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信息化是当今全球社会发展经济科技的总体趋势,关系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安全,是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做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这是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的现状

1.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状况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总体而言逐年好转。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一些领域和部分地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较多,特别是重大、特大事故呈上升的趋势。一是交通运输、民爆器材加工存储、高危化工品储运及公众聚集场所的事故多发,伤亡人数大幅上升,经济损失严重;二是采矿领域重特大事故、恶性事故时有发生,伤亡惨重,给社会稳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三是县、乡地区,个体、私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居多。2000年,我国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83万起,平均每天2200多起,每分钟就有1.5起事故发生,全年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1.7万余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600亿元。

煤矿仍然是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多年来,煤炭行业认真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按照“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煤矿安全状况逐步好转。但是煤矿事故多、伤亡重、损失大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扭转。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煤矿每年死亡人数一直徘徊在近万人左右,约占全国矿山企业死亡人数的80%以上,占全国工业企业死亡人数的60%。近年来,煤矿死亡事故损失每年约15亿元左右。

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看,一是一些地区和单位对安全生产不重视,追求短期效益,减少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投入,放松安全生产管理;二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顺;三是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薄弱,安全技术手段落后。在微观层面上,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事故信息采集不畅,没有较为完整有效的信息网络体系。监督管理不力,是安全生产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如不迅速扭转,势必使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国家政权形象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一直非常重视,先后组织制定了多项法律和规定。1999年“11.24”烟台特大海难事故,2000年 “3.11”江西特大烟花爆竹爆炸事故,2000年贵州水城木冲沟矿“9.27”瓦斯爆炸事故及2001年3月、4月陕西铜川、韩城矿务局瓦斯爆炸事故、华阴县隧道事故等发生后,江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安全生产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批示,要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监察,逐步建立能够有效防范事故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2.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针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有效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1999年底,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正式成立,并在20个主要产煤省(区)建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设立了68个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形成全国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

2001年2月2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其“一个机构,两个牌子”,行使双重职能。这次机构改革,保留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其行政执法职能,强调现有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不变。

2001年3月17日成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中央和国务院26个部门为安委会成员单位,吴邦国副总理兼任安委会主任。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设立办公室,作为安委会的工作机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张宝明任安委会副主任兼安委会办公室主任。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1年4月21日签署第302号国务院令,颁布《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强化了国家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度,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现状

新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和领导,正在形成覆盖全国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但是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薄弱、信息不畅、指挥不灵的问题,却因此而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规范化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还没有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报送、事故监控、事故处理的数字化业务工作和指标体系还没有规范运作;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还处在规划和论证阶段;安全生产信息机构和人员有待理顺关系,加强力量;信息化装备数量不足、性能不强的状况急待迅速改变。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地点设在原国家煤炭工业局内,信息化建设在原国家煤炭工业局的网络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基础上刚刚开始起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楼机关网络已基本建成投入运行,并建立和开通了两个政府网站。开通了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查询等应用和因特网服务,并与国家有关部门联网。各类统计基本已经用统一编制的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汇总。

20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都设置了负责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的职能处(中心)。山东、山西、四川、河南等几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计算机局域网络。

由于机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机构)的信息职能部门的建设和工作正处在起步的初期阶段,以单机应用为主,设备及应用水平比较落后,还远远满足不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要求。

68个地区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新配台式计算机280台套,便携式电脑204台,平均每个办事处7台,信息化装备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目前,安全生产事故快报主要靠电话、传真收集数据;统计月报主要靠邮寄软盘、传真或邮寄报表,一些条件好的地区或部门则利用电话拨号上网后,用远程文件传输的方式把月报数据上报给有关部门。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生产信息化的现状与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差距较大。在安全生产信息化带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现代化,推进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等方面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2)全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生产信息规模及涵盖范围、安全生产信息人才及信息化装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技术手段等仍然十分落后,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

(3)规范化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信息化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工作流程急待建立。

(4)安全生产信息报送、事故监控、事故救护和处理手段落后,反应迟钝,远不能满足形势的要求。

(5)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安全救护、检测检验等技术支撑体系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独自为战,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安全生产信息体系中来。

二、推动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成立不久就发布了《关于2000年全国伤亡事故情况通报及做好2001年安全生产信息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安全生产信息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决策和正确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安全、畅通运行”。并要求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结合全国安全生产信息工作的需要,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全国安全生产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实施方案,并本着软件开发和人员培训先行、设备适时到位的原则,分步实施,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

