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民经济信息化科技支撑规划

科技部

一、序言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迅猛、深刻和广泛的革命。信息技术作为高技术的龙头,在这场影响全人类的革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和回避的时代潮流。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进程。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也是解决诸多重大问题的交汇点,它对于促进和支持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体制大改革和保障国家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有自己强大的信息产业,必须有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作为基础,也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迫切需要科技的强有力支撑。离开科技的有力支撑,我国不仅将丧失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巨大的信息化市场拱手让于他人,而且势必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科技支撑的主要任务是: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核心技术,通过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先导,为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服务业提供应用示范。

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科技支撑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必须确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多渠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多层次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掌握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推动重大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我国信息化科技支撑能力,保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二、信息化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我国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

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研究开发体系,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技术攻关初见成效;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为传统产业改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方面,通过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的实施,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已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构件软件、人机交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软件、CAD/CIMS软件、GIS软件等产品,部分研究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也有不小进展,在密码算法、网络安全产品、电磁泄漏防护、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攻关方面,研制开发了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宽带通信设备,为初步形成的覆盖全国各地、连通世界许多国家的通信网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制成功了曙光系列可扩展并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应用示范工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开展了中国“数字地球”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建设了一批空间信息数据库、国家统计型社会经济数据库和科学数据库,社会信息系统建设、空间信息资源利用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等正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数字化产品(HDTV、PDA、H/PC、信息家电、数字医学产品等)研究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技术优势,开始占领个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市场;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CAD技术已在两万余家企业推广应用,工程设计单位的普及率达到80%,CIMS示范企业达到200多家,遍布十多个行业,航天、航空等行业正在全面推广CIMS技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863”计划开发的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在全国20多个省区进行示范,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热情地称之为“电脑农业”,称智能专家系统是“不走的专家”。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信息化的科技支撑投入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投入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

(1)在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的不足,造成了研究开发基础薄弱、科研信息化进程严重滞后,制约了科技发展,使科研开发缺乏后劲。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1999年印度为0.86%(2000年准备提高到1%,2005年准备提高到2%),日本、韩国、瑞典在1997年为2.83%、2.79%、3.59%,而我国目前仅有0.65%。从投入的科研经费来看,美国1999年投入2470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79%),而我国仅600亿人民币(合70多亿美元)。国家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还不如某些国外大公司的一项产品的投入(如微软公司Windows 2000的开发经费约10亿美元)。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世界上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1999年度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列倒数第11位,科技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度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25位。

(2)信息技术的市场投资机制亟待完善。风险投资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动员和集中创业资本,促进知识创新向高新技术转化,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风险投资在国外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缺乏风险资本的广泛介入与支持机制,缺乏技术开发与金融资本结合有的效途径,这是阻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因素。

2、科技信息化落后,科研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科技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排头兵。科技信息化要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尽快实现科技信息化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突破口。科技信息化的重点是建设科技信息基础设施。

科技研究开发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需求,是信息基础设施产生的最原发性的动力,科技信息基础设施也始终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先导。三十年前,美国为国防研究建立了ARPANet网,后来发展为科研网NSFnet;十年前,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为了全球物理学家协同研究,建立了万维网(WWW)。当前,美国为了保持科技领先地位,正在建设比现在快1000倍的第二代因特网,明确强调应用于科技教育领域,欧洲、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启动类似工程。

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两硬两软”。“两硬”指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高性能计算环境,“两软”指科学信息资源和信息化标准体系。总体而言,我国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

(1)我国科研和教育信息网带宽窄、资费高,发展速度还不及公用网,只是公用网的“配角”,支持科研服务已经勉为其难(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更愿意接入公用网),更谈不上“先导”或“公用网试验平台”。

(2)开展气象预报分析、石油勘探分析、DNA测序等大规模科学计算和支持因特网的大规模信息服务的高性能计算环境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计算能力”问题还未能象“网络带宽”问题那样受到普遍重视。

(3)受“重硬不重软”观念的影响,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局限于一些专业部门,专业信息积累不足,有限的信息资源也是封闭应用,共享程度相当低。在“虚拟公司”开始为大众所接受的今天,促进科技交流、提高科技水平的“虚拟研究所”、“虚拟项目组”、“虚拟专家网”等,还处于概念阶段。

