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时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总是不断伴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当前,世界经济正进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速度呈加快的趋势,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海南省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合作,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是依据信息产业部《关于全面启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及省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研究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而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部门对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了充分调研,并认真听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本专项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如遇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省政府将适时对规划主要目标作出相应调整。

一、“十五”发展状况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发展状况回顾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产业稳步增长,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和深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信息化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信息智能岛”的建设。

1、信息产业稳步增长

预计2005年完成增加值40.81亿元,比2000年增长78.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年均增长28.0%;出口交货值近3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软件业(含信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82亿元,年均增长18.7%。广电事业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年均增长14.5%。电信业完成业务收入35.8亿元,年均增长9.66%。电子产品结构开始从传统产品向新产品过渡,液晶显示片、双面印制板、IC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电子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立了非接触智能IC卡生产基地,产品出口美、加、日、韩等国。投资4.73亿元,年产200万芯公里的韩国三星光纤光缆项目正式投产。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到目前为止,通过信息产业部门认定的软件企业达51家、软件产品133个,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达52家。

2、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化

全省各行业的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调控、营销服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信息技术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海航集团运用信息技术构筑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海汽集团的虚拟制造重点试验室项目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电子交易系统”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商务平台,“海南医药电子商务网”有190多家医药经营企业、65家医疗机构、6000多种药品在网上交易,“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系统”实现省内骨干旅游企业全部入网。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百强工程项目”推进活动。企业信息化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省政府门户网站经过几次改版后,加强了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站。97%省直厅局和所有市县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实现了信息发布到提供部分电子政务服务的转变。海口、儋州、琼海、五指山等市县建设了OA办公系统,澄迈、儋州、琼海、昌江、琼中、海口等市县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审批业务和网上查询等服务。启动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科技服务“110”工程,建立科技服务站(点)164个,覆盖全省100多个乡镇,辐射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建立了省级和市县级专家团,专家人数超过500人,初步形成了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市县紧密结合当地特色经济,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先后获得国家和地方260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国家扶持项目11个资金21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了国家有关部门计划并在全国各地拓展应用,其中,“中国——东盟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市场”项目被列入全国2004年倍增计划;“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软件平台”被列为国家2004年科技攻关引导项目;承担了射频数字标签技术在特种压力容器管理中应用的国家技监总局试点项目;建立了国家第二代身份证生产基地;自主研发的教学课件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应用成果奖;公路客运行业信息化软、硬件系列产品在国内10多个省市区得到推广应用。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全省信息基础设施继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基础网络,光缆干线通达所有市县,支线通达201个乡镇。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2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03.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4/百人,村通比率达到98.9%,互联网用户41.7万户,IP电话、数据服务、多媒体等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线电视光缆干线通达所有市县,实现全省有线广电网络宽带互联,且并入国家骨干网络。先进适用、四通八达的信息基础网络环境,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支撑条件。

4、信息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

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了6部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海南天然橡胶电子交易管理标准》等省级标准,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智能岛建设的意见》、《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开展多类别、多层次的信息化教育培训活动,公务员队伍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加强。信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5底,在省工商部门注册的信息企业达2000多家,其中,私营企业1400多家,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工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等,成为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主力军。信息化教育进一步普及。初步建成海南计算机教育网络与海南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和平台,覆盖全省高等、中等学校和城镇小学、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并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建成省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5、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聚集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共完成增加值162.65亿元,12.3%的年均增长率大大低于“九五”期间23.87%的水平。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技术应用存在偏重设备投入、轻视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情况,系统运行效益低,网站长期得不到更新。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统一协调,部门间各自为政,标准不一,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水平低,造成投资浪费,效益难以显现。三是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基础薄弱,加上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少,使得信息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产业工人严重匮乏,研发能力较差,科技经费投入低,技术创新不足,项目和技术储备与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严重脱节。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1、加快信息化是确立我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当前,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环境约束的压力,作为海洋大省和我国唯一地处热带省份,海南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但决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而是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逐步加强,产业不断在区域间转移。只有抓住世界信息产业分工体系重组的机会,充分发挥我省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优势和加强政府的扶持引导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的分工合作,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才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在这一重组过程中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相对竞争优势,赢得发展权。

