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

交通部

一、序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公路、水路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十五”期间,要着力解决交通发展的质量、效率、安全及服务等根本性问题,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必须全面推进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要把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输方式、运输技术、运输组织管理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是《公路、水路交通“十五”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旨在确定“十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选择重点建设领域,提出实施规划的建议和措施等。

二、我国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九五”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推进交通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1997年交通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九五”期间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根据部党组批准的《公路、水运交通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五”期间交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初步建立覆盖交通运输领域的计算机互联网络系统及重点业务应用系统。

1997年下半年开始启动了以中国交通运输信息网络(CTInet)建设为主体的“金交”工程的建设。CTInet是连接行业内各级交通政府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大型企业集团和主要港口、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并覆盖全国交通系统的信息网络。在该信息网络建设中,由部投资5300万元,建设的项目主要有三项:

1、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卫星专用数据交换枢纽站及网管中心。目前,网管中心和卫星专用数据交换枢纽站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实现了行业各单位电子邮件方式的信息交换。

2、部机关局域网。主要是部机关局域网的扩容建设工作。目前尚未启动。

3、交通运输EDI信息网。目前, 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上海、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广州等口岸已建成了EDI服务系统,在5个海监局也建立了EDI中心和节点,在生产中发挥着作用。港航EDI的用户覆盖单位有:船舶代理、集装箱码头、监管部门、集装箱内陆货站、理货、海关、商检、卫检、动植检等,形成了沿海港口EDI用户群。这一工程的完成将推动我国集装箱运输管理和运作方式的现代化。 

“九五”期间,成功解决了计算机2000年问题。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经验缺乏、人力不足和资金短缺等困难,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相互配合,使公路、水路行业安全渡过了各关键时间段,并受到了国家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办公室的表扬。

(二)发展现状的评价

1、部机关应用现状

目前,部机关信息系统已具有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在网络系统中,部机关大楼采用了结构化布线系统,设有信息点1426个;采用快速以太交换技术组成了部机关局域网;广域网遵循“公专结合”的方针采用多种组网方式(利用交通专用长途卫星通信网组网、公用电话交换网组网、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组网、公用数字数据网组网),基本满足不同条件下的广域组网要求。经多年的建设,各司局已拥有一批应用项目软件。为加大对社会的公众服务,建立了交通部政府网站。这些工作为部机关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业应用现状

(1)各省市(自治区)交通厅局不同程度地建设了机关局域网,有些单位已开通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各类管理应用系统,并相继建立了对外服务网站,基本实现了政府职能和有关信息网上发布。

(2)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正在实施。

(3)大中型港口和大型航运企业(集团)为提高运营控制和内部事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围绕运营管理、调度指挥、运输过程控制和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等业务需要,在企业局域网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网络化生产调度、生产作业监控、集装箱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用户服务,有的已达到国际同行现有技术水平,有效地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有些企业已开始为进入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做了充分准备。

(4)在勘察、设计、施工、航行安全及搜救打捞等方面已普遍采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等级公路设计集成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部分沿海地区的区域性水运客票系统得到应用。

(6)区域性运政管理计算机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路面养护管理与评价系统(CPMS)、桥梁养护与评价系统(CBMS)已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公路GIS系统、公路规费征稽系统等也得到了很好应用。

(7)区域性高速公路自动或半自动收费系统应用广泛;快速货运系统工业性试验项目正在山东省实施;部重点科研项目《公路货运交易信息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沈阳和石家庄等13个公路主枢纽城市得到了应用,目前拥有注册会员近16,000人,日平均货源信息和运力信息总量在3,000条以上;公路客运售票计算机系统应用推广势头良好。

(8)以《中国交通》为代表的一批交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网站基本建成,服务效果显著。

(9)标准、规范、法规和制度建设都有不同程度进展。配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制定完成了有关信息技术标准和代码;完成了《我国智能运输系统ITS发展战略》。

(三)主要问题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相比较,尚有一定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及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特别是引导运输企业发展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不够。

