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2006)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课题组

面对当前国内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政府、企业及家庭信息化普及与应用的状况和程度,准确地评价与监测我国信息化的成果、发展水平与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结合联合国(UN)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提出对信息化发展进行统计监测的目标,我们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调查表(问卷)设计,在2004年全国10省(直辖市、自治区)信息化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2005年又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信息化专项调查,对全国信息化水平以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四个方面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了测评及分析。

【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一)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国际电信联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荐及建议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设置的。在选取指标时注意了指标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还注意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的配合使用,并注意把握好指标的互补性,解决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简洁性的矛盾。该指标体系与原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标体系相衔接,没有脱离原来的基础和框架,可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长期稳定。

(二)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框架

本课题的指标体系包括两部分:“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信息化水平部门补充指标体系”。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可以对全国信息化水平进行整体评价,“信息化水平部门补充指标体系”是针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家庭信息化水平的不同特点而设计,它们可以提供更加具体的信息化统计数据和情况。

为了收集两个指标体系的数据,以顺利进行全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我们还设计了四个相应的调查表(问卷)。

1.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从信息化应用条件和信息化应用状况和信息化应用效果来测评全国的信息化水平,该指标体系包括六大类指数的23个指(见表1)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指标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

一、基础设施指数

1

每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数☆

固定电话用户指为电话线付费的人,该电话线把终端设备(如电话机、传真机)连接到公众交换电话网、在电话交换机上有专用的端口。反映固定电话普及率

2

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

是每百人订购使用蜂窝技术的公众移动电话业务的使用者数量。反映移动电话普及率

3

每百人计算机数☆

每百人口中拥有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的数量。反映计算机普及程度

4

每千人有线电视用户数☆

指每千人口中订购固定链路连接(通常是同轴电缆或光缆)的多信道电视服务的用户。反映有线电视普及率

5

每千人互联网站数☆

每千人口的互联网站数。互联网站是一组以主页作为开始页的相关网页的集合,有唯一的网址。反映互联网站普及率

二、可购性指数

6

互联网拨号接入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每月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20小时平均接入互联网的费用(除线路租用费外所有相关的电话使用费)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例。反映互联网拨号接入的可购性

7

互联网宽带接入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①☆

指每月20小时宽带接入互联网的费用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反映互联网宽带接入的可购性

8

固定电话使用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②☆

 

固定电话使用费是指每月5小时的固定电话本地通话费加上线路月租费。固定电话使用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是通过将固定电话使用费除以人均国民总收入得到。反映固定电话本地通话的可购性

9

移动电话使用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指每月1小时的移动电话本地通话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反映移动电话本地通话的可购性

三、知识指数

10

成人识字率

指15岁以上识字人数占15岁以上总人口的比重。反映互联网应用人员的知识水平

11

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指最高学历为初高中、中专、职高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受中等教育的程度

12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受高等教育的程度

13

综合入学率③☆

指大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与适龄人口数的比率。反映文化程度

四、接入质量指数

14

人均国际互联网带宽☆

国际互联网带宽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向国际互联网连接点的数据速率,以bit/s表示。人均国际互联网带宽是国际互联网带宽除以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得出。反映被调查单位国际互联网带宽状况

15

每百人宽带用户数☆

每百人宽带用户指至少在一个方向速率大于128kbit/sDSLcable modem和其他宽带用户之和。宽带用户数是通过将宽带用户数除以人口总数再乘以100得出。反映宽带上网普及程度

五、使用指数

 

16

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

互联网用户指每月至少使用一次Internet网的使用者。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是通过将互联网用户数除以人口总数再乘以100得出。反映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

17

通讯费、上网费用支出占总支出(行政支出、企业管理费、家庭支出)的比重☆

指通讯费和上网费与总支出的比值。反映通讯费和上网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18

网上订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

指一定时期内某机构或居民从网上订购的商品和服务总额占其采购总额的比重。反映网上交易的普及程度 

六、环境与效果指数

19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④☆

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以及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

20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⑤☆

是用于信息产业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占GDP的比例。反映对信息产业研发的重视程度

21

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⑥☆

指从事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反映社会就业结构

22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⑥☆

指信息产业新创造的价值占全社会新创造价值的比重。反映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3

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地区)信息产品出口额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反映反映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

