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

“十一五”专项规划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不可跨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关键时期;是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紧紧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任务的重要举措。将信息化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各项事业,不断提高我省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推动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企业竞争力不强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订《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

一、“十五”信息化建设成就

“十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全面推进信息化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通过不懈努力,较全面地完成了“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基本建成满足我省信息化发展需要、覆盖全省、通达周边的高速宽带网络设施; “十五”规划所确立的十大骨干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服务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效果逐步显现;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社会信息意识逐渐加深,信息化需求日渐增强。

(一)“十五”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

1、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

(1)基础传输网纵横贯通

截止200512月底,云南电信传输、话音、数据与互联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地、市、县、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已建成的全省光纤主干线分别汇接到国家八纵八横光纤干线,拥有5条出省干线光缆,光缆长度达到12.9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2.7万公里。局用交换机容量达417.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207万门,移动短消息中心容量3060万条。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建设的省内长途传输SDH环网,容量达320G,互联网出省宽带超过40G,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91.3万个。全省16个州(市)的本地网均已建成IP宽带城域网,州(市)间计算机联网带宽已全部实现155M,部份可达到2.5G,除提供全省129个县范围DDNFR等信息服务外,还具备与国际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国家间联网的技术环境。

(2)电信服务规模稳定增长

截至200512月底,我省电话用户总数达1496万户,电话普及率明显提高,达34/百人。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97.7万户,普及率为13.6/百人;移动电话用户898.8万户,普及率为20.4/百人。已通电话的行政村12023个,村通率达到91.1%。移动电话基础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了相关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数据业务加速增长,全省互联网用户数达158.7万户,其中宽带用户61.2万户。电信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电信业务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高

截至200512月底,全省有广播电台15座,广播节目33套,电视台16座,电视节目44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1.03%92.63%。有线电视入网用户320万户,普及率达32.25%。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线路总长度超过4.5135万公里,连通16个州(市)和129个县(市、区)以及70%的乡(镇)。在昆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线电视网还提供互联网宽带接入服务,并开始数字电视服务。“十五”期间,建设卫星收转站14861座,解决了边境、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200万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使我省成为全国拥有“村村通”广播电视站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2、信息产业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云南省信息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长率健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累计达到178.8亿元,年均增长37%;电信业务收入累计达到477亿元,年均增长12%。“十五”计划确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2.5%的目标于2004年实现。2005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4.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

3、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

(1)农村信息化有了新进展

“十五”期间,全省1433个乡镇中已有628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先后启动和扶持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农信通、“三电合一”、农资配送、乡镇信息中心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建成了一批为“三农”服务的涉农信息服务网站,通过网络促成的农产品交易额约20亿元,促成合作项目47个。

(2)企业信息化取得初步效果

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以烟草、旅游、生物医药、机械、电力、磷化工及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组织一批典型企业实施了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和带动了信息技术在广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应用,财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系统(OA)、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普及。重点大中型企业普遍实现了管理信息化,部分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先进管理系统,并建立了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产品营销体系,基本实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

(3)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90%以上的高校和大部分中等专业院校、一些重点中学建成了校园网,基本上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大专院校、中等专业院校学生必修课之一,许多城市中小学和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通过各项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建成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成各类卫星教学收视点1528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3237个、计算机教室1095个,全省52%的中小学都能共享国家和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云南省远程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以省、州(市)、县、乡和学校电化教育部门为主的教育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4)数字昆明建设有了新突破

20023月,昆明被列为全国22个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围绕“数字昆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空间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城市规划数据库、数字城管等一批关键项目建设,使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决策、应急处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改善和加强。

4、电子政务构架基本形成

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2003年以来,我省完成了电子政务一期、二期工程,并组织实施了金盾、金财、金保、金质、金土、金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及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成了覆盖省、16个州(市)和129个县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建成了包含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在内的33个专网,接入政务机关3000多个。