2、 信息化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协调不够,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机构尚不健全,难于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3、复合型管理和建设人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缺乏,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信息知识培训和技能教育普及程度不够。

4、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的利用。未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化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建设缓慢。

5、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三、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建设方针

(一)“十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导致全球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并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国信息化的水平,代表着该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存发展实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更大程度地依赖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由先导产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也改变了政府的职责和运作方式。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在全球迅速传播,物流业给货物运输带来了新的方式。

在国内,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我国政府已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通过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

“十五”期间,交通信息化要为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的保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实现运输领域的全面创新,争取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  

(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的特点、需求分析

公路、水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资源量十分庞大,“九五”期间,根据生产活动和产生的信息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估算,交通信息资源总量是:25,000GB。依据“九五”期间的算法,初步估算“十五”期间交通信息资源总量为:78,520GB。这些信息资源呈现出鲜明的广泛性、社会性、动态性和地理空间性等特点。交通信息资源主要归类为:交通基础设施信息、运输生产信息、交通安全环保信息、宏观调控信息、行政管理及政务党务信息、市场及社会服务信息等。

1、交通运输要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转变,必须实现电子化改革和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运输的数量、质量、便捷和广域性的要求,对此,传统的运输方式已不能适应。同时,交通运输业也面临入世后尽快适应现代物流的强劲冲击,加速运输结构调整的严峻形势。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运输产业,适应国际大环境,保护国家利益刻不容缓。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交通信息资源,将新技术、信息系统与运输的有效整合迫在眉睫。

2、对于急剧增长的交通信息,我国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向社会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的传统方式已远远地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公路、水路庞大、复杂、动态的信息资源,实现对现有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管理的有效集成,为社会提供及时、方便、准确、全面地各类交通信息服务是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基本需求。

3、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需要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及时、准确的宏观管理、监控和协调。交通行业信息化也是为实施交通行业管理提供先进的手段,使各级交通行业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交通运输行业的相关数据,提高宏观管理和决策水平。提高各级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向社会提供更好的交通行业政务信息服务的能力。

 ()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建设方针

“十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公共通信设施为主要基础(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高速公路通信干线系统),以公路、水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建立适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竞争机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必要的市场环境。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以服务促管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公路、水路交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加速传统企业的转型,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和效率,为实现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奠定基础。

“十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

大力建设公路、水路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水路基础信息库、公共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完善公路、水路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市级以上的交通主管部门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并将对社会服务工作的30%在网络上提供;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充分发挥公路、水路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和完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大城市旅客运输、集装箱运输、大宗物资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五大系统的建设,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企业的管理、生产、营销方式,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交通运输传统服务业,构筑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框架。

“十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建设方针:

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

─统筹规划、分层建设。在部统筹规划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本地区交通行业通过信息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各单位要遵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负其责,分层建设,共同发展。

─应用主导、面向市场。信息化建设以应用为核心,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应用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抓出成效。

─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各部门、各单位要从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及各自为政,主动为社会和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实现共建共享。同时,为全面实现行业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共享,必须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互联、互通、互交换。

─技术创新、竞争开放。大力培育将新技术与传统交通产业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力争在交通运输关键领域上实现重点突破;通过技术创新,加速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必要的市场环境;在交通信息化建设中要按市场运行规律,鼓励竞争,加强合作。

四、“十五”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建设领域

(一)主要任务

1、建立适应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方式,使信息化建设建立在科学化管理基础上。建立适应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方式,逐步实现工业化模式下的政府、企业向适合信息化模式下的政府、企业转变,提高管理水平。

2、 强化信息资源管理,加强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制订信息资源管理办法,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网络化信息发布服务的作用,鼓励公共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

3、加快信息化向行业各领域的渗透,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业务自动化、网络化,提高行业管理和决策水平。加强面向社会的公众信息服务能力,为行业用户和出行者提供有效的服务。以公路、水路货运信息系统建设为龙头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构造公路、水路交通电子商务雏形,初步形成公路、水路交通智能运输系统的基础。