           注: ①指标7用“20小时ADSL费用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代替。

           ②指标8用“电话月租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代替。

              ③指标13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代替。平均受教育年限指六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

           ④指标19用“电信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代替。

           ⑤指标20用“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代替。

           ⑥指标21-22,由于缺乏统计数据,用相应的第三产业数据代替。

           ☆为有数据的指标。

这六大类指数分别是基础设施指数、可购性指数、知识指数、接入质量指数、使用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这六大类指数从不同侧面反映信息化水平;每一类指数的水平都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各类指数水平,共同构成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2.信息化水平的部门补充指标体系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统计与调查的经验,同时针对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主体,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我们建立了信息化水平的部门补充指标体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主要侧重公共服务提供和自动化办公系统;企业则侧重于企业电子商务,即企业接收网络订单和网上交易的情况;家庭信息化水平侧重于网络接入状况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该体系可以体现几个部门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为国家制定关于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提供更具体的情况和统计数据(见表2)。

中国信息化水平部门补充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序号

指标

指标解释

行政事业单位

1

建有OA和业务系统的行政事业单位所占的比率

指在本系统内建有办公自动化和相应业务系统的行政事业单位数占全部行政事业单位数的比率。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程度

2

行政事业单位职员计算机配备率

指行政事业单位每百职员配备的计算机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设备配备程度

3

行政事业单位互联网接入率

指能够接入互联网的行政事业单位数占全部行政事业单位数的比重。反映行政事业单位互联网接入普及程度

4

行政事业单位局域网拥有率

指拥有局域网的行政事业单位数占全部行政事业单位数的比重。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局域网的比例

5

行政事业单位拥有互联网站的比率

在互联网上拥有网站的行政事业单位数占全部行政事业单位数的比率。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利用网络的能力

6

拥有互联网接入的政府职员比重

行政事业单位职员可在办公室登陆互联网的人数占职员总数的比率。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职员上网普及程度

企业

7

企业管理人员计算机配备率

指企业每百管理人员配备的计算机数。反映企业管理人员计算机配备程度

8

企业局域网拥有率

指已建成局域网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反映企业局域网普及程度

9

企业互联网接入率

指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反映企业互联网接入普及程度

10

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企业职员比重

可在办公室接入互联网的职员占职员总数的比重。反映企业职员上网普及程度

11

企业拥有互联网站的比率

建有互联网站企业的百分比。反映企业利用网络的能力

12

接收网络订单企业的比重

通过互联网接收订单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反映依赖网络进行销售的企业比率

13

企业收入中网络订单份额

企业通过互联网接收订单金额占全年收入的比重。反映企业电子商务状况

家庭

14

固定电话拥有率

拥有一部及以上固定电话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反映固定电话普及程度

15

移动电话拥有率

拥有一部及以上移动电话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反映移动电话普及程度

16

有线电视普及率

拥有一台及以上有线电视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反映有线电视普及程度

17

家庭计算机拥有率

拥有一台及以上计算机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反映计算机普及程度

18

家庭互联网接入率

能登陆互联网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反映互联网接入普及程度

19

家庭网络购物支出的比重

家庭平均每月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总额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重。反映互联网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信息化水平相关调查表(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为了获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部门补充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我们分别设计了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城镇家庭与农村家庭)三部分调查表(问卷)。

这三部分调查表(问卷)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单位基本情况;二是信息化应用情况。调查表(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均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部门补充指标体系的分解,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主观性问题,例如单位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需要的支持与服务和对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方面的建议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为国家衡量信息化水平和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根据设计的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和调查表(问卷),200510月至12月组织了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行政单位(555个)、事业单位(2447个)、企业(6142个)和城乡居民家庭(20350个)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抽样调查。

【中国信息化水平总体分析】

通过近半年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致使我国总体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与信息化先进国家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一)总指数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总体分析是通过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来反映的。

12005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2.80,北京居第一位

根据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在对调查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和2005年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其结果见表3、表4、表5)。

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2.80。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72.46,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位;上海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68.04,居第二位;天津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61.49,居第三位。排在最后面的三个省区为贵州、云南和西藏,得分分别为44.1143.2039.37

