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6
“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中国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引起各阶层关注。2006年5月正式公开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将“数字鸿沟有所扩大”列为当前信息化发展值得重视的六大问题之一,“缩小数字鸿沟计划”也成为六大战略行动之一,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缩小数字鸿沟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本报告将应用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内存在的地区数字鸿沟、区域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教育数字鸿沟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正确应对数字鸿沟有所帮助。
如何准确测量和恰当评价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国际上尚没有统一被认可的科学方法,但相关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在考察变量选择上,国际上通常使用电话普及率、计算机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等作为考察数字鸿沟的重要指标。其中因为互联网具有的信息量大、影响深远特点,成为最为重要的指标。除此之外,电视普及率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本报告尽可能对多种变量进行综合考察分析。
在测量方法方面,一般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现实状态如何,即是否存在数字鸿沟、差距有多大?二是趋势变化如何,即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还是不断缩小?对于现实状态的测量相对简单,一般不会产生歧义。但对趋势变化的测量,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本报告对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地区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时间差距等测量方法均有涉及,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但在描述趋势变化时尽量多地考察绝对差距的变化。
【主要发现】
1.中国各省(区、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性别及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人群之间,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即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各类数字鸿沟在成因、大小、表现及变化趋势上又不尽相同。
2.在本报告重点考察的五大类数字鸿沟中,教育数字鸿沟最为突出,性别数字鸿沟相对最小。总体格局是:教育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区域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
3.地区间数字鸿沟明显。2005年最高地区普及率平均是最低地区普及率的6倍左右,其中互联网是10倍,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6.8倍,计算机4.7倍,彩电1.7倍。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时间差距在7年左右。
4.2005年地区之间主要信息技术普及率的基尼系数总体水平为0.23,地区差异程度小于经济差异程度(人均GDP地区基尼系数为0.31)。但不同变量间存在很大不同: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区差异最大(0.33),彩电普及率地区差异最小(0.08),中间依次是移动电话(0.27)、计算机(0.24)、固定电话(0.21)。信息技术初始成本及使用成本是造成地区差异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5.总体上看,地区间数字鸿沟呈缩小趋势。2005年最高地区普及率为最低地区的倍数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降低。从历年基尼系数的变化看,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只有彩电出现轻微上扬。
6.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中、西部之间差异不大。东部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拥有量整体上约为中、西部地区的2.2倍,时间上领先5年左右。
7.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差距最大的移动电话,最小的是彩电,中间依次是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
8.从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拥有量的相对水平比较看,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有拉近趋势,但从时间差距看却表现出逐年拉大趋势。
9.城乡之间存在巨大数字鸿沟。2005年,城市主要信息产品拥有量总体水平是农村的6.4倍左右,领先农村7.8年左右。城乡之间差距最大的是计算机,2005年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约为农村的近20倍,时间差距在10年左右。其次是互联网普及率,城市是农村的6.5倍,时间差距8年左右。固定电话和彩电相对差距最小(都是1.6倍),但时间差距依然很大(分别为6.8年和11年)。移动电话在相对差距上仍很大(2.7倍),但在时间差距上相对较小(3.4年)。
10.从变化趋势看,城乡数字鸿沟在时间差距上没有出现减小迹象。
11.性别数字鸿沟呈缩小趋势,总体水平已趋正常。2005年男性网民普及率约为女性的1.2倍,性别间的时间差距约2年左右。
12.教育数字鸿沟最为突出。受教育程度越高,信息技术拥有和利用的水平越高。2005年大专以上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为84.8%,而占全国人口总数3/4以上的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8%,前者是后者的47倍。教育水平是导致数字鸿沟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缩小教育数字鸿沟的任务十分艰巨。
【地区数字鸿沟】
地区数字鸿沟是指各地区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本报告通过对各地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情况及地区间基尼系数测算,重点考察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数字鸿沟的表现及其变化趋势。参照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变量选取,结合我国的国情,本报告选取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等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一)互联网
1.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基本情况
2005底,全国互联网用户1110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为8.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地区间互联网普及率差别很大,在31个省份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28.7%;贵州最低,为2.8%;北京互联网普及率是贵州的10倍(2000年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78倍)。
图1
2005年中国各地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
2.2005年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原来是经济学领域考察收入分配差异现象的一个常用指标。利用基尼系数考察地区间信息技术利用差异情况,是近年来国际上常用的测量数字鸿沟的方法之一。由于基尼系数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之反映地区间差异时也存在很大争议,但如果不拘泥于其具体数值的实际含义,而重点放在对时间序列值进行观察,对判断数字鸿沟变化趋势则有很大帮助。
地区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Gk=2/n∑iXi-(n+1)/n
(i=1,2,……,n)
Xi=Yi/∑Yi
(X1<X2<……<Xn)
Gk-第K变量的地区基尼系数;
Xi-各省变量值占全国总量的份额(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
Yi-各省变量值;
n-省区数量。
计算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地区基尼系数为0.3334。
3.2000-2005年互联网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
图2
2002-2005年中国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初期,地区间差异很大,1998年互联网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约为0.7左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地区间差异呈逐年缩小趋势,2000年为0.53,2005年进一步缩小到0.33,已接近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
图3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与人均GDP地区基尼系数对比变化
(二)计算机
计算机是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家庭计算机普及率是反映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报告根据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变化情况来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1.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基本情况
2005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33.11台,比2000年底的13.3台增长了1.5倍。在最近的五年中,每一百户城市家庭中约有5户成为新的电脑拥有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年鉴》。
图4
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受家庭收入、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地区间计算机普及率存在很大的差距。2005年北京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率最高,每百户居民中有89户拥有计算机;西藏城市家庭电脑拥有率全国最低,每百户居民中有19户拥有计算机;北京城市家庭计算机拥有率是西藏的4.7倍(2000年这一数据为32倍)。
与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计算机普及率的地区间差异要小得多。
2.计算机普及率基尼系数及其变化
2005年城市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的地区基尼系数为0.24,比2000年下降了36%,比1998年的0.45下降了近一倍,表明在计算机普及应用方面地区间的差异在显著缩小。

