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工程(金质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根据国务院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决定,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信息化工程“十五”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提出本方案。

一、质检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现有实行垂直管理的35个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实行业务领导的36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含5个计划单列市);地市局700多个,有办事处或县级局2600多个,还有近3000个事业机构。

(一)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化建设情况

从1991年起,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加国家信息中心统一组织的“日元贷款”项目,使用日元贷款,建设局机关网络平台,实现了与直属单位、省级技术监督局点对点单机通讯。这一物理网络平台为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它不是一个网络,远远不能满足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对信息的需求。而且采购的是九十年代初的产品,容量不足,带宽不够,没有备份,没有系统和安全管理。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只有极少数建设了局域网,多数单位还处于微机单机应用状态,微机数量档次差异很大,利用微机开展业务管理的很少。

(二)原国家检验检疫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原国家检验检疫局初步建设了“一网三系统”,即检验检疫广域网、业务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包括:

1.利用海关国家口岸专网初步建立了检验检疫广域网主干网,实现了国家局和35个直属局的连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主要业务(如电子转单)的要求。

2.建立了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管理系统(一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全国近500多个机构得到了应用,对于规范检验检疫业务、准确合理地计收费、明确部门分工、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把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三电”(电子转单、产地证电子签证和电子报检)工程的应用,方便了企业,严密了管理,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初步建立了国家局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国家局机关推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发文、内部请示报告、收文、档案、公告、领导日程安排、出国审批等办公业务的电子化管理。

4.建立了中国检验检疫信息网。提供检验检疫动态、法律法规、公告、疫情通报、WTO/TBT和SPS、国际食品法典等信息。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直属局和分支局间的支干网尚未建成;在系统安全、数据备份和网络与系统管理方面的建设十分薄弱。急需进行二期工程的建设,同时需要进行电子通关等系统的建设,以便更好地方便企业,严格把关。急需在系统内研制(在现有基础上)和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配备相应的平台。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严把国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整顿市场秩序等重要任务,要求有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把关。现有状况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注重实效”。信息化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发挥总局和地方局两个积极性,按照规划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2.与计算机应用开发相适应,科学地规范各项质检业务和管理工作。

3.结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业务需求与行业特点,面向系统、面向社会,对重点工程统一管理,协调一致,及时发挥阶段性成果效益。

4.系统软件配置重视开放性及网络性能,硬件投资坚持既要相对超前,又要充分发挥已投资设备的效益以及互相兼容的原则,注重技术创新。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设联接各检验检疫和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大网络,实现质检工作信息化;强化对各级质检机构的监督,提高质检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完善为企业服务的手段,加快通关、审核速度,推动企业发展‘规范各项执法工作,加快与国际惯例相适应,全面提高质检工作水平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三、建设项目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工程由七个项目组成。

(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网络系统和平台建设

1.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域网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域网为四级结构,第一级:国家质检总局,第二级:直属检验检疫局(35个)、省级技术监督局(36个)和直属事业单位(在京,约15个)。由于有34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和省级技术监督局在同一城市,所以第二级京外可按37个主节点,34个分节点考虑,京内按15个节点考虑。第三级:分支检验检疫局(279个)和地市级技术监督局(372个),第四级:检验检疫办事处(271个)和县级技术监督局(2391个)。

网络建设的步骤为:

第一步:联接国家质检总局和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36个省级技术监督局,采用ATM(异步传输模式)组网模式,建立满足数据、语音和电视会议等多业务需求的高速主干网。京内直属事业单位可采用微波、DDN专线等组网方式。第一步网络的建设由总局统一组织实施,在2002年上半年完成。

第二步:联接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分支检验检疫局(或直属局所辖办事处)以及省级技术监督局与地市级技术监督局。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电信发展的实际水平,由直属检验检疫局和省级技术监督局共同组织建设。在组网方式上可以采用DDN、帧中继、ISDN等模式。各地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地利用资源,不搞重复建设,不搞一刀切,建设方案要进行论证,报总局批准后方可实施。由于检验检疫采用垂直管理体制,技术监督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检验检疫部分的建设资金由总局统一规划,技术监督部分的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筹。原则上,公共的,主干的部分由总局统一向国家财政申请,配套的部分由地方自筹。在2004年之前基本完成。

