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信息港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厦门市信息港建设回顾和“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

“十·五”期间,厦门市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重大进展,已形成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由固网和无线网组成的信息基础网络有效互补,无缝连接;同时,包括电信、网通、铁通、广电等的固网接入网提供商与无线网的提供商(包括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和金桥等)之间呈现激烈、有序竞争态势,网络服务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我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民和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相继建成,这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应用支撑,在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增强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现已建成了一个包含360多万常住和暂住人口(包括历史数据)的市民基础数据库,建立了一套市民基础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在市民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统一发行“市民社会保障卡”,为市民办理劳动、社会保障、公安、民政、计生、教育、卫生和公积金等社会事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为政府社会事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除了上述两个数据库,我市还将建立宏观经济和城市地理基础数据库。

(三)重大应用项目提升了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我市紧紧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型政府这个目标来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务内、外网已初具规模,效益日益显现。政务内网已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应用内容丰富,政府网站建设成效显著,政务外网应用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各政府部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包括网上审批系统、地税信息系统、电子缴税信息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一批业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效显著。

电子商务是城市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市通过建设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完善支付体系等工作,使电子商务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厦门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已覆盖到了厦门关区主要的口岸物流作业点,并实现了与中国电子口岸及北京国检总局信息中心等国家级纵向平台的对接,业务辐射到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金卡工程”得到不断完善,易通卡小额支付系统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跨地区应用。良好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正在形成。

(四)软件行业呈快速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厦门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全市从事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系统集成的企业数量迅速增长,2005年底全市经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155家,软件产品登记499件,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厦门软件业在行业平台软件(如金融、公安、社保、地理信息、烟草、电力等)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如手机、彩电、自控产品等)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东南融通、巨龙软件、厦门精图、美亚柏科等一些较大的软件企业已经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厦门具有良好的环境,以及比上海、北京等城市低40%的人力资源成本,目前已有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将其软件开发中心移到厦门,另有几家知名软件企业也将国内总部设在厦门。此外,在软件外包方面厦门也出现了一些知名企业,国家重点布局内的软件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五)信息技术服务业崭露头角

厦门目前具有增值电信经营资质的企业57家,企业数量约占全省30%,提供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务。在“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电子邮局”和“网站推广”等网络服务业务方面,约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网络产业的关键环节占有重要位置。中国频道和商务中国是同时获得国际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认证的注册服务机构,全国目前只有6家。中国频道是亚洲排名第一的域名注册商,一级域名拥有量682640个,约占全国的44%,二级域名(.cn)拥有量86883个(含其它厦门注册商),占全国总量的24.7%。该行业为全市提供约5000个就业岗位,2004年的销售额约在3.5亿元人民币。

(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软件产业是战略性产业,是我市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建设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为加快发展我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特点,适时推出了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我市信息化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和软件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市信息港建设快速发展及一些大型、知名IT机构落户厦门,不断吸引IT精英人才来厦。从企业层面看,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步伐,IT企业积极创建、培育专业技术队伍。从人才供给看,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特别是2002年厦门大学与厦门软件园联手创办的厦门大学软件学院,成为我市IT人才的重要源头和再训基地。其中,厦门大学软件学院以培养中高级软件工程师和软件项目经理为主,省教育集团、厦门火炬集团联合创办的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成为软件蓝领的重要培养基地。目前,厦门市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软件人才支撑体系。

(七)存在的问题

1、总体应用处于国内中上水平,但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

“十·五”期间,我市在经济社会各行业和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都取得较大的进展,城市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横向比较,厦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适度超前,处于全国前列,应用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从自身发展看,虽然建设水平较高,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仍然有待提高。例如,各区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但其信息化应用水平却不高,其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主要用于公文交换、会议通知、信息共享等,还远未实现机关办公和公众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此外,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城市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政区与行政区之间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我市信息化的全面和深入发展。

2、人才总量偏少,高级人才匮乏,技术积累不足

软件产业高利润、高回报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持续不断的营销模式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而目前厦门软件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软件产业链上优秀产品的原始创新力不足。软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在于人才问题,缺乏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和国际化的市场人才,使得企业新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开拓能力不强。尽管在该行业从业人员中大中专毕业生比例高于其他行业(达60-70%),但“双高人才”所占比例低于0.5%,像“中国软件领军人物”这样国家级的软件行业精英始终没有在厦门出现。然而承担重大课题、攻克技术难关、掌握核心技术、开发拓展新业务若没有领军人才,没有高水平的技术骨干是不可能的。创业总体环境优势弱化,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老化,用人成本节节攀升,使得我市不仅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这是我市人才问题难以破解的症结,研发中心外移成了某些企业的对策。