2、加快信息化是建设和谐海南,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升级,必然造成物质资源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高速增长,以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等将进一步突出,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手段之一。与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不同,电子信息产业属于低消耗,无污染的产业,其发展壮大有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带动又能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从而使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因此,信息化是我省贯彻“生态省”和“一省两地”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3、信息化浪潮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海南作为一个年轻的省份和经济特区,与我国一样面临着推进工业化与推进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海南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人均GDP刚超过1万元,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各行业间信息化水平悬殊,科研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这些因素制约了海南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十一五”期间,海南推进信息化还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把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切实加快信息智能岛建设步伐。与工业经济不同,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不再因地域的限制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它使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海南建省17年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信息智能岛”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特区的一个战略性抉择。

二、“十一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省两地”和“生态省”发展战略,以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深化资源整合、培育信息产业增长点为重点,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和合作,用信息技术推动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用信息技术优化政府的服务和管理,用信息技术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信息智能岛”建设步伐,逐步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体系,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发展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1、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求发展

建立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以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净化市场经济环境。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并逐渐发展到自主创新。

2、加快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渗透,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应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石化、浆纸、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文化产业和会展业、生物医药、物流、航天、玻璃等十大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依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重点突破我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积极开发信息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其它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需求。

 

5、坚持扩大开放,积极拓展对内、对外合作渠道

发挥特区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扩大开放思路,拓展对内、对外合作渠道,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合作,逐步培养产业群,形成聚集效应,做大信息产业。

主要目标

1、“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

力争实现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业务相互开放和融合;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技术在农业、旅游和海洋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建立网络畅通、管理有效、服务便利的电子政府;逐步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主要目标

信息产业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74.2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2.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3.54亿元,年均增长28.0%;电信通信业务收入57.6亿元,年均增长10.0%;广播电视业完成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率14.4%; 其他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9.01亿元,年均增长18.7%。⑵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政府初具雏形,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及城市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全省中小学校普及信息化教育。⑶ 信息基础设施到2010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预计达到303.9万户,比2005年增长32.1%,移动电话用户达316.7万户,比2005年增长55.3%,电话普及率达到71.9/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88万户,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互联网用户普及率10.2%;全省行政村开通电话业务,自然村无线信号覆盖率达80%90%,利用普遍服务基金建立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力争实现村村上网;全省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在全省达到100%2006年完成全省城区50万户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化,2008年完成全省各市县城乡有线电视信号的有效覆盖。

