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引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的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和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已达到63.74%;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贵州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贵州省工业化进程,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

一、“十五”时期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贵州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

2002贵州省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区”,贵阳市被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按照《贵州省“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结合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与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贵州省信息产业厅、贵州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共同成立了“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管理办公室”,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十五”期间,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139家,其中重点示范企业37家;实施信息化项目176项,总投资53855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拨款7788万元,企业贷款4486万元,企业自筹41581万元;制造企业依托信息化促进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60多项,新产品产值160多亿元。

2.三大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为支撑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协调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截止2005年,全省已建立7家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培训基地和4个培训中心;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三大支撑体系的建立,有效增强了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十五”期间,贵州共承担了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航空制造典型企业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系统开发与应用”、“贵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 “面向机电行业的ASP应用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10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获国家财政1094万元资助,开展了制造业中小企业信息系统模式与发展策略、基于PDM/ERP的系统集成技术、网络化制造模式及发展策略、ASP技术及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五”时期,贵州省围绕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实施了一批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开发的科技攻关,共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大大提升了贵州省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开发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十五”期间,先后成功开发出新型高级教练机、通用无人机、大型飞机结构件、铝工业成套装备、自走式采棉机、大容量CO2超临界萃取设备、重型(出口)散热器、大型双光子医用加速器、大型现代物流成套技术装备、高速液压挖掘机、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等一批高新技术装备和60余种新产品。

4.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管理办公室根据企业应用需求,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各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示范企业共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班966期,培训56361人次。为使示范企业在应用中取得实效,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管理办公室积极引导开展各种相关的应用学术交流和研讨,发表专题应用论文300多篇,采取组织企业到省外考察学习,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到贵州讲课,组织省内外产学研部门开展应用学术交流等活动全面开展培训工作,初步缓解了企业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状况,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和管理人才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应用技术落差较大,需进一步提高中小地方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通过强化中小企业应用,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不足,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手段,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生产成本难于控制,因此很难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贵州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贵州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是贵州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新兴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贵州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围绕这一目标,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单元技术应用向应用集成方向发展

围绕有效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将逐步实现4CP集成、CAE多物理场耦合等,使应用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并且企业信息系统将逐步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进行集成。

(二)数字制造技术迅速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制造技术将由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技术体系发展,包括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模式、业务应用同技术体系分离等等。其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我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

(三)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受到同等重视

企业信息系统中流转的数据不仅有商业秘密、核心技术,同时还有大量的国家机密、军事秘密。保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不仅是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伴随着各种信息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企业将会在强调和发展信息应用和共享的同时,不断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制定信息保密、系统安全、数据备份等措施,并辅之各种安全制度和操作规范,形成对计算机系统、数据和信息的立体保护,从而保证重要秘密不被窃取。 

(四)4CP技术应用需求进一步深化

实践证明4CP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使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十一五时期已经建立4CP系统的制造企业,很多都会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自身系统和提高应用水平;还未建立4CP系统的制造企业,也将会积极建立这一系统。

(五)电子商务在制造企业中进一步普及

电子商务将企业的业务数据数字化,并将数字信息的使用和计算机的业务处理同Internet进行集成,成为一种全新的业务操作模式。在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制造中,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共同构成了制造的增值链,对降低成本、加快流通、提高效率和增加商业机会大有益处。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指导生产、费用支付等活动;经过生产制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因此,电子商务将成为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六)信息化公共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大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可以解决企业在创新、管理、生产等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需求问题,尤其可以解决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有需求但无能力的服务问题,同时还可以在制造企业之间、制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制造企业获取更多商机、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响应市场的变化和用户需求,从总体上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七)依托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

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信息系统应提供支持灵活的、完整的、并且与企业信息系统本身一体化的应用工具,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3C”)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全面性、可控性和准确性,企业快速反应市场的敏捷性、生产成本的可控性对企业争取主动,占领更大的市场至关重要。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提高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已被国际国内大多数企业所认同。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缩短企业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减少企业平均年度库存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比例,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和促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战略部署,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方针,把发展信息技术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起来,以集成创新、重点突破和加快转化为重点,达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的原则

