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信息年鉴》第一屆年会讨论会上, 代表们围绕《中国信息年鉴》2001卷年鉴工作和2002卷年鉴编辑题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就创办《中国信息年鉴》的重大意义、社会评价、工作经验和体会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对2002卷年鉴工作及编辑题纲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现将部分代表发言中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李太杰(黑龙江省信息中心副主任)
首先祝这次盛会圆满成功,也同祝《中国信息年鉴》成功出版!下面我谈几点感受:
第一,我们感到《中国信息年鉴》的出版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创举,是进入21世纪,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开篇之作,意义深远。
第二,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中心的领导,《中国信息年鉴》编辑部的具体组织和直接协调,对我们各省区的年鉴工作,对编好《中国信息年鉴》地区篇确实给予了很好的指导,也对我们完成黑龙江省地区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通过这次工作,我们觉得对我们各省区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国家信息中心做了一件大好事。
第三,在国家信息中心领导下,我们也顺势组织编辑了《黑龙江信息年鉴》,省里对《黑龙江省信息年鉴》非常重视,黑龙江省计委书记王涛志主任任主编,争取在五一节前能同广大读者见面。我们知道,我们做的这一切工作都与国家信息中心的指导分不开。
第四,谈一点感慨。我认为不论是编《中国信息年鉴》也好,编《黑龙江省信息年鉴》也好,重在一个精神。我们必须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很好地推动我国的信息化事业。我认为编信息年鉴,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把它形容为是一种爬雪山过草地的工作,但我们有信心在国家信息中心领导下,一定把这项工作做得一年比一年好。
我们黑龙江省信息中心这次来是来领任务的,一定要很好领会本次会议精神,把任务带回去,认真完成国家信息中心交给我们的2002卷年鉴的工作任务。下面是对2002卷年鉴工作的几点建议:
1)希望2002年年鉴工作能争取得到国家信息化主管机构的进一步支持,以更有利于协调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年鉴工作,确保年鉴的权威性和工作质量。
2)关于2002卷年鉴编辑题纲中的"省长、部长谈信息化",我认为还是"省长部长论信息化"比较好,以避免套话文章。
3)关于统计数据的问题,我认为目前信息化统计体系还没有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在统计体系没有建立情况下,到统计局要数据,它没有,或不全;我们想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搞一些数据,不一定是统计(数据),搞测度(数据)行不行?"测度",带有探索性,自己算,指标还能全,并且和统计部门、信息产业部不碰车,否则这个指标搞起来太难。
4)"地区篇"每篇文章字数可以再少一点,适当增加点彩图,图文并茂,增加感染力。
陈玉金(江苏省信息中心副主任)
去年,我们原计划要出一本"江苏省信息化白皮书", 看到国家要出信息年鉴,后来我们也改出"江苏省信息化年鉴",基本按照《中国信息年鉴》的框架做。
《中国信息年鉴(2001)》很有特色,总体框架很好,而且国际资料篇和附录也做得相当不错。
关于2002卷编辑题纲新增加的"省长部长谈信息化"和"企业案例篇"都很好,建议国家出一个文,送一本书,由各省去约稿,我想稍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拒绝这件事,我认为约稿不成问题。
关于今年的年鉴内容,建议尽量做成条目式,增强实用性,既要定性,也要定量;既要有回顾,也要有未来的工程项目等内容。
希望《中国信息年鉴》要营造制高点,做出品牌;要不仅注重社会、经济效益,还要体现群众性、综合性、资料性和商业性;要发挥系统优势,增强系统作用,使整个系统上上下下都来关心这个问题,望更多的兄弟省市都来办这个事,大家都来关心此事,这个事业才能大发展。
由文(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
首先介绍一下上海信息年鉴工作:1997年开始筹备,99年以工作资料的形式编辑成册,2000年出版第一本年鉴。运作方式:上海信息办牵头并行文,委托年鉴编辑部具体承办。
我的体会是,出信息年鉴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它是新的事物,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同时它为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面貌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全面反映了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为信息化建设发展服务。
关于《中国信息年鉴》2002卷编辑题纲,我认为,题纲总体框架科学、完整。建议增加"信息基础设施篇"。
张继泽(贵州省信息中心主任)
《中国信息年鉴-2001》是立史、立年、立功的重大贡献。立史:把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记录下来,立年:把我国信息化事业一年一年记录下去,立功:《中国信息年鉴》的成功出版是心血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最大的功劳。