3、企业规模不够,产品影响力不足

2005年,我市软件行业销售总额超过45.5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约10000人;在155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中,员工超过100人的仅12家,纯软件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仅6家;其中近半企业处于为生存而拼搏中(利润超百万的才十几家);规模小、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几乎谈不上集群效应;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开发方式。至2005年通过CMM3认证的只有三家,CMM4以上的企业则为0(国内目前已有100多家)。

从我市软件行业主流产品看,十几家较优秀的企业其主流产品为行业支撑软件(如公安、金融、GIS经动、劳动保障、烟草、电力和物流),其余则为一般定制式应用软件,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低(业内人士称“挖一口井提一桶水”),开发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总而言之,迄今为止,我市尚无真正的掌握核心技术或取得重大技术性突破、有知名度、有竞争的“精品”出现。无精品,则竞争乏力,形成不了规模生产,造就不了名牌企业,产生不了集群效应。

(八)“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十·五”期间正是全球信息产业处于低迷发展状态的时期,尽管如此,我国信息产业仍然实现了高速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全球信息产业将走出低迷状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经济社会将持续稳定发展,这将为信息港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信息产业自身发展看,“十一·五”期间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第一,信息化建设会更注重绩效,更注重已形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第二,信息化建设由分散转向集中,电子政务将走向条块结合、业务协同,实现共用平台与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进入相互呼应和互为动力的整体发展阶段;第三,信息化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述三大发展趋势,为我市的信息港建设指明了方向,将促使我市信息港建设更为集约和高效。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厦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将优于“十·五”期间,“十一·五”时期是厦门市信息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

二、“十一·五”信息港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厦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继续贯彻落实十六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以实现“五个统筹”为基本出发点,以创新为动力,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软件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推动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进程,全面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改善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根本。重视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统筹规划的原则。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协调发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3、市场导向的原则。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立足应用,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管理和体制创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4、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力量,抓住重点,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全局性问题;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优先扶持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

5、应用优先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面向实际应用,保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坚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同步发展。 

6、创新跨越的原则。通过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创造名牌产品、培育龙头企业,以此改变软件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我市信息港建设“十一?五”期间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面完成厦门“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建设,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技术先进的海峡西岸信息中心城市和面向全球市场,规模化、集群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软件研发中心、软件外包出口和人才培育基地。城市信息化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市重要产业。

重点建设软件外包出口基地和软件人才培育基地,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培植510个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行业内极具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新产品。软件产业总体水平在国内同等城市中进入先进行列,并成为对台合作基地以及人才聚集高地。

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是:

1、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有线电视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为厦门市民提供高质量、丰富多彩的数字电视节目以及数据广播、NVOD、公众信息服务等内容;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和局域网互联,重视扩展IPV6业务;进一步拓展市民和法人基础数据库的应用成果,建成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提高全市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

2、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基本上可从网络获得,建成面向决策支持和公众服务,高效、便捷和安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实施设备集中,实现集约化建设,提高电子政务绩效。

3、电子商务:在贸易、物流、旅游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电子商务有较大发展,建成面向公众、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框架基本形成。

4、社会信息化:每百户家庭拥有计算机90台,上网率超过50%,人均电信消费支出占总支出10%;主要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以ERPCRMCIMS为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并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5、信息安全保障: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重要应用系统全面实行强制保护,信息安全事件下降,应急处置能力提高。

6、软件产业:我市软件产业力争在总体规模和水平上有较大的突破。至2010年,全市经认定的软件企业500家左右,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5%以上,其中软件出口占30%;年营业额超亿元的企业10家,从业人员4万人。

7、信息服务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数字内容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业务大幅度增长,网络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营业额突破100亿元。

(四)发展重点

依托我市信息基础设施领先优势,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整合我市软件行业资源,重点发展数字内容、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和信息服务,形成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我市对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成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

(一)以深化应用为目标,加速完善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系统,提供数字音、视频综合服务平台