4、构筑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框架,为交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以各类交通运输企业的信息化为基础,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以市场机制形成一批交通信息服务的企业或非盈利机构,从而实现交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交通行业的全面信息化。

5、加快公路、水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人才的引进培养。针对我国特点,积极跟踪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如何将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业务相结合,力争使我国公路、水路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造就一批多层次、复合型的交通信息化人才,同时积极引进高级信息化人才,丰富行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6、制定和完善交通行业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为交通行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制定交通信息的规划、开发、发布、使用、交换等相关领域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保证行业和社会公众获取、使用相关交通信息的权力;督促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提高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发展。

(二)重点建设领域

在“九五”CTInet建设的基础上,“十五”将继续加强“金交工程”的建设,通过电子政务、物流与电子商务、交通智能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建设,完善CTInet的建设,实现“十五”交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为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奠定基础。

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十五”期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负责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公业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五”期交通行业以物流与电子商务、智能运输的发展为突破口,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积极推动,大力协助。

1、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公业务管理系统

根据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的特点,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逐步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公业务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即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内网);部级和省、地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连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公众信息服务网(外网);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一库)。大力推进网络应用水平,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公业务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为实现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公众信息服务网和共享信息资源库的总体任务目标,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业务应用建设。具体应用项目是:

A、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应用系统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地市级以上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B、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统一要求,依托电子认证、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逐步实现会议通知、正式公文、领导讲话、工作简报等无纸化传输。

C、多媒体应用系统。利用办公业务网为各级交通主管领导同志提供图像信息服务。依托办公业务资源网,为各部门领导同志提供桌面式电视会议、可视电话以及其他语音图像信息服务。

D、办公决策服务系统。依托“三网一库”,共建值班应急指挥、交通发展动态管理、西部大开发动态管理、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

2)切实加强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建设。2001年基本建成适应业务需求的交通管理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高速平台,并逐步将各地市级以上的交通政府部门逐步纳入到“专网”体系中来,实现部和地方两级政府及其部门间的网络互联。

3)积极筹建办公业务资源网及公众信息服务网政府网站。在国务院办公厅统一规划指导下,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002年底前依据网站建设大纲、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完成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站建设。同时,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筹建公众信息网网站。

4)建立和完善共享信息资源库。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开发利用政府内部信息资源,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实时、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

5)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密措施和制度,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积极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的保密技术,确保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公路、水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安全保密系统,在部安全保密主管部门的配合下,由部统一建设;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节点的安全保密系统,在有关安全保密部门的协助下,由各单位组织建设。

6)加强培训工作。要结合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培训。部将重点加强对各单位分管负责人的业务培训以及应用系统管理员的技术培训。

7)抓好与系统建设和应用相关的法规工作。为确保电子公文的法律效力,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做好有关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法规工作。

 2、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系统续建工程

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覆盖交通部海事局各级机构和主要业务的海事Intranet网络系统。建成各级海事机构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内网)、各级海事机构间的业务信息网络(专网)和以INTERNET网络为依托的海事政务信息服务网(外网);建成全国统一、共享的海事业务信息库。以提高海事系统实施国家水上安全监督、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管理与行政执法及履行交通安全生产等管理职能的能力和效率。海事信息系统的建设将继续采用统一开发建设的模式。

3、公路智能运输系统

重点组织实施适合我国高等级公路运营和交通管理的项目。

(1)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紧急事件管理系统

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进程,保证网络安全。统一我国的联网收费技术标准,结合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建立相应的自动化服务水平考评体系;确立收费方式,解决联网安全。

采用先进适用的通信和监控技术,保证公路安全快速运行,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高速公路实时监控和通信等系统,提高高速公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路政管理水平,具体内容有:制定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处理和服务系统指标体系;实现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处理流程规范化和计算机化;建立针对不同路网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高速公路紧急事件管理系统;完成专用双向信息传输系统和定位系统的开发,并实现产业化。