《中国信息年鉴》2002卷编辑题纲,全面周到。建议增加一些内容:
1.年鉴要从体制上反映出信息化领导机制,因为目前信息机构体制比较复杂,有信息办、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等多重体系,体制不顺,各地信息办归属不一,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业界学术活动、学术组织、著作刊物名录、企业名录、企业家名录等,年鉴也应反映一下,因为这些对信息化工作是很重要的。
3. 加大年鉴宣传力度,如: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导报、经济日报等主要国家媒体加大宣传,发光盘,各省开新闻宣传会,给省长、部长、企业家赠书,出中英文版年鉴等。
李西利(甘肃省信息中心信息处处长)
编辑出版《中国信息年鉴》本身就是一种创意,而且这个创意很不错,占据了一个制高点。从内容上看也很不错,全国首创,如:领导人关于信息化讲话,各个行业、地区信息化状况,重大信息化工程,还有国外一些关于信息化、WTO 、信息化协议等等,能想到这样一个框架我认为很不错。还有,年鉴最大的成功就是运作方式,在短短半年时间,能把全国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信息业的同行们组织起来,而且在没有专项经费投入的情况下,编出这样一本巨著,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创举。因为组织协调工作很难做,我特别赞同黑龙江信息中心李主任讲的,这个过程确实不亚于爬雪山过草地,我很有感触。
下面我就谈一谈编写年鉴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工作体会。
1.我很赞成贵州信息中心主任的看法,信息机构本身体制不顺。
2.收集数据难,比方说"20 项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产业部)根本和统计局指标体系不配套,很多数据要算,但又涉及许多数据指标概念不统一,如信息产业的划分和界定就是个问题。我认为国家抛出这么个指标方案是仓促的,可能没有多方征求意见,起码统计部门要勾通,不然指标体系建立起来怎么年年统计不上来?
3.关于年鉴效益问题,我认为在前三年不要看重经济效益,应看重社会效益,应把影响做出去,《中国信息年鉴》是国家信息中心的典型产品和品牌产品,要象金字招牌一样,不妨有点气派,如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可以赞助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等。
4.关于2002年版的编辑题纲,增加"省部长谈信息化"、"企业案例篇"很好,但我想年鉴第二卷不一定要这么厚;赞成出中英文版,但英文不一定和中文全文对照;关于地区篇,我认为字数不要统一规范,各省有各省情况; "省部长谈信息化"的组织落实,我们可以联系,但约稿一定要以国家信息中心年鉴编辑部的名义;重大工程篇继续反映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IT 界现在关心的就是一期工程完了,二期我们的网络设备、网络工程能不能做,商机就在这里,这个一定要后续接上;IT人物篇这里有很大商机,选择人物的标准,我同意江苏省信息中心陈主任讲的,在信息化建设中有贡献,能把IT业做得很大很稳很长久的人物就可以上。
程义太(大连市信息中心副主任)
我认为《中国信息年鉴》的目标是应成为信息化的百科全书。建议:
1.年鉴应放眼世界。即应在国际篇增加美国、韩国、加拿大、爱尔兰、印度、日本一些非常详尽的具有前瞻性的介绍,比如韩国的ERP,它已在全国推广,每个愿上ERP 的企业给50%的政府补贴,另外如印度软件业发展经验, 我认为这些对我国推进信息化具有引导性的作用。
2..年鉴要体现战略化思维。战略化思维主要针对地区篇所说的,香港的电子政府搞的特别好,香港的电子政府花了几十个亿实施电子政府策略,我认为应把香港电子政府写深写透;另外,台湾地区在IT方面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到大陆来交流的大学和企业界,他们说出了台湾地区发展IT企业的密诀,我们应当在这些方面下一定功夫。
3.专题研究篇要重点反映中国特色。一个月前印度派了一个代表团到大连访问,代表团团长直接问了我一个问题:中国海尔的成功经验在何处?我对印度一个工商联合会付会长对我这样一个普通中国人提出这样问题感到很自豪,他说你们中国的海尔在世界上已打出了品牌。所以我说打中国牌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回答中国海尔信息化的成功密诀在哪里?因为这部百科全书不仅是给中国人读的,也是给外国IT业界和外国学者们读的。所以说,尤其是企业信息化中,对中国的联想我们应该作出说明,要做些案例分析。此外,还应关注物流信息化、农业小城镇问题信息化、社会保障和社区的信息化,比如说是上海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得特别好。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打中国牌。
4.可以考虑出各种版本的年鉴。不仅出大16开本,还可以 32开本简本、16开简本的等等。这是个增长点,我觉得这个发行量非常大,而且还可以出年鉴的简装本。
5.要建立栏目索引、题目索引,要出中英文对照本
6.要尽快建立年鉴网站
7. 要重视广告,争取图文并茂,增加资金积累。
陈振猛(北京市信息协会副秘书长)
去年,我们出了本《数字北京》,图文并茂,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鉴,更象一本宣传册。《中国信息年鉴》出版以后,我们认为比我们水平高,启发很大,今年我们准备照着做。
关于《中国信息年鉴》2002卷编辑题纲的几条建议:
1.年鉴出英文版一定要慎重(针对前面代表建议出英文版讲的),尤其不要出纸介英文版,光盘可以考虑,我们这方面有教训。
2.增加"省长部长谈信息化"这个篇章,想法很好,但操作有困难,建议内容以综述的形式,并配照片。
3."规划计划篇"应扩大收录范围。
