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也是首都信息化必须加快推进,带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愈加深刻和广泛,已成为引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成为首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基础。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要求:“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建成完善的首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全面建设‘数字北京’”。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本市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十五”信息化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构建“数字北京”基本框架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本市信息化已处于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向“深化应用、惠及全民”阶段过渡的时期,整体水平全国领先,在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社会信息化发展呈现新气象。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线网络和宽带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顺利,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4.1%,城市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燎原行动计划、百万家庭上网、“数字北京”信息亭等项目的实施将网络和信息引向基层和大众。全社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数字化生活方式逐步普及,手机通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等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截至2005年底,本市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95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470万户,网民数达到428万人,网站数达到12万多个。

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成效。电子政务从政府上网阶段向业务应用阶段全面过渡。一批重大应用系统建成,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辅助宏观决策和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实效。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全面推广,成效显著;地税网上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基本建立,有力支撑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其中,医保信息系统已接入所有的社保所、覆盖了近600万参保人员;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在抗击SARS、禽流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专网集约化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建成了以市区两级网络平台为核心,覆盖全市城乡,连接市、区(县)、街道(乡镇)的电子政务网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建成了信息安全测评、数字证书认证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年度日历”等项制度,综合防护能力不断提高。

城市信息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初步构建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四级信息服务体系,“首都之窗”网站成为政务公开、网上服务、政民互动的主渠道,日点击量超过400万次;政务信息网上公开逐步走向深入和规范,初步建成了网上审批平台,一大批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网上办理。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的一批面向市民日常生活的信息系统开通运行,提供的衣食住行信息服务受到欢迎。“首都之窗”开通了外文版,为外国人提供信息服务。

信息化带动产业优化升级达到新阶段。信息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信息化催生出一大批新的产业业态,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现代信息服务业持续增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6%2005年实现增加值517.2亿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企业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效果日渐显著。

“数字奥运”建设取得新进展。奥运会场馆周边道路信息管道、综合信息枢纽“数字北京”大厦等奥运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服务奥运会的无线政务指挥调度网初步建成;奥运会无线电管理专项工程已经启动;已经和正在建设一批满足奥运会需求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其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智能交通信息平台、流动人口和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奥运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已开始建设。

二、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信息化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看,信息技术持续创新,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从内部看,北京市经济社会已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要求信息化加快发展步伐。

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持续深入。总趋势是宽带和无线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向“无所不在的计算”方向演进。随着宽带网络、移动设备更加普及,人们突破地域、带宽等因素对通信限制的能力不断加强,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这为城市信息化走向深入提供了技术基础。

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发布,为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战略的落实将促进信息化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形成北京市的信息化中长期发展战略,实现信息化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首都经济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力”转型,北京市民对优质服务日趋强劲的需求,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推动了对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构成了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北京”。

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充分挖掘北京优势资源,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进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经济、适用、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举办2008年奥运会。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将有利于完善北京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以人为本、个性化、符合国际惯例、体现中国特色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首都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

三、主要挑战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信息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充分认识、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的统筹规划有待加强。电子政务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机制没有完全落实,推进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造成的多头投资、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

信息化对首都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信用、物流等基础环境不健全制约了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领域的业态创新活跃程度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差距。信息化带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发缺乏群体性突破。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创新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全民信息能力整体提升任重道远。不同市民群体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机会、能力呈现“贫富不均”,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并有加速扩大的趋势,呈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趋势。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信息网络逐步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市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各类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已经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 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基本方针,切实将信息化作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北京”,以信息化带动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有力保障。

未来五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指针,统筹全市信息化推进的目标和任务,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统筹政府引导和社会力量参与,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制定规划实施的年度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二)坚持深化应用、务求实效。要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铺网络、建系统转移到使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上来。要以最终应用效果作为衡量信息化成效的关键指标。

(三)坚持集约建设、资源共享。政府要加强引导,推动集约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促进网络融合和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信息化发展的效益。

(四)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要把信息化的过程作为自主创新的机遇,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把试点和示范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方针和内容长期坚持,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各部门、各行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试点和示范,探索符合自身特点、体现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推进路径。

(五)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始终不渝地把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政府率先实现信息化,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达到现代国际城市的水平,信息产业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带动自主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奥运”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数字北京”初步建成,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基础。