(2)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

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信息资源,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车辆定位跟踪技术,完善或建立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管理系统,组建快速、安全、高效的城市间道路客运服务网络,开发和使用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环境需求的道路客运信息处理和服务系统,大力发展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联网售票、客运车辆信息查询、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之信息查询的功能,提高公路客运信息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3)道路运输车辆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适应运输市场管理需要的道路运输车辆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车辆技术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营运车辆技术档案管理、技术状况监控、车辆改装改造更新情况、车辆运营情况等远程管理和即时查询,提高车辆管理效率和信息透明度。

(4)道路货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货运管理体系,重点开发货运管理系统、货物跟踪技术和设备、特种货物运输跟踪管理系统;大力提升大中型货运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形成高效的干线货物运输系统网络。大幅度改变我国现有道路运输落后、分散、地区分割、效率低、质量差的现状,研究提高小型运输企业效率的方法,推广应用货物配载系统,加快企业共用调度管理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实现管理科学化、经营网络化,提高我国道路货运的效率和安全。

(5)公路、桥梁区域智能管制系统

利用数据采集、监测、智能分析、信息发布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公路、桥梁网络智能管理系统。包括:开发符合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软件,开发新型交通信息传播系统;高速公路、桥梁交通数据观测系统等。

 4、水路运输信息系统

(1)水路货运物流信息系统

发展我国的水路货运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方式,形成水路货运网络,提高我国航运企业的揽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以促进我国水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水路货运物流信息系统采取分片、分步实施的方式,选择沿海和长江地区重点港口城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推向全国。“十五”期间要启动示范工程,选择港口吞吐量大、货物流量大、大宗货源集中、网络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管理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高的城市、区域或者单位为示范工程的主体,以国际货运信息系统为突破口,带动国内货运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区域性水路货运和物流系统、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招标系统,进一步推广EDI系统,形成全国水路货运信息网络的雏形,逐步与国际航运电子商务接轨。

(2)水路信息服务系统

在一些港口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广州等交通运输枢纽和商贸中心)建立完善的港航社区信息服务系统,为形成不同区域的物流商务服务中心奠定基础。“九五”期间,已有十多个口岸建成了EDI服务系统,形成了面向货主、船公司、货运代理、船舶代理、集装箱码头、监管部门、集装箱内陆货站、理货、海关、商检、卫检、动植检、港口生产调度等用户群,并实现了电子业务往来。“十五 ”期间,将继续利用EDI等技术在密切贸易伙伴关系方面的潜在优势,使原有各EDI服务系统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并扩展EDI等技术的横、纵向应用领域,加强港口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力发展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商务和增值服务。同时,加强区域性联网售票系统、客货信息查询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水路运输信息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5、物流、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应用

开展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示范工程,实现货物全过程跟踪和车队实时调度,配合电子商务在全国的开展,研究物流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通过试点力争使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输企业运输成本降低。

五、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完善机构

建立健全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统筹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建立和完善运行维护和信息处理机构,保证交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进行。成立由公路、水路业务管理专家、经济分析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为行业信息化发展建设提出建议,为重大和关键信息化项目把关。

(二)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

科学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

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在2-3年,形势变化极快,且规划的实际执行可能会与规划有所不同,故参照国际先进国家的做法,信息化发展5年规划的编制应采用滚动式方法,适时调整,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制定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鼓励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机制,建全网络管理、数据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措施,完善有关电子业务往来的法规,鼓励国内企业参与交通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

抓紧制定重点工程的系列标准

以应用为导向,完善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所需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对已有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建议标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贯,为系统建设和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不能将信息资源开发作为一次性建设项目,要有相对稳定、专业水平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的信息采集、管理、分析的专职队伍长期从事这一工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用户部门和社会需求为中心,充分发挥用户部门的作用,使他们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人。

(三)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密体系

各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保密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保密要求,要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步进行。安全体系中采用的设备应符合国家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选择技术成熟的产品。安全保密体系的建设要系统化、系列化,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实行信息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做好信息资源和数据在采集提供、使用上的安全保密工作。