建成了财政预算执行管理系统、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党委信息管理系统、检察院网上办公系统、社会保障数据集中系统等44个全省性重点业务办公系统。

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截止2005年底,通过各级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接入的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近4250多家,发放社会保障卡130万张。

建立了以云南省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全省政府网站群,以电子化手段向公众提供了364项电子化服务项目,使政府网站成为我省政务机关开展政务公开的最主要渠道。

初步建立了我省电子政务数字证书认证体系,电子政务安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效保障了信息安全。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建成了“云南省综合信息库”和“宏观经济计划指标模拟生成系统”,为我省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经济预测、宏观决策、辅助分析及信息资源服务。

我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完成了全省约50%县(市)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了省级矿业权管理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

建立了涵盖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然资源、科技经济统计、科技发展动态、决策研究文献、法律法规和合作项目等六方面信息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科技经济基本数据库”,并开通了其应用网站。

建成了收录全省近万名科技专家、人才信息的“云南省科技专家库”,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科技咨询服务。

6、无线电管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云南省的无线电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强化了对无线电频率资源和台站的规划管理,非法占用无线电频率资源、擅自设台、严重干扰合法无线电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通过无线电监测网一、二期工程建设,建立起了与国家和省电子政务网的互通互融的无线电监测信息网,使我省无线电管理工作走上了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管理轨道,为管好用好无线电频率资源,促进无线电事业发展,保障通信导航安全和信息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7、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五”期间,我省形成以依托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为主,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为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格局。全省设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的大专院校遍布全省11个州(市),初步形成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及技能教育为主,覆盖信息技术各学科领域的多层次、开放型、综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培养出大批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8、信息化政策法制环境和安全保障工作初步改善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法规和标准工作持续推进,在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无线电管理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组建了密钥管理和信息安全产品测评等机构,开展了信息安全、有害信息监管、电信增值业务和互联网络的综合治理,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教育等工作,信息化政策法制环境和安全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十五”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云南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我省信息化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

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入认识,对信息化的复杂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形式,轻应用等问题。

信息化建设投资渠道单一,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及人员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信息化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支撑环境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化研究与相关统计工作比较薄弱。信息安全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低

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明显滞后于网络发展速度,信息资源在提高政府、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成效尚不明显。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性建设刚刚开始;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公益性信息资源数量少、服务差;商务性信息资源内容不够丰富;信息资源产品开发的针对性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面向东南亚等国家语种的信息资源严重缺乏。

信息技术在促进产品升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污染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尚未取得整体性突破。电子政务建设在贴近企业和公众的实际需求方面仍有差距。电子商务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除个别领域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渗透能力较弱。

4、国民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

信息化人力资源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中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大专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内容滞后,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提高,国民整体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程度较低,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二、“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我省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化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信息化的需求为目的,以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为基础,以业务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为核心,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实施原则

——需求主导,深化应用

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要出发,全面普及、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对行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推广普及信息技术,缩小数字鸿沟,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统筹协调,资源共享

统筹区域、城乡、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充分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协调处理好各方面问题和矛盾,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拓创新,激活动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政务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和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信息化与技术创新、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强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和新经济环境的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激励机制。培育技术创新体系,激活信息化发展动力。

——强化安全,保障发展

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确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积极应对信息安全新矛盾、新挑战,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三)发展目标

1、“十一五”信息化总体目标

到2010年,力争使我省的信息化综合水平居西部省份前列,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建成先进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在各个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得到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不断完善。公众享有的信息服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本适应信息化需要。信息产业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全民信息素质得到提高。

2、“十一五”信息化具体目标

(1)建成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继续建设和完善具有先进水平的通信基础设施。加快边境地区的骨干转播台和边境口岸电视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试点和推广,主要城市完成有线数字电视体系建设,并具有覆盖全省县、乡的能力。到“十一五”期末,争取全省电话用户总数2631万户,电话普及率57.2/百人。全省互联网用户数494万户,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0.6%,其中宽带接入用户340万户。IPv6开始较大规模部署。

