“八五”、“九五”的工作,钢铁工业的信息化从起步到发展,进步很大,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钢铁工业自动化经过几十年的引进、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特点是基础自动化扎实,过程自动化普及,自动化技术运用了多道工序和流程,成为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水平,引进了一批象宝钢、天津钢管、马钢高速线材、成都无缝圆坯连铸连轧机组等自动化工程,丰富了自动化技术,个别工厂与工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消化移植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设计、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自动化工程,如武钢1700热轧计算机控制系统更新改造、太钢1549热轧、鞍钢的转炉炼钢自动控制和板坯连铸机的自动控制等。目前,高炉占总容积25%的高炉都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系统,中小型高炉有43%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自动化。

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生产了百余种冶金专用仪表,约占国外已实用仪表的50%。自行研制的焦炉加热系统、高炉信息调度系统、板坯方坯连铸自控系统等均已投产使用。数学模型方面,高炉炉况预报模型、软熔带推断模型、炉料下降仿真模型等已投入运行,并取得一定效果。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大板坯连铸漏钢神经元预报系统、宝钢原料厂堆积管理智能化系统取得一定效果。

体现钢铁工业综合管理控制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宝钢已进入实质性的开发和应用阶段,天津钢管公司建设的CIMS被列为“九五”攻关项目。

钢铁工业电力传动技术的发展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随着钢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计算机的普及,企业在销售、生产、计划、财务和办公等各种重要管理环节上,普遍使用了计算机,有些企业建成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MIS),有些企业实现了工控与管理一体化(CIMS),有些企业建立了企业主干网,接入因特网,并逐步向全资源计划管理和客户管理发展。全行业领域信息化基础扎实,运作良好。

经对81家年产50万吨钢以上大型冶金企业的调查,在“九五”期间,用于生产经营管理的计算机有38400多台套。

从企业内部网络的建设看,70%的企业运行的局域网有近500个,28%的企业的主干网已运行,44%的企业的主干网正在建设,马钢、涟钢的主干网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73%的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站宣传自己。

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来看,已建成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达4200多个,其中36%的企业正在开发建设企业的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宝钢等5家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36%的企业正在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82%的企业建成财务系统,超过一半的企业,销售管理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许多企业已在运行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设备管理、原材料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能源管理经理查询等系统。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中,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来看,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有近30多家,其中有4家企业投资在1亿元以上,占统计单位的36%。投资在100-500万元的企业占35%。

近年来,尚有两大新形势值得关注,一是电子商务开始启动。生产厂家、外贸厂家、外贸公司、信息中心或企业相互联合创办了10余家经营钢铁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钢铁行业电子商务模式。二是以钢铁为主业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主辅分离,开始跻身于信息产业,从事芯片制造、软件工程、电信工程、自动化工程。 “九五”期间,有17%企业的信息技术队伍与主体剥离,宝钢、鞍钢、武钢、重钢、通化、广钢等企业相继成立了信息技术公司或自动化公司或电子技术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提高了为钢铁主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并以其优势技术和人才,开拓其它服务领域,成为钢铁企业非钢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我国钢铁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2000年,仅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攀钢、重钢的信息产业即实现产值6 亿元以上,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81家钢铁企业中,现有高级技术人员422人,中级技术人员1800人。

然而,钢铁工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与世界先进的钢铁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部分企业的基础自动化落后,过程自动化功能较弱;大部分企业尚未建成主干网络,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许多企业的管理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企业财务的资金管理仅限于账务管理,不能实时监控资金流。另外,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技术人员流失,还有一些企业有投资无效益等问题,也制约着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二、钢铁工业“十五”信息化发展目标

冶金工业“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工业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十五”期间重点发展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技术,提高我国冶金自动化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推进冶金工业的现代化。

提高基础自动化水平,支持“现场总线”、“基于以太网的控制系统”等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的国产化研究和产业化建设,降低基础自动化装备成本。

在过程控制自动化方面,结合国内钢铁生产原料成份波动大、工艺复杂的特点,重点搞好智能技术,对已有的或引进的工艺数学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形成钢铁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推进“过程自动化工程软件开发工具”和“工程平台”等前沿高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加强过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产业化研究,结合常规模型,应用专家系统等智能控制方法提高工艺精度和过程检测诊断水平;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钢铁材料成分设计、产品性能预报(如力学性能、金相组织等)。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推进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推广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在财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供应链管理(SCM)等现代管理模式应用的成功经验;加强行业管理与引导,推动企业应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与国际交流并参与国际竞争。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结构调整、重组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创新,我国钢铁工业大步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是,钢铁工业还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对钢铁产品品种规格的需求。要把我国从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使中国出现若干个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信息化是不可或缺的。

(一)钢铁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十五”发展的基本目标

在基于PC和现场总线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在交流调速等关键自动化设备方面,在基于现场总线的新一代智能检测仪表和执行机构方面,打破国外垄断局面,生产出3到5个自己的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管控一体化、广域化的软件产品,普及管控一体化系统,使生产、管理和销售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无纸化办公和计算机监控;开发关键工业过程的模型,建立仿真系统,并使之成为产品;普及过程计算机,提高现有过程级计算机的利用率优化工艺参数,挖掘设备潜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将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控制器产品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全面改造。

