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

文化部

一、序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或“国家进入信息社会”计划。人们已将信息化从技术和产业的层面提升到建构未来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在我国,信息化已列为“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国家信息化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的巨大发展契机。

文化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和民族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存在的客观反映,是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数字化生存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必要措施。

在当前的互联网空间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有绝对优势。如果我们在新形势下不加快文化发展,就势必会面临失去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的危机。加快我国文化信息化的步伐,是对我国各族人民持久地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占领网络空间,捍卫民族文化,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重要手段。利用互联网传播准确、权威和丰富的中文信息,使中国文化取得应有的份额,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文化部信息化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加强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文化发展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日益扩大的需要,加速我国“十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把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作为“十五”信息化规划的主体工程,使文化事业真正成为信息社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信息化将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奠定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文化信息化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把文化的快车驶入覆盖全球、连通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新的战略选择。据统计,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信息,法语和中文约占10%,其它众多语种加起来大概不到8%。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美国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通过互联网向全球100多个国家销售美国书籍。克林顿政府在1999年度预算中拨出巨款,扶持美国所有的文化资源上网工程。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进入互联网的信息量与我们五千年悠久文化、十二亿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由于其文化的特殊性,对英语文化的发展趋向极为警惕。法国外交部启动了名为France的特别互联网服务系统,专门用于向全世界宣传法国文化。法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已经制定了规模庞大的文化上网计划,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名胜古迹、考古发现、电影节、电影资料以及艺术院校等。其中的卢浮宫上网工程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每八名到卢浮宫参观的人当中,就有一人是事先通过互联网了解卢浮宫的。在亚洲,日本早在1993年就建成了世界民俗文化博物信息中心,专门负责向全世界发送日本文化信息, 在1994年开始建设ASAHINET。日本文部省制定了多媒体信息化实施计划,着手建立多媒体文化信息网络。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也在文化部成立了对外文化信息中心,开通了对外文化网站,设有土语、英语、德语和俄语等四种语言的版本,有15000页的信息容量,在扩大土耳其的对外影响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因特网的用户已突破一千万,但信息流的进出口逆差达到四倍以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上信息流进出口逆差对社会潜在和深远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2000年1月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在我国上网人群中,18-35岁的年青人占85.8%,其中学生占21%。他们年纪轻,思想灵活,对未知社会充满好奇,同时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强势文化的影响。这是全球文化信息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当然,挑战也是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振兴中华文化的难得机遇。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八纵八横的光纤主干网络,通信网络的规模在全世界居于第二位。客观上,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把文化工作全面推向信息时代的环境和条件。

1998年,为跟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进文化工作信息化进程,文化部成立了以李源潮副部长任组长,各司局领导参与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管理文化部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工作。1999年,文化部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对外文化宣传站点,今年又配合“2000年相约中国全球中国知识竞赛”活动建立了MeetChina网站。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华文化信息网”和已经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标志着当前文化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中华文化信息网是文化部主管的行业性政府网站,面向国内外用户,免费提供大众化的文化艺术知识信息,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世界宣传、宏扬中华灿烂文化。中华文化信息网的信息涵盖了文化艺术的各主要领域,在文化信息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从1999年4月份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发展迅速,截止到2000年6月底,已开发了23000多个网页,信息总量近2G,累计访问量超过250万人次以上,平均每月超过20万人次,2000年6月访问量为1245000,在政府网站中居于前列。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规划宏大的系统工程。此项工程建设已列为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之一,正在组织制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即将进入有规划、有组织、科学有序的实际操作阶段。目前,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并从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部分特色文献全文数据库向着以面向读者提供数字化内容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方向迈进,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文物系统的信息化工作也有了较大进展。主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计算机管理系统都已建立,有的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具有较高的应用水平。一批发展较快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已经上网。网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文物图片。敦煌博物院在美国梅隆基金会的帮助下正在实验将石窟影像信息搬到网上。目前拟研究开发的四个项目有:1、全国馆藏文物数据库系统;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数据库系统;3、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档案数据库系统;4、中国文物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系统。这四个项目不仅用于文物行政管理决策的服务和为科学研究服务,同时也将有选择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在文化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家计委已于1998年立项进行“全国文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这个项目旨在逐步建立起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国文化管理体系,改革传统工作模式,促进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目前已经完成的项目有:文化部机关信息化建设,部分演出单位的联网售票系统和艺术信息数据库等。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文化部部机关大楼信息化建设,实现同各部委、各省市文化厅的互连以及接入互联网,建立统一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相应的行政业务管理信息子系统的开发及集成。