(一)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首都之窗”城市门户,形成政府在线、社情民意、公共服务、人文北京和国际交流等一批专业门户,80%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能够实现网上办理,培育一批面向大众生活的信息服务品牌,使北京成为信息服务普遍、便捷、高效的典范城市。

(二)政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2008年前,建成市、区两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全面建成并实现共享,在交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等领域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到2010年,各级政府核心业务100%实现信息化支撑,基本形成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服务规范的全市电子政务体系。

(三)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要实现再提高,带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业态创新、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新的突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信用、物流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北京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四)信息化对自主创新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信息化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产业化的支撑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把北京建设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最佳城市,研发及应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的示范城市。

(五)城市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网络建设统筹规划、网络资源有效利用、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建成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新城建成区信息管道通达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光缆乡镇通达率达到100%。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10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870万户,宽带用户达到480万户,网民数量达到560万人。

(六)“数字奥运”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实现对奥运会信息化需求的有力保障,对公众对于奥运会信息服务需求的完全满足,对奥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促进。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围绕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北京”的战略目标,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三二一”(三大应用计划、二大基础工作、一大专项工程)信息化推进方略。

三大应用计划。以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目标的“信息惠民”计划;以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提高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为目标的“信息强政”计划;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信息兴业”计划。

二大基础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工作。

一大专项工程。加速推进“数字奥运”专项工程的实施。

一、实施“信息惠民”计划

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缩小数字鸿沟等战略行动计划,突出以人为本,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着力解决好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让社会大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问题,努力实现公共信息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

(一)深化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加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市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及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对市民健康的信息服务。整合首都疫情、病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监控、监测、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化。全面完成北京市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大力推进各类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系统,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加强文化领域信息化。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北京文物、博物馆数据库信息共享体系,在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和研究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初步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积极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到“十一五”末期,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50%,总量达到3500万页,已数字化的开放档案的全文上网率达到80%

深入推进科技、教育领域信息化。建立和完善首都科研基础平台,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科研设备的充分利用,推动科技交流与协作。加大科普资源信息服务整合,搭建服务本市、辐射全国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深化“校校通”工程,整合网络资源,形成覆盖全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

强化公共事业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煤、水、电、气、交通等公共事业的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鼓励发展交通信息服务,使市民能够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得车辆、路况、导航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数字北京”缴费通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缴费服务,完善服务网点布局,提高对市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首都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办好“首都之窗”政府在线、社情民意、公共服务、人文北京和国际交流等专业门户。推进“首都之窗”城市门户与各类政务和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数字北京”信息亭、“数字北京”缴费通、数字电视、手机等终端的互联互通,形成以市民为中心、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政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政务信息内容整合,深化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完善网上审批平台,整合网上服务,实现行政许可和审批在线服务事项在“首都之窗”网站的“一口受理”。继续发挥“首都之窗”政风行风热线、城市管理广播在促进政民互动中的作用,统筹建设政务和公共服务非紧急呼叫中心,不断创新政民互动的渠道和模式。

加强电子社区建设。以电子社区为平台,服务和支撑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建设一批街道信息亭,形成以电话、电视、计算机、信息亭为主体的社区信息服务渠道。完善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整合政府各部门面向社区居民的在线服务,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鼓励相关企业以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为平台,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燎原行动计划”,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无线网络覆盖试点,大力促进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制定“数字村镇”和农村“数字家园”建设和运维标准,加快公共信息服务终端在村镇的部署,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就业、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咨询、农产品电子交易推广等项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村镇信息化推广带头人,鼓励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促进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提高。

培育和完善信息服务市场。不断优化信息服务的市场环境,促进社会力量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着力提高城市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促进信息服务市场繁荣。支持企业对海量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并向社会提供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整合与市民生活相关的交通出行、旅游购物、娱乐休闲、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餐饮卫生、紧急求助等信息,形成服务品牌。

创造良好的网络传播和信息服务环境。依法加强市场管理,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打击传播不良信息、滥发垃圾邮件和短信、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继续做好互联网违法举报、不良信息举报和垃圾邮件举报受理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提倡文明办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服务市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文明的信息服务行业竞争环境。