(2)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末期,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实现“乡乡能上网”,并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技术传播、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村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化信息服务机制。涉农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基本形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广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加速发展农村信息员。

(3)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在各个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全部省级部门、90%州(市)级部门、80%县级部门和部分乡镇。继续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完成“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加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政务应用和公众服务。完成国家下达的“金”字系列配套建设任务,充分发挥“金”字系列工程在电子政务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完成重点部门应用系统和相关业务数据库建设。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建设,初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电子政务系统成为我省各级政务部门重要政务业务平台,省级、州市级政府部门50%以上面向公众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网上办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成为政府联系企业和公众的重要手段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建立符合省情的党委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无线电监测与管理的信息化体系。

初步建成电子商务的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到2010年,企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全省70%以上企业实现内部初级信息化,省属重点企业全面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并实现电子商务。全省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采购及产品销售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到40%以上,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应用。政府采购全面实现企业与政府电子商务。

到2010年,争取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50%,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7%,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70%,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5%以上。

(4)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通过切实加强信息化重点工程的推进和实施,使我省各行业信息化业务应用能力得到增强,并有力地拉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以信息网络服务、软件服务、信息资源服务、咨讯服务和商务服务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在软件和特色电子产品领域形成一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数字内容产品、传统媒体的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和电信增值业务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信息化与信息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率18%。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完成增加值16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2.8%以上。其中,电信业保持12%增速,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完成增加值120亿元。

(5)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本适应信息化需要

“十一五”期间,我省开设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高级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在城市和农村中学普及信息化知识教育。

到“十一五”末期,信息产业从业人数达到4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累计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高、中、初级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分别达2000500025000人;电子、信息技术高、中、初级紧缺技能人才分别达500400020000人;全省实施信息技术培训累计总数达到 30万人次。

围绕电子政务应用的实际需要,对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分批分期进行信息技术专项培训,让全省公务员掌握电子政务业务应用,适应办公自动化、网上办公及网上审批等工作的需要。

三、“十一五”信息化主要任务

(一)推行电子政务

以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综合监管和宏观调控为目标,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强化电子政务对全省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省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安全基础设施、加快整合各职能部门内部网络与电子政务网的互联互通,形成统一高效、功能适度、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建设电子化公共服务、电子化信息资源和电子化公共业务平台。以应用为核心,继续推进各部门电子政务,突出抓好部门关键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推动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提高业务协同能力。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健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开制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一批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库。深化信息资源开发,积极开展公共信息服务,推动信息资源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加强无线电管理。充分利用法律、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全面构建无线电管理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技术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保护航空、水上、广播等重要无线电业务频率使用安全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队伍建设。

(二)发展电子商务

积极推进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现代物流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的政策和标准支撑体系,初步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以资源共享、商务服务为重点,推进面向企业、行业和区域服务的电子商务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在贸易、金融、交通、旅游、娱乐、现代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

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完善农村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逐步在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水平,促进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研发方式的转变,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步伐,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起企业研发、生产制造、供应等网络支持系统,实现管理的集成化和信息化。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广泛调动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五)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抓住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契机,加快推进我省优秀民族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我省民族文化特色的信息内容提供商。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

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适应群众需求的优秀数字文化产品。加快发展电信服务业,切实加强广播电视服务业,支持发展宽带增值业,提供网络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六)推进社会信息化

借助高速互联的信息网络,结合公共事业部门的具体业务,重点加快城市信息化、科学教育、卫生保健、资源环境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各行各业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加快信息化步伐。

