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面对国际国内的发展态势,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指出了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颁布了《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决定》及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为我区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本规划在总结我区“十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建设方针,要打造我区信息化建设的“25106”体系,即: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两大目标,完成五大基本任务,实施十个重点工程,并强化和完善六类政策保障措施,作为推进信息化的指导性计划。

一、“十五”现状

“十五”以来,全区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信息技术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5年,电信基础网络已覆盖全部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54.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6/百人。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6%90.2%,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用户达198.5万户,普及率为28%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已经与计算机互联网络、宽带业务、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长形成了较好的互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06.11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达到23台。

(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信息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增加值达142.7亿元,占全区GDP比重为3.8%。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增长极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一批国内外大企业陆续入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多类产品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通信服务业继续稳步增长。电信业务收入完成89.02亿元,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邮政业务收入完成10亿元,平均增长11%

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成长。软件业销售收入达16亿元,逐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地方特色的应用软件产品。目前,一个以计算机技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系统工程集成为内涵的新型信息服务业正在快速成长。

(三)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日益显现

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40多户自治区重点企业均在互联网上设立了站点,大中型企业普遍探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工作,伊利、蒙牛、鄂绒集团等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进入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前列。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则主要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网上信息采集等环节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深化应用。中国畜产品网、中国羊网、星火科技网、农牧业信息网等一批特色网站相继建成,农牧业信息服务热线96048在全区80%旗县开通,发挥了传递市场信息、引导市场经营、调整农牧产品结构、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传授技术、指导生产的重要作用。

社会领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远程教育工程已在边远地区发挥功效,有效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水平。全区各银行已实现联网,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银行卡以及社会保障、交通、医疗等服务部门IC卡已具一定规模。新建居民小区的智能化工程正在推行。内蒙古经济信息网、科技信息网、新闻网、新华网及政府各部门的网站面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社会保障以及城市管理等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渐加快,人民群众初步享受到了直接和全面的信息技术成果。

(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加快。自治区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已投入使用,综合门户网站也开始发挥作用。据统计,目前自治区四十多个委办厅局、所有盟市以及80%的旗县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政府各部门政务公开、协同办公、便民服务、审批办事等业务逐步开展。电子政务“金”字系列工程、5大数据库建设带动了科技、教育、财税、公安、劳动、社保、海关、金融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五)主要问题

我区信息化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力度不足;电子政务应用进展缓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低;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与重复建设并存,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等。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重视并予以着力解决。

二、总体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为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普及和深化应用,鼓励引导信息产业超常规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以及产业层次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使信息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发展方针与推进原则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强化规制、统筹资源,讲求实效、保证重点,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信息化发展方针,指导和规范我区的信息化工作。

——市场主导、政府服务。以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公众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发挥市场需求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发挥政府对信息化的宏观引导和环境营造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信息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优势互补,有序发展。

——强化规制、统筹资源。从当前制约信息化的财力、人力及运行环境入手,加强法律法规、规划计划、规范标准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落实与监督工作,加大引导和协调力度,统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技术、资金和服务等各类资源的使用,促进网络互连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讲求实效、保证重点。推广普及实用型信息技术,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选择信息化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稳妥推进。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基础。重视区域、城乡、产业间的平衡发展,支持农村牧区、边远山区、民族边境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成效显著;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区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以国家信息化综合评测指标衡量的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就。自治区、盟市两级政府基本实现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办公、面向公众的网络化服务和政府信息公开。自治区、盟市、旗县政府上网比例达到100%,企业上网比例达到80%,其中大中型企业上网比例达到100%。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取得重大进展,电子商务全面展开。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成效显著,科研院所、文化部门、学校、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全部接入互联网,公共服务机构90%以上的服务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

——信息基础网络的规模、容量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区信息基础网络进一步完善提高,普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电话普及率力争达到80%。在巩固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乡乡能上网”,农牧民普遍享受到基本电信服务。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40%,城镇有线电视的家庭普及率达到6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0%,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5%

——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实现信息产业快速增长,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78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8%。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0%以上,建成呼和浩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形成自治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集群;软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建成包头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信息服务业实现年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

三、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实现信息化建设进入效益全面提升期。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形式,在效益突出、条件成熟的行业领域形成突破,在“十一五”中后期形成较为完整的相互呼应、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发展整体发展格局。