(4)对信息标准和协议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IPv6协议是下一代因特网典型的技术特征,XML系列标准是第二代万维网的代称,参与这些标准和协议的制定是掌握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的切入点。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划和行动还很少,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3、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强

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信息化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得益于政府长期持续的投入而培育的创新能力,而欧洲凭借在数字电视和移动通信方面的创新,正在有些领域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国家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我国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我国的技术研究小规模、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长期处于“跟踪”状态,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我国CPU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产品几乎全部被国外垄断,计算机、通信等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信息应用、信息安全产品和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不强。

(2)我国的很多科研工作游离于国际主流之外,闭门造车的现象相当严重,“科技入关”的任务相当艰巨。信息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为先进标准的竞争,很多标准本身就是技术创新,领先于产品和技术实现。如,我国在MPEG标准方面的落后,造成了大量的VCD、DVD市场利润的流失。

(3)我国对应用创新没能给出应有的正确评价,“重研究,轻应用”的现象严重。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比技术创新的意义更为重大。网景、雅虎、亚马逊等网络经济的典型,实际上都是在应用层次上的创新。把信息技术用于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促进形成新兴服务业和开拓文化教育产业,本身就存在着广阔的创新机会。

(4)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长远创新发展的后劲。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一方面,我国的高水平人才大量流失,面临同国外企业争夺人才的局面;另一方面,人才结构严重失衡。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2000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总数”列第4位,但“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列倒数第一位,“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列倒数第二位。工程师的缺乏是我国技术创新中工程化环节薄弱环节的重要因素。

4、自主的信息技术产品竞争力弱

我国是信息技术产品的消费大国、加工制造大国,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但广阔的信息化市场,还未能起到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自主的信息产品竞争力弱。主要表现在:

(1)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有限,不具备市场和技术的主动权。

(2)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不健全,又导致产品的成熟度低、可靠性与实用性差,多数产品的二次开发量很大。

(3)科研和生产脱节,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处于分散、小规模、低水平重复状态,不能有效支持产业的良性发展。

5、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仍未得到较好地解决

信息产业是日新月异的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其产品由研发、中试到批量生产的周期很短,需要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是典型的创新产业。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市场和产业的深刻认识,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不紧密。主要表现在:

(1)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效果不好。高校、研究院所的许多研究内容与市场需求、应用的结合不紧密,没有按市场需求定位,缺乏市场竞争力。

(2)我国的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除海尔、长虹等少数企业初步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外,我国企业普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相比之下,国际大型企业一般都有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科学的研发程序、充足的财力保障、密切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强化核心技术优势,普遍重视引进再创新的策略。

6、体制问题盘根错节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现行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问题还得到根本解决,在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科技计划以及项目决策与管理中有机的协调尚待加强,低水平重复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限的投入被分散,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2)尚未形成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科研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不足使一些科研人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

(3)在有的行业还没有打破垄断,造成产品升级换代周期长,服务质量差,市场意识差,国际竞争能力弱,也在一定程阻碍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存在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消费水平和能力普遍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国民经济信息化又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动力。同时,国家一系列大政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为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发展信息技术创造了条件。

在技术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在对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主要表现在:

 1、在微电子技术方面。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相对分离,形成了投资规模相对不大、智力密集并在微电子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集成电路设计业的特点与软件产业相似,是发展我国微电子产业的重要切入点。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简称SOC)成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新趋势,为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集成电路产品创造了契机。软硬件协同设计为微电子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全新思路,国际上不久前出现的创新性的TRANSMETA,使传统的CPU芯片3/4的功能由软件完成,芯片简易紧凑,降低了能耗,可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十分适合网络计算和移动计算设备。我国虽然在芯片制造工艺上不具备优势,甚至还落后很远,但完全可能通过象TRANSMETA这样的技术实现跨越。

2、在光电子技术方面。近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具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开发队伍,初步形成了产业,在很多方面已具备了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目前,光子集成和光电子集成技术正处于研究发展初期,我国有望与世界同步发展,跻身世界前列。

3、在软件技术方面。软件开发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软件构件化设计技术既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又减少了对高层次人才的过多依赖,降低了开发成本,这是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重要机遇。开放源代码潮流和基于互联网的开发模式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开发方向演化,形成广泛的智力汇聚和高效的成果传播,这个趋势为解决我国基础软件开发集体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带来了机遇,是我国发展基础软件的突破口。