三、主要任务

培育信息产业群,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及国内大企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大项目,提高利用外资和内资水平,加快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确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推动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争取在部分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有所突破。重点发展光纤光缆(拉长光纤光缆产业链、争取在光纤下游产品中有一、两个能开工建设)、液晶显示、印刷电路板、军用电子设备、智能IC卡(及IC卡下游产品)、(家庭娱乐终端)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核心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步伐,逐步培育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和聚集效应。以我省汽车工业为基础,积极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鼓励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视频及信息安全等高端产业。信息产业园建设与软件业。重新规划建设海大信息产业园,将海南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之一。利用海南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先进的网络条件,加快建设“三亚软件园”,打造良好的园区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IT专家、知名软件企业、科研院所等进入“海大信息产业园”、“老城博士院士产业园”、“三亚软件园”开展科研和创业,通过园区建设培育成为我省技术创新的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高技术人才的创业家园,带动我省软件业加快发展。紧密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精神,通过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突出扶持多系统融合的电子政务、教育、交通运输、智能标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应用、智能农业系统等软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开发。按照“双大互动”的要求,积极推进与微软等国内外大公司的合作,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个人来琼兴办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或进入产业园区,兴办软件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合作,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逐渐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软件企业集团。信息服务业。围绕“十大”产业需求,鼓励开发利用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各类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偿使用,积极拓展信息服务业市场,扶持网上中介服务群体,鼓励ISPICPASP、和HSP的发展,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业务和应用,逐步形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力争5年内使海南省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达到我国中上水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透明度,增强职能部门市场监管能力,提高政府宏观决策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全省统一的党政网络和技术支撑平台,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基础平台,省直和各市县所属党政机关局域网接入党政网,乡镇根据业务的需要联接,实现统一管理和各主要业务系统数据的动态实时交换和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数字证书认证平台的系统功能建设,提高数据安全水平。完成省政府数据中心建设,各部门通过党政网与数据中心相连。建成数据共享平台和信息资源目录,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共享。完善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电子化、网络化。逐步将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整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政务处理向电子化过渡,社会公众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可向政府进行业务申办,并在网上直接获得有关批文。构建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公共服务、发布政务信息和接受公众监督的平台和窗口,网站信息丰富,更新信息及时,政务信息充分公开,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网上发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虚拟网上审批大厅,公开政府各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办理工作状态和审批结果,实现“一站式”受理和表单下载,90%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在线办理,逐步实现跨部门联合审批在线办理。依托电子口岸等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交易手段,促进贸易发展。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对经济动态实时监控,促进决策科学化。以党政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施政追踪自动化;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政务信息资源,对人口、企业、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情况的实施全面监控和综合管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信用欺诈、恶意欠费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提高政府微观管理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为行政首长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决策支持,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

围绕支柱产业找准信息化应用突破口,着力推动“十大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抓好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介信息化成功案例及解决方案,带动全省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升级。创建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中国——东盟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市场”,为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天然橡胶行业提供公开、公平、安全的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务。深化“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平台”应用,全面推进旅游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用信息技术打造海南旅游精品。政府招标、采购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上招标、采购。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继续推动“海南医药电子交易平台”应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产品和服务贸易电子化。积极开展区域电子商务合作。积极推进电子征税机、网上银行、电子缴费等业务拓展应用,完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车辆导航技术、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等信息技术,并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将分散的物流集中起来形成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建立与我省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

继续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海南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旅游资源管理和旅游服务监管的水平。完成海南旅游监管系统,实现旅游投诉网上、电话受理,实时监管。完成海南旅游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海南旅游资源统一的信息管理和旅游综合信息发布。以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的发展,开发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各个旅游景点音像资料在网上发布、地图漫游、地图要素的查询和定位、地物到属性的查询等功能,并为行业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远程业务自动化系统。

实施“电子农务”工程

运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推动我省传统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以高速宽带的信息网络为依托,整合农业网络资源,建设省、市、县三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中心,采集农业科技、农产品交易、农经管理等涉农服务和管理信息,充实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并通过各种农民熟悉的信息化手段,为农民提供生产和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咨询服务。完善农产品市场预测系统,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电子交易市场。加大农业科技服务“110”工程的推进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及产品加工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服务精准农业之路。

实现海洋与渔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因特网等通信平台,辅以电子商务、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技术,建立一个立足海南,服务全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集导航、通信及电子商务于一身的海洋渔业生产安全和交易网络平台,解决我省海域作业渔船海上的定位导航问题和通信能力,为渔船提供导航定位、通信等综合信息服务和增值信息(航行警告、航海通告、渔情、鱼汛、渔市等)、网上渔业交易、支付结算等服务,逐步将海南建成区域海洋渔业信息中心和海洋渔业电子商务中心;并为渔政监管,抢险求助与救灾指挥,渔业安全生产,减少外交争端,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地提高海洋渔业抗风险能力。开发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管理信息系统,联接中国渔政指挥中心,逐步形成完善的海洋与渔业管理信息采集、查询、分析和海上安全保障系统。

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以应用为主,因地制宜,采取有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加快“校校通”工程和海南教育城域网络建设,重点抓好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程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建成海南计算机教育网络与海南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和平台,满足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2007年年底完成海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体工程和部分试点。2010年年底完成海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省推广工作。建立虚拟科技馆网络,提高科学普及教育水平。

