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一五”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企业信息化既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也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市委二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特编制《重庆市“十一五”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发展回顾

1.信息化建设已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开,初显成效

2000年,市政府制定印发了《重庆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规划》(渝府发〔2001115号),明确提出“十五”期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自2001年起,重庆市经济委员会专门建立了《重庆市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指导性计划》,启动267个企业信息化重点项目,涉及200多家企业和全市绝大部分区县,共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约17亿元。

为进一步强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效果,2002年起市政府在信息产业资金中切块专门安排用于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共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项目121个,带动投资约12亿元。通过大力引导和促进, “十五”期间,我市已有3000多家企业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工程。

1)传统产业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传统产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及应收货款、节能降耗等起到了明显的提升效果。全市汽车摩托车及装备制造业总资产超亿元的企业中,通过设计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100%以上,开发速度提高20%左右,新产品开发速度和能力大大提升。全市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应用产品设计软件已基本实现了“甩图板”目标。在机械行业和汽车行业,通过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企业的采购周期缩短了60%,大大减低库存和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冶金行业,通过信息化手段,钢铁企业的生产周期减少了2-5天,资源消耗减少30%以上,产品质量更加稳定,中间库存减少20%-30%

启动实施的“千台设备数控化改造工程”有效提升了工业装备能力。自2003年启动实施 “千台设备数控化改造工程”以来,共选择29家工业装备数控化改造试点企业进行试点示范。据统计,到2005年底止,29家试点企业完成1024台设备的数控化改造,政府仅投入引导资助资金775万元,拉动企业完成投资10862万元,与新购同类数控设备相比,为企业节省了设备购置费38375万元,“千台设备数控化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缓解了企业提高装备水平的资金压力,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市场的能力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普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少企业通过建立企业网站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影响,通过信息化项目尤其是财务、营销和库存管理等项目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和应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站稳脚跟。

3)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本地传统产业企业与本地信息产业企业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批本地IT企业通过为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得到了发展壮大,并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的技术服务关系。许多企业对信息化项目不仅有良好的应用,并且对系统后续的完善和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正是外地或国外企业难以满足的市场需求,为本地软件企业留下了发展空间。同时在样板企业的带动和市场推动下,大量企业正在跟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给本地IT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行业中的企业信息化样板已经形成,正成为行业内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头羊

通过“十五”的推动,我市已形成一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企业,成为我市工业企业中的亮点和榜样。如汽车行业的长安集团,是企业信息化综合建设的典型企业,其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飞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并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摩托车行业的嘉陵集团,对设计开发软件尤其是虚拟设计系统的良好运用,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使企业保持了在摩托车行业技术领先的优势;冶金行业的重钢集团,其模糊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提升了装备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而且在节能降耗、改善作业环境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成为其它流程工业企业效仿的对象;机械行业的康明斯公司,其生产现场管理信息化建设,使生产效率提高40%左右,大大增强了外资方加大投资的信心。目前全市在10多个行业都培育起了信息化示范企业,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树立了样板。

3.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广和向纵深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十五”期间,扶持了一批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信息技术装备和软件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已在“十五”期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也为“十一五”企业信息化推进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同时,专门建立了信息化专家库,扶持了以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为代表的咨询服务机构,整合了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各种技术资源,以此为依托进行了大量的企业信息化宣传和服务。“十五”期间,每年都进行了各种层次的企业信息化专题培训、举办企业信息化研讨会,有组织地为企业免费提供信息化评估和技术咨询服务,使信息化的意识逐渐深入各种企业,人才培养得到加强。目前全市信息化人员已达2万人以上,为“十一五”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扩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过“十五”的大力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形成工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区县经委、控股集团公司等密切配合,相关企业积极跟进的上下贯通的格局,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五”期间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工作进展不够平衡,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企业信息化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

由于中介机构的不完善,本地软件企业还不够发达,思想观念和意识落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这种投入风险大、成效在短时间内难以量化的项目往往举棋不定,在项目和技术支持公司的选择、人才的培训等方面也感到力不从心,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对政府的依赖性仍然较大。