第三步:联接分支检验检疫局和检验检疫办事处以及地市级技术监督局和县级技术监督局。由于办事处的业务量相对较小,县级技术监督局联网的目的主要是数据采集,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拨号、ISDN等联接方式。在2005年前基本完成。

2.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二期工程和技术监督机构局域网

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已经在35个直属局、279个分支局和200多个办事处得到了应用,随着业务数据的逐渐累积和新增业务逐步投入使用(如电子转单等),各局均需增配双机热备系统;对于业务量较大的直属局和分支局,需要进行系统升级;对于业务量较大、独立运行的办事处需要配备满足业务增长需要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一期工程中没有统一配备,所以现行的各局自行配备的平台难以满足要求)。

省级技术监督局目前没有相应的计算机平台,需要统一配备。以满足业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服务的需要。除了36个省级技术监督局外,首期局域网和计算机平台的建设包括广州、杭州、福州、南京、武汉、沈阳、哈尔滨、济南、西安和成都10个副省级技术监督局,以及60个业务量比较大的中心城市技术监督局。

以上工作在2001-2002年完成。在2005年之前,其他的地市级技术监督局逐步建立局域网,县级技术监督局配备计算机设备。

3.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加强质检网络系统的整体安全建设,改变目前网络安全薄弱的状况。建立从总局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省级技术监督局的多层次网络安全体系,包括防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及防黑客系统以及相应的安全认证系统。

本系统在2002-2003年完成。

4.系统管理平台

建立从总局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省级技术监督局分级管理的系统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的网络管理、软件分发、数据备份和信息传输功能,提升系统管理水平,降低维护成本。

本系统2002-2003年完成。

5、IP电话和电视会议系统

通过质量监督检验检疫ATM多业务主干网,建立电视会议系统(总局和第二级主节点共38个节点)和IP电话网,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水平。

本系统2002-2003年完成。

6.电子通关业务平台

为了建立互相合作、协同把关的“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实现检验检疫与海关执法数据的共享和电子交换,根据未来通关业务的要求和我们利用海关国家口岸专网的联网现状,建立电子通关的数据交换平台。

本系统2001-2002年完成。

7.总局机关新办公楼网络系统

(1)机房建设和布线

新办公楼计算机房建设(包括不间断电源、空调、防电磁干扰、消防安全等设施)及全楼布线系统。

(2)新办公楼局域网系统

建立新办公大楼计算机局域网系统,配备小型机、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平台、数据库等。

(3) 内外网隔离系统

按照国家保密局规定,建立独立的网络系统,彻底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

(4)计算机培训中心

配备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上述4部分2001-2002年完成。

(5)远程备份系统

建立远程备份及数据存储中心。

本系统2002-2004年完成。

8.“三电”工程平台(二期)

实现“三电”工程电子业务平台双机热备、平台升级,建立电子业务系统镜象站(华东、华南2个点),解决负载均衡和安全互备。

本系统2001-2003年完成。

(二)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二期工程)

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的一期工程仅仅实现了以检务流程管理为主线,以出入境货物管理为重点,涉及报检、计收费、检验检疫、签证通关、统计汇总几项业务功能的计算机管理。

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扩充

(1)二期工程在检务流程管理的主线上,突破以货物的检验检疫为重点这一限制,将重点转移到对集装箱、运输工具的检验检疫管理、财务结算和督察以及有效监管上来。实现集装箱、运输工具的检验检疫管理,并将其贯穿到报检、计费、检验检疫、统计这一主线之中,实现各种业务的有机组合。

(2)二期工程应扩大检验检疫业务类型计算机管理的覆盖面,应逐步包括旅检、飞机与船舶的电讯检疫、出入境特殊物品的备案、卫生除害(例如除鼠/免予除鼠等)等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查询系统。

