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计委副主任林维邦在《中国信息年鉴》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

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林维邦

2002年3月31日 甘肃·天水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上午好!

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甘肃省信息中心、天水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我国信息化软课题研究与《中国信息年鉴》的使命研讨会"今天在我省天水市召开了。首先,我代表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参加会议的国家信息中心领导、各部委信息中心、各省区信息中心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借此机会,我向各位代表简要介绍一下甘肃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我省全境。全省总国土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全省设辖14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甘肃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拥有汉、回、藏、蒙等4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为我国三个特有少数民族;全省总人口近260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5%。

甘肃是我国资源开发极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甘肃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48种,各种矿点3000多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94种,其中有31个矿种探明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尤其是镍、铅、锌和铂族稀贵金属的保有储量居全国重要地位。

甘肃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以黄河干支流、长江上游白龙江及内陆河巨大的水力资源,使甘肃成为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地区。甘肃省水力理论蕴藏量1309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1069万千瓦,实际年发电量已达492亿千瓦时以上。黄河上游梯级电站的建设及长江和内陆河水力资源的开发,为国家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提供着巨大的能源保障。

甘肃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盛产肉、皮、毛、奶、羊绒等畜产品,粮食作物有20多种,乔灌木植物达1000多种,发展林业及多种林产品有一定潜力。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药材有1270种,居全国第二位。"岷归""纹党"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发菜、黄花、木耳、蕨菜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野生动物有650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大熊猫等达90多种。

甘肃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观。全省共有320多个旅游景点,各时代文物古迹1000多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30处,其中12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之外,还有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庆阳南北石窟、平凉崆峒山、张掖大佛寺、嘉峪关城楼和魏晋壁画墓、早于半坡的秦安大地湾遗址,以及出土铜奔马的武威雷台、泾川西王母宫等众多的文物古迹。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国家的关怀支持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区的帮助下,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形成了以电力、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轻纺、医药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积极贯彻"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保持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7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完成481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5亿元,增长9.4%。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近年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虽说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横向比,与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在全国的经济位次有所后移,发展差距有持续拉大的趋势。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甘肃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建设成本较高,客观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甘肃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长期以来,重点发展的是冶金、石化、机械、轻纺、煤炭等重工业,而且中央部属企业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多、老企业多,随着新体制的建立和买方市场的出现,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发展的活力明显不足;第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上都明显优于西部。特别是在东部优惠政策的吸引和感召下,西部大量的资金、人才又源源不断的流向东部,形?quot;资金倒虹吸、孔雀东南飞"的不利局面,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但从主观上讲,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思想观念保守、落后,计划经济思想严重,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市场体制建设缓慢,对外开放力度不够等多个方面,从而引致了发展落后的不利局面。

进入新世纪,我们迎来了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良好机遇。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结合贯彻落实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第,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做好入世后的应对工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quot;的总体发展思路。今年,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建设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指依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思路,把全长1500多公里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作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黄金线"和"生命线",选择大中城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并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带动作用,辐射周边地区,最终实现全省经济整体发展。

二、以增加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支持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们想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重视将扩大就业总量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把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吸引国内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来我省投资办厂、兼并联合企业。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旅游、文化、卫生领域,促进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快速稳步发展。以社区服务业为重点,努力开发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社区医疗保健及文化娱乐等社会化便民服务,完善配套措施,组建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三、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力机遇,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在这方面我们确立了三个重点,这就是:一是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重点抓好有色金属、特色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努力推动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坚持进出结合、以进促进的原则,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搞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二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体制,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的新方式。以企业开放作为对外开放的主导,将利用外资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发展高新技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放宽利用外资条件,有步骤地推进以服务领导为重点的对外开放。调整国外优惠贷款思路和方向,拓宽优惠贷款的使用领域,重点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特色农产品加工、中药材产业化等领域拓展,扩大国外贷款在公路、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中的规模,做好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大专院校等利用国外贷款引进技术设备的工作。三是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轻纺、建材、餐饮企业,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加大对沿海省份的开放和交流力度,在吸引省外人才、资金、技术的同时,推动我省的企业在外省设立窗口、开办分厂,通过资源和技术的嫁接,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

四、突出抓好三个环境的整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是省委、省政府总结全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我省地处西北内陆腹地,面对全国竞相加快发展的局面,面对入世后新的机遇和挑战,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改善软环境以弥补硬环境的先天不足,是我省的现实选择。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营造"三个环境"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思想解决和观念的转变;通过大讨论,推动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规范办事行为;通过大讨论,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通过讨论以来,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初步营造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维护投资环境,人人营造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省政府已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取消、下放、转移、转备案的审批、审核项目共185项,其中取消122项。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按市场经济和WTO规则要求,对现行政策法规进行了清理,41件政府规章被废止。

展望未来,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中央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国家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区的帮助、支持下,进一步推进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我省工作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