在原有有线电视网基础上,改造升级模拟广播电视传输网,构建宽带城域数据网;终端用户接入采用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建成集视频、数据和话音于一体的数字多业务网,实现广播电视与通信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为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和信息传输网络提供运行可靠的强大的基础网络平台。

实现全市有线电视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为市民提供高质量、丰富多彩的数字电视节目以及数据广播、NVOD、公众信息服务等内容。结合厦门的实际情况,分三个阶段实现有线电视向数字化的过渡,2008年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停止传送模拟电视信号。

2、推动电信、广电及主干城域网的互通互联

促进通信、电视、计算机等多网融合,实现通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实现互联互通、网络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3、建设高速宽带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形成覆盖全市,支持多种接入方式,满足各种网络互联需求和适应开展多种信息业务的宽带多媒体信息传输平台。通过通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进一步的技术改造,建成一个覆盖全市的宽带传输网络;同时,以公用电信网和广电网为基本通信平台,以国际互联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网为基本网络形式,依托信息网络交换中心以及信息交换中心,建立一个技术先进、能够连接各种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以及各种信息服务终端的、通用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本地信息本地交换,并提供针对外界的方便、快捷的出口和信道。

随着光纤成本的下降和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增长,应大力发展集团用户光纤专线接入业务;整合与互联网接入业务配套的市场、业务、技术、客户服务等组织资源,加强管理。 

(二)以电子政务为推力,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1、完成电子政务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继续把公共服务的电子化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使百姓从网上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事情可以在网上办理。

2010,我市所有政府部门都应建有内部办公自动化网络,公务员电脑普及率达到95%

2、加快电子政务在G-BG-C的应用,实现政企、政民互动

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加强和改善公众服务,实现由监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创建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3、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

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的安全认证体系;推行电子商务国家标准体系,推进在线支付体系建设;创建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利用铁道、交通、民航、邮政,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整合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有效支撑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增强产、供、销协同运作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

积极开拓市场,推动厦门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电子商务中心。重点加强外贸、物流、旅游、会展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推行ASP运作模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借国家《电子签名法》、《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之机,促进新型商业型态和“非物质”产业的发展。在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路子的基础上,鼓励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走出厦门、走出福建。

4、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我市现有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存在信息资源部门所有和部门专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十一·五”期间将大力推进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改变部门间同类数据彼此差异的现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充分发挥原有系统的作用,通过应用系统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集成应用,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的同时,增强各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协同作业能力;促进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5、建设社会诚信系统

拓展、完善现有的企业法人数据库,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扩大本地数据、异地数据的互联和共享,推动工商、质量与技术监督、税务、金融、保险、海关和国检等部门的应用系统建设,为社会诚信系统建立和应用提供支持。

(三)以安全为保障,提升我市信息安全水平

1、在公共信息和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灾备并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为了加强公共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使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同步提升。推行BS7799体系认证,建立安全灾备系统和应急处置方案,实现对基础数据库的远程备份,保障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安全;减少或避免公共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因信息安全事故导致对百姓服务出现中断。建立软件补丁和病毒升级下载中心,做好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工作;建立互联网有害信息监测与处置中心,净化网络使用环境。

建立和完善全市信息安全的责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宣传培训工作;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在重要信息部门开展BS7799安全认证,对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实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加大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对信息化项目的信息安全保障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2、建设数据托管中心,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安全备份

发挥市场作用,发展虚拟主机,空间租用和数据托管服务,面向中小企业建设安全、规范、可靠的数据托管中心,提供高效、优质、高速的托管服务。

出台相关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权益。

3、出台信息安全相关条例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研究制定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网上   交易等业务的管理办法;推动网络仲裁、网络公证等法律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4、建设数据灾备、灾难预警和救援指挥中心

为保障我市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的重要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完成我市基础数据库和重要应用系统的数据安全灾备、灾难预警和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

(四)以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以行业软件为突破口,促进具有我市特色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

软件产业将以行业应用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核心竞争力强、有研究开发能力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加速发展,成为我市具有带头作用的大型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鼓励和帮助10家软件企业进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15,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30家以上。

厦门软件园在未来5年内,将充分利用厦门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组织园区内企业与台湾软件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商务洽谈,推动台湾业内人士来厦投资创业和软件产品加工出口。到2010年软件园占地面积将达到102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500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其中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00亿元。