表3  2004-2005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及位次

位次

地区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

2005

2004

2005

2004

 

 

全国总计

52.80

50.65

1

1

 

72.46

70.42

2

2

 

68.04

65.76

3

3

 

61.49

59.52

4

4

 

60.44

58.61

5

5

广 

58.61

56.87

6

6

 

57.52

55.77

7

7

 

55.42

52.85

8

8

 

53.80

51.40

9

10

 

52.79

50.56

10

9

 

52.40

50.75

11

11

 

52.28

49.77

12

13

 

50.74

48.12

13

12

 

50.26

48.41

14

14

黑龙江

50.06

47.87

15

17

 

49.91

47.53

16

19

  西

49.90

46.75

17

16

  西

49.70

47.65

18

15

 

49.64

47.72

19

18

内蒙古

49.38

47.43

20

20

广  西

48.63

46.20

21

22

 

48.11

45.41

22

21

  西

47.86

45.73

23

23

 

47.43

45.08

24

24

 

46.88

44.56

25

26

 

45.76

43.64

26

28

 

45.67

43.10

27

27

 

45.59

43.51

28

25

 

45.50

43.77

29

29

 

44.11

41.98

30

30

 

43.20

40.85

31

31

西 

39.37

37.75

表4  2005年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和各分类指数

 

总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可购性指数

知识指数

接入质量指数

使用指数

环境与效果指数

全国总计

52.80

49.90

34.24

59.42

51.53

74.54

46.05

 

72.46

81.16

51.42

75.02

62.86

83.86

80.50

 

68.04

77.62

60.03

73.42

58.39

75.68

62.03

 

61.49

61.22

52.69

73.81

57.79

74.92

47.57

 

60.44

68.64

54.04

58.07

58.57

75.48

44.32

广 

58.61

65.08

41.00

58.84

56.30

76.52

51.70

 

57.52

61.40

47.58

58.33

54.55

76.38

44.03

 

55.42

45.46

36.48

66.62

54.00

81.13

48.41

 

53.80

57.94

39.39

62.43

51.48

68.67

41.31

 

52.79

49.59

29.91

60.39

53.72

76.79

45.10

 

52.40

52.75

36.31

67.27

47.40

65.39

45.42

 

52.28

38.48

37.41

62.51

50.55

82.07

41.66

 

50.74

45.52

22.66

60.78

47.25

80.35

47.22

 

50.26

39.26

33.28

57.97

49.48

78.35

42.20

黑龙江

50.06

45.56

29.74

71.15

37.09

77.02

39.75

 

49.91

42.44

28.17

59.26

48.91

74.59

45.69

  西

49.90

41.82

24.43

59.19

51.78

76.28

45.41

  西

49.70

38.15

21.99

64.42

49.15

76.40

48.83

 

49.64

50.45

30.43

61.38

52.90

67.09

34.08

内蒙古

49.38

38.34

38.69

66.27

47.07

72.62

32.58

广  西

48.63

40.17

39.05

55.61

48.85

65.80

41.84

 

48.11

42.58

39.15

56.86

47.70

67.92

32.88

  西

47.86

40.25

30.92

55.75

46.57

75.23

36.90

 

47.43

39.40

42.76

51.22

43.46

65.73

41.08

 

46.88

32.08

31.48

50.00

46.52

76.11

44.32

 

45.76

37.18

25.15

57.54

45.60

68.92

40.03

 

45.67

35.42

26.75

60.91

47.57

69.26

33.74

 

45.59

35.71

29.77

49.77

45.75

69.81

41.95

 

45.50

35.92

30.03

52.28

47.92

70.83

34.62

 

44.11

26.72

21.12

47.83

51.17

74.33

43.02

 

43.20

33.68

18.95

46.14

51.05

72.58

35.01

西 

39.37

31.39

28.76

24.78

41.17

69.06

37.92

5  2004-2005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发展速度

 

总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可购性指数

知识指数

接入质量指数

使用指数

环境与效果指数

全国总计

1.14

1.15

1.19

1.01

1.43

1.03

0.98

  西

1.19

1.27

1.21

1.00

1.44

1.14

1.04

 