(3)注重与检验检疫其他业务系统的连接,对于设限管理,应逐步通过对相关的检验检疫动态数据库群的查询等手段,由提示性监管过渡到控制性监管。

(4)实现对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动植物进行核销管理。

(5)增加对企业服务的功能,利用语音查询、触摸屏及因特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向报检企业提供报检须知查询,检验检疫有关的法规标准查询,检验检疫公告查询等静态信息服务内容,以及检验检疫流程查询和报检单的处理状态查询等动态信息服务内容。

(6)根据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的实施运行情况,对其功能进行改进、完善与优化。

2.电子通关系统

(1)电子通关系统是国家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检验检疫通关单的电子底帐和网络化的电子传输手段,实现检验检疫通关单的传递和管理。电子通关系统的实现,将大大地提高检验检疫的通关速度,有利于严格把关、有效监管。

(2)电子通关系统的实现有赖于和海关的协调。

(3)电子通关系统包括电子通关业务模式的确定、检验检疫电子通关执法平台的建设、电子通关软件开发和数据收发管理等。

3.“三电”工程(二期)

(1)在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完善“电子报检”、“电子转单”和“电子签证”系统。

(2)在国家局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基于因特网,实现由报检单位到检验检疫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3)在检验检疫内部,逐步由基于邮件“存储转发”机制的数据传输向基于数据库访问机制转移。

4.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1)检验检疫主要业务统计数据的采集寓于检验检疫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中,保证原始数据来源可靠、唯一和准确。

(2)在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充实检验检疫基本统计的内容。

(3)伴随着检验检疫环节业务管理系统的建立,逐步建立按出入境货物种类(如丝类商品、石油产品等)、检验检疫方式等口径进行的专项统计系统以及相应的统计分析系统。

(4)建立国家局机关专用统计汇总和分析系统,制定统计业务数据电子传输管理制度。

(5)逐步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理论和方法,建立检验检疫决策支持系统。

(6)建立相应的面向消息。

5.实验室管理系统

(1)建立以实验室设备、人员、样品以及检验监测标准和规范等资源要素为对象的管理系统。

(2)逐步实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数据与综合业务系统中的检验检疫管理子系统共享,减少重复录入。

(3)提供检测结果查询系统。

6.卫生检疫与监督管理系统

(1)建立旅检、船舶和飞机电讯检疫、出入境特殊物品备案和卫生除害(如除鼠)等管理系统,并将其和检验检疫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工程)(狭义)相结合或相关联。

(2)建立疫情监测管理和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疫情动态监测管理、前往国对预防接种的要求管理与咨询、出入境人员传染病体检监测分析和统计、出入境人员检测出HIV感染者管理分析、艾滋病筛选实验室管理、AIDS确认实验室管理等功能。

(3)建立卫生监督管理与咨询服务系统,实现全国口岸病媒生物本底资料库及动态监测管理、国境口岸服务行业和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卫生证书签发管理、口岸地区从事食品和饮用水人员传染病监测管理等功能。

(4)建立食品监督检验系统,实现进出口食品、化妆品标签电子审批管理、转基因食品信息资料库、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危险等级分类管理和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国外技术壁垒信息跟踪等功能。

7.报检企业和报检员管理系统

(1)为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向跟踪、电子转单和电子通关业务,必须加强对报检单位的管理。

(2)通过建立全国共享和统一维护的报检单位数据库,实现对报检单位的有效监管。

(3)开发报检单位注册登记、分类与定级、违规记录管理、年审与监察和维护更新等管理系统。

(4)对报检员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建立报检员数据库。进行动态记录和年度审核。

8.许可证管理系统

(1)建立许可证管理系统,实现对进出口商品、入境动植物、出口水产品、动物产品等实施安全质量许可制度和许可注册制度的对象进行管理。

(2)对《实施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目录》的进口商品实施安全质量许可管理。对重要出口商品,如机械、电子、轻工、机电、玩具、医疗器械、煤炭等76类商品实施出口产品质量许可管理。对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及设备实施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管理。对出口水产品、动物、植物产品进行许可管理。