(三)提高全民信息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按照国家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的有关要求,制定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开展对市民的信息化培训。到2010年,北京市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科技人员等重点人群信息能力要大幅提高,大多数城乡居民要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充分运用学校、科技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单位的培训资源,调动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利用“校校通”、“数字家园”等公益性设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化培训。实施“百万家庭上网”二期工程,不断提升千家万户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着力抓好缩小数字鸿沟工作。抓好国家缩小数字鸿沟战略行动计划的落实,加强对信息化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增加其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增强其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技能。探索建设农民工信息服务系统,围绕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等突出问题提供信息援助。

二、实施“信息强政”计划

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电子政务战略行动计划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结合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突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电子政务整体效能,促进政府实现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监管有力、服务到位。

(一)电子政务提升宏观决策能力。

建设完善领导决策信息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的决策信息资源,依托电子政务专网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领导决策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增强宏观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满足城市运行、经济发展和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决策需求。

加强政府财政、投资管理信息化。以金财工程建设和完善为主线,建成覆盖所有财政核心业务的财政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推广财政、税务、银行、国库之间系统联网和信息共享,支撑各项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加强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推进审计、监察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审计信息化步伐,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求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信息化操作平台,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机关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查错纠弊、遏制腐败的能力。加强网上监察系统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完善信访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社会监督。

(二)电子政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深化城市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深入推广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完善市区两级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市级系统、区级系统、具有城市管理职能委办局的业务系统、相关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工作规范和管理流程,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积极探索新模式在其他区域的推广,不断扩展功能,逐步实现对地下管网的有效管理,逐步整合水、电、气、热、通信、地铁等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监控信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精确、综合监管。

推进城市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和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管理,加快出租房屋管理和暂住登记等项工作的进程,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推进城市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大力推进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形成全面、准确、直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对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监管和利用能力。

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步伐。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指挥和调度水平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推进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管理信息的共享,各种交通工具的管理信息的共享,城市交通管理、监控、调度、服务与应急处理等业务的整合和协同,全面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

推进城市综合减灾防灾和应急指挥信息化。加快建设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市级信息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信息平台、区县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制定应急指挥信息通信和信息安全保障预案并组织演练。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发布和报告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快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化步伐。以保障首都公共安全为核心,以构建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为目的,建设综合指挥联动信息系统,实现城市安保预警、整体防范控制、诸警联动指挥、业务精确管理、社会民众服务的一体化,提升首都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

(三)电子政务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进一步提高协同监管能力。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加强与司法机关的信息共享与执法协作,实现执法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建设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业务系统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协同监管能力。提高建设、银行、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水平,健全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完善房地产市场等信息系统,提高对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水平。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等领域相关资源,强化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餐饮卫生、农资物流配送的监管。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文化市场监管系统,增强对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管理能力。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化,强化税源监控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建设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等数据库,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安全生产总体态势掌控、生产事故预防和处置的能力。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相关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从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入手,建立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市场监管体系、信用宣传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开放,逐步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政务信息披露体系和以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体系,促进信用产品的推广和信用服务业的发展。

(四)夯实电子政务发展基础。

制定和实施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落实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有关要求,统筹整合全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信息化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网络和安全基础设施、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等电子政务资源,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体系,统筹建设电子政务专网、信息安全设施、基础数据库、门户网站,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全市电子政务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的制度和标准,实现按照统一标准管理和运维。

推进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共享交换的规则和机制,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技术标准。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统筹和监管,规范政府的信息采集、维护、共享、交换、公开等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府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保障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和安全保存。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则,建成一批服务全市的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重点是加快建设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以及居住场所、流动人口、地下管网、社会信用信息等专题数据库。

三、实施“信息兴业”计划

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电子商务、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战略行动计划,围绕北京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总体目标,促进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以激发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目标,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手段,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促进服务水平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

优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支持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建设和应用辅助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推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企业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充分发挥协会、联盟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低价团购,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支持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企业数字证书认证工作。加快科技园区、工业开发区、现代商贸专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对重点试点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试点示范企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带动企业的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择优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加快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大力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完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

 

扶持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支持其应用电子商务,并通过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与医药、都市工业等行业的电子商务示范和推广。加强电子商务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