(四)多渠道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

信息化建设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等,涵盖多种管理体制。为了加快交通公路、水路信息化建设,应采用投资多元化、多渠道的体制,由中央政府制定规划,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共同投资,进行公路、水路信息化建设。

(五)支持西部地区“三网一库”的建设

为支持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将从部信息化建设资金中提取5%左右用于西部地区交通厅(委)“三网一库”的建设,同时将在技术和服务上给予帮助。

(六)“专网”建设应以国家公共通信网为主要基础

交通卫星长途专用通信网建于1993年,由于卫星转发器和地面电子设备的预计寿命最长为十年,其整体性能已无法满足高速(宽带)网的要求,而国家公共高速(宽带)网技术成熟,性能价格比与交通卫星通信网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在“专网”建设中应以国家公共通信网为主要基础,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干线系统。

(七)以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INTERNET网络为依托,建设面向社会的交通运输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

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以行政和市场手段,引导、扶持交通运输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发展自身的生产、服务方式和能力;鼓励企业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构建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面向社会提供交通信息服务;鼓励企业之间信息的互通共享。采用由点及面的策略,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服务网。向社会提供全面的交通运输信息和电子商务服务。

(八)保证信息化建设各环节所需资金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次性投资的项目,而是一个动态、不断更新的过程。它应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环境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项目开发的建设及其有关的管理和运行维护。这些都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多种方式,确保信息化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资金。

(九)提高行业素质

加强专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信息从业人员的素质。政府公务员必须通过信息知识和计算机、因特网技能考试,并形成制度和考核标准,培养造就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类复合型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创造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环境。

(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针对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选准关键技术,开展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我们自己研究人员水平的同时,发现并引进国外高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在重大信息技术和设备引进过程中,加强培训和引进消化吸收。

“十五”期间,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好时机,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世界各国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将进入我国运输市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发扬中华民族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实现交通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公路、水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公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及总体思路

一、建设目标

根据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的特点,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逐步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公业务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即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内网);部级和省、地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连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公众信息服务网(外网);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一库)。大力推进网络应用水平,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公业务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三网一库”结构

“内网”的作用就是针对机关各部门履行的职能和业务,实现业务办公网络化、数字化。

“专网”是连接行业各“内网”的桥梁;是“内网”外的防护区,完成信息交换的加/解密及认证工作;并通过行业网站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对副省级以上的单位,还要在办公厅或办公室等部门开辟与国务院办公厅相连接、上报信息的核密级“专网”。

“外网”是以在因特网上建立的交通部政府网站为核心,为公众提供可公开的政务服务和信息服务。

“一库”是分布在三个网上的逻辑库,在“内网”上的库就是业务办公所需的基础数据库群(如:公路库、港口库、船舶库、航道库、人事档案库、法律法规库等),“专网”上的库就是可为行业服务的各种数据库,“外网”数据库即可公开信息组成的各类数据库。

“三网一库”分布图: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公众信息服务网和共享信息资源库的总体任务目标,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业务应用建设。具体应用项目是:

A、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应用系统建设。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地市级以上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B、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统一要求,依托电子认证、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逐步实现会议通知、正式公文、领导讲话、工作简报等无纸化传输。

C、多媒体应用系统。利用办公业务网为各级交通主管领导同志提供图像信息服务。依托办公业务资源网,为各部门领导同志提供桌面式电视会议、可视电话以及其他语音图像信息服务。

D、办公决策服务系统。依托“三网一库”,共建值班应急指挥、交通发展动态管理、西部大开发动态管理、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

2)切实加强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网络建设。2001年基本建成适应业务需求的交通管理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高速平台,并逐步将各地市级以上的交通政府部门逐步纳入到“专网”体系中来,实现部和地方两级政府及其部门间的网络互联。

3)积极筹建办公业务资源网及公众信息服务网政府网站。在国务院办公厅统一规划指导下,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002年底前依据网站建设大纲、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完成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站建设。同时,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筹建公众信息网网站。

4)建立和完善共享信息资源库。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开发利用政府内部信息资源,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实时、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