(3)许可证管理包括申请单位的申报、检验检疫机构审批处理、审批结果电子底帐建立(建立许可证数据库)和发证以及在必要的条件下进行公告等主要流程环节。

(4)许可证审批结果电子底帐(许可证数据库)和HS编码进行对应,纳入到综合业务系统(二期工程)中去,从而实现由对报检单位和出入境货物的提示性监管过渡到控制性监管。

9.财务结算与督察管理系统

(1)口岸与内地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治偷漏检,有必要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合理的财务结算制度来保证合理的口岸和内地的关系,使其能够联合把关。

(2)财务结算系统旨在通过一系列内部规则,合理地分评估定口岸和内地的工作量和收益量。借助于对入境货物的跟踪,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检验检疫力量来加强对外贸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偷漏检。通过财务结算系统,无论收费环节设在哪里,都能够保证口岸和内地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3)通过财务结算系统,可以准确地反映实际收费情况,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

10.检验检疫数据库群

报检单位代码数据库、许可证获证企业与产品数据库、卫生注册企业数据库、监测机构数据库、投资财产鉴定数据库、HS编码数据库、报检参数数据库、报检员数据库、疫情数据库、检验检疫项目数据库、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要求数据库、国外检验检疫证书数据库、检验检疫方法数据库、国际条约、议定书数据库、出口动物场数据库、出口证书数据库、进出口检验检疫预警系统、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疫情截获数据库、国家局派出检验检疫人员数据库、国外经我局认可的人工授精中心、胚胎移殖中心数据库和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原始记录数据库等。

本系统2001-2004年完成。

(三)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系统

加大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是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建设如下应用系统:

1.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全国生产许可证管理;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信息统计;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等。

2.质量监督系统:包括国家监督抽查信息;地方监督检查信息;打假治劣信息;重大质量案件情况统计;质量申诉处理情况统计等。

3.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与质量检验系统:包括锅炉压力容器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设备安全状况检验情况;制造企业与设计单位信息;锅炉压力容器设备状况等。

4、计量系统:包括计量基标准及标准物质管理;计量器具新产品及进口计量器具管理;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督;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管理;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和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管理等。

5.纤维检验系统:包括纤维检验统计、棉花检验和流通信息;“出疆棉”公证检验等。

6.建立质量技术监督大型数据库群:包括计量信息数据库、全国产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全国纤维产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全国压力容器及特种设备数据库、质量技术监督法规数据库、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数据库。主要数据库有:

{计量信息}

计量检定规程数据库:包括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93个;计量检定规程2155个;国家计量技术规范235个。

计量基准、标准数据库:包括已建国家计量基准88项、140种;建立在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3894项;全国已授权建立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385项的相关信息。

计量授权信息数据库:包括全国已授权建立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699个;国家已授权建立的计量器具定型鉴定技术机构55个;已授权承担计量器具新产品样机试验技术机构60个,授权项目1483项;全国已授权4202个技术机构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开展7535个项目的计量检定信息。

计量器具新产品数据库:包括全国取得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批准证书的计量器具新产品累计1600余种;取得计量器具新产品样机试验合格证书的计量器具新产品累计21000余种的相关信息。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信息库:采集全国取得“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近2万家和12000余家的相关信息。

{质量信息}

生产许可证数据库:通过网络在全系统内采集和发布5万多家企业,132类发证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信息;

产品质量数据库:选择部分重点产品,采集相关数据,建设产品数据库。

重大工程设备数据库:对试点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中的工程设备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地方监督检查数据库:主要采集各省监督检查信息。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验与质量监督信息}

 锅炉压力容器设备数据库:目前,我国的锅炉设备50万台,固定式压力容器100多万台,移动式压力容器(罐车)近2万辆,气瓶约7千只。对这些设备的信息建库,有效的提高监管水平。

制造企业与设计单位数据库:我国的锅炉制造企业700余个,安装单位4600余个,压力容器制造企业2500余个,压力容器设计单位1300余个,还有气瓶充装单位1万个。对该类单位的管理是整个安检工作的重要环节。