加快城市信息化。以提高城市综合监管水平为重点,构建面向城市管理的统一信息平台,对城市的自然空间、基础设施、社会属性进行动态监测,辅助政府决策。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服务质量为重点,逐步建立城市信息化所必须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系统。加强集成电路卡应用的统筹规划、发行管理,提升集成电路卡在城市信息化中的公众服务作用。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以街道社区为基本单位,着力推进城市智能化小区建设,推进融合政务、市政、卫生、教育、娱乐等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科技教育信息化水平。建立并完善教育与科研基础条件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接入远程教育系统。逐步完善和建立全省公用的、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公用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疫情监控、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社区卫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防疫报警、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医疗救治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医院信息化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公共医学数据库和大中型医院信息库建设与共享,开展以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为代表的远程卫生信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加强环保信息化。立足“生态省”建设,逐步完善我省自然资源重点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实施“环保信息化”,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全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深层利用,提高环境综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能力,逐步实现信息管线的集约化管理,提供一个高度可靠、高度灵活、可扩展、可重复利用、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宽带数字化信息网络。建设昆明区域国际出口局,逐步将昆明打造成区域性国际交换中心,促进中国与其他GMS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直达通信通道。

按照国家整体部署,积极采用软交换、智能光网络、IPv6等技术,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NGN)、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数字集群通信网等先进网络的试验与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网络,提高本地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改善我省互联网使用环境,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双向化改造,以适应开展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的需要。

(八)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以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为先导,大力促进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其他资源的节约和增值作用,推动资源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完善支持管理决策和业务工作的各类数据库。重点促进“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速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

积极建设覆盖农业、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交通、旅游、社会保障等主要领域开放实用的公益性信息资源数据库。引导和鼓励企业、其他组织和公众开发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规范公益性机构服务行为,妥善处理发展公益性信息服务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关系。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益性信息资源的普遍服务能力,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力度。

(九)提升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加快信息产业中实用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培育骨干企业,扶持有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究开发。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这一历史机遇,改善产业投资环境,制定切实有效的引资、引产政策,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资本和技术,充分发挥我省金融电子、现代物流设备制造、光电子及电子材料的优势,着力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传统生产要素有替代和优化作用的信息技术产品。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鼓励和支持软件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充实、巩固云南软件园、昆明科技创新园和昆明信息产业基地等现有园区的建设,改善昆明地区软件产业基础环境。结合云南省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服务于我省重点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软件开发及开源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发展。引导软件企业向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加快软件的产业化步伐,有效支撑我省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电信行业发展的引导,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宽带网络建设和宽带业务创新,加快发展增值业务,拓展信息服务手段,拉动行业收入增长的能力。以3G网络的建设和使用为契机,加快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步伐,形成多层次服务和多元化产品格局。

促进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的各层次、各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和企业的快速成长,逐步加大信息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服务、建设监理以及各类咨询服务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的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传统信息服务业的运行效率。

(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抓紧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统筹规划并启动包括密钥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检测、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通报、冗灾备份体系等在内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保障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无线电管理及技术设施建设,保障通信、导航及信息安全。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安全地方性法规、标准,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全面推行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工作。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有关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网络安全监控,查处打击各种危害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十一)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增强公众的信息意识,强化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开发高质量、数字化的网络学习教材,构建全民学习的网络教育平台和学习环境,创造公众获取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的便利条件和氛围。推广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大对社区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活动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

培养信息化人才。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形成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多元化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继续教育为主的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做好智力引进工作。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参与我省的信息事业。

四、“十一五”信息化重点工程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层次。

(一)电子政务应用推广工程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完善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发挥国家“金”字系列工程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支持、鼓励各部门各行业深入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建设,促进我省电子政务全面推进。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公共通信资源,完善和优化我省电子政务基础通信设施,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以云南省电子政务门户网为龙头,形成信息互通的全省县以上政府网站群。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全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

电子政务公共业务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平台,推动各单项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各重点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对业务的分析和梳理,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提高政务机关协同工作能力。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平台。围绕部门间业务协同的需要,编制政府信息共享目录,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库,建立政府信息资源交换和管理平台,推动政务信息的公开,深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及二次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深度挖掘。以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为突破点,进行跨地区、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享。