4、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信息安全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而日益突出,网络安全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新问题。可以把信息安全作为突破口,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产品、形成安全产业,达到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双重目标。

5、在网络技术方面。全光网是突破带宽瓶颈的机遇。IP/DWDM技术可以省却昂贵的设备,简化网管,把传统电路交换网的成本降低一到两个数量级,我国传输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站在新的高起点。接入网市场规模巨大,DSL、CableModem、FTTH等宽带接入技术迅速发展,我国网络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全球移动通信的发展向IS—95CDMA(第二代)和宽带CDMA(第三代)发展,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中国手机拥有率目前约为5%,市场潜力无限。

6、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网络就是计算机”,抓住分布式计算的机遇,建设高性能计算环境,可突破发达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遏制。

7、在数字化产品方面。4C在网络层次上的融合,掀起了涌动全球的数字化浪潮,展现了信息技术渗透、交叉、融合、转换、共生的发展规律,创造了大量新的机遇和市场。后PC时代打破了个人计算时代“WINTEL”的垄断格局,我国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自己的嵌入式CPU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占领正在浮现的庞大的数字化产品市场。

8、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传统产业信息化本身就是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信息化改变了以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市场为基准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产生了新的经营管理和分工合作模式:基于信息共享的分工模式,如外包业务;基于信息高效利用的流程模式,如扁平型管理和柔性化生产、零库存生产。

9、网络经济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一次彻底革命。从网景的浏览器时代到雅虎的搜索引擎和门户时代,直至亚马逊的电子商务时代,网络的功能发生了质的转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网络经济改变了生产组织、储运和销售模式,打破了财富聚集和分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和疆域的概念,网络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七洲”,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带来无时无地的创新机遇,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代表了未来社会经济的新形态。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主流,有望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10、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内容、应用和服务迅速走向前台,中文的重要性凸显,内容和服务更能发挥我国的文化优势。网络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架构,而是它的内容,是它的文化内涵,文化为网络充实内容,网络为文化传播提供载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信息产品的制造虽然是全球化的,但接近用户的服务必须是本地化的。因此,我们要抓住以内容和服务为主的网络服务中存的良好机遇,通过积极地开发政策、教育、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服务,促使文化、教育产业的形成,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只要解决束缚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中机制上的制约,把握机遇,加强投入,发挥优势,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必能得到加速发展,并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1、整体跟进,重点突破,集成跨越

整体跟进: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一、二、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重点突破: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掌握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封锁的关键技术。

集成跨越:就是通过技术的集成以及技术与其它社会资源的集成,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

2、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对国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的信息技术,要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并努力创新,逐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在工作中要克服过去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重成套设备引进、轻技术专利引进的做法。

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西方国家实行封锁的技术,以及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联盟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3、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

“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虽然没有以原创性技术创新带动市场和应用发展的科技实力,但也不能因此放弃核心关键技术,而失去市场的主动权和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重大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入手,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寻找关键技术的突破口,形成应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目标

1、“十五”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信息化科技支撑的发展目标为:实现科研信息化,提高知识和成果的共享水平;科技能够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证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顺利完成;在若干信息技术领域掌握关键技术,解决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瓶颈问题;信息化进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初步形成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结构;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培育新兴产业。具体目标包括:

建成“国家科技先导网”、高性能计算环境和“数字中国”等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

掌握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所急需的嵌入式、专用、安全的微处理器(CPU)核心技术,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设计业的发展;

掌握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所急需的基础软件等软件核心技术,建立我国自主的、安全的软件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促进提高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

研究开发高速传输网和高速有线/无线接入网,大力推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我国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研发急需的信息安全产品,初步形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满足政府、国防、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信息安全的需求,促进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安全产业的逐步形成;

积极参与信息技术重大国际标准的制定,实现“科技入关”,建立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有效保护国内市场;

促进我国通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家庭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服务业的技术、服务水平。

2、2010年远景目标展望

   到2010年,信息化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形成信息化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掌握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主动权,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等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信息基础。

四、“十五”期间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为实现目标,要创造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政策和环境,围绕突破信息化核心技术、建设科研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三个层次,实施下述重点任务和项目。

(一)突破国民经济信息化核心技术

解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技术问题,提高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技术保障,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奠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微电子、软件和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产业持续竞争的核心和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不能单纯靠购买来发展。