1、建立高速控制系统

钢铁工业自动化的重点与任务着重放在高速控制系统的建立与突破。随着薄板坯连铸连轧及中板坯连铸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将扩大,为此,要加强第三级生产控制级以协调炼钢、连铸和热轧的生产,保证100%板坯热装以及质量管理、成品库管理等工作;随着产品厚度越来越薄,对板形控制、自由轧制以及层流冷却等特殊要求,特别是既要加强除鳞保证表现质量,又要防止温降过大影响薄规格产品的生产,必须提高计算机的控制功能;采用光纤提高通讯网的传输带宽和速度,为企业数据通讯、工业电视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合而为一创造条件;加强诊断系统故障的能力;采用国际标准总线结构、开放式操作系统和国际通用软件,提高系统的开放性。最终提高轧钢过程自动化高速控制能力和高速通讯能力。

2、钢铁工业过程控制通用硬件与软件的产业化

大力推广高炉多媒体计算机集散监控系统、转炉炼钢终点动态控制系统、电炉炼钢智能控制系统、连铸机结晶器液面和二冷段汽化冷却控制、连铸坯质量控制系统、钢铁工业炉智能燃烧控制系统、带钢热连轧控制系统、带钢冷连轧控制系统等,加速发展符合钢铁工艺过程的控制系统通用硬件和软件平台的产业化。

3、钢铁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软件包

解决过程计算机只作数据采集和监控,无优化设定软件的问题,研究开发跨专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通用性的工艺流程模型与优化设定软件产品。

4、钢铁工业过程关键执行机构与检测仪表

重点发展变频器、高精度板厚仪、板形仪、光电测宽仪、光电测径仪、连铸液面测量仪、在恶劣条件下的连续测温仪、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分析仪、炼钢炉前快速成份分析仪等。

(二)钢铁工业管理信息化“十五”发展的基本目标

重点建设钢铁企业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为目标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此带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改造;促进行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推动行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电子商务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规范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程序化、自动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因素,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实现动态管理、时实监控和预警系统。

1、对现有企业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再造,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综合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高效、方便的业务处理手段,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支持,全面提高企业捕捉机遇、规避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市场的响应速度,改善客户的满意度。

2、在管理信息化开发和应用方面,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到2002年底,90%以上的重点大中型企业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3-5年内,12家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基本建成具有现代管理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为目标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畅通;80%的国家重点企业基本建成一个规范、高效、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金的时实管理与动态监控;80%以上的企业建成办公自动化系统;300万吨以上的国家重点企业争取达到宝钢现在的管理信息化水平。

3、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通过对行业统计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政务信息的整合,挖掘出满足政府、企业、社会需要的质量高、实效性强的信息精品;提升与改造以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技术、综合数据分析技术支持的行业信息管理中心,以市场运作机制,达到信息共享,实现行业信息化。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开发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积极提倡企业内部建立数据管理中心。

4、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运作模式,已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在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钢铁行业的电子商务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展,第一阶段为网上供需挂牌、产品宣传、信息服务;第二阶段为网上电子订单;第三阶段实现网上交易。“十五”期间,积极引导企业在加快建设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管理的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站,开展电子信息发布,逐步实现电子订货,积极探索电子交易市场的建设。争取实现网上交易额占全行业销售额的5%。

5、利用企业资产重组、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大力推动钢铁行业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吸引高科技人才,集中优势技术,集生产服务于一体,立足企业,面向市场,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开展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通信、电信业务、咨询服务等工程。到2005年,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有所增加,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20亿元人民币。

6、以应用带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十五”期间,三分之二的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建成企业级宽带主干网络;95%的重点企业建立企业互联网站,实现网上的信息发布;

三、中国钢铁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作为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归口协调服务部门,是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外部条件,大力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钢铁工业信息化发展要遵循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逐步集成的原则。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调动各方力量,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最少、见效最快、质量最好。

要站在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战略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规划,保证系统建设的目标一致性和系统的整体兼容性。

 1、钢铁工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建立企业科学管理系统,在推进中,充分体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思想,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钢铁工业实现生产力和技术跨越式的发展。 

2、提高管理人员、技术队伍的素质,更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观念,做好管理层、业务层的新业务培训和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适应新业务运行的要求。正确引导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做好政策导向和技术导向。

3、选择1-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为试点,初步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抓示范工程,推广典型经验。组织成果申报。加快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4、调动全行业的积极性,发挥“钢铁工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的作用。促进钢铁工业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促进实现钢铁工业信息与自动化产品的国产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满足钢铁工业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5、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取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利用现有资源,走联合开发的路子。

注:〈中国钢铁工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是在〈冶金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钢铁企业目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冶金工业信息中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冶金自动化研究院的专家参与,共同起草编制了〈中国钢铁工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1年8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