4."人物篇"应该有,但"IT人物"不代表整个信息化;建议可搞一个评比活动,如"评……信息化先锋"等。
5.年鉴的体例需要好好研究,国际上有一个格式,可以借鉴。
赵建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教授级高工)
这个年鉴我觉得搞得非常好,借这个机会来表一下态:2002卷年鉴工作我们还会继续认真做,只要国家信息中心的文件一下来,我们马上就启动,保证完成任务。
关于2002年组稿题纲,我谈一下个人意见:
1.综述篇,建议增加一些有关标准规范方面内容。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离开标准规范,信息系统建设无法正常进行。
2.专题研究篇。我希望能增加二个内容:一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议能够请一些专家学者,就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做一些专题介绍;二是大型信息系统建设方法的研究,因为现在我们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越做越大,管理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大型项目的成败,没有好的科学方法论,没有很好的管理,大型信息系统建设很难搞成。
3."重大工程篇",建议把"863 "这一反映我国高科技的最先进的最前沿的一些内容能够加上,包括:信息技术领域和自动化领域。(注:2001卷里已反映。)
4.关于英文版的问题,我很同意北京市同志的意见,搞英文版不是很容易的。我建议应集中力量把中文版精品打造好,做出品牌来。
5.关于年鉴整体内容方面,我认为要做好一个东西,一定要有自身特点,不可能样样俱全,样样俱全可能做不到,还会使篇幅无限地增加,所以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一定要把特色体现出来。
6."省部长谈信息化"这个倡议很新颖,但要注意不要变成千篇一律,不见得要各部部长、各省省长都来谈,要有针对性,比如大西北,选一些典型的较有特色的省长们,让他们来写些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文章。
张腾芳(湖南省信息中心综合处处长)
我们在年鉴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体制不顺。就湖南省来讲,过去三位一体,现在机构改革以后,成立了新的信息产业厅,信息中心去向信息产业厅要信息,它会说你是我的领导,还是我是你的领导?所以体制理顺很重要。因此争取更高层次的信息化主管部门一起联合发个文,这样对下面的工作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年鉴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目前许多人还都不知道年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颜德贵(四川省信息中心综合处处长)
谈几点建议:
1.希望通过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出一个文,这样到下面去采集信息、收集数据就能更方便、更有力,这样才能让年鉴具有权威性。
2. 建议增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因为企业信息化是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
3. 建议能有经费支持。
4. 篇幅尽量压缩,要精,突出实事求是
、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和反映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数据,花架子东西要尽量少。
常世慧(海关总署科技司)
我认为从部委的角度讲,2002年年鉴工作应该有一个上级单位的文,这样有利于年鉴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从年鉴的内容上看,关键是要保证这本书有一个借鉴作用。也就是说,我看了这本书以后,对我们部委的信息化发展有一个参考价值,通过它我能知道其他部委怎么搞信息化的,机构管理体制是什么,开发运作体制是什么,管理规范有哪些主要东西,得到这些情况对我工作有促进作用。对企业来说,通过这本书能了解中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帮助它进行投资决策。总之,搞文字也好,图片也好,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对企业也好,行政单位也好,对国家主流机构也好,有借鉴作用。
陈伟日(福建省信息中心处长)
去年, 我们领导对年鉴工作非常重视, 而且为此专门拨出一定经费来支持。我们觉得既然是年鉴,今后就要把一些固定信息员联络好, 这样才能把这件事长期做下去。
赵秀芬(外经贸部电子商务司处长)
几点建议:
1.为节省开支,《年鉴》可以多发行些光盘。
2."省长、部长谈信息化"设想很好,但内容上不一定要统一规定。
3.关于专题研究篇,建议增加"公共信息服务"这个专题。
刘俊岭(贵州省信息中心副主编)
我认为做年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建议最好在各省市固定一个联系人、撰稿人或机构,便于工作。因为一换人,采集数据的角度,文字方面的写法都不太一样,对于年鉴来讲没有连续性。
关于年鉴发行工作, 前三年不要看重经济效益,主要应侧重社会效益。
叶沛明(广西信息中心)
建议:
1. 今年的年鉴工作一定要争取信息化主管部门更大力度的支持。因为去年搞年鉴时,要数据很困难,我已有很多次这样的教训,有些单位不仅不给数据反而还挖苦我们,比如说违反统计法了等等。
2.关于年鉴体例,就是描述某年发生的事情,让这年的信息化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可不必过多追求分析、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