1.17

1.30

1.17

1.00

1.42

1.09

0.92

 

1.17

1.26

1.23

1.01

1.43

1.01

1.00

 

1.16

1.29

1.21

1.01

1.43

1.03

0.98

  西

1.16

1.33

1.18

1.00

1.44

1.03

0.92

 

1.16

1.29

1.14

1.02

1.43

1.01

0.97

 

1.15

1.23

1.22

1.00

1.41

1.02

0.99

黑龙江

1.15

1.33

1.23

1.01

1.42

0.97

0.91

广  西

1.15

1.32

1.18

1.02

1.42

1.00

0.94

 

1.15

1.36

1.20

1.00

1.42

0.98

0.95

 

1.15

1.21

1.20

1.01

1.46

1.05

0.99

 

1.15

1.20

1.17

1.01

1.42

1.05

1.01

 

1.15

1.17

1.12

1.01

1.42

1.01

1.13

 

1.14

1.08

1.20

1.01

1.43

1.06

1.06

 

1.14

1.22

1.22

0.99

1.42

1.01

0.95

 

1.14

1.14

1.23

1.04

1.44

1.04

0.93

 

1.14

1.11

1.23

0.99

1.41

1.08

0.99

  西

1.14

1.23

1.17

1.02

1.42

1.02

0.93

 

1.14

1.12

1.18

1.01

1.43

1.10

0.95

内蒙古

1.14

1.19

1.19

1.01

1.41

0.98

0.92

 

1.13

1.15

1.26

1.01

1.51

1.04

0.96

 

1.13

1.17

1.18

1.01

1.43

1.02

0.96

 

1.13

1.15

1.18

1.02

1.42

1.05

0.95

 

1.13

1.24

1.09

1.01

1.41

1.04

0.97

 

1.13

1.13

1.17

1.02

1.43

0.97

1.04

 

1.13

1.15

1.19

1.00

1.41

1.02

0.93

 

1.13

1.21

1.18

1.01

1.41

1.00

0.91

 

1.12

1.08

1.21

1.01

1.43

0.99

1.01

 

1.12

1.08

1.18

1.01

1.46

0.98

0.98

广 

1.11

1.06

1.16

1.01

1.42

1.04

0.96

西 

1.11

0.94

1.11

1.04

1.41

1.08

1.05

2.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2005年比2004年提高13.7%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2005年比2004年增长13.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表明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助推作用。

在测算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三分之二的省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的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2005年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7.4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9.7146.90,其差距较大,但20042005年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前三个省(自治区)均为中部地区,它们是山西、河北和吉林,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分别为119.1%117.4%116.7%

2004-2005年,虽然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暂时落后,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却相当高,这使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缩小。近两年来,信息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果,西部省份正在快速发展;二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因起点低、指标基数低而发展速度比较高。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从2004年的1008581缩小为2005年的1008682

(二)分类指数分析

12005年全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的比较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较好。测算结果表明,在分类指数中使用指数得分最高,为74.54。这反映出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好。此类指数主要衡量信息和通信技术实际使用情况。从反映此类指数的主要指标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来看,全国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1]2004年的19.42个上升到200520.44个。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互联网接入率和使用率将会越来越高,应用程度随之会越来越高。

——我国教育水平取得显著进展。测算结果表明,知识指数也较高,为59.42。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各类培训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接受过中等、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来看,全国受过中等教育人口比重从2004年的53.59%提高到2005年的53.7%;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由18.11%提高到18.31%。而国民知识水平对新技术使用的能力有重要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程度。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接入质量提高均较快。测算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和接入质量指数较高,分别为49.9051.53。这反映了在影响信息化水平的计算机拥有率及宽带使用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城乡居民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从2004年的4.90部提高到2005年的6.14部;每百人宽带用户数从5.15个提高到5.32个。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接入质量的提高为推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全国及各地非常重视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基础电信网络,电话用户数量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我国的宽带网络建设也在加快发展,无论是国际互联网带宽,还是宽带用户数,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上网质量不断提高,这是促使我国上网人数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测算结果表明,环境与效果指数较低,为46.05。这方面与我国信息化发展很不适应,应引起关注,并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发展与效果问题。一方面应将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相联系起来制定计划与措施;另一方面,应对信息化应用进行考核并建立信息化统计体系,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经济信息化,不遗余力地创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以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但由于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应用、投入和产出效能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科学量化审核标准和数据,无法以具体数据确切说清投入、产出和效果等现实情况和变化情况,从而影响信息化发展计划的制定、检查与考核,进而影响信息化发展。

