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年鉴》:纪念小平同志题词的最好献礼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克义在2002卷年鉴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信息年鉴的编辑出版,体现出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信息协会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长胜主任最近在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上谈到,自年鉴创办以来,在系统内陆续带动了一批省市开展了本地区信息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一事实说明,年鉴的工作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是很得人心的。另外,《中国信息年鉴-2002》成功出版,是对迎接国家信息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关于“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题词的最好献礼,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中心和协会挑起年鉴的协调、组织和编辑工作的重担,是具有很大魄力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件事情从没有到有,要首创出来是很艰难的。特别是信息化不同于其它传统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信息化年鉴究竟应当怎么编也有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探索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做起来很不容易,创新的任务也是很重的。

《中国信息年鉴-2002》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方面的反映都很好,这实际上是反映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编一本书的意义本身是有限的,谁都可以编,但在此时此刻主动承担起这一任务,愿意积极为社会进步作奉献,主动为信息化发展添砖加瓦,这就不同于靠行政命令,这要比靠国家计委发文、拨钱,要求各地来办显得更加可贵。去年年鉴创刊号出版后我们送给各方面领导,大家看了反映都很好。有些从事技术工作的领导谈到,搞信息化研究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如果没有年鉴,这么多的宝贵资料就是告诉你报纸上有,让你去剪下来再装订成册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从信息的价值而言,实在是太珍贵了。

从年鉴的进一步发展看,我认为既然年鉴具有这么良好的社会效益,是社会公认的一件好事,政府确实应当在可能条件下加大对这件事情的支持力度,把年鉴扶上马,再送一程,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另外,对年鉴工作提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希望年鉴编辑部开展一些大家关心的有关信息化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资料收集活动,以便增强年鉴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我认为,年鉴内容仅靠少数人构思肯定是不行的,需要组织一套班子(如863专家等)共同来研究,要听听他们对有关信息化问题的看法。

二是要塑造年鉴的“品牌”,增加年鉴的“权威性”。这也需要下很大功夫。今年年鉴比去年增加了不少内容,文字也更加精炼,总篇幅压缩了20多万字,我认为在这方面确实应该这样下功夫。但如何使内容更有学术性,资料更有权威性,使年鉴中的文章与数据有更多人去引用,甚至谁在年鉴上发表了文章都可以作为单位评定职称的参考,这就需要有权威性, 权威性提高了,就树立了年鉴的“品牌”地位。

三是作为年鉴可以考虑增设“人物篇”。当然《中国信息年鉴》中“人物篇”应当怎么做需要探讨。我们在《北京市信息化年鉴》中做了一个人物篇,我们是和北京晨报一起联手搞的,在北京市委支持下,搞了一个“评选北京市信息先锋”的活动,让社会上各方面推荐。开始大家对信息先锋的内涵不理解,认识不统一。经过组织讨论有了结果,总共收集了100多人,把说相声的名人姜昆也选上了,原因是他搞了一个“昆鹏网”,虽然这个网不能和“新浪”等相比,但可贵的是他把“网”和“相声”结合起来了,把信息技术和他的文艺工作联系起来了,因此他也起到了信息先锋的作用。再比如北京地税局的局长拿到了北京市信息协会发给的信息技术应用奖杯,他说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奖励,感到很高兴。可见,如果能让社会上方方面面来共同参与,使大家认识到信息化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先锋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信息化无疑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评选活动不仅提高了年鉴的知名度,它的产品也对年鉴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