配合厦门软件园二期工程,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十一?五”前两年软件产业的规模有较大增长,达到全省的50%;软件园二期配套完善,达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考核标准,并力争成为国际知名的软件产业园区;适时启动软件园三期工程。

大力推动IC设计、嵌入式软件、通信软件、行业软件的发展,建设海峡西岸数码科技产业园,对接台湾IT产业,形成环海峡IT产业圈。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包括游戏、课件和其他可复制软件产品)。配合对台数字内容产业合作基地项目,建立数字内容产品国际创作中心。配合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发和利用公共信息资源。

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鼓励自主创新和新技术跟踪,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对软件产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产品,特别是可以提高硬件附加值和促进先进制造业产品和光电产品、通讯产品升级换代的嵌入式软件。重点支持一批行业支撑和应用软件、网络安全软件、中间件、套装软件和数字内容等市场前景好的软件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和为电子、光电、先进制造业服务的软件企业,努力实现软件产业工业化。到2010年,新认定的软件产品达到500项以上,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软件产品250项。

2、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我市软件外包和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台湾企业在国际上承接软件和IT外包定单的能力较强,需要向外转移部分需要人力较多的工作,台湾接单或北京、上海接单,厦门研发、生产的运营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选用。充分利用厦门特区的对台优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适时启动软件园三期工程,吸引IT外包型企业进驻厦门,扩展对日本、北美的软件外包和外售业务,加强对台合作,争取成为台资软件和IT服务业投资大陆的聚集地和软件出口基地。争取到2010年,培育100家左右IT服务外包型软件企业。

要建设和完善软件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使我市成为海峡西岸软件产品测试中心、CMM认证中心。

要建设和完善软件外包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招商引资、入园创业、优惠兑现、生产销售、客户服务到后勤保障完整的服务平台。

3、鼓励各类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创业发展

制定政策,鼓励软件企业加大软件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大公司和骨干企业为主体,建立若干个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加强对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骨干软件企业通过开展外包服务,形成软件开发、生产的产业链,带动中小软件企业共同发展。

积极扶持和发展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服务和信息挖掘、整合在内的各类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IPV63G提供的机遇,实现我市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以产业化为方向,整合、挖掘和利用我市信息资源

1、建成城市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

协调、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和市政管理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全市统一共享的“城市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结合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建设“城市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建设信息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为城市规划、为城市规划建设、市政管理、灾难预警和监控提供服务。

建立完善的全要素GIS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

2、建成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

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提供一定规模可供社会共享的数据产品,使国土资源信息得到开发和应用,发挥国土数据资源效益,为厦门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1)国土资源数据资源标准化、规模化整合。对现有基础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改造,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矿产资源数据库、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地质科学研究数据库等主要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库。

2)建设国土资源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建立针对不同级别用户的元数据服务、多源国土资源数据的整合、WebGIS数据浏览、跨平台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数据转换、数据产品订制等功能完整的信息交换服务平台。

3)社会化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国土资源元数据目录服务信息导航系统、数字国土浏览查询系统、公益性地质资料查询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查询系统。

4)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国土资源元数据标准;开展数据交换标准、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标准、数据分发标准、互操作数据模型等急需标准建设,制定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政策,健全数据维护和共享服务运行机制。

3、建成厦门市数字图书馆

参照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主流技术方案,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可扩充的厦门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高新技术、文献信息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实现多媒体存取、远程网络传输、智能化检索、跨库无缝链接、创造出超时空信息服务,使其直接为科技、文化、教育服务。

1)在资源方面,重点建设具有厦门本地人文特色的数字资源;扩展科技、文化数字资源。

2)在技术实现上,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机制,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3)在服务模式上,扩大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和内容,搭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共享。

4、完善厦门市国民经济基础数据库

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国民经济数据库系统,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服务。国民经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区域工业基础数据库、农业(含渔业、林业)基础数据库以及第三产业基础数据库;对上述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开发、更新、维护,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

5、将信息资源当作我市的基本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在社会资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的信息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市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我市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和正在开发信息化项目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形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我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利用这些财富提供了支撑。开发利用这些时效性极强的无形资产是“十一·五”信息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政府部门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成公共资源基础数据库;其次,要制定规划,重点突破,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十一·五”期间,以政府投入为主,完成政府部门90%的公共资源的开发。通过市场化的形式,完成30%以上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