——上网成本偏高制约上网率的提高。测算结果表明,可购性指数最低,为34.24。这反映出我国上网的各方面费用较高,与提高信息化水平很不相适应,是影响用户上网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上网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好的支持,但要被使用还必须让人们能买得起。

220042005年全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变化比较

2004-2005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的变化情况看,接入质量指数提高幅度最大,为43%,表明我国的国际互联网带宽有了较快增长。2005年我国接入互联网的家庭中,有82.2%的家庭以宽带上网为主,从而提高了互联网接入的速度和质量。

可购性指数增速较高,为19%。说明随着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上网费用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所降低,使得人们能更多地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欢乐。

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和互联网使用指数提高较快,分别为15%3%。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和上网人数的迅速增长,我国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有较大提高。

知识指数增速最低,仅为1%。这是因为提高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水平是一个长期过程。

【社会各部门信息化水平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行政单位的信息化水平总体领先于事业单位和企业

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部门三者比较,行政单位的信息化水平总体领先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又领先于企业。

1.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行政单位领先于事业单位和企业

电话配备水平行政单位最高。2005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行政单位为27.82部;其次是事业单位,为19.87部;最后是企业,为12.68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之比为1007146

计算机配备水平事业单位最高。2005年每百人计算机数事业单位为72.33部;其次是行政单位,为36.2部;最后是企业,为13.56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每百人计算机数之比为5010019

网站拥有率企业最高。2005年网站拥有率企业为12.53%;其次是行政单位,为11.49%;最后是事业单位,为10.30%;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网站拥有率之比为9282100

局域网拥有率行政单位最高。2005年局域网拥有率行政单位为37.76%;其次是事业单位,为27.15%;最后是企业,为18.89%;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局域网拥有率之比为1007250

2.在信息化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方面,行政和事业单位大大领先于企业

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职工所占比重行政单位最高。2005年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职工所占比重行政单位为97.00%;其次是事业单位,为96.78%;最后是企业,为76.64%;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职工所占比重之比为10099.879,而其中受过高等以上教育的职工所占比重企业的差距更大,三者之比为1009729

信息化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行政单位最高。2005年信息化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行政单位为5.43%;其次是事业单位,为4.22%;最后是企业,为3.12%;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信息化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之比为1007857

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事业单位最高。2005年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事业单位为31.10%;其次是行政单位,为27.87%;最后是企业,为7.21%;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之比为9010023

3.在互联网接入方面,行政单位领先于企业和事业单位

互联网接入率行政单位最高。2005年互联网接入率行政单位为64.21%;其次是企业,为50.49%;最后是事业单位,为48.53%;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互联网接入率之比为1007679

在互联网接入质量方面,三者相差甚微。2005年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宽带接入率基本相当,分别为79.69%79.47%79.06%

4.企业电子商务水平最高

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的比重企业最高。2005年企业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的比重为8.47%;其次是事业单位,为5.48%;最后是行政单位,仅为0.64%;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的比重之比为865100,应当指出,行政单位比重明显低于事业单位和企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政府机关实行政府采购和财政集中支付,使得符合我们定义的电子商务交易少之又少。我们定义的电子商务指定单的签定是在互联网上实现的交易;而政府采购则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单位及采购价格,也就是说采购意向和采购价格等重要定单内容已通过非互联网方式确定,因此,作为政府购买支出主要部分的政府采购不属于电子商务。

5.在信息化投入力度方面,事业单位领先于行政单位和企业

信息化建设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重事业单位最高,为7.78%;其次是行政单位,为2.86%;最后是企业,为1.71%;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重之比为3710022

6.在对信息化产生的效益评价方面,行政单位领先于事业单位和企业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有67.97%的行政单位认为本单位信息化作用非常大或者比较大,居首位;有51.61%的事业单位认为作用非常大或者较大,居其次;最后是企业,这一比例仅为48.01%