2.推动信息化重心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成从以应用载体建设为中心向以应用内容开发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要加快推动公共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公开共享,推进信息内容产业的成长壮大,促进经营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为全社会生产和提供实用的、高效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3.巩固与扩大电子政务阶段性成果,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政务信息向社会领域延伸并逐步融合,引领社会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

4.加快一、二产业领域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在工业、农牧业两大领域全面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使信息技术及应用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5.发展壮大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通过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做大做强,电信服务业要进一步实施高端发展战略、建立与完善普遍服务机制,信息服务业要在数字多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学习等重点领域取得成果。

(二)重大工程

1.企业信息化工程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加快能源、冶金、机械、化工、轻纺、农畜产品加工等制造业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提高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强综合管理调度能力。

在煤矿、化工及危险化学品等重点安全生产领域建立、推广应用具有显著使用效果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等集成系统和专用电子装备。

普遍建设企业内部网、外联网以及拥有实名网址的互联网网站,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有序流动。

2.电子商务工程

要推进大型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以产业链为基础,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促进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企业间的有序竞争和合作,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邮政、交通、铁路、民航、内外贸、商储等行业的企业开展物流配送业务,按照专业化、一体化、标准化的要求,推广应用数字终端、条形码、智能标签以及电子订货、网上交易等技术。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立多种功能的物流配送系统,开展网络营销业务。

整合开发边贸信息资源。以二连浩特和满洲里口岸为重点,建立边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应用系统和数据库,促进口岸边贸的各参与单位建设现代物流业“大通关”工程。

3.农牧业信息化工程

完善全区农牧业综合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要建立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形成现代信息网络与常规媒体优势互补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有效的服务机制,探索社会化的服务模式。

加大政府对农牧业信息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建立稳定的农牧业、林业、气象等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建立畜产品市场服务系统、农牧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系统、农牧业宏观调控服务系统及农牧业电子政务系统。

依托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

4.电子政务工程

以实用和高效为目标,完善网络建设。在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基础上,加强后续建设,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网络。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所属各部门网站,要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为重点,以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办公网络化和政务协同的新格局。

继续建设和完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等一批重点业务系统,加强电子政务与电子社区信用工程、公共卫生、应急联动、社会保障及社情民意咨询等社会信息化工程对接和融合,互相促进,信息共享。

要加快形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和公开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重点是基础区情信息库、基础人口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矿、交通、能源、通信、环境、人口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库。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开发宏观经济信息的相关资源,建立政府决策、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统计数据、财税贸易、金融证券、外资外汇、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西部开发等综合信息库。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和重组工作,完善服务体系。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网建设,充实公共信息内容,建立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同时加大各级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力度,强化网上互动在线服务。

5.电子社区工程

依托城市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开展智能小区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在居民的生产、生活、科技、文化、教育、娱乐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服务。

与电子政务相结合,初步建立和完善涵盖人口统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就业、社区安全、文化教育、计划生育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收费“一卡通”和社保卡“一卡多用”。

选取人口较为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较好,信息化各项要素比较完备的城市,开展“数字城市”的试点工程。

6.公共卫生与城市应急系统工程

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即金卫工程),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以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推进自治区各医院、诊所、医疗卫生院校和各盟市、旗县卫生部门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互联,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平台,面向公众开展医务咨询、信息查询、远程医疗、远程诊断等服务。

建设和完善包括灾害、灾难、事故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对各类城市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合理调配资源,统一指挥调度,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科学的应急援助和日常服务。

7.全民网络教育工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构建全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增加相应设备,整体提升应用水平;加快城市、城镇地面光纤主干线路和教育城域网的建设速度,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建设;建设全区统一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和引进包括蒙古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各种层次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需要。

到2010年,农村牧区中小学实现校园网络化,卫星电视“班班通”,计算机拥有量达到每5人一台的标准;完成全区城市、城镇现代远程教育地面光线主干网工程建设。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全面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科普知识传播等“一网多用”工程。

8.信息内容产业资源开发工程

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信息内容行业要大力发展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和鼓励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中介信息行业发展;繁荣和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培育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服务、软硬件服务及其它网络和信息增值服务实体;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开发无线宽频多媒体服务,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实施文化产业信息化系统工程和自治区文化大区创建工程,使信息内容产业产值占到信息资源市场份额的50%-70%、并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