6、分门别类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应用数据库

在公共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内网应用数据库群和公众服务应用数据库。内网数据库以各部门业务应用为方向,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针对性极强,公众服务可向市场开放,鼓励企业进入应用市场,开拓各类新业务。

在此基础上,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公益性的信息服务,如法律、法规、经济、外贸、金融、物流、市民诚信信息、公共空间地理信息等等,并支持企业开展各类有偿信息服务。

7、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相关法规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在加快制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同时,加快信息化项目配套法规的建设,确保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建设和推广应用。

二是加快建立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规范跨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同时规范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硬件与网络系统的技术配置。

三是加快出台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8、鼓励全社会参与信息资源市场的开发应用

除涉及国家安全的资源外,要开放信息资源市场,包括资源的收集、数据处理、存储、加工和综合应用,实现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更新的良性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构筑海峡西岸信息化人才高地

加强软件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构筑海峡西岸信息化人才基地。全方位的开展信息化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抓好信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工作。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培养有竞争力、实用型软件人才;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加快软件人才培养。注重既懂行业专业又懂软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市场开拓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改善软件人才结构。扶持软件职业教育机构搞好人才培养工作。

利用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的IT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厦门投资创业或工作,造就一批技术骨干和项目管理人才。

支撑我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2010年,我市软件从业人员将达到4万人以上。高校和培训机构向软件企业输送人才能力达1万人/年以上。

(七)实施产、学、研再创新工程,突破我市信息化过程关键难题

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依托,政企校三方共建方式,建设我市急需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级人才工作站,为我市企业培养和聚集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高校参与,组成一批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解决我市信息行业急需的核心技术攻关问题。

政府鼓励,企业为主,有针对性地扩建和创建曾厝垵、虎仔山、集美大学城等软件创业科技园,为产学研联合体提供创业基地。

推动以产学研联合体的形式,开展海峡两岸和国际学术交流和创业合作。

建立规范化的市校、院地合作协调机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切实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八)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建设海峡西岸软件生产研发基地

厦门软件园一期将促进本地软件企业孵化、创业,支持拥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软件的企业的聚集。

厦门软件园二期将建设成为软件外包加工基地,国内外特色软件创业中心和研发中心。以引进大型软件企业为发展方向,形成海峡西岸最大软件加工、研发中心。

湖里区高科技园区,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集群为方向,引导物流信息、IT服务相关企业入园创业。

各园区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主要包括市场信息、公共设施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产品、技术以及人才交易服务和生活、后勤服务等内容,尽可能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

四、“十一·五”期间信息港建设的重点项目

 1、软件园二、三期工程

培育本地软件企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软件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海峡西岸最大的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软件外包加工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

2、数字内容产业培育工程

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注意承接台湾数字内容服务外包项目,重点引进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的龙头企业,并培育本地数字内容服务企业的生成和发展,扩大厦门数字内容产业的规模。建设数字内容人才培训基地,促进本地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3、信息化公共设施创新工程

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推进电子政务设备集中、应用集中、维护升级集中的集约化建设,同时向五套班子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子政务技术服务。

建成厦门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含海域),并向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

建成厦门市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完成厦门市数字电视网络整体平移,并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

建成互联网报警处置中心,为厦门市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监管平台。

4、信息化建设重要应用工程

建设厦门市社会诚信系统;

建设厦门市安全认证中心(或代理中心);

建设滨北文体区信息化系统;

建设市府西楼信息化系统。

5、厦门市特色软件产业推进工程

推动国家经济动员基地等特色软件基地的建设,发展制造业嵌入式软件和通讯软件产业;推动我市特色行业软件国际化和规模化,扶持3-5家产值10亿以上的龙头企业和20-30家产值1亿以上的重点企业,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软件产业集群。

6、电子支付推广应用

易通卡在现有的应用基础上,逐步将其应用范围推广至出租车、轮渡、停车、过路过桥、旅游门票等各种小额消费领域;推广电子支付,解决市民在小额消费领域的支付和“找零”问题,创造方便的消费环境,服务全省。

7、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

收集有形图书馆的馆藏资料信息以及厦门市重要历史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保存和管理,并提供国际互联网上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进行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形成厦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系统。