5)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密措施和制度,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积极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的保密技术,确保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公路、水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安全保密系统,在部安全保密主管部门的配合下,由部统一建设;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节点的安全保密系统,在有关安全保密部门的协助下,由各单位组织建设。

6)加强培训工作。要结合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培训。部将重点加强对各单位分管负责人的业务培训以及应用系统管理员的技术培训。

7)抓好与系统建设和应用相关的法规工作。为确保电子公文的法律效力,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做好有关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法规工作。

四、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

对于交通系统的“三网一库”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通过业务体系结构(核心、关键业务)的规划,融入符合国情的先进管理观念及管理模式,规范业务流程;通过信息资源的规划,规范信息流程、提出管理办法,保证管理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通过数据和数据库的规划,建立数据库技术规范及标准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为加速建设步伐,在规划的基础上,可边设计、边建设、边使用。

(一)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内网”建设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成各自的物理网络建设。考虑网络的连通性,要求采用TCP/IP协议作为网络互联协议。

局域网的建设既要保证先进性,更要重视实用性。不要追求一次性大而全,应根据需求逐步扩充。网络设计要采用国际上成熟、先进、处于上升趋势的技术。鉴于政府办公业务系统的重要性,网络建设中要突出考虑其可靠性,建立安全机制,以保证“关键业务”能长期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行。

“内网”政府办公系统:

通用办公系统(如:内部公文、信息处理系统)由各单位自建;办公业务处理系统考虑其建设时间紧、网络化的信息采集对系统实效的重要性、及同步使用等因素,建议:原则上采用三级共建的方式,对于西部地区要重点给予技术和经济上的支持。

1、通用办公系统可以机关内部公文、信息处理系统为入手点建设。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用一至两年时间基本建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使机关内部信息有权限地共享;公文处理系统;通用日常事务处理系统;个人文件处理,使文件、公共信息处理网络化,个人文件处理便捷化。

交通部机关将用1年左右的时间,实现:

A、构建部机关内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WWW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各业务司局网站建设为基础,形成交通部机关信息服务网站;开辟公共信息、常用信息栏目,及时传递机关内部最新工作动态,如:领导讲话、内部情况通报、法律法规、统计信息、政务信息及各业务部门大业务信息等;通过从因特网下载和购置国家有关部门的重大社会新闻、社会经济信息、其他运输方式的经济和建设信息,为各业务司局提供多方位的信息帮助;开办热点论坛和学习园地等栏目,以促进决策民主化、提高新知识的普及。

B、开通通用事务处理功能,如:部、司局领导的日程安排、部会议通知、部公告及个人档案处理等。

C、开通公文处理系统,使部发文、部收文、签报和办公厅文件的处理网络化、文档一体化,在国家统一要求下,逐步过渡到无纸化办公。

2、办公业务处理系统

办公业务处理系统是“三网一库”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三网一库”中的大部分信息资源来自于办公业务处理系统,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建设工作。

A、系统建设策略:采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a)任何系统的开发建设必须符合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用户主管部门负责系统建设的内容及推广,技术支持部门负责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b)建设中必须以真实的信息应用服务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带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c)以应用系统的建设,带动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d)充分利用市场和行业中成熟、适用的产品,向行业用户推荐两家以上的产品,以形成服务和价格的优势;

e)通过投招标选择一至两家开发单位进行建设,行业用户从中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产品,减少失败风险,同时因竞争提高了开发和服务质量,弥补了加大的开发费用。

B、系统的体系结构

办公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将采用基于中间件的三层或多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逻辑层等多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次)体系结构,通过中间件提供各层之间的基础信息交换和应用系统所需要的其它共性的服务(如通信方式、服务的管理等),实现跨平台的开发、运行与管理。

(二)“专网”建设

“专网”是行业内各“内网”连接的桥梁,是行业信息的交换区,是各行政主管部门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和为上级部门报送信息的发布点。