建设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信息化支撑和孵化平台。整合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公共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建设咨询和培训体系,促进文化创意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文化产业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建设产业研发和产品展示体系,促进研发与产业化的对接,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建设技术共享体系,统一建设共用性高、大型、复杂的技术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运作成本。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促进企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促进金融产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功能齐全、效率优先、运行安全的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完善同城票据清分系统,创新发展在线支付工具。大力推动银行卡的应用,奥运会前,奥运场馆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服务网点、重点商务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等要实现全部可以受理国际卡,为奥运会创造良好的银行卡用卡环境。促进银行卡在零星支付、公共缴费及其它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一卡通用。支持建立金融信用网络,将金融信用网络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资金信用信息与基础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促进旅游业提高品牌认知度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支持建设面向旅游者的宣传和展示系统,全面整合和系统展示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强化北京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广,辅助旅行者深度了解北京、设计旅行计划。支持企业间以信息共享带动业务协同,推动形成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强旅游电子商务的市场开拓。

深化信息化在商贸商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强对全市商贸商务信息整合,建设首都商务之窗,为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提供商务咨询、商务指南和商务信息,为企业做好服务。不断提高商贸商务服务管理部门电子政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企业办事。积极支持商业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商业设施,改善商业管理。

加快建设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升对物流企业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水平,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支持企业实现在线物流信息发布与获取、在线交易、数据交换、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大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信息共享,提高通关速度,提高北京市物流的国际化程度。

(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好北京人才、技术、信息、网络的比较优势,抓住“三网融合”机遇,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加强互联网资源开发,加快传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互联网出版、网络电视等互联网内容服务。积极推进基于移动设备的信息服务,促进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即时通信、移动商务等各种增值服务发展。大力支持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积极培育IT服务市场,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工作,促进形成一批系统集成龙头企业。

促进软件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继续支持和鼓励软件企业以自主核心技术为依托,以标准为纽带,建立以产品功能互补、企业利益共赢为目的的企业联盟,形成功能较为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强、能满足信息化需求的软件产品系列。进一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支持国产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广。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机遇,通过示范和试点等手段,大力推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光电显示等产品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通过应用促进其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向高端发展。

促进移动通信产业升级。抓住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机遇,支持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和自有核心技术项目的产业化,完善各类信息传输网络,强化全国信息传输中心城市的地位,保障信息传输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以保障2008年奥运会信息安全为阶段目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一)完善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长效机制。在北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的统一指挥和综合协调下,加强信息安全责任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规范信息安全培训机构,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监督指导。定期开展全市信息安全检查和态势评估,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城市生命线的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内容管理,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保护公民通信隐私。支持高等院校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设置。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保障安全投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建设投入制度,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步考虑信息安全建设投入。要根据信息安全保护等级确定资金的投入比例,重点保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的经费。

(二)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信息安全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全市信息安全测评、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应急处理与容灾备份等基础设施,满足信息安全保障需要。

提升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安全评估、测试、监管的队伍建设和技术条件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新技术、新业务的前瞻性研究。加强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信息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培育和规范市场,促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产业链。

五、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坚持集约化、合理化建设,提高信息管道、无线电频率等资源的利用率。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服务相分离的原则,探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许经营等模式,促进设施运营企业的公平、有效竞争,保障居民对服务企业的自主选择权。以“数字北京”建设为目标,促进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

统筹开发利用信息通信空间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和经营方针,加强对地下信息管道、无线基站站址、局房等信息化自然资源的统筹开发利用,减少重复浪费,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从节约土地资源、美化城市景观出发,集约化建设公共局房和通信铁塔。从搭建小区公共信息平台入手,探索“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模式,理顺最终用户、开发商或物业、信息通信服务提供者、小区公共信息平台运营商之间的关系,保障信息通信运营企业平等接入到最终用户,保障居民自主选择信息通信运营企业的权利。

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的宽带网络环境。大力发展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以业务融合促进“三网融合”。

加强新城、重点城镇和旧城改造区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州、顺义、亦庄三个新城以及重点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避免重复投资。新城城区避免建设架空杆路,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区域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和完善,提高旧城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强电子政务专网的集约化建设和管理。各部门已建的电子政务网络,要按全市统一标准运维,到2010年,原则上要全部纳入全市电子政务专网,实行一体化建设、管理和保障。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不得新建基础网络,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必须依托全市电子政务专网。不断完善无线政务指挥调度网。加强电子政务专网安全监管,推行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容灾备份、网络信任等制度。积极探索电子政务专网为中央在京单位提供服务的模式。