9.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工程

构建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建设呼和浩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包头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形成呼包一“硬”一“软”两大产业基地,带动周边优势地区形成梯度发展的配套产业基地,形成全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点布局是:依托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整机制造业为突破口,以现有骨干企业为第一梯队,加快规模扩张,增强创新能力,主攻高清晰度彩电、光存储设备、液晶显示器、高性能计算机、税控收款机等应用新产品,以及配套元器件产业。包头以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石英晶体谐振器、发光二极管、高能电池等电子元器件产品。二连浩特和满洲里发挥地缘优势,建成面向俄、蒙、东欧和东北三省市场的信息产品集散地和加工地。巴彦淖尔、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盟市依托原材料资源优势,扩大多晶硅材料、光缆、电子元器件以及多层线路板等产品生产规模,形成上下游密切关联,产业层次逐步提高,各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与基地。

软件业要以包头创建国家级软件园为带动,呼包二市软件企业整体跟进,带动全区软件企业形成集群。重点开发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中文信息处理、网络管理以及软件开放平台、软件构件、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基础软件。加快开放式软件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蒙古文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软件。注重开发对蒙古国等地的软件出口市场,形成较为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

10.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加快基础电信网络改造,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网络由规模发展转向提升质量和推进区域平衡。引进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接入网,完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网,提高覆盖率和通信质量,跟进第三代移动通信,提高电信普遍服务能力和覆盖率,到2010年,3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到绝大部分乡镇。

完善全区广播电视光缆骨干网络结构,完成广电微波传输数字化改造。利用有线电视资源,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提高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率和信息传输能力。全面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程。

拓展业务网络设施建设。紧跟国际网络技术潮流,推动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发展以IP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采用高速路由器和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装备,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形成不同接入方式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有序竞争的新型宽带接入网络运营市场。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基于电子地图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应用系统(RS)为支撑的“3S”系统,进一步构建统一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涵盖城市建设、国土资源、水文地质、人口居住信息、交通车辆状况以及城市所附载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人文信息的公共信息资源库,为城市信息化经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社会公用事业服务和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提供基础条件。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要建立健全全区各盟市、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和资源整合工作力度。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实绩内容,列入常年工作考核目标。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及重点企业,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探索建立信息主管(CIO)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组织或团体对公共领域信息化工程、电子政务工程以及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工程,进行事前审查或评估论证、事中检查和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考核与验收备案。

加大信息化工程进入政府采购的比重和范围,逐年扩大和充实各类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目录。

2.资金保障

要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同时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包括直接投资电子政务建设,或者进行产权重组,进入信息产业。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组织国家引导扶持的信息化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债及国内外低息、贴息贷款。采用各种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本,直接间接融资参与信息化建设。

3.环境保障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规则,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安全认证体系、支付体系,创立良好的市场经济信用环境。加强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组织提供公共信息产品与服务。

培育和扶持社会化中介机构和群众社团组织,鼓励其承接政府逐渐退置出的管理与服务功能,成为政府、行业、企业与个人相互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群众社团组织的技术人才优势,引导他们主动研究、积极参与开展各类技术及规范的研制工作和各类信息咨询服务,积极参与各种行业性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

4.安全保障

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网络建设与信息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重点保障政务核心机密网络和重要系统的安全,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政务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完善政务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的有效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

要科学合理地界定保密和公开的界限。本着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一般性原则,加快制定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细则,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5.人才保障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教育,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扩大信息技术专业招生,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加速培养计算机和网络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和应用技能培训,有效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要研究制定对信息化人才的使用政策和优惠措施,通过对人才的爱护和使用,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环境留人、以事业留人。鼓励和吸引区内外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和企业家在我区创业发展,鼓励区内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走出去,学习国内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6.政策保障

贯彻落实国家近年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推动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软件产业等纲领性文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提出我区在信息化推进、产业发展、软件业振兴、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意见,并结合自治区实际,加快制定我区信息化建设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长效机制、信息与网络安全规范等政策规制,建立与国家对接的完备的信息化法规体系。

鼓励信息技术产品、软件产品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别要支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区内急需的信息技术产品。政府通过财政采购、技术发展目录等在资金、政策和发展空间上对创新产品给予倾斜。

对影响较大、应用广泛、前景良好的信息技术产品,要组织专项资金,组织联合攻关开发。特别要重视具有我区特色的蒙古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和软件的开发、应用和宣传。凡在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中贡献杰出的个人,除享受国家、自治区有关技术入股、转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政府区别情况,进行一次性奖励。要加快制定我区相关奖励措施及鼓励政策。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