“九五”期间,部组织建设了CTInet网络管理中心,“十五”期间将继续改造完善,并逐步与各省、市政府“专网”连接,全面实现部和地方政府间的网络互联。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和部对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的要求及业务需要,建设自己的“专网”,部将统一选型信息加密设备。目前,CTInet网管中心提供与部卫星专网的连接、与PSTN和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的广域接口,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公共通信网的建设情况,CTInet网络管理中心将增加接入方式。根据行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逐步向高速(宽带)网发展。各部门应充分利用交通运输信息网络主干通信链路的作用,避免重复建设。

“十五”期间,在“专网”上实现:

公文、信息无纸化交换系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和部统一要求,逐步开展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间无纸化信息传送。

信息服务系统,行业内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办公业务系统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进行新的增值,以形成对行业不同层面、多方位的信息服务网站。

“专网”网站的建设将按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在部统一部署下建设。

(三)“外网”建设

“外网”要与“内网”和“专网”物理隔离,独立的组成与因特网相连接的网络。在“外网”政府网站的建设中,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防止“黑客”等的恶意攻击。

“外网”的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在政府网站上逐步推行政务公开;结合政府职能转变,为公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政务公开从政府职能介绍、办事程序指南、法律法规、标准目录、可对外服务的审批工作等入手,依托“内网”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将可公开的服务移植到“外网”。

根据行业的特点,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以认证服务、路网服务、交通经济信息服务和质量监督服务为突破点,逐步建立不同层次的、有实效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在水路方面可提供:

向用户提供有关国际航运及国内航运公司、航运船舶的资质信息,逐步形成认证中心,使用户安全放心的选择安全承运人和船舶,杜绝航运诈骗作案等。

向用户提供港口自然条件、泊位状况、最大靠泊尺度、装卸能力、作业效率、疏运流向,分货种专用泊位的相关资料,为用户合理选择货物流向、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提高运输效益服务。

向用户提供港口、船舶装卸作业动态,最新航运法规及价格等客货运输信息服务等。

在公路方面可提供:

为司机在回程配载、零担配载中提供车辆认证服务(认证中心),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防止欺诈行为。

提供路网、路况信息服务,为运输企业和出行者提供出行方便。

提供运输市场最新动态,运输管理法规和行业管理相关指数等信息服务等。

交通行业还有大量可为社会服务的信息,公众信息服务网的目标是,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可公开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形成为社会服务的有效信息,真正使“信息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库是伴随着“三网”的建设而形成,同时又是“三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系统总体规划中,数据和数据库的规划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必须与应用系统的建设紧密结合,不可为建数据库而建数据库,避免造成有库无数据,有历史数据无更新数据的局面。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以支持不同层面(三网)的信息服务,以保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支持决策系统的准确性。

信息资源的开发、数据库的建设非一次性建设项目所能奏效,它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除适宜的机制外,还需要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水平较高、业务素质较强的信息采集、管理、分析的专职队伍,保证其生命力。

(四)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取得成功,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就能取得成功。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在整个政府办公业务系统的建设中,要不断整合信息资源的配置,制订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办法,建立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和部内外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机制,并形成文件,在行业内强制执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不同,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制度、办法和机制。

(五)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保密

大型、网络化的公路、水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系统是交通系统业务运转的生命线,在系统建设的各个环节上都必须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网络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要求,要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步进行。安全体系中采用的设备应符合国家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选择成熟的产品,并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信息加密设备由部统一确定。

安全保密体系的建设要系统化、系列化,达到:

确保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建立完善的授权访问控制机制;

有较强的网络入侵检测和监控预警能力;

具有网页非法修改报警并自动恢复的功能;

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防病毒功能;

具有严密的跟踪审计和分析处理功能;

保证安全设备的高效率和稳定性等。

除安全保密环境的建设外,还需加强和完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严守保密制度,提高保密措施的可操作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

 

附件二、美国交通运输业信息化概况

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十年来,美国经济连续繁荣、超常发展,主要依靠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保持其经济的繁荣,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推动信息化建设,使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美国政府和美国运输部信息化发展几个值得借鉴的方面:

