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部门“十五”期间和到2010年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

国家测绘局

测绘是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基础地理信息的成果、产品主要包括国家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的成果资料、国家基本比例尺系列地形图、航空航天影像图以及各种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和大地数据库、重力数据库及其数字化产品等。测绘部门作为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生产、分发服务的职能部门,其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提供数字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一是建立和完善化测绘产业技术体系;二是按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进行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  工处理、存贮、管理和分发服务等。

一、测绘部门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世界各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都将基础地理信息作为重要的基础住处资源予以高度重视。近几年,各国在推进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加快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提出全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计划。1998年,发达国家又提出了“数字地球”战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正如江总书记指出,“数字地球”是继“信息高速公路”和“知识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国际科技发展动向。我国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都对“数字地球”这一战略做出了积极的反映,如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已经提出建设“数字城市”方面的规划设想。因此,数字化的地理信息不仅是各级政府及经济建设部门规划、管理、决策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地理空间支撑条件,而且是实现“数字地球”、“数字中国”以及“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对测绘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构建“数字中国”的基础框架已经成为测绘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九五”期间,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测绘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初步形成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相适应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九五”期间,测绘部门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通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加快了对传统测绘业的数字化改造。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JX-4、VirtuoZo、GEOSTAR等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中起关键作用的软硬件,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数字化测绘生产和科技攻关的专门人才,建立了十几个国家级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基础地理信息从采集、加工处理、维护更新到分发服务的较为完整的工艺流程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测绘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据初步统计,测绘系统内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生产已占全部测绘生产的90%以上。随着测绘高新技术的发展,测绘产品结构也由原来单一的模拟产品向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等各种数字化产品方向发展,测绘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测绘的作用领域不断扩大。

(二)加快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建设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由国家级和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连接构成,是“数字中国”的基础框架。其中,不同比例尺库主要包括1:100万、1:25万数据库的建设,开展了1:5万数据库的建设。同时,为满足防洪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急需,开展了七大江河流域重点防范区以及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地区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规模生产。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工程。这些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在空间数据支撑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保障

国民经济信息化需要大量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地理空间支撑。测绘部门为了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促进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使用管理规定》等法规,并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对传统服务方式进行改造。建立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站,实现了国家密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信息的网上发布和1:400万等公开基础地理信息的网上浏览和下载。与此同时,向13个综合及专业部门和14个有关省及时提供了最新的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成果,加快了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和省级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并与外交、公安边防等部门共同开展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但是,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实际要求相比,测绘部门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字化测绘生产能力尚很薄弱,数字化测绘产品还不够丰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快速获取基础地理信息原始数据的手段,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必须在政策上、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尽快扭转这一状况。

三、指导方针与建设原则

根据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结合测绘部门信息化建设在“九五”期间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十五”期间,测绘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加强测绘信息化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水平,带动相关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树立创新意识,加大数字化测绘高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力度,提高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种类。

3、突出测绘住处化建设在测绘业中的优先发展地位,推动我国测绘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测绘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四、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到2002年,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加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建设;到2005年,初步建成“数字中国”基础框架;到201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中国”基础框架,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人民生活信息化提供及时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五”期间,要建立起符合国家信息化要求的新一代大地坐标系统,加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原始数据的获取能力和网络化服务能力。具体任务是:

1、完善我国的大地测量基准和大地水准

完善我国大地测量基准和大地水面的任务是重建我国的重力基准,建立我国新的三维地心大地坐标系并提高我国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到2003年,完成对我国现有的三个GPS网(约2200个点)的联合处理,初步形成我国新的三维地心大地坐标系;对原有的经典天文大地网和其他等级平面控制网进行改造,形成“数字中国”三维定位基础;建立起包括19个基准点和120个左右基本点的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到2005年,在精化我国局部重力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GPS水准数据、DEM数据和全球重力场资料,精化我国局部大地水准面,使我国厘米级大地水准面占全国面积的1/10。到2010年,完成我国第三期一等水准复测,全面更新我国的高程基准。

2、全面开展全国1:5万数据库的建设

全国1:5万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字栅格村图数据库(DRG)、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DEM)、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DOM)、核心要素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DLG)、地名数据库、土地覆盖数据库等。2002年,完成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基于卫星数据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和地名数据建设,并开发研制数字化产品系列;到2005年,完成重点地区核心要素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基于航空影像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和土地覆盖数据库的建设。到2008年,全面完成1:5万数据库建设。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全国1:5万数据库的建设要采取边建设、边更新、边应用的政策。

3、推进1:1万及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和数据库建设

1:1万及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1:1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地名数据库,以及1:2000、1:1000、1:500比例尺城市地区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等。“十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加快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其中,发达地区全面完成本地区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任务,并实现网络化运行;一般地区在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同时,完成经济建设重点地区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济建设重点地区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并积极开展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的建设;落后地区则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适时启动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同时,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积极开展1:2000、1:1000、1:500比例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4、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原始数据获取能力

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原始数据获取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测绘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十五”期间,要加强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计划的实施,加大国外高分辩率航天遥感地面接收和处理系统建设,提高航天遥感专题数据的处理和规模化生产能力,采取将发射我国自主的商空间分辨率测绘卫星列入国家计划并尽快付诸实施,最终建立起航空、航天与地面设施相配套的立体式基础地理信息航空航天遥感获取系统。

5、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

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保持其现势性,是基础测绘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重要保证。“十五”期间,在积极运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已有的模拟地图进行更新的同时,要抓紧完善数据库维护更新的工艺流程,采用最新航天、航空遥感资料,以及通过与有关部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原始数据的获取效率,重点完成对1:100、1:25万数据库的全面更新,并建立起国家基础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正常的维护更新机制。

6、加强基础地理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和开发应用

“十五”期间,要加强基础地理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建设,并强化基础地理信息的深度开发力度。初步完成国家和地方两级测绘部门局域网的建设,并通过国家公用数据通信网相互连结,建成跨地域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测绘业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的网络交互查询系统,鼓励和支持各种地理信息网上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实现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网上分发服务。同时,结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需要,有计划地推出权威性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列产品,鼓励和引导地图出版机构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和多媒体地图的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展测绘应用工程,加强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陆地边界信息系统等工程建设,确保西部大开发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提供全方位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测绘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要加快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周期与经费投入、计划管理、生产能力等条件相匹配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二是加快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形成与有关部门协同开展应用的服务模式;三是要加快测绘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使测绘生产组织方式、队伍结构尽快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四是要建立测绘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测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五是要实施有利于完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技术装备政策,加大数字化测绘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

(2000年6月23日)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