进一步提高全省应急联动信息化水平

加快警务信息化的建设,建立全省街道、路面图像监控系统,为处置应急突发事件提供信息资源,整合现有110119120122、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紧急救援服务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系统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覆盖全省全部辖区的应急联动指挥和决策支持系统,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各部门负责的危险源、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监控,实现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对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做出快速联动反应,为广大群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现应急呼叫求助系统的逻辑整合,并向公众提供一个统一的求助号码,使大多数公民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信息手段得到政府及有关机构提供的各种应急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网络平台

构建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基于IPv4的互连网将逐渐转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连网,分阶段实施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工程,力争实现省内广播电视、通信和计算机三网业务融合,使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互动增值服务普及到家庭。基础传输网。长途传输网向全光网络、智能光网络方向发展,网络具有更高的传输带宽、更好的可扩充性、更灵活的路由选择和链路配置能力、更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及保护恢复能力。优化已有的干线波分网络,积极引入ASON技术,形成生存性强、对业务需求敏感的调度网络。在城域传输网中,引入城域波分技术,解决光纤资源短缺问题。移动通信网。通过增强第二代核心网的能力,提供部分第三代的移动业务;再允许第三代无线网通过适配功能单元接入到增强的第二代核心网,最后引入第三代核心网,并与第二代核心网进行互通,逐步淘汰第二代核心网的策略,逐渐将现有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平滑过度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有线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完成省有线广播电视城域网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利用我省广播电视SDH骨干网及各市县有线广播电视城域接入网,构建全省广播电视多业务平台和宽带数据网,建立交互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并提供数据通信服务。改造全省有线广播电视城域分配网,实现光缆加同轴电缆混合结构传输。通过扩建干线光缆和新建或改建用户网络,将各市县有线电视前端播出的有线电视信号传送到该县辖区内的所有小区、开发区、乡镇、国营农场用户,最终实现全省一张网络,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网络的安全性。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建设、以及党政机关服务的保障能力。根据国家监测网技术体制,建设覆盖全省主要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监测测向站;在三亚建设南中国海三亚区域监控中心,实现对南中国海区域的海陆空中短波及超短波的无线电立体监测;在琼海博鳌建设区域控制中心,使之达到A级站标准。建设连接全省的固定和移动监测站、频率台站、办公自动化等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与国家联网。

四、政策措施

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信息化起点和信息化内容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信息化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我省而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应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相结合。

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

抓住机遇,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实验田”的作用,大胆进行体制和政策创新。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立法权限,出台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发展,特别是与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地方法规。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要求相一致的信息化建设宏观管理和协调体制,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建立“政策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化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用政府导向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我省“十一五”期间信息化重点发展领域,开展与电子商务相关金融业务,促进电子商务特别是旅游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扩大融资渠道,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解决我省信息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

加快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机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为人才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鼓励本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与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力资源成本低和信息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积极吸引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及企业来海南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和从业环境及制定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加强我省的人才和项目两方面的储备。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加强国内、国外合作

利用海南良好的港口和海运条件,开辟专门的信息制造业加工区,做好承接国内外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准备,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区域分工合作。以省内信息化需求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鼓励省内信息化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国内外合作。规划牵引,有的放矢的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中介组织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旅游方面,针对海南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现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信息中介服务组织,有效地降低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门槛,提高旅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业务的积极性。在农业方面,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广,积极开展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增值服务业务,鼓励发展农情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信息预测、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产后销售的一体化服务。

继续强化信息安全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应确保信息安全资金投入,相关部门务必培养信息安全人才,加强信息保护,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全面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网络抗风险能力;宣传部门要积极开展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制定灵活的资费政策,推动信息技术应用

积极推进资费管制方式改革,逐步实现资费管理法制化和透明化。按照普遍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信息扶贫工作,推动信息兴农工程。根据不同地区制定灵活的资费政策,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居民和城镇低收入阶层能够使用互联网、收看数字电视,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使我省超前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得以有效利用。通过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环境,逐渐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