安全状况检验情况数据库:存储、记录各类设备的安全检验情况。

{纤维检验信息}

棉花检验和流通数据库:采集在棉花收购、加工、调拨、贮备过程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检验数据的分析、汇总,为社会提供商品和质量信息。

[综合信息]

质量技术监督法规数据库:收集标准、计量、质量相关法规、规章信息。

质量技术监督机构数据库:采集标准、计量、质量各类技术机构相关信息。

在2001-2004年逐步完成。

(四)认证认可管理系统

合格评定包括:认证机构管理;人员注册管理;质量认证和产品认证管理;实验室认可管理等。

建立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和产品认证机构数据库:收集经国家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和产品认证机构的信息。

建立质量体系企业数据库:收集已经通过GB/T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信息。

建立产品认证数据库:收集已经获得质量认证的产品信息。

 建立通过评审的实验室数据库:收集已经被批准认可的实验室信息。

在2001-2004年逐步完成。

(五)标准化管理系统

标准化包括:标准制、修订管理信息;采标产品和农业标准化信息;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管理等。

{标准化信息}

国家标准数据库:收集我国制定和发布的国家标准的题录信息或内容摘要。总数19000条以上。

行业标准数据库:收集我国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订、发布的标准的题录信息。约40000条以上。

地方标准数据库:收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制订、发布的地方标准题录信息。约8000条以上。

企业标准数据库:收集目前各地企业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的题录信息,约有300000条左右。

 国家标准制订、修订信息数据库:收集和提供国家标准制、修订机构有关制、修订新标准进度的信息,使用户能确切知道该标准处于哪个阶段,以便产品开发、设计中考虑。

国家标准文本数据库:主要收集各国家标准的电子文本,供各级技术监督部门网上快速调阅查询。

标准出版物数据库:主要收集各种主要标准化期刊、文摘等的目录及重点标准图书(如国家局重点标准指定宣贯教材等)的目录、摘要等。

采标企业数据库:本库主要收集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及主要产品。

国际标准数据库:本库主要收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订、发布的标准信息。约15000条。

工业发达国家标准数据库:本库主要收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制订、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这些国家专业学、协会制订、发布的标准题录信息。总数约160000条。

国外技术法规数据库:本库主要收集美国联邦法规中有关技术法规信息、日本技术法规和欧共体法规等的题录信息。总数约20000余条。

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包括全国领取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机构的相关信息。

全国商品条码信息数据库:包括商品条码管理信息;商品信息条码监督检验信息及条码国际交流信息。

在2001-2004年逐步完成。

(六)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建立和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总局与直属检验检疫局、省级技术监督局、直属事业单位(共包括87个节点)乃至分支检验检疫局和地市级技术监督局的办公业务信息上传下达(约600多个点);直属检验检疫局和省级技术监督局实现公文处理(收文、发文、内部请示报告、档案和公告等)功能和文件传输功能,直属事业单位、分支检验检疫局和地市级技术监督局实现文件传输功能。

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的配备、安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开发、试点和推广应用工作。

本系统2001-2003年完成。

(七)政府信息服务系统

在原有中国检验检疫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政府信息网站的基础上,建立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提供政府公告、法律法规、标准化、动态、疫情通告、政府职责、办事程序等信息服务;建立标准、认证认可企业和产品、名牌产品等数据库,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建立网上办事系统,实现进出口食品化妆品标签、出入境动植物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新产品、纤维检验、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安全许可证等审批业务的网上申报、内部流程(申请受理、审核、拟制证、发证、统计等环节)管理等系统,提高办证质量和工作效率。建立全国防伪打假系统和质量评估满意度调查系统,并在网上受理消费者的质量投诉、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举报,公布淘汰产品目录,动员全民参与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及时沟通政府与广大消费者的联系。充实和完善WTO(SPS/TBT)咨询网站,继续向国内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本系统2001-2004年前逐步完成。

四、进度计划

按照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逐年展开。主要工作在2001年到2004年完成,2005年进行项目验收,所有系统进入完善、维护阶段。进度计划见下表。