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平台。以政府网站群为基础,以“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为功能定位,完善和建立面向公众的电子化公共服务系统,实现行政审批项目的咨询、表格下载、网上申报、网上投诉、监督评估等服务。建立电子政务服务社会公众的各项应用体验及展示平台。

党委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工作以及其他日常工作,推进党务机关办公电子化自动化、流程信息化、管理网络化。

“金”字系列工程。在“十五”“金”字系列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十一五”建设目标,继续推进和扩展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金盾、金财、金质、金审、金水、金税、金土、金农、金保等重点电子政务工程。

无线电监测网工程。继续开展无线电监测网三、四期工程建设,构建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全省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和覆盖全省的无线电监测系统。

灾备应急工程。建立与我省电子政务网和行政管理关系状况相适应的分层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协同工作的一体化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构建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的异地灾备中心,实现数据容灾保护、应用容灾保护和灾难恢复。

(二)信息资源建设工程

建设和完善宏观经济、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人口管理、法律法规、政务信息、公众信息等信息资源库。

宏观经济数据库。集成各有关职能部门月度、季度、年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实现数据展现、比较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

法人单位数据库。建设涵盖所有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法人单位数据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为全社会提供法人单位信息服务。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立多尺度性、多样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群,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管理平台建设,为政府管理决策、重大工程建设及群众生活提供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服务。

人口基础数据库。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融合公安、计划生育、统计、民政、社保、教育等部门相关信息资源,建立战略性的人口基础数据库,实现全省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

政策法规数据库。建立主要包括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部委办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我省相邻各国和地区的相关法规,我国认同的国际条约与公约。

政务信息资源库。以政务公开、资源共享为核心,建设包括政府采购、行政审批、政府服务、新闻公告、经济资源、公共设施、标准规范、劳动保障、税收管理、财政金融、民族人文、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经济社会等信息资源的政务信息数据库。

公众服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完善一批各部门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资源库,包括教育、就业、人才资源、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环保、科技、图书等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共享,向公众提供服务。

(三)“数字乡村”工程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信息扶贫力度,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推进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增加已通电话村的农民用户装机数量,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采用有线、无线、卫星等方式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入户率,逐步将数字电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农村“三电(电视、电话、电脑)合一”工程,推进农村互联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

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加快整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农村信息资源,丰富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语音数据库和专栏节目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换制度和标准,实现涉农信息共享。依托我省具有影响力的涉农网站,整合并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就业、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咨询、农产品电子交易推广等项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各类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培养乡镇信息化推广带头人,促进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提高。

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领域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化经营,探索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模式。逐步提高我省农业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四)电子商务工程

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形式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完善数字证书、密钥管理、支付网关、信用服务、现代仓储和物流体系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平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建立以数字认证和密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应用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云南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平台,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数字签名、认证服务。

综合信用认证平台。整合分散在银行、海关、法院、公安、劳动社保、教育、人事、银行、证券、企事业单位、人才市场等部门或单位的各类法人、自然人等信用主体的各种信用资料,逐步建立覆盖全省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及个人信用信息的基本信用信息数据库体系,构筑权威、开放的网上综合信用认证平台。

支付结算平台。协调各金融机构、商业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银联卡为基础,建立面向公众和企业的网上支付结算平台,为电子商务、网上政府采购、网上付费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支持。

交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昆明为中心,以各交通枢纽地为节点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运输资源,围绕客货运输建设基础数据库群,建设交通运输、电子数据交换等应用系统。开发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高技术物流系统,探索以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等新型模式所建立的电子商务体系。

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第三方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大中型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和行业电子商务,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

(五)企业信息化工程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品升级、节能降耗、提高服务质量和控制污染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逐步实现设计、生产、管理、经营信息化。

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以抓重点、促行业的方式,重点支持烟草、冶金、化工、机械、医药等行业在产品研发、生产装备和过程、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整个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在大中型重点企业积极推广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企业营销网络化,并由企业内部信息化向与上下游集成的产业链信息化方向发展,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企业群体。