2.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仍待提高

除了一些发展良好的大型企业和比较专业的中小型企业,大量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许多企业仅仅把信息化看成手工劳动的计算机化,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导致在整体规划、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严重不足。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部门机构不完善、地位从属于主要业务部门,工作难以高效开展。在人员配备方面,常常单一地让学计算机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很少让从事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共同推进,人员配置上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在资金投入方面,据抽样调查,近五年来,除少部分大中型企业的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外,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严重的投资不足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的整体规划方面,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都是从局部开始上项目,由于缺乏整体和长远的规划,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系统和设备的不断扩展和更新,形成了企业内各种“信息化孤岛”,这已成为困扰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一大难题。

3.企业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

信息化人才短缺,特别是掌握计算机技术、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奇缺。

4.大量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基础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

大量传统产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机制落后、技术和管理基础薄弱,在上项目前没有结合企业发展趋势对原有的管理和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再造,使先进的信息系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5.中小企业信息化滞后并影响产业链的信息化推进

部分大型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进入一种更好的良性循环平台,已将企业信息化视为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也限制了大型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面临的形势

1.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带动着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

当前,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信息化与各行业的结合,正在不断形成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倍增、优化和提高的作用。推动着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变,使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阶段。

2.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目标,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普遍对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国家的信息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美国“从轮子上的国家转向网络上的国家”;欧洲“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日本“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韩国“从重工业化转向信息化”;印度“从软件大国走向信息技术大国”。据有关机构统计,美国劳动生产率近10年来的增幅比前20年的增幅提高了一倍,其效果一半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应用,由于大量应用信息手段,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欧、日约高20%。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利用,美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比1973年下降了一半左右。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3.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相互带动,相互推进,围绕信息化的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

发达国家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以继续保持科技领先与经济增长,抢占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由于信息化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必因地域的限制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围绕信息化的国际国内竞争也更加激烈。

二、重庆市“十一五”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重庆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5444”战略,以建立节约型、环保型、效益型的工业为宗旨,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典型引路、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引导和推进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全市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继续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进一步促进企业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制造技术和研发手段相结合,全面提升重庆市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在“十一五”末,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

2010年,全市企业信息化达到如下目标:

1.工业50强及66户增长型企业为主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全面实现信息化,全市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大幅提升,形成3050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普遍应用先进适用的产品开发信息系统。产品设计开发信息化率2010年达到80%以上。

——广泛应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率2010年达到100%;营销管理信息化率2010年达到70%以上;生产管理信息化率2010年达到70%以上。

——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数控技术比重2010年达到65%。装备层信息系统应用比例2010年达到35%。

——基本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首席信息执行官(CIO)。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100%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开,并形成100户单项系统应用或信息系统集成的典型示范企业。

——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县),建立起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信息化率达到100%

——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70%

(三)工作重点

集中资源和力量,紧紧围绕“5444”战略中提出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四大重点产业,在“十五”期间单元式、模块式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继续以骨干和龙头企业为引导力量,进一步扩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并重点向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方向推进,搭建3大平台,实施3大工程,确保“十一五”工作目标得以实现。

1.强化四大重点产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1)汽车摩托车产业信息化重点

以提高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为主要目标,大幅提高汽车摩托车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继续推广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分析)、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等设计信息化技术;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应用KBE(知识工程)、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在“十五”期间虚拟设计技术示范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产品虚拟设计技术,拓展产品设计信息化的深度。同时对信息化实施基础较好的大企业,打破企业内部各种“信息孤岛”,建立起企业发展的研发链、生产制造链、供应链、销售链等系统,全面实现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2)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重点

以实现产品制造、控制、检测、包装、运输等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目标,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在机械行业等为代表的离散型制造业中,重点推广应用数控设备联网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车间装备层信息系统、柔性制造系统(FMS)等。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推动制造过程信息化的深度应用。

3)资源加工业信息化重点

在冶金、化工医药等为代表的流程型制造业,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主要目标,重点推广模糊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DC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等先进控制技术。

4)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重点

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营销和市场运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营销系统入手,逐步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营销、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并发挥出企业网站的商务和服务功能,不断拓宽和提高开展电子商务的范围和水平。对人财物缺乏的小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可以采用ASP(应用服务提供)模式,利用第三方信息系统,以比较小的代价,快速开展和应用信息化系统。