进度计划表

项  目  名  称

主 要 工 作 任 务

2001年度

2002年度

2003年度

2004年度

1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网络系统和平台建设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域网

确定方案,招标,主干网建设开始

主干网建设完成

分支局和地市局联网

采集点联网

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二期工程和技术监督机构局域网

确定方案,招标

检验检疫平台二期和省级技监局局域网

地市、县级技监局局域网

地市、县级技监局局域网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确定方案,招标

总局和部分直属局、省级局安全系统建设试点

直属局、省级局安全系统建设实施

 

系统管理平台

确定方案,招标

试点

全面实施

 

IP电话和电视会议系统

 

确定方案,招标,试点

实施

 

电子通关业务平台

确定方案

试点、实施

 

 

总局机关新办公楼网络系统建设

 

 

 

 

机房建设和布线

确定方案、实施

 

 

 

新办公楼网络系统

确定方案、实施

 

 

 

内外网隔离系统

 

确定方案、实施

 

 

远程备份系统

 

确定方案

实施

 

“三电”工程平台(二期)

确定方案,招标

分步实施

实施完成

 

2

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二期工程)

调研、确定方案

分步开发、试点、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

 

3

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系统

调研、确定方案

分步开发、试点、推广应用

分步开发、试点、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

4

认证认可管理系统

调研、确定方案

分步开发、试点、推广应用

分步开发、试点、推广应用

 

5

标准化管理系统

调研、确定方案

分步开发、试点、推广应用

分步开发、试点、推广应用

 

6

办公自动化系统

调研、确定方案

开发、试点、在直属局和省级局推广应用

分支局、地市局和县级局逐步推广应用

 

7

政府信息服务系统

确定方案、建立政府网站

逐步进行网上办事系统试点、专业网站内容大幅度追加

网上办事系统逐步推广,信息追加

 

 

五、经费预算和投资进度计划

由于检验检疫采用垂直管理体制,检验检疫部分的建设资金由总局统一规划,质量技术监督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技术监督部分的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筹。原则上,公共的、统一的部分由总局统一向国家财政申请,配套的部分(不在上述预算内)由地方自筹。

经费预算和投资进度计划表

项  目  名  称

投资进度(万元)

总投资

万元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网络系统

 =SUM(c4:c15) 5800

 =SUM(d4:d15) 30500

 =SUM(e4:e15) 21500

 =SUM(f4:f15) 8000

 

 =SUM(h4:h15) 65800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域网

 

5000

2000

1000

 

 =SUM(left) 8000

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二期工程和技术监督机构局域网

 

12000

8000

4000

 

 =SUM(left) 24000

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1000

2500

2500

 

 

 =SUM(left) 6000

系统管理平台

 

1000

4000

 

 

 =SUM(left) 5000

IP电话和电视会议系统

 

4000

1000

 

 

 =SUM(left) 5000

电子通关业务平台

 

2000

1000

 

 

 =SUM(left) 3000

总局机关新办公楼网络系统

 

 

 

 

 

 

机房建设和布线

1000

 

 

 

 

 =SUM(left) 1000

新办公楼网络系统

3000

 

 

 

 

 =SUM(left) 3000

内外网隔离系统

 

3000

 

 

 

 =SUM(left) 3000

远程备份系统

 

 

 

3000

 

 =SUM(left) 3000

“三电”工程(二期)

800

1000

3000

 

 

 =SUM(left) 4800

2

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二期工程)

500

1000

800

500

 

 =SUM(left) 2800

3

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系统

1000

4000

1500

1000

500

 =SUM(left) 8000

4

认证认可管理系统

100

1200

1000

450

350

 =SUM(left) 3100

5

标准化管理系统

100

1350

850

450

350

 =SUM(left) 3100

6

办公自动化系统

3000

2500

500

200

 

 =SUM(left) 6200

7

政府信息服务系统

200

600

500

500

500

 =SUM(left) 2300

8

通信线路租金和通讯费

 

3000

3000

3000

3000

 =SUM(left) 12000

(2001年7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