文化信息化现存的主要问题有:

1、对文化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文化系统自身对文化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文化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整体规划中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机构调整后,文化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被撤消;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行业内有些从业人员甚至对网络的发展持抵制态度。

2、缺乏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以“文化”命名的网站一拥而上,重复建设,良莠不齐。一些网站格调低下,出现黄色、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甚至反动信息,造成极坏影响。

3、经费和人才不足。文化部门多数属社会公益事业,自身产出难以支撑文化信息化所需的巨大投入。信息人才缺乏,既懂科技又懂文化的人才尤为缺乏。

4、现有成果多数为早期开发,未能考虑网络环境,数字化程度较低,且宣传推广不够。不少已经开发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在社会上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宣传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成果未能以网络的形式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5、未广泛采用国际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信息化的要求是统一和共享,没有标准和规范的支持,共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同时也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走许多的弯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已经成为文化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6、对外交流和宣传不够。没有注意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引导和译介国外的优秀文化站点。国内许多已经数字化了的资源,由于没有充分地向外推广和采用信息化环境中行之有效的交互式、多语种的推广方法,未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7、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知识产权没有完全得到适度保护,版权纠纷时有发生,保密系统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文化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信息化的重要指示,坚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积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都有显著的增大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力争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为扩大对外宣传服务。”

文化信息化要有全面考虑、长远考虑和超前考虑,要立足对“信息功能”和“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和主动态度。对我国未来社会的文化信息活动,要掌握主动权,面对国际上的“文化信息大潮”,要抢先占领阵地和份额,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信息化要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中心,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认识到新技术形势下,文化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趋势,站在构造未来社会的高度制定文化信息化规划,采取法律和技术等措施杜绝不良文化利用新技术广泛传播。

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特点,即网络无界,语言有界,采用多语种(英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以及西班牙语等主要语种)多文字统一编码,提供多种操作平台,突破传统传播局限,向全世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发展战略

结合“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及实际需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积极、稳步地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

通过因特网对全世界服务,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以及向全世界人民宣传我们的国家、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管理网络化,也有利于管理的透明、规范和科学,并在打击非法经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这种门槛低、易于使用的新技术,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占领网上文化空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化,在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发挥作用。

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注意各类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信息的普遍服务和高度共享原则;加强国内外的双向交流,充分吸收一切人类的先进文化;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避免造成新的不平衡;采取相应的法律和技术措施,加强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加强本行业内相应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的新人才引进措施和政策。

将文化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文化信息化建设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2010年远景目标展望

到2010年,全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和历史文物,都制成数字化产品,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对外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文物保护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网络辐射,将更多的文化资源传播到全国各地,一定比例的区县满足一定的信息资源应用标准;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建构虚拟文化社区,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主干作用;中文的文化信息资源在整个互联网上占到一定的比例,对整个互联网产生重要的影响,争取扭转文化领域内信息进出口逆差的局面;世界主要文化遗产、文物、艺术品的信息资源有中文的版本,大众可以更为便捷地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文化事业管理全面实现信息化,形成高效、公开、灵活的信息化办公体系;文化领域内的信息化人才充足,并已经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体制;信息社会下的信息文化成为文化事业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有相当数量的优秀网络作品出现。

总体思路是:以信息共享为主要出发点,促进文艺繁荣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管理体制;努力研究开发文化信息资源,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地将社会文化生活提升到信息时代。

(二)“十五”发展目标

文化信息化“十五”发展目标是逐步实现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信息化体系。开发、建设好以政府网、公益网、商业网和文化信息网站、演出信息与交易网站、文物网站、对外文化宣传网站、虚拟社会网站、音像网站等“三网六站”的网络体系。

1、文化资源数字化

继续抓紧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和中华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完成大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善本古籍、文献资源、手稿字画、音乐戏曲、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艺术科研成果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

2、 文化管理网络化

在静态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同时,以全国的文化生产、文艺演出、各类文化市场为对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化动态管理。形成网络化实时动态交互的文化管理环境,统一规划现有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艺术科研、文化生产、文化市场联为一体,实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3、文化事业信息化

将信息社会中文化事业从文化部的范围辐射到国民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着眼于文化事业与全社会的互动,通过县乡一级网上文化社区的建立,将文化事业辐射到全社会。推动文化事业与各行业网站的互动和共享。