(二)加强无线电管理。

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统筹规划。以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障奥运会等首都重大活动的频率需要为目标,在严格遵循国家频率划分、分配和指配政策的基础上,建立频率资源战略储备, 建立健全与国家、军队和天津、河北等周边省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频率资源整合和利用,及时调整已有的频率指配规划。根据奥运会无线通信需求,制定奥运会无线电频率指配方案。

综合治理和净化电磁环境。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充实监管队伍,发挥行业、区县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严格依法加强无线电频率和台站的清理整顿工作,规范空中电波秩序,遏制非法使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特别是非法使用对讲机现象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奥运会筹措频率资源、创造良好的电磁环境。充分运用电磁兼容分析、无线电监测、检测等技术手段,支持无线电台站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加快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扩展无线电监测网,加强遥控无人值守监测站、小型监测站和高山监测站建设,积极推进面向奥运会的移动监测设施建设,完善微波监测设施,强化电磁环境噪声监测,做好全市的监测网的联网工作,建设监测数据库系统。加强无线电检测中心建设,建立检测专业数据库,更新检测设备,增强检测能力。

六、加速推进“数字奥运”专项工程

以保障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为核心,大力推动“数字奥运”建设,全力支持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支撑。

(一)保障奥运会信息服务。

加快奥运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和建设奥运基础通信管线共用管道。建设城市容灾备份中心,基本完成对重要信息系统实现同城异地备份,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以多功能综合应用为目标的奥运综合信息枢纽,为各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决策指挥提供支持和保障。实施奥运会无线电管理专项工程。建设面向奥运会的呼叫中心。以“首都之窗”公共服务专业门户为基础,构建奥运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完善无线政务指挥调度网、“数字北京”信息亭等城市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制定奥运会期间保障信息服务的各种方案和预案。制定涉奥地区综合信息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重点提升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涉奥场所(比赛场馆、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宾馆、公共设施、主要干道等)的信息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奥运会期间保障信息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主管部门、运营企业之间协调机制。确保奥运会信息安全,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重点保障单位进行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促进奥运机遇最大化。

促进新技术应用。结合奥运需求,大力推动无线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电视、RFID、多媒体音视频等新技术的应用试点。在奥运会食品安全、门票销售等重要领域,用好新技术,实现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积极支持国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奥运会的技术示范作用。

促进奥运经济发展。利用奥运契机,依托北京市丰富的信息资源,鼓励文化、教育、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开发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旅游、餐饮、住宿等与奥运紧密相关的服务行业,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广城市形象。以“首都之窗”城市门户国际交流和奥运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古都北京的历史文明与人文风采,利用互联网办好一批互动主题活动,吸引全国和世界各地人民认识北京、了解北京,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北京”,保障“十一五”信息化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加强信息化的组织领导

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重大信息化事项的决策统筹,凡涉及全市的信息化重大政策和事项要经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指导信息化宏观决策,动态调整信息化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

深化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抓紧研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综合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市与区县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信息化推进机构的组织建设。

二、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工作。以信息化地方立法为契机,在政府信息公开共享、电子文件管理、无线电管理、个人和企业信用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信息化项目外包等方面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保障信息化推进的法制化、制度化。

强化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加强信息化标准化的统筹协调。在信息化标准化领域,建立政府与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化标准战略研究,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要做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类地方标准的组织制定,积极参与国家信息化标准编制。强化标准的宣贯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机制创新

创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信息化项目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并完善外包、特许经营等模式。优化信息化投融资环境,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方向转变,完善信息化建设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信息化建设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积极性,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的重大城市信息化项目建设。进一步统筹和完善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自身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数字鸿沟”等领域发展水平的监测制度和信息产业统计体系。

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在首都信息社会建设过程中,以政府采购为杠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拓展自主创新成果的市场空间,促进其产业化。积极支持建设信息安全、软件开发、测试测评等各类信息化研究基地,研发核心技术,并在信息化建设中推广应用。

加强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各类信息化试点示范,不断完善信息化试点示范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鼓励探索,促进试点示范成为一种规范、有力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手段。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信息化人才战略高地。加大人才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开放的干部交流、培训制度。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来京服务。加强对中央在京单位信息化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行信息化高级雇员制度和信息主管制度。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加大对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积极加强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

发挥信息化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支持信息化行业组织发挥好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等作用。鼓励其在信息化标准制定、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五、优化信息化推广的社会环境