为了适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确保安全生产监督、监察业务的准确、实时、快速操作,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必须依靠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目前,国外的矿山安全监察机构的业务基本上都在内部信息网上运作。美国矿山安全健康管理局共有2000多名安全监察人员,主要通过信息网络对全国2000多个煤矿的安全监察执法进行管理,通过跨地区分支机构和地区办事处采集第一时间的事故隐患,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对灾害事故救护也大量采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数据库、视频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救护效率。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是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是技术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建设是履行安全监督监察职责、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垂直管理的需要;是准确、快速开展安全监察业务的需要;是抢险救灾调度指挥的需要。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监察任务异常艰巨。面对事故造成的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防止事故发生,仅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一些专家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建立安全生产信息体系,使全社会都关心、参与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并通过安全生产信息网络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这对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和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要求。推进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对我国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重大意义。

三、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目标

1.在“十五”计划期间要基本形成涵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职能范围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

(1)基本形成各级安全生产信息人员组织体系;

(2)基本建成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主干网和部分省级网;

(3)基本形成服务于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的应用体系;

(4)形成安全生产信息化培训、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安全救护电子装备等技术保障体系框架;

(5)形成各级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导管理体系。

2.制定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的有关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编制有关安全生产电子装备的技术标准。

3.规范各级政府部门、有关企业安全生产信息作业流程,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体系调整。

4.在省级以上政府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国有重点企业基本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管理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自动化。

(二)指导原则

1.安全生产信息化是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强化灾害事故预防、加强安全生产监控的战略举措;是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各级政府、有关企业、有关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导体系和责任制体系。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是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安全生产信息体系的核心和主要信息来源。

3.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分步实施,急用先建,充分利用和依靠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满足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机构履行职责和各项工作内容的实际需求。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强调有限目标的建设原则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方法。

4.突出建设重点。强调安全生产监控和事故信息的快速、准确、及时传输和处理,提高对重大灾害的预防、应变、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5.遵循人员培训先行、软件开发先行、设备适时到位,重在应用、开发信息资源的原则。

6.统一标准和规范。确保指标体系、信息标准、业务流程、系统设备配置、系统软件、通信技术等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7.采用先进实用的成熟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系统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正常运行,确保信息处理的适时性、保密性和安全性。

8.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设施的前提下,调动多方面积极性,采用国家、地方、使用单位和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法。

四、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加快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十五”期间应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1)系统体系结构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三级四层体系结构:国家局级、省局级、地市(地区办事处)级以及企业信息采集层。各安全生产培训单位、检测检验单位、救护单位、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单位、职业病防治单位等技术支持保障单位类同企业作为体系结构中的第四层(见图一)

(2)系统功能

①业务综合数据处理功能。

能快速、可靠、安全地实现各类安全生产监督信息(数字、语言、图形、图像)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

②综合信息的远程网络传输及信息加密;

③满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业务处理功能;

④事故报警、事故处理指挥功能;

⑤视频会议和事故现场实时视频功能;

⑥WEb信息发布、公众网上服务功能;

⑦远程安全教育、培训功能。

⑶应用系统的结构

①安全生产信息报送系统

●事故报警、接警处理指挥系统

●安全生产快报系统

●安全生产事故统计系统

②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检查监督系统

●危险源监控系统

●事故隐患整改系统

●安全生产咨询服务系统

●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

③事故救护系统

●抢险救灾系统

●事故报警救灾中心

●专家会商视频系统

●事故处理系统

(4)计算机网络系统

①依附于中国公用通讯资源或搭接在已建成的部委远程网上的传输系统,通过网络接点设备,构建多网联接的宽带网际网。

②网络由中心接点、省节点和地市(地)接点三层节点构成。企业和技术支持保障单位按技术规范的接口方式、协议、界面要求、数据结构标准与主干网联接。

③具有数据、话音、视频图像三网融合功能。

(5)各级政府网站系统

实现政府形象、公众服务、信息引导等功能。

(6)信息安全和保密系统

采用内网外网物理隔离、身份认证、传输控制、信息加密、防病毒、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地址过滤等技术建立安全和保密系统,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2.推进政务信息化进程