1、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关系到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微电子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自己强大的微电子产业,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争夺未来庞大信息产业市场的主动权,而且将危及到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

(1)集成电路设计:把握系统芯片(SOC)设计、生产技术发展的机遇,突破嵌入式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通信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信息安全所需的专用芯片。

(2)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强化对引进先进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升现有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工艺水平和代工能力,提高引进生产线中自主知识产权工艺、材料和设备的比例。

(3)微电子基础研究:针对微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展特征尺寸50纳米以下的微电子器件原理与工艺技术、新型量子计算和生物计算技术等微电子基础研究。

(4)光电子技术开发:继续开展信息光电子技术的研究,深入开展光子集成和光电子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缩小我国在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器件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2、软件技术

软件是信息化的“灵魂”,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物化,软件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智慧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软件向上渗透到国防、政府、金融、贸易等诸领域,向下则与硬件相结合,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安全起着关键作用。

(1)基础软件研究:通过共创软件的形式,开发市场急需的自主操作系统和国家安全急需的专用系统;结合开放源代码和构件化软件的发展,开发中间件等支撑软件。

(2)软件产业国际化研究: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基于“现场服务/离岸开发”的软件工程化开发体系,完善推广软件质量保证体系。

(3)共性应用软件开发与产业化:以应用和服务为龙头,开发拥有巨大市场应用前景的CAD、CIMS、GIS等共性软件产品,发展网络化、中文化的大型应用软件。

3、信息安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向政府、经济、金融、国防等重要领域的渗透,信息安全日趋重要。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信息攻击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防护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应付未来信息战的“杀手锏”技术。

(1)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研究:针对网络发展和信息安全的新形势,发展保障信息传输安全、防止篡改、信息加密、内外网信息隔离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2)信息安全综合监控与攻防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数据加密、防火墙等基础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建设包括网络隐患扫描、内容过滤、网络安全测评、安全审计技术的信息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研究信息攻击技术。

(二)建设科技信息基础设施

科技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保障,是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原型和先导,是发展新型信息应用和服务的试验环境。

1、“国家科技先导网”工程

把握因特网协议/密集波分复用(IP/DWDM)发展的机遇,以全光互联网研究和高性能网络产品为重点,研究Tbit/s比特秒的光传输技术,Tbit/s的超高速路由交换技术,以及硬件、软件、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关键技术,并引导相关企业生产宽带网络产品,发展我国网络制造业,积累宽带网的测试和运行经验。

(1)Tbit/s级波分复用光传输技术研究:在光分叉复用器和光交叉连接设备和国外差距很小,在WDM(密集波分复用)方面几乎和国外同步。重点是32 X 10Gb/s或40 X 10Gb/s的WDM系统和关键设备。

(2)Tbit/s级路由交换技术研究:重点是T级、保障业务质量(QoS)的MPLS路由交换机。

(3)实用化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开发和宽带移动通讯技术研究:重点是实用化CDMA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智能节点设备的开发以及第四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

(4)宽带IP接入技术研究:重点是开发大容量宽带无源光接入网络、宽带xDSL系统、宽带IP无线接入系统及网管系统、移动IP接入地址变换和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

2、高性能计算环境

大规模科学计算、大型信息应用和服务需要高性能的计算环境,是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上的差距,使得我国高性能计算环境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1)超级计算机研究: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研制万亿次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以及配套的系统软件,建设国家高性能计算网格。

(2)分布式网络计算研究:“网络技术计算机”,解决计算资源共享、负载平衡等关键技术,建设高性能的分布网络计算环境,支持安全可靠易用的信息服务、事务处理和科学工程计算。

(3)重点行业应用工程:以生物、气象、能源、天文、水利等行业的重大应用为背景,开展高性能计算的重点应用,在重大科研项目和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发挥显著作用。

3、“数字中国”工程

人类生活中有80%的数据和空间数据有关,“数字中国”即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是整合时空信息资源的基本框架。建设“数字中国”将有力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服务。

(1)大尺度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建立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体系,建设“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础实施”。

(2)海量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大容量信息资源的分类与管理、知识挖掘、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3)重大信息资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支持现实世界数字化的时空数据库;大型科研资源数据库;应对灾难的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备份数据库。