(一)信息化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美国《2025年运输科技发展战略》认为未来的运输系统将是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由较少的规则、人员和管理层次形成的组织机构实施管理的,是当今任何一种运输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具有快速、安全、舒适、经济和连续的运输系统;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与传播、管理观念的更新对于未来运输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今后运输部的根本职责之一将是信息的有效组织和传播,并依靠健全的信息改善运输决策质量。

联邦运输部信息化目标严格按计划实施,分层管理。联邦公路总署、国家道路安全管理局、海运总署、研究和特殊计划署、运输部长办公室等部门都拥有各自专门的信息技术五年战略计划。在此基础上形成运输部的信息技术五年战略计划。《运输部1999财政年度五年信息技术战略计划》中明确规定,美国运输部信息技术的目标是:通过安全、可靠、兼容和经济有效的信息系统,改善业务运转,实现数据共享、完善通信系统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信息资源管理完善

美国政府对政府信息的作用和意义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把政府信息当作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国家资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使政府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鼓励公共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传播和获取,搞好政府信息发布服务,保证各级政府机构有效履行各自的职责。

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已经在法律、组织机构、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是依据相关法规和条例开展,主要保障以下方面:

1、政府信息公开化

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政府的信息除涉及到国防、外交等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信息外,必须向公众发布,公众有权向各级政府机构索取政府有关信息。

2、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化

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美国政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所有联邦政府机构,都设立了直接向部门主要领导报告工作的首席信息长官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和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负责各部门信息资源的规划、开发、发布、服务等项工作。根据法律要求,各个部门必须制定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规划》,而且每年滚动修订。

美国运输部亦制定了相应法规,由运输部副部长和各司局的副司局长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运输部首席信息长官(CIO)办公室负责整个运输部有关政府交通信息化的相关工作。美国运输部于1989年颁布了《运输部信息资源管理手册》(DIRMM,Depart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Manual),用于支持运输部各信息系统运转的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标准格式、输入、发布、阶段评估、定期更新等都根据部门职能做了明确分工,作为制度执行;对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平台、个人隐私、电子邮件、与因特网的关系等做了具体规定,并将其制度化;对信息活动、软件开发和设备更新等经费实行预算和统一管理。该《手册》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法定效用,对统一和规范运输部的信息化行为,确保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3、政府信息的采集、发布渠道畅通

美国虽然没有国家统计局,没有统计法。但却有数百个联邦政府机构分散履行与其各自职能相关的信息收集、统计等职能,由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进行协调。

4、信息资源的开发面向社会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特点就是将信息应用系统从设计、开发到维护全部委托信息服务公司完成。政府同信息服务公司的关系是一种商业合同关系。联邦政府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

5、资金保证

在年度财政预算中,信息资源开发的投资占有一定比例。资金管理均由专职机构完成。保证了信息资源开发的投资需求及合理使用。  

(三)信息资源服务

美国政府信息化是从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为目标的办公自动化开始的,进行了大规模的内部应用系统开发,应用系统已相当稳定和规范。已经建立了从操作层、管理层到决策层的多层次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美国政府机构的应用系统已跨越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阶段,以电子政府为目标,向社会、企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美国交通信息资源服务主要有政府信息及公众信息资源服务、交通科研机构及行业协(学)会信息服务和交通企业信息服务三个方面:

1、政府信息及公众信息资源服务

美国运输部及下属14个部门均通过建立因特网网站向公众和行业提供服务。通过政府网站,在政府和民间建立起了一座电子桥梁。

2、交通科研机构、大学及行业协(学)会信息服务

大学的交通研究机构、国家研究中心以及协(学)会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在科技创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交通企业信息服务

由于交通企业的特点,交通企业一般都拥有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网,从而形成一个跨企业的、完善的信息化市场渠道及决策机制。

(四)电子商务

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成本呈持续大幅度下降趋势,运输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企业内部网络建设和应用十分发达和普遍。为顺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运输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与相关企业、商家及业务部门的联结,进行信息交流和物流交易,有效地融入电子商务环境。

(2001年8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