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

国家文物局

一、序言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重视科学、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在“三个代表”重要论述中指出,要“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繁荣先进文化”。以保护、利用和管理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进行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以下简称“文博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行业管理网络化,利用互联网搜集和传播准确、权威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是增强文博事业综合实力,实施“十五”文博发展规划的重要保证,是文博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博信息化建设在国家信息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是在数字化发展空间中突出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措施。为此,国家文物局制定文博信息化建设规划,并纳入“十五”文博规划和国家信息化规划。

二、发展现状和问题

从世界范围网络技术发展过程来看,优先把本国的传统文化、博物馆、自然景观、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开发上网,已经成为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在网络世界得以生存发展,也纷纷建立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网站。

“九五”以来,我国文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1、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前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技部立项的“中国珍贵文物数据库”基础性研究课题进展顺利。《中国博物馆藏品信息暂行规范》和《中国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暂行规范》的制订已经基本完成。

2、建立了各类文博网站。国家文物局开通“中国文物”政府网站,发布文博信息、介绍文博知识、宣传文博法规。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文物报社等近百家文博单位先后建立了公益性专业网站或网页,介绍文物古迹、馆藏珍品、学术研究、文博新闻、展览预告等。

3、馆藏文物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文博单位已自筹资金完成局域网建设并投入运用。其中故宫博物院开发的管理系统和文物数字影像数据库在全国文物博系统居领先地位。

4、中外合作进行了馆藏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探索。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和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展的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研究进展顺利。

5、按照财政部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管理的要求,国家文物局已经着手进行文物保护项目库的建设和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文物资料普查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上述工作为文博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国文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文博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和文博事业的整体规划中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文博系统内对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现象。

2、文博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已经进行的文物信息化标准研究,满足不了实际工作和文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国际文博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了解甚少。

3、人才匮乏,缺乏引进人才的政策保障。信息网络人员属于高新技术人员,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文博系统更难以吸引优秀信息技术管理和开发人员。现有人员多属“半路出家”,也存在技术落伍和人才流失的危险。

4、在已有的近百家上网文博单位中,绝大多数是挂靠在文化、旅游和商业网站上。政府文博网站等公益网建设不足。

5、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亟待制订和完善。目前对涉及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关注不够。

因此,加快文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的文博信息资料体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国家基础性工作。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贯彻“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共建;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和“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国家信息化工作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握文物工作内在规律和特点,加快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推动文博事业在信息网络时代迈上新台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战略

“十五”期间,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大力推进文博行政与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并引进市场运作模式,加快文博信息化进程。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加强文博信息标准化研究,在加强文物、博物馆基础工作的同时,初步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大文博信息对外交流,力争使我国文博信息化工作达到先进水平。

()主要任务

1、制定、完善并颁布实施以博物馆藏品信息规范和文物保护单位信息规范为主的文博行业信息化规范,为实现全系统联网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2、建设国家文物局宏观管理所需的“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资料库”,主要包括:文物、博物馆政策法规、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大遗址、考古发掘点、博物馆及文物库房、馆藏珍贵文物及重要出土文物、文博宣传、陈列展览、社会收藏与文物流通、流失海外文物、文物案件、文物科技保护、安防工程、对外交流、人员机构、专家与人才、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等。

3、根据国家公共支出改革的要求,建设“文物资料普查及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系统”,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设及维修、考古发掘管理、重点博物馆及文物库房维修、一级风险文物单位安防工程、社会文物征集、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出土文物科技保护等各种专题数据库。

4、建成横向由“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网”、“国家文物局机关网”和“中国文博网站”三位一体和纵向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文博单位”四级节点组成的网络体系。

5、建成以国家文物局机关为中心的全国文博行政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国家文物局对直属单位和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公文流转、项目审批管理等业务办公自动化。

6、根据文博事业发展建设计划安排的要求,建设“全国文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整治项目库”,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博物馆、国家文物技术保护与修复中心(分中心)建设、大遗址保护园区建设、文物抢救性保护保卫设施建设等。

7、根据我国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建设“全国文物案件和丢失文物的登记系统”等专题数据库,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情况,为严厉打击和有效防范文物犯罪活动、追索流失文物提供信息服务。

8、开通“中国文博”网站。使“中国文博”网站成为面向国内外的交流窗口。

9、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为启动“中国数字博物馆” 建设,开展有关前期工作,使之成为我国文博事业在信息网络时代和数字虚拟世界的形象代表。

10、与国务院办公厅、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公安部、科技部、建设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全面联网,加强信息交流。

五、主要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博信息化工作在文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博信息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纳入领导责任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文博信息化建设。国家文物局组建由局领导任组长的文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文博行政管理部门要有相关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二) 健全机构,统一协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担国家文物局委托的文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

(三)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信息科研成果的普及与应用。完成全国文博系统工作人员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引进信息网络人才。充分利用文博系统已有的信息网络科研成果,加快信息化建设。

(四)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有关法规。抓紧研究和出台文博信息管理相关法规,保障文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对文博信息资料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推动文博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五) 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 坚持以公益性投入为主导, 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为文博信息化建设出资出力,促进文博信息化建设。

(六) 加强文博信息化建设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收集和介绍国外文博信息化的有关资料,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博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派出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学习文博信息网络先进技术,努力提高中国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2001年10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