2.搭建3大平台

1)搭建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

把已有的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从规模和服务深度、广度上进行扩展,使该平台能满足“十一五”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通过从国内外引入专家顾问,扩展专家范围,提升专家层次。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咨询和人才培训服务,增强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特别是本地和外地有经验的IT企业的作用,搭建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支持与服务平台(如数控技术服务平台等)。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的应用服务支持,促进企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和规避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加快我市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2)搭建行业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

搭建行业信息集成与共享平台。从企业比较多、竞争激烈的重点行业开始,依托第三方搭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支持平台。促进行业内企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交流、共享,发挥信息对各类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的先导和整合作用,降低行业内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善粗放型经济问题。

3)搭建产业链一条龙的信息化平台

在产业链较长、配套企业较多的产业试点,通过搭建平台,使主机厂和配套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供应链及物流控制等多方面能优化运行,促进产业链层次上的信息化,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促使配套企业通过应用信息化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有助于解决当前产业链上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促进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提高资源利用能力。

3.实施3大工程

1)实施工业装备能力信息化提升工程

“十五”期间“千台设备数控化改造工程”顺利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能力,实施“工业装备能力信息化提升工程”,主要工作内容有:一是加快区域装备的数字化改造;继续通过采用微电子及数控技术对已有设备(特别是一些重点关键设备)和生产线进行改造。另外,将设备信息化提升范围扩展到冶金、化医等行业,全面提升区域装备能力,增量盘活企业设备类固定资产。二是推广车间装备层信息化系统,实现车间装备联网运行,进而优化调度、控制和管理装备运行过程,提高装备运行效率和利用率。三是建立区域装备资源共享系统。一方面建立网络化的区域性设备资源动态信息系统,为企业间设备资源共享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建立企业间设备联网运行及网络化监控与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软硬件支持环境,使企业间能方便地实现设备资源共享。

2)实施传统工业产品信息化升级工程

针对我市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在传统产品中大力推广应用数控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行传统产品信息化升级。通过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我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数控机床、环保设备、内燃机、输变电成套设备、船舶及配套产品、轨道交通设备、水利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等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传统装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例如在装备产品中融入传感器、单片机、微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控系统、数字通信接口、嵌入式系统以及激光等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极大提高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使产品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质量和高附加值得以提高。在仪器仪表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自动化仪表及系统成套装备、信息功能材料、电子信息元器件、汽车电子及功能部件、科学及医疗仪器、分析仪器等,推进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仪器仪表信息化水平。对于不能增加信息技术的产品,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实施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工程

通过集成促进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带来的数据准确性差、市场响应速度不快等系列问题,显著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具体包括:1)设计信息系统、制造过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内部集成,以及设计信息系统、制造过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等多系统的集成。2)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的集成。在内部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化市场营销等企业外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的集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推进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力度

充分发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指导和推进力度。制定引导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享受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若干优惠政策,支持建立和使用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各种层次的企业都能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特色快速推进信息化。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撑

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组织机构,推行CIO(企业首席信息执行官)机制,提高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的级别和工作权限;推动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使用机制,营造起吸引和留住信息化人才的环境和氛围。针对重庆市企业信息化人才紧缺状况,以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为基地,建立重庆市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研讨活动,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使信息化宣传培训成为“十一五”期间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常规的重要工作。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为信息化的推进提供环境保障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把是否建立了“一把手挂帅”的组织机构、是否能有效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高低作为对企业综合考核评价的指标。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推进企业信息化与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资金和政策大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化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工作,同时引导企业重视基础管理工作,加快完善企业的计量标准、定额管理标准、规范编码体系和数据的采集系统,通过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促进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上新台阶,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运转效率和效益,同时也为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扩展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种媒体,加大企业信息化宣传力度,加强企业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形成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继续加强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的建设,发挥专家组在信息技术推广、咨询、培训、监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为重庆市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本地信息产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企业信息化的推进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撑。

加快信息化领域标准法规体系建设,制定《重庆市信息化条例》和《重庆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意见》,加快电子商务技术标准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创建社会信用体制,建立企业、个人和政府信用系统,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配套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消除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障碍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信息化项目建立资金融通渠道。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都有重点地选择扶持一批信息化的典型企业和典型项目,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典型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形成良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对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帮助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各商业银行、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支持与我市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关键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产业化,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提供贷款、投资及担保。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