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抓好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的落实,政府引导,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市民信息化培训。加强信息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推动全社会对信息化推进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信息化宣传活动。支持建立面向大众的信息化体验中心,使更多的市民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和应用信息技术。

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加强与国内兄弟省市以及国外先进城市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京津冀都市圈信息化合作,选择标杆城市作为系统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努力借鉴一切先进的信息化推广理念和方法,促进首都信息化推进环境的不断优化。

六、做好规划滚动实施的管理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十一五”时期的信息化建设,以本规划为基准,每年对“三大应用计划”、“两大基础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下一年的实施计划,“数字奥运专项工程”要根据全市的年度奥运会折子工程确定主要内容,确保本规划得到分阶段落实。

搞好滚动衔接。组织好信息化规划实施的监测和中期评估,积极借助社会中介组织力量,多角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探求解决信息化工作中面临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设计和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创造条件,保障“十一五”时期全市信息化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有机衔接,保障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名词解释

1.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它已经引发了一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社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正逐步上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

2.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的新形态。主要特征包括:信息网络成为支撑社会经济活动的无所不在的公用基础设施,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联合国主办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推动在全世界建立一个“人人可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持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信息社会。

3.数字北京。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教育、远程医疗、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城市信息网络空间。

4.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政府机构将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交互式办公、部门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5.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贸易活动)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电子商务方式,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纸介质单据(包括现金)进行买卖交易,而是依靠网络,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

6.数字奥运。为保障奥运会成功举办,2001年,我市制定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其中信息领域的建设统称为“数字奥运”,主要包括:建设先进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完善的数据通信服务,以及提供随时随地的、丰富的信息服务。

7.信息能力。又称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是指个人或者组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高效获取、有效利用和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实际技能。

8.信息安全“年度日历”。它将年度中可能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日期、内容、处置方案等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并以日历形式发布。

9.数字鸿沟。是指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根据职业、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等标准划分)之间在接触信息化的机会、应用信息化的意识、使用信息化的技能等方面的“贫”和“富”之间的差距。随着信息化不断深入,“数字鸿沟”正成为影响国家和个人发展、经济贫富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弥合这道新的鸿沟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10.电子社区。是指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联合政府部门、社区服务提供商、银行金融机构和物业管理公司等相关单位,以网络平台、语音平台和平面资讯为载体,以政务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和资讯服务等为内容,整合各方资源,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属地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

11.数字家园。是市政府在实施“百万家庭上网工程”中,面向基层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培训室。目的是:使市民能在居住地附近就近学习信息技术,使他们获得计算机基本操作、上网浏览和查询的能力。农村数字家园的建设,也是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12.燎原行动计划。2004-2007年郊区信息化专项工程的简称。目标是:以信息化手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郊区现代化建设,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提高郊区人口的整体素质。

13.“最后一公里”。是指在骨干接入网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一段网络,即本地局端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的总称。因其在技术上和规模上的特殊性,以及涉及到复杂的权属关系,这最后一段把用户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网络,常常成为阻碍市民享受优质互联网服务的瓶颈。

14.网络电视(IPTV)。也称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以计算机或普通电视机加上网络机顶盒作为主要终端设备的崭新信息传播形式。它突破了传统模拟电视和一般意义下数字电视定时、单向等特性的限制,能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互联网访问、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多种个性化的交互式服务。

15.即时通信。指以电脑为硬件载体,在互联网上通过一个工具软件和其他人以文字、语音甚至视频进行沟通。世界上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ICQ199611月推出,意为“我在找你” I Seek You)。典型的即时通信软件包括腾讯QQ、微软MSN、网易泡泡、雅虎通等。

16.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简单地说,就是计算机已经高度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它追求的目的是让“计算机无处不在”,其无处不在性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我们留意不到它的存在。例如,目前研究的可穿戴的计算机就属于这种技术范畴。无所不在的计算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得到迅速发展。2004年,日本和韩国分别宣布要建设“无所不在的日本”(Ubiquitous Japan,简称uJapanu-日本)和“无所不在的韩国”(Ubiquitous Korea,简称uKorea u-韩国),作为他们国家信息化发展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17.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粘连在物品上,包含了这个物品的相关数据,用读写器扫描这个电子标签,就可以识别这个物品,并获得这个物品的相关数据。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