通过以上六方面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信息化总体水平行政单位领先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又领先于企业。行政单位在三个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分别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互联网接入;而电子商务处于落后地位。事业单位在一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信息化投入;其余四个方面均处于中间地位。企业也只在一个方面,即电子商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五个方面均处于落后地位。

(二)家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但“数字鸿沟”问题不容忽视

家庭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拥有计算机、手机等各类新型信息产品的规模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家庭开始走向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城乡之间和各收入组之间产生的“数字鸿沟”,不仅影响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也将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

1.家庭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家庭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应用程度不断提高,其主要特点为:

1)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家庭不断增加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高,2005年我国接入互联网的家庭所占比重达到17.40%,比2004年的16.45%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即2005年约有400万个新接入互联网的家庭。由于接入互联网的家庭不断增加,2005年我国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0.44个,比2004年的19.42个增长了5.25%

2)宽带上网已成为我国家庭上网的主要方式

2005年我国有15.12%的家庭能够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比2004年的14.80%增加了0.32个百分点。在已经接入互联网的家庭中,选择宽带接入方式的家庭占86.90%。这表明,由于宽带接入方式使上网速度和质量有较大提高,我国家庭上网的主要方式已经转变为宽带上网,而且这将成为我国家庭上网发展的主要方向。

3)家庭上网设备拥有率不断提高

计算机是家庭信息化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设备,也是访问互联网的主要工具。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7.81%,比2004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按地区划分来看,2005年东部地区家庭计算机拥有率最高,为26.60%;其次是中部地区,为12.91%;最后是西部地区,为11.45%

4)移动电话拥有率达到较高水平

通过固定电话连接上网目前仍是我国城乡家庭接入互联网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通过移动电话上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005年我国家庭固定电话拥有率达到71.51%,比2004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家庭移动电话拥有率达到55.98%,比2004年增加了10.73个百分点。家庭有线电视拥有率达到63.39%,比2004年增加了0.69个百分点。

5)上网的主要活动是娱乐和获取信息

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成员上网最主要的活动是娱乐(即玩游戏、下载音乐和软件)、收发邮件和阅读在线新闻,这三项内容在整个上网活动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8.79%21.23%20.58%,合计达到70.60%。而搜索商品与服务信息、了解政府发布的信息及向政府填写报表单、参加在线教育活动、搜索医疗健康信息等也是我国居民上网活动的重要内容,合计占上网活动的26.20%

2.家庭信息化应用方面存在着“数字鸿沟”

我国家庭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其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各收入层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家庭信息化水平的地区比较与城乡比较结果来看,城乡差距大于地区差距。在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互联网的接入与使用等方面,农村高收入家庭的水平仅相当于、甚至低于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水平,这个差距带来了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从而产生了新的贫困问题——“数字鸿沟”。

1)互联网接入和使用方面的差距较大

从互联网的接入看,2005年城镇家庭互联网接入率为36.60%,农村家庭互联网接入率仅为3.40%,城镇与农村家庭互联网接入率的差距为1009。从互联网的使用人数看,2005年城镇家庭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为43.44个,农村家庭为4.01个,城镇与农村家庭使用互联网用户数的差距为1009

从地区比较看,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家庭互联网接入率分别为23.87%13.82%12.57%,其差距为1005853;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分别为22.35个、20.20个和17.14个,其差距为1009077

从收入层次比较看,城镇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互联网接入率的差距为10018;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的差距为10043。农村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互联网接入率的差距为1002;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的差距为10023

2)计算机拥有率的差距较大

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城镇与农村家庭计算机拥有率的差距要远远大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视。2005年家庭固定电话拥有率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为10063,移动电话拥有率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为10052,有线电视拥有率的差距为10041,而计算机拥有率的差距却为1005

从地区比较看,东、中、西部地区家庭计算机拥有率的差距为1004943,可见,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不大,但中西部仅是东部地区的一半。从收入层次比较看,城镇高收入组家庭与低收入组的差距为10024;农村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差距为1007