8、福建省电子口岸物流信息平台

在厦门口岸物流信息平台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大平台的应用范围与规模,完善各应用子系统的建设。推进福建省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完善福建省口岸大通关平台,实现海关、国检、边检、机场、港口、堆场等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为快速通关提供技术支持,并将服务内容扩大到外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商务。

9、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加强对信息安全建设和应用的监管,要按照确定的安全保护等级,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并定期对信息系统是否达到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进行技术检查和评估(建设补丁管理中心和身份认证中心),提高网络的安全保障程度。

10、信用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抓紧制定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术标准,逐步开展社会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工作,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依托政府公共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交换和共享。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原则下,向合格的征信机构开放信用数据。我市的工商、税务、海关、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执法部门,将率先进行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试点。

五、保障措施

(一)用科学发展观营造有利于信息港建设的区域创新环境

准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认识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含义,以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作用,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机制创新,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第一,发挥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和管理。进一步改革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各部门、各行政区要指定相关领导负责信息化工作,逐步建立CIO制度,切实保证厦门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落实。

第二,大力宣传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信息化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三,要制定鼓励扶持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办法,如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应视同科技投入,可计入成本;对有示范作用和效益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扶持。要像评比、表彰、宣传企业“科技功臣”一样评比、表彰、宣传“企业信息化功臣”,在企业界营造信息化的氛围。

第四,要将电子政务以及公共信息化服务推向企业,促进企业向信息化转型;建设中小型企业共用信息化平台和我市数据托管中心,解决企业在信息管理和安全上的后顾之忧。

(三)建设公共投入监理和评价体系,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建立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事前事后评估体系;电子政务建设应立足于服务企业和市民,要能够确实降低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的成本,提高城市的竞争力;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应着眼于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以及提供对政府机关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平台。

(四)实施信息化人才跨越战略

要用创新思维培养和聚集本地化高级人才。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确切落实知识要素参与企业分配的思路;第二,加快本地化高级人才的培养,在继续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将那些生活基础在厦门,对企业忠诚度高的中级拔尖人才,培养成高级人才,政府应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培养这类人才,对于成才者,同样享受同类引进人才的待遇,在今后五年,与高校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培养100个以上由企业选派的高级人才;第三,重点推进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的工程,由政府主导,以高校为载体,以共建方式聚集人才,以企业重大核心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技术合同为纽带,弥补企业人才弱势,使之成为我市高级人才的聚集地。

(五)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

第一,要尽快出台我市信息资源开发管理条例(办法)。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共享、维护;资源的公开和保密;资源的采集和应用,公共资源服务和商业性运营及市场准入等一系列问题均应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才能拥有权威性和可行性。

第二,要考虑改革信息资源采集开发的机制,除涉及国家机密数据信息外,将政府投资获得的信息资源和开发平台市场化运作,通过参股、转让等方式盘活这些资产,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开发,并允许企业拥有对该资源进行经营的权利,如同允许企业参与公共设施建设一样。积极发展信息资源市场,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信息商品流通,鼓励信息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政务部门要积极采用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务。

第三,要研究电信行业资源整合、挖掘、共享,推出大量增值服务的经验,加以推广。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规范网间互联、市场开发以及对等业务的开放,提高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效率。

第四,要加快建立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规范跨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同时规范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硬件与网络系统的技术配置。

(六)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

第一,充分发挥厦门市人居环境优良、创新氛围良好的优势,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厦门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积极引进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大项目;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特别是要抓住台湾IT产业转型升级和为了降低成本产业外移的时机,加大对台IT合作和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成为台资软件企业的聚集地;第三,力争软件外包和对台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扩展对日本、北美的软件外包业务。

(七)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

深化投融资体制,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资金保障。第一,增加政府对公益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和开发的资金投入,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扶持和促进规划中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第二,要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以获得金融机构的广泛支持;第三,创新企业的融资手段,利用项目融资、银团贷款、企业债券、受益信托凭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第四,设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推动软件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发展;第五,积极帮助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海外上市。

 ()营造富有生机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的典型做法,相机制定和完善我市在投融资、人才培养和引进、税收优惠政策、生活保障政策和土地能源使用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出台《关于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规定》,营造我市在招商引资、软件出口、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平台(ASP)、创建产品品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营业税、吸引和留住软件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使政策能够具体落实,设立“厦门市软件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资金”,每年资金盘子与当年软件产业的地方性税收收入相当,实施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