图5
2000-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
对比发现,2000年以前,计算机普及率基尼系数一直高于人均GDP基尼系数,表明计算机普及的地区差异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但从2001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计算机基尼系数开始低于人均GDP并不断加大下滑速度,表明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计算机普及率的地区差异越来越小。

图6
中国计算机普及率与人均GDP地区基尼系数对比变化
(三)固定电话
2005年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7%[3],比2001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增长85%。在过去的4年中,每百人拥有的固定电话平均每年增加3部。2005年固定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61.4部;最低的地区是贵州,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12.5部。

图7
2005年中国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布(%)
2005年,北京固定电话普及率是贵州的4.9倍,而在2001年最高地区电话普及率是最低地区的6.8倍。除电话迅速普及的因素外,最高地区电话普及率接近饱和点而落后地区加紧发展也是重要原因。
2001-2005年,固定电话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从0.27逐年下降到0.21,表明地区间固定电话普及率的差距在逐年缩小。

图8
2001-2005年中国固定电话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
(四)移动电话

图9
2005年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布(%)
2005年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比2001年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增长1.6倍。在过去的4年中,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平均每年增加4.6部。2005年移动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95部;最低的地区是贵州,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4部。
2005年北京移动电话普及率是贵州的近7倍,而在2001年最高地区(北京)移动电话普及率是最低地区(西藏)的10倍。

图10
2001-2005年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
2001-2005年,移动电话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从0.36逐年下降到0.27,表明地区间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差距在逐年缩小。
(五)彩电
从国际组织相关评价体系看,对于电视是否作为信息化水平评测的重要指标有着不同的看法。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电视在居民获取公共信息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电视仍将是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电视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可能被进一步强化。因此,我们也将电视作为衡量信息化普及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报告使用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来考察地区间的差别。

图11
2005年中国城市家庭彩电普及率(%)
2005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35台,比2000年增加了17台。2005年城市家庭彩电普及率最高的地区是浙江,每百户拥有彩电179台;最低的地区是新疆,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7台。
比较而言,城市家庭彩电拥有量的地区差别很小,2005年浙江城市家庭彩电普及率仅是新疆的1.7倍。相比之下2000年最高地区(上海)是最低地区(新疆)的1.4倍。

图12
2000-2005年中国城市家庭彩电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
2005年城市家庭彩电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仅为0.08,在所有变量中属于最小,说明我国彩电普及程度在地区间的差距已经很小。耐人寻味的是,从2000年到2005年,尽管彩电普及率地区基尼系数都比较低,但却呈逐年递升趋势,这可是唯一呈上升趋势的变量。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较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添置第二台甚至第三台彩电,而落后地区这一势头相对较弱,从而引发了新的差距(我们姑且称之为“二次差距”)。
(六)不同变量的地区基尼系数比较
从2000-2005年不同变量基尼系数变化及其与人均GDP地区基尼系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我国人均GDP地区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3以上,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近几年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的速度不是很快。
——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区差异最为明显,也是唯一比经济差距更为明显的变量。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互联网使用普及时间较短,二是互联网利用的基础条件要求相对较高。
——除彩电外,各种主要信息工具的地区差异程度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除互联网外,各种主要信息工具的地区差异程度都小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表明国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
——在所有信息工具中,互联网的地区差异最大,其后依次是移动电话、计算机、固定电话、彩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与技术应用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地区间差距越小;二是与技术应用的成本有关,初始成本与使用成本越高,地区间差距就会越大。