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云南省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信息检索和发布、企业邮箱等信息化共性应用系统服务,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充分利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以政策咨讯、法律维权、融资担保为核心,向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环境,通过对生产、管理、营销过程的模拟体验,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管理及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信息化建设咨询等服务,使中小企业充分感受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和效率。推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六)社会信息化工程

在社会服务、文化、旅游等公共社会领域,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社会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社会信息资源,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信息服务,全面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结合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制定全省旅游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的规划管理、服务、技术、资源四项标准,逐步开展省、州(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建成以省级中心为平台和枢纽,州(市)、县图书馆为基础,以乡镇或社区为站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系统,有效地发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服务功能。

旅游信息化。积极推进我省旅游信息化,促进全省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以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我省各种旅游信息资源,协调组织各方面现有的设施和条件,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和产品促销平台。推进景区智能化控制和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试点,实现景区内部和外部信息采集和信息发布双向实时、动态的交流,构建一个外部、景区、景点相互联通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体系。

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强疾病监测、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覆盖全省、高效快捷的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及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完成全省医疗机构基本信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医疗急救信息、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妇幼卫生信息、健康教育信息、医院管理信息等数据的数字化,逐步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卫生信息共享。

教育信息化。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水平,满足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求。完善云南省校园网,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把校园网的服务范围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延伸。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群。以农村为重点,在远程教育卫星网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通过升级、改造、融合,发展远程教育,形成优势互补、面向城乡的远程教育专业平台。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及培训体系,方便公众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公众信息素质。

科技信息化。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现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学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全省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构建满足信息获取、分析测试、实验验证等科技活动需求,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

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对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建立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并在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开发城市智能交通、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等应用系统。加快建立“一卡通”平台,构筑城市“一卡通”应用信息平台,推动公共事业缴费服务平台整合,实现统一规范、信息共享、一卡多用,为城市公众提供方便的服务。

社区信息化。推进社区信息化,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利用智能声讯、移动短讯及互联网技术构建社区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连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指导、生活救助、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等信息系统,推进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提供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信息服务。

(七)信息服务业振兴工程

大力发展以软件业、电信增值业务、系统集成、咨询及监理、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内容、信息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是加速我省信息化发展的新途径。

软件产业。发挥云南软件园、昆明科技创新园、昆明信息产业园三个软件基地对我省软件企业发展的孵化器作用,引导、支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与国内外的广泛合作、交流,加快软件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在国内技术领先、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系统集成。大力发展系统集成服务业,提高省内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支具有高水平、具有系统分析、项目管理能力的信息化建设保障队伍,开拓东南亚、南亚各国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市场。

咨询及监理服务。积极发挥协会、咨询设计、工程监理等中介组织推进信息化的作用,通过信息化建设咨询、信息工程建设监理等措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保证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

电信增值服务。着重开展自动声讯、可视图文、语音信箱、传真、多媒体等信息服务,为各种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及商用开发提供网络平台,推广网络运营商联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信息内容提供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合作运营模式,实现信息服务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信息资源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具有社会公共安全、社会公益性和产业带动作用的信息资源库及应用支撑平台,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和服务水平,使云南成为泛珠三角地区面向东盟各国的区域性网络交换中心和信息集散枢纽。

数字内容服务。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结合云南独特的地理、文化和民族特色,主要发展数字音频、视频内容服务,民族电子出版物、数字学习出版物等,使其成为我省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云南特有的数字内容产品,与相关特色行业形成互动,打造数字内容服务链。

信息技术培训服务。结合我省气候特点及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鼓励各类资本投入,推进面向全国的信息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力争规模化、品牌化,推动信息技术培训服务成为具有云南特色的新兴产业。

(八)信息化教育工程

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着力培养社会紧缺的信息化中高级人才。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库和信息技术人员流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制度。

信息化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社会办学力量的教学优势,开发高质量、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教材,重点培养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以及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继续全面推进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对在职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继续教育。建立引进中高级信息化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和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合理使用人才、规范人才管理。