立足实际,以应用为主导,加强和深化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优势原材料、烟酒、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继续推进信息化示范。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原则

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和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为重点,以培育“数字化企业”,推行数字化制造,实现数字化管理,提升创新开发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促进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强化应用的原则

坚持深化应用、信息共享、应用与创新相结合、先进与实用兼顾、实施与效益并重的方针,注重投资效益,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企业竞争力。

4.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原则

在信息化实施中,选择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信息化推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结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优化,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以管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三)发展目标

按照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围绕“创新、发展”的思路,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逐步带动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增强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0年,新培育30家重点应用示范企业,使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中小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制造企业70%以上实现数字化生产或管理;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总人数达到3万人次以上;新建一批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训、服务推广三大支撑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基本能够适应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贵州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的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点带面,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重点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行业

1.航空航天制造业

在航空航天制造业现有4CP技术应用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应用,强化 CAECAMCADCAPPPDM等关键技术在产品设计、分析、优化、制造、管理等重点制造环节中的应用和创新。加强系统集成、推进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ERP和管理决策支持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实施,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争创品牌。

2.装备制造业

在装备制造业现有应用基础上,围绕产品设计和分析、生产及装配、供应链管理等需求,积极应用现代制造技术和手段,推进数字设计和生产制造一体化等先进生产制造模式,深化和推动4CPERPPLM、网络化制造、电子商务等重点技术应用;大力引导和支持主机产品生产企业重点强化CIMSCAESCMCRM、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等重点技术应用,构建整机装备与零部件企业间的网络化协作平台,推动支持企业动态联盟的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核心企业为龙头的核心产业链,带动材料、软件、零部件等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根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特点,重点以ERPPLMCRM等技术为核心推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益。另一方面,结合省内制造业信息化实际需求,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研究、开发和应用,提升贵州IT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软硬件产业发展水平。

4.优势原材料产业

从现有磷化工、铝及铝加工业和“十一五”期间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重点应用DCSERP、电子商务和智能调度系统、生产安全监控系统等技术,提升企业生产部门信息共享能力,提高生产成本控制和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清洁和安全生产,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减少资源破坏和杜绝环境污染。

5.烟酒产业

针对贵州省传统烟酒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推行以ERPRFIDSCMCRMEC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解决酿造、卷烟、包装等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数据的共享能力,提高成本控制、营销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名优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能力。

6.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加工业

从进一步提高制药行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业经营管理效益,完善和提高生产供应链管理水平出发,积极推动制药和特色食品加工企业ERPCRMDRPSCM等系统的建设,实现企业在开发、生产及销售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性、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和可控性,通过优化生产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效益。

(二)主要任务

1.完善三大支撑体系

新建3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培训基地和5个培训中心、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训、服务推广三大支撑体系。

2.构建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构建为装备制造业开发服务的CAE分析服务平台和为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的网络化数字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服务链,促进制造企业资源共享,减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有效提升整机装备生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的创新、设计和制造能力。

3.培育数字企业

选择2-5个应用基础较好的企业,以数字制造、数字管理、电子商务等为基础,培育网络协同设计、柔性制造、ERP、电子商务等集成系统应用的数字企业。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制造企业快速发展。

4.推动数字制造技术应用

引导企业建设和完善CADCAMCAECAPPPDMPLM等应用系统,推进企业在产品设计、分析及仿真、生产制造和成本控制等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进程。力争在十一五末,制造业重点行业中40%以上的规模企业能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设计、分析、仿真,并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4CP技术集成应用达到60%以上,整机制造CAE应用率达到30%以上。

5.推进企业管理数字化

进一步推进ERPPLMCRMSCM等系统建设,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及生产、财务管理信息数字化水平,保证生产、管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和可控性。到2010年,力争在重点行业中,25%以上企业实现经营管理数字化。

6.普及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

大力普及制造业信息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公共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适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系统,解决产品生产、管理等过程中主要瓶颈问题,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到“十一五”期末,争取中小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