(三)主要发展任务

1、推进文化部政府网站的建设。以扩大中华文化网占有量、加大中华民族在互联网中的利益比重为目的,定位于建设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府网站,丰富中华文化信息量,增加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中的比重,运用网络技术移植政府职能,形成高效网上政府,逐步实现电子政府的延伸职能。  

2、加快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在关键技术的研发、规模型数字资源库的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构筑在因特网环境下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建成中华文明史资源库、中国科学技术资源库、中国教育资源库、中国医药学资源库、知识宝库(科普教育)、农业资源库、名人资源库、中国艺术资源库、中国旅游资源库、中国经济信息资源库等中文数字资源库群,总容量不低于20TB。地市级以上图书馆80%联网,县级图书馆入网率达到30%以上。加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图书馆资源的联机采编及馆际互借。建成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中心和文化、教育、科技三个分中心及七个地区中心,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向全国和全球提供服务。

3、完善中华文化信息网。配合这一网络的建设,加大对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科研成果、民族节日、民间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曲艺、杂技等,快捷、准确反映、传播各项重大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加强对外宣传。

4、进一步丰富网上文物资源,建立全国馆藏文物数据库,基本完成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数据库,80%的省级博物馆着手建立馆藏文物数据库。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数据、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档案数据库、中国文物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研究。建立国家文物考古信息库。

5、配合国家文化艺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图书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艺术品市场、社会流散文物市场、文化旅游市场和艺术培训市场等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文化管理网络化。

6、搞好社区文化活动网建设。在中华文化信息网址下设立社区文化活动网站。通过网络,开办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学习书画、交谊舞、健身知识和棋类活动等提供服务。举办少年儿童艺术类培训班和各种文化知识的竞赛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广场文化活动:演出、影视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吸引社区各阶层人群通过网络参与文化活动获取社区文化活动信息,力争使这些社区成为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文化界和人民大众交流的桥梁。

7、实施对外文化宣传交流网站建设。以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爱好和平及法制建设为宗旨,面向世界宣传我国的国际形象。以国内文化要闻、友好文化活动快讯、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和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同时注重介绍我国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教育、医学等方面内容。网站建设按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0年底前):完成首期上网中、英文语种内容;第二阶段(2002年底前):在试运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建立主要由91个派驻使馆文化处组供稿的分页,增加各省市的地方分页并使网站上信息语种增加到7种;第三阶段(2004年底前):完成主页和每个国家及国内各省分页的社会力量赞助,即文化交流网为宣传国内知名品牌提供便利,并进入稳定运行,将网站建设成为具有政府导向、数据准确、最具权威的高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信息中介和宣传中国的窗口。

8、对信息化条件下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题研究,并根据文化信息化过程的需要,健全和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完善各类保密措施。

9、加强艺术院校中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在近期,应注意对文化行业内部人员的培训和对外界专业人才的引进。

五、主要政策措施

根据“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充分认识政府在制定规划,制定规范,建设主导系统,组织重点工程等方面的责任,围绕文化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提出促进文化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健全机构,完善法制。

尽快组建由部领导挂帅、有关司局领导参加的文化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以规划、规范和协调全国的文化信息化工作;借鉴国外与文化信息化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制度和标准,使文化信息化工作在法制轨道上有序发展;加强对网络文化传播有关的知识产权研究,对网上信息做到适度保护,合理使用,推动文化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二) 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

鉴于文化事业的公益性特点,在建设中,国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文化信息化建设享有国家科教政策的优惠,对文化信息化项目比照国家对高新技术项目给予优惠。在重大项目启动阶段,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广开投融资渠道,建立国家文化信息化发展基金,引导、吸引外资、企业资金、民间资本以及各种形式的捐赠、赞助、合作,用于文化信息化建设。建立适度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模式,鼓励、扶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文化信息企业。

(三)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推动成果的普及和应用。

文化信息化需要大量既懂文化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和钻研信息技术。鉴于目前信息技术类人才紧缺的情况,可考虑在人才管理、使用制度上采取专兼职并行的方法,利用合理的奖励和分配机制,吸引文化信息化人才。要积极推动现有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工作,让社会各阶层用户在实践和应用中理解文化信息化的重要性。

(四)加大文化信息化对外交流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协同建立优秀文化的网上空间。

在文化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意弘扬民族文化,又要注意加强国际合作。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协同开发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要积极参与有关的国际组织,参与世界文化信息化规则的制定,掌握文化信息化的主导权。要有选择地介绍和翻译国外优秀文化站点的资料和信息资源,介绍外国文化信息化的发展和经验,为我国的文化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2000年7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