3)居民上网地点有较大差异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有一半的人主要是在家里上网,占城镇全部上网人员的50.00%;而农村居民主要是在网吧或类似网吧地点上网,占农村全部上网人员的41.04%

4)居民上网频率有较大差距

从家庭成员上网的频率比较,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上网频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镇上网居民每天至少上网一次的占45.16%,而农村上网居民每天至少上网一次的只占15.26%;城镇和农村居民每周至少上网一次所占比重分别为43.59%46.18%;农村居民中还有1/3以上的人每月至少上网一次和每月也不上网一次,而城镇居民却只占1/10

5)电子商务尚未真正走进居民家庭生活

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上网活动的内容差别不大,而且网上购物的比重都很低,全部家庭网上订购的商品品种较单一,金额数量也很小。城乡家庭居民订购商品与服务只占上网活动的0.63%

在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内容中,我国居民对商品供求信息的需求所占比重最高,为28.54%,其中城镇居民所占比重为19.76%,农村居民为34.80%,农村居民对商品供求信息的需求超过城镇。

【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几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协调力度不够,“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应用”等,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效益。而应用落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与法规建设滞后、融资渠道不畅等,也制约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信息化水平还较低,据国际电信联盟(ITU2003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关于数字接入指数(DAI)的比较中,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DAI指数可划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低水平四个水平等级,我国排在第三等级中,即中等水平行列。在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我国在使用类、基础设施类和接入质量类方面的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和差距使我国信息化的整体效益难以更好地发挥。

(一)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知识有待普及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或者是政府部门,“信息化技术力量薄弱”都是信息化的最主要问题,加强技术培训是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调查结果表明,有80.73%的行政单位、74.26%的事业单位以及69.14%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技术力量薄弱”是信息化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最多可选三项的多选择调查项目,下同);此外,分别有71.89%的行政单位、66.27%的事业单位和50.53%的企业认为“加强技术培训”是各自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越是信息化相对领先的行政单位对人才匮乏和知识普及的需求越是迫切。此外,有28.08%的家庭受到“不会相关技能”的制约。

(二)信息化意识不强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72.71%的行政单位、66.94%的事业单位和53.82%的企业认为“领导重视”对于信息化至关重要。同时,分别有44.69%的行政单位、44.87%的事业单位61.14%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意识不强”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化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有:决策者的信息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信息化重视不够;认为搞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不合算;只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采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方式的变化不适应;认为信息化太复杂,难把握,学不会,也不想学;有的认为企业搞信息系统,仅仅是“赶时髦”,不实用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35.72%的行政单位、30.78%的事业单位和35.9%的企业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安全性问题上,分别有24.61%的行政单位、21.52%的事业单位和34.68 %的企业认为“安全性不能保障”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行政和事业单位安装防火墙的比例分别为57.53%44.05%,本地备份的比例分别为50.45%37.74%,本单位安装杀毒软件的比例分别为33.29%22.46%,安装邮件加密系统、异地备份措施的比例均不足15%。这说明,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主观上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不足,其中像防火墙和本地备份这样的基本安全措施的采用率不过在50%左右,而邮件加密系统、异地备份等高级安全措施的采用率就更低了。

(四)企业和家庭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电子商务整体水平较差

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这也阻碍了中国电子商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调查显示,2005年企业网上订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比重只有8.47%,而家庭定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只占上网活动的0.63%。这个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关联企业的应用水平较低、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建设资金不足、信用制度不健全和交易的安全性缺乏保障等等,致使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还非常低。

(五)家庭信息化水平在城乡之间及各收入组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

分析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和不同收入层次之间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甚至已经形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数字鸿沟。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二是人员素质和教育培训水平的差距,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为1006;三是上网成本较高,这对于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来讲,形成了更高的负担。

(六)各个部门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制度还处于初级水平

据调查结果显示,政府、企业和家庭等各个部门所采取的信息化安全措施还只是本地备份、安装防火墙、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而那些相对先进的安全措施却采用较少,如安装邮件加密系统、建立虚拟专用网、安装高级杀毒软件等。