4、重大创新性技术标准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领域,标准已经突破传统标准的概念,成为竞争核心,标准本身就是技术创新。国家要组织力量,参与重大国际标准的制定,突破小规模低水平重复的锢疾,研究适合我国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开发符合先进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系统,并组织制定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有效保护国内市场。

(1)重大基础性国际标准:重点对口ISO/IEC JTC1(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制定的基础性标准。

(2)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关键协议标准:重点对口ITU、InternetII、IETF和WWW联盟等通信和互联网标准组织。

(3)数字化技术和系统标准:以数字电视和移动互联网为工作重点,如欧洲数字广播DVB、美国高级电视标准委员会ATSC和无线应用协议论坛WAP。

(三)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工程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开拓网络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1、传统产业改造示范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迎接挑战,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共性技术推广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是带动和推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成功之路。

(1)CAD应用工程: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开发三维CAD等CXP(CXP是CAD/CAE/CAM/CAPP /PDM的总称)软件,形成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开发的产品虚拟设计系统及其模型库以及我国自主版权具有竞争能力的CXP软件产品,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虚拟设计、网络化协同设计。通过CAD的深化应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2)CIMS示范工程:在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动现代集成制造技术(CIMS)的应用,使企业生产实现敏捷化和柔性化,企业经营实现集约化,并建立健全推广体系。

(3)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以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以示范区的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在重点示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推广网络以及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预报与防治、估产信息资源系统等,促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2、发展新兴服务业

发展网络经济,形成国民经济增长新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信息化是发展网络经济的前提,电子商务是联系网络经济中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主干线,对促进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1)金融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权威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便捷的支付系统和可靠的信誉保证体系,提高社会对网络经济的信任,改变我国以现金为主要支付手段的传统交易方式,促进信用制度的建立。

(2)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支持对外贸易的电子商务,实现国际接轨,扩大出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加快传统产业采用电子商务的步伐。

(3)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工程: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高效、安全、清洁、优质的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开发和建立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先进的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先进的客货运输和公交管理系统、智能公路和汽车辅助安全保障系统。

(4)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以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大型数据库为支撑,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应用软件服务(ASP)、电子贸易服务和企业信息化平台为主要开发内容,通过基于互连网的虚拟服务方式,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促进提高中小企业竞争能力。

3、开拓网络文化产业

(1)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普遍信息服务,发展远程教育和科研,促进中华文化对内、对外的传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业。

(2)网络教育示范工程:现代网络教育(特别是宽带网络环境下的网上大学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国策的一个重要手段。网络教育可以极大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严重短缺、高等学校入学率低的矛盾,有助于建立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多层次、大面积培养人才。

五、主要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对信息化科技支撑的投入

1、国家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专项规划中应加强对信息化科技支撑的投入。

2、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应信息基础建设投入中,按一定比例设立技术创新基金。

3、加紧制定并落实促进信息技术大发展的特殊的税收、投融资、政府采购等政策。

(二)大力培育信息化人才

1、建立信息化技术培训体系,大规模、多层次培养信息化人才(特别是系统集成人才、电子商务开发人才与应用人才、信息化法制与管理人才),造就新一代信息化知识工人,形成与我国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梯队。

2、形成人才的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敬业环境和宽松的和谐氛围,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智,并建设凝聚信息技术人才的研究开发基地,增加科研经费中的人员成本预算,稳定国内高科技人才,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

(三)鼓励产学研结合的研究联盟

鼓励产、学、研紧密联合的研究联盟,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联盟来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企业的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力度

大力宣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联盟等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及时修改完善有关保护政策;制定合理的知识和科技成果参与企业股份的规定和立法,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五)重视信息化标准规范工作

1、加强对产品的标准规范的研究,建立有利于全球化战略的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可达到非贸易壁垒作用的标准规范。

2、借鉴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发展初期的经验,集中有限的人力和财力,以参与重大国际标准的制定为切入点,迅速缩小技术差距,加快“科技入关”步伐。

(六)完善信息化科技支撑项目的管理机制

1、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建立灵活的项目进入、退出机制。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问题以及市场的新需求,及时立项给予支持。反之,应及时调整或尽早停止研究。

建立新的国家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的管理中更多地引入中介机构的力量;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更多地实行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项目评估应由社会第三方独立进行。

(2000年6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