7.加强信息保密和系统安全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保密和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建设,采取运用身份认证、安全审计、基于单机或网络的信息保密产品等技术手段和建立完善的物理隔离、数据备份、灾难恢复、入侵检测、双机热备系统等技术和安全措施。到2010年,力争80%以上企业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信息保密制度和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制度,部署有关安全产品,有效保护自身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

8.强化技术应用促进创新能力提高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共建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加强单元技术、集成技术、电子商务、知识集成等先进数字制造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结合应用需求研究和开发关键技术及产品。力争在“十一五”末,开发出10种以上具有贵州省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 20种重点技术装备,500种以上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促进贵州省制造业快速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撑和引领作用

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统筹和协调,充分发挥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政策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实施评价体系。坚持“抓应用,促发展”的方针,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抓好力量集成,整合资源,组织和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完善和发展三大支撑体系

继续完善和加强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训和服务推广三大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培训、服务体系以及有利于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的运行机制,推进人才、信息、物资等资源的社会共享。同时,促进企业在信息化规划制订、方案设计、技术开发、应用实施、工程监理等各环节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项目风险,提高信息化投资效益。

(三)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鼓励制造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标准、整合资源、培育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对共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四)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重大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贵州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努力构建贵州省结构合理、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六)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引导和支持企业尽快完善信息安全法规体系建设。根据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实力,尽快确定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的重点,组织力量协同攻关,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安全技术上的支撑。同时,引导企业进一步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上的安全保障制度、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和信息使用认证制度建设,鼓励制造企业加大信息安全建设投入,采取各种有效技术手段确保自身系统安全和信息保密。

名词解释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就是工程技术人员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产品和工程进行设计、绘图、分析和编写技术文档等设计活动的总称。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生产设备管理控制和操作的过程,它输入信息是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工序内容,输出信息是刀具加工时的运动轨迹和数控程序。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ssistant Engineering)。

CAE是包括产品设计、工程分析、数据管理、试验、仿真和制造在内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的综合系统。

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

CAPP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工艺人员设计零件从毛坯到成品的制造方法,是将企业产品设计数据转换为产品制造数据的一种技术。

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

是一种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

4CP4CPCADCAMCAECAPPPDM的简称。

ERP: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

ERP就是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取得最佳效益。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一种商业策略。用于帮助企业共享产品数据,统一工作流程,在扩展型的企业中充分利用企业知识完成产品从概念设计直至退出市场全部过程的开发。由于包含了所有参与者(企业各部门、商业伙伴、提供商、OEM及客户),PLM使整个网络象单独的机构一样进行概念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和产品支持。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CIMS可以分两类:一类是通过技术实现产品生产的系统,即技术信息系统,比如 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 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一类是通过管理实现产品生产的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比如 MRPMRP Ⅱ等。从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开始,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和技术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信息系统,这就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PPR:产品、流程和资源(ProductProcessResources)。

达索系统用于连接产品、制造资源(刀具、工厂、操作人员)和生产流程各种形式的集成模型。PPR是达索系统PLM策略中的一个基本构建模块,贯穿于CATIADELMIAENOVIA之中。这种集成意味着,当用户在CATIA中提出产品设计变更时,它也会在DELMIA的相关制造流程定义中和ENOVIA存储的资源数据里反映出来。

DRP:配送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管理思想就是在对分销链上的库存、销售订单进行管理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功能。DRP是目前物流企业提升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DCS: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可以解释为在模拟量回路控制较多的行业中广泛使用的,尽量将控制所造成的危险性分散,而将管理和显示功能集中的一种自动化高技术产品。DCS一般由五部份组成:1:控制器2I/O3:操作站4:通讯网络5:图形及遍程软件。

SCM:企业供应链的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首字母缩拚词。

SCM是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每一个环节。供应链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循环系统,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供应链可以耗费企业高达25%的运营成本。

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

SCM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是应用于软件组成的系统的配置管理,通过一套工程规范,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跟踪、记录软件或模块,保证全部变更都记录在案,并保证软件或模块的当前状态是已知的和可重复的。

EC:电子商务(Eletronic Commerce

OA: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IP:国际互联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

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T:准时生产(Just In Time)。

LP: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

CE: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BPR: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VM:虚拟制造(Virtual Manufacturing)。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