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是风险因素增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要。一是因为各组织机构关键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存度大大增强,任何系统出故障或被破坏,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二是当前多数信息系统构筑在开放式基础设施上,外部和内部的恶意攻击几率增加,手段变换频繁,安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三是如何处理好信息安全和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目前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制度上,还没有解决好,网络和信息安全还存在隐患。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更加需要科学的组织实施和严格的项目管理,各组织机构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和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七)信息化投入还显得不足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信息化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86%7.78%1.71%。比上年相比,行政单位比重降低0.23个百分点。在保证投入效果的前提下,加大信息化投入是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从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投入水平较低,并且年度波动较大,不利于信息化的稳定和较快发展。

【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信息产业的新发展,都对我国信息化应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中国信息化水平现状,正确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加快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

信息化是一个全局性和整体性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家庭等多个层次。因此,信息化推进应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坚持以政府为先导,企业为主体的方针,从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国家总体战略规划的制定等多方面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既要确保信息及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又要确保信息化能在公平竞争条件下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能长期、较快地稳步提高。

要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通过立法,保障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确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规范信息发布和使用的资费标准,在努力提高网络硬件设施质量的同时,降低收费标准,让人民群众能廉价、安全、高效地享用信息资源;健全网上法规,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信息化投入与绩效评估制度;规范网上电子商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促使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建议各有关部门能有效监控和防止网络病毒的传播,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加强管理,取缔低级趣味的网站,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加强网络安全性和内容方面的管理,对内容要监控,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实现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网络化。

(二)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目前,我国信息化呈加快发展之势,但如何降低使用成本,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信息技术的成果,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广大群众对高科技信息有强烈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对使用信息先进设备望而生畏,因费用高而承受不起,难于进入应用领域,所以有关部门要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普及率。能否降低我国的家庭信息化应用成本,即大幅度降低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的价格,大幅度降低通信价格及上网价格等,是能否进一步提高和促进我国家庭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要规范网络计费标准,取消不合理收费,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价格,实行差异收费,使普通老百姓能接触网络,享受科技文明。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应对手机实行单向收费,免去电话和上网服务的初装费,降低月租费,并提高电信服务质量,使信息通道能够深入到千家万户,普及大众。为此,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电信、网络服务商参与,以降低电话、网络使用费,不断打破垄断。

(三)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力度

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尽可能创造每一个公民获取信息、得到教育和培训的最好条件,形成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就需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鼓励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体制、观念等方面全面创新,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劳动者;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发展教育,补充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

同时国家应更多提供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开办一些必要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编印一些通俗易懂的辅导教材,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基本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加强对在职教师、各类在职人员、政府公务员等的在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信息化应用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四)加大国家对信息化投资力度,缩小“数字鸿沟”

企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家庭是信息化的基础,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中的角色是规范、引导和先导。政府要根据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对信息化的投入应向企业和农村倾斜。国家可采取设立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投资基金、西部地区信息化投资基金等措施,来加强薄弱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信息化发展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乃至不同收入层次之间已经形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数字鸿沟,但薄弱环节在农村。国家应从政策上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给予倾斜,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和投资。一是可以建立以农村村委会为中心的信息网络,以有线电视、电话网络来连接千家万户;二是为农民提供各类真实、有效的信息,更好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其获取信息化知识和接入互联网,使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现化信息技术的好处,分享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

(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城乡居民对上网没有兴趣,这反映网上信息资源匮乏和信息质量不高,缺乏居民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影响家庭接入互联网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建立多功能信息资源;强化服务意识,保证网上信息的安全、健康、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能使百姓在上网时,捕捉到更多信息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种种方便、效益和快乐;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把政府网站建成服务社会、沟通民意、促进民主以及加强对政府监督的桥梁和纽带,切实提高政府网上服务水平。

(六)建立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和评价监测体系

目前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是通过一次性调查收集数据测算出来的,调查中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尚需进一步完善,同时一次性调查很难在较长时期内连续地、全面地反映中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概貌。在世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信息化相关数据采集系统,定期地监测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水平,准确、全面、持续性地测算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应尽快研究和建立国家与地区信息化统计常规报表制度,建立起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调查系统,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并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定期监测我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定量地衡量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地指导和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工作,以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为实现联合国大会提出的世界“千年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6》


[1]本文中互联网用户采用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即指每月上网一次的人数。我国CNNIC调查中,互联网用户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人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