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1]25号文件精神,在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各级政府部门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及决策效能,通过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把服务于政务信息化的三网一库(办公业务网、办公资源网、公众服务网及办公政务信息共享库)的建设同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统一和协调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服务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3.大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数字化,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特别是涉危生产过程和涉害生产环境的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网络化的可靠有效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势在必行。

4.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工作

要编制国家有关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条例,提出具体的执行办法和意见;发布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保证信息网络安全的规定、措施;颁布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制度和指标体系,形成具有国家安全生产特色的、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环境。

为使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和安全保密都纳入依法管理轨道,使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顺利进行,确保电子数据、电子公文的法律效力,信息立法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电子公文与书面公文的等效性法规

●电子数据与书面数据的等效性法规

●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条例

●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存储管理办法

●信息安全规定

●人员培训办法

●经费保障办法

5.加强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的研发,对重点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安全救护、检测检验等电子装备要有新的突破。

6.利用数字化、网络技术加强和扩大全国安全生产教育范围,加强安全培训的力度,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强化社会监督机制。

五、近期要抓好的几项工作任务

1.2001年内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重点企业都要成立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办事机构。领导小组要研究信息化工作,布置阶段性任务,抓好规划,提供组织保障。

2.2002年第一季度前各省级机构要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规划和年度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导意见书。

3.2001年—2003年,重点抓好“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实施的建设原则,各单位要作好技术、人员以及配套资金的准备,全力配合“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做好高危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危险源基本情况数据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库、安全监察整改库、安全事故处理库等建库的准备工作。

4.全力抓好安全生产事故快报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统计系统的建设,用一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两个系统的整体数字化和网络化。

5.2002年前在省局、地区办事处等实现无纸化公文传输,办文、发文等公文处理网络化,主要办公业务数字化、网络化。

6.新一代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天然气、煤气输送管路监控系统,高危化学品及其它易燃易爆品的监测监控系统换代产品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02年内组织一批试范工程。

7.新一代的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液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化检测仪器、仪表的引进、研发和生产取得长足进展。在2002年内完成试点工作。

8.单体式无源长距离救灾应急电话、人体探测、高可用应急移通讯系统等数字化安全救护装备的推广使用在几个事故多发省取得成效。

9.到2002年底,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机构业务人员完成安全生产信息技能初级培训,国家重点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培训完成百分之六十。

10. 2002年进行网上职工安全生产岗位培训的试点。

六、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实施方案

1.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顺利建设,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各项目标,必须加强系统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对项目实施的管理。各单位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拟成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领导。信息化办公室协调立项和项目计划、项目设计、业务组织管理、项目实施管理、安全信息立法、信息化培训管理、指标体系和运行协调等。

各省级单位应配制负责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和专职(兼职)通讯、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等业务人员。

2.技术管理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采用系统工程的技术组织路线。在总体规划完成后,对每一项信息工程采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系统概要设计等工程设计程序。对跨年度的工程要根据实施计划,编制年度系统建设技术指导意见书。为加强工程的技术管理,领导小组下设技术专家组。

专家组的职责:负责对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及技术方案的论证和实施计划的审核;负责组织对已完成工程项目进行技术鉴定和验收。

3.培训管理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有效运转,围绕电子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大力开展全面的技术培训,造就一批精通各项业务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

采取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培训方法,使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计算机、通讯应用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熟悉和掌握岗位所必备的专门技术和知识。

组织力量编写适合本系统应用的各类培训教材,编写考试题库,制定培训计划。利用已有的培训基地,分层次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单科等级考试,发放证书。

4.项目的计划管理

信息化工程项目应有严格的工程计划。其中包括实施进度计划、资金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竣工验收计划、运行计划及维护计划。在计划中要明确主要的控制指标。

七、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信息意识

各级领导都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意识,认清当前的形势。只有通过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机构、各企业应把信息电子化的建设工作放在优先地位,建立信息应用的责任目标。

2.做好规划,落实措施

各单位都要依据本规划、根据本单位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十五”电子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3.资金来源

发挥中央、地方、企业三方的积极性,采取多方融资,多渠道融资的方法解决资金来源。

4.稳定队伍,抓好技术培训

信息化建设领导是核心,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立足自身力量,加强在职培训,请进来派出去,采用多层次、多渠道方法培养出一支服务于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人员队伍。

(2001年10月)

 

(图一)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图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