公务员信息能力培训。在各级党校增设信息管理、信息经济、电子政务课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化战略意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深入开展公务员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训,提高业务部门工作人员信息化业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健全电子政务运行维护队伍。

国民信息能力教育。在全省推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加快信息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组织、制度、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

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应尽快加强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和协调职能。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理顺信息化管理职责,形成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兼顾,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明晰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我省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责任、义务,保证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科学和有效。

(二)加强信息化法规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地方信息化法规体系。针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产业、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重点对象,坚持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尽快出台《云南省信息化条例》、《云南省无线电电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完成《云南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的修改,制定《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的配套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信息化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绩效评估、电子交易、信息服务、信息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规范,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管制有度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制定合理的资费政策、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注重项目示范,实施分类指导,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市场管理体系、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报告制度。

(三)保障重点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

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和投资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调控目标明确、管理责任清晰、服务效益显著、协同机制完善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支持基础网络和重要业务系统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信息化核心软硬件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从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采购政策、银行信贷、本地化服务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信息化发展的扶持。鼓励企业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和公益性信息化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主体作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通过发放债券、发行股票等方式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加强与世界金融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信息化建设。

(四)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走开放式发展信息产业的道路,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基础,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沿海发达地区信息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合作,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著名信息技术企业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合资合作企业,不断提高对关键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我省信息产业的成长。

建立区域性合作机制,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整体框架下,开展信息化领域合作,加强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为泛珠三角广泛开展经贸、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信息交流与协作平台。大力推动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各项应用服务的发展。加强区域信息产业研发合作,借助区域性的产业转移的机会,加强我省信息产业和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推行信息化工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

强化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开发、施工、服务、保障及监理业务的资质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研究和制定信息化工程定额管理机制。研究并探索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估和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建立信息工程指导、监督、检测机制,提高我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推行政府信息化工程的绩效评估、考核和督查机制,将绩效评估纳入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过程,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衡量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从而以制度来规范和引导电子政务建设。

(六)健全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电子政务等重要领域的网络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信息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检查,积极采用和开发信息与网络的加密、识别、过滤、控制、隔离和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及产品,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保护,增强信息网络安全性。采用必要的监控手段,防止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和蔓延。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化安全意识。建立和健全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信息犯罪活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规范网络行为,严格网吧管理,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七)强化信息化宣传教育

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普及信息化教育,深化对信息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提高公众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媒体设立信息化专题和专栏,通过举办信息化宣传周、展示、研讨、论坛、评比、表彰、技术讲座、技术竞赛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宣传信息化方针、政策,普及信息化知识,宣扬先进典型,使信息化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八)强化信息服务对全省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对我省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支持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体系,以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机制与技术创新为动力,把信息服务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信息化发展、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及文化大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服务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速发展我省信息服务业。

(九)促进支撑服务机构建设

完善各类信息化支撑机构的作用,通过强化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服务作用,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进程。重点发挥信息化研究、标准化研究、经济数据研究、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化培训、数字认证、信息安全产品评测、信息化评测等现有支撑机构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界力量兴办中介服务组织,开展专项研究、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活动。

(十)加大对本地企业扶持力度

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制订包括税收、融资、招商引资、资费、人才引进交流、科技创新、成果转让等一整套优惠政策,为我省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本省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在政府信息化项目中,优先采购本省产品和服务。若本省不具备相应能力,应坚持有利于提高我省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原则,优先购买与我省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并能转让相关技术的产品和服务。

重要名词解释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技术和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以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产业:从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装备的制造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内部机构的总体。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传递、交换、使用以及与信息系统建设有关的各行各业。

三电合一:为提高为农信息服务水平, 创新农业服务能力,破解农业信息走进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部2005年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三电合一”即通过电话、电视、电脑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充分运用现代通讯设施设备服务“三农”。具体讲,“三电合一”就是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为电话、电视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电视,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和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

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就是所谓的三网融合。

信息能力:引自《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