图13
2000-2005年中国不同变量地区基尼系数比较
【区域数字鸿沟】
区域数字鸿沟是指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本报告依据通常使用的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共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其余的12个省(市、区)。
(一)互联网
1.各区域互联网用户总数及其占全国比重

图14
1997-2005年中国各大区互联网用户数(万户)
2000-2005年,中国各大区互联网用户总量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东部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6415万户,比2000年增长了3.6倍,平均每年增加1004万户。中部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2456万户,比2000年增长了4.3倍,平均每年增加399万户。西部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2229万户,比2000年增长了4.7倍,平均每年增加367万户。

图15
1997-2005年中国各区域互联网用户数占全国比重(%)
尽管东部地区占全国互联网用户比重一直保持高位,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加快,东部地区比重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1997-2004年间东部地区互联网用户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76%下降到2004年57%;但2005年的情况出现了新变化,东部地区比重出现回升,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用户总量与东部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增长速度较快,占全国比重呈扩大趋势,分别从1997年的16.2%、7.8%增长到2004年的22.5%、20.6%;中、西部地区间总量和比重逐步趋同,1997年西部地区占全国比重不足中部的一半,到2004年仅相差不到两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2.各区域互联网普及率
互联网普及率是指特定时间某一地区特定人口的互联网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是国际上考察数字鸿沟最常用的指标。
2005年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2.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图16
1997-2005年中国各区域互联网普及率变化(%)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一直占据着领先位置,尽管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大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2003年之前,中部地区领先于西部地区,2003年之后的情况则相反。
3.绝对差距及其变化
绝对差距(Absolute
difference)是指同一时间不同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或不同地区之间互联网普及率存在的实际差距[4]。这一指标可以明确表达比较对象间实际差距的数量大小,即直接反映数字鸿沟的大小。
表1
中国各大区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绝对差距(百分点)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东部-中部 |
0.08 |
0.26 |
1.09 |
1.73 |
2.68 |
3.98 |
5.36 |
6.04 |
6.80 |
↑% |
- |
225.00 |
319.23 |
58.72 |
54.91 |
48.51 |
34.67 |
12.69 |
12.58 |
东部-西部 |
0.09 |
0.26 |
1.13 |
1.73 |
2.73 |
4.1 |
4.66 |
5.36 |
6.48 |
↑% |
- |
188.89 |
334.62 |
53.10 |
57.80 |
50.18 |
13.66 |
15.02 |
20.90 |
中部-西部 |
0.01 |
0 |
0.04 |
0 |
0.05 |
0.12 |
-0.7 |
-0.68 |
-0.32 |
2005年底,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中部地区高出6.8个百分点,东中部差距比上年扩大了12.6%。东部比西部高出6.5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扩大21%。
4.相对差距及其变化
相对差距(Relative
difference)是指考察对象与目标对象指标数值超出的百分比。[5]利用相对差距指标可以反映在某一时点上考察对象发展水平高出或低于目标对象的比例。通过多个时点考察对象相对差距的变化,也可以反映考察对象间发展水平差距的变化趋势。
表2
中国各区域间互联网普及率的相对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东部/中部 |
400.00 |
371.43 |
340.63 |
155.86 |
161.45 |
125.95 |
131.37 |
122.27 |
115.65 |
东部/西部 |
900.00 |
371.43 |
403.57 |
155.86 |
169.57 |
134.87 |
97.49 |
95.37 |
104.52 |
中部/西部 |
100.00 |
0.00 |
14.29 |
0.00 |
3.11 |
3.95 |
-14.64 |
-12.10 |
-5.16 |
2005年,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比中部地区高出116%(即东部是中部的2.16倍),比西部地区高出105%(即东部是西部的2.05倍)。
5.时间差距及其变化
时间差距(Time
distance)是指某一指标到达特定发展水平时,考察对象与目标对象在实现时间上的差距。[6]利用时间差距指标,可以清楚地计算考察对象与目标对象在达到某一发展水平时提前或落后多长时间。时间差距指标也是综合考察评价对象间实际差距最常用的指标。比如,“这一发明比欧洲整整提前了800年”、“此项技术达到了发达国家90年代末水平”、“冠军选手到达终点的时间比第二名整整提前了20秒”等,都是在使用时间差距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间的差距。近年来,时间差距指标也被引入对数字鸿沟的考察。
表3
中国东、中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的时间差距变化
中部普及率(%) |
0.02 |
0.07 |
0.32 |
1.11 |
1.66 |
3.16 |
4.08 |
4.94 |
5.88 |
中部到达时间 |
1998.00 |
1999.00 |
2000.00 |
2001.00 |
2002.00 |
2003.00 |
2004.00 |
2005.00 |
2006.00 |
东部到达时间 |
- |
- |
1998.95 |
1999.72 |
2000.17 |
2001.21 |
2001.83 |
2002.21 |
2002.55 |
时间差距(年) |
- |
- |
1.05 |
1.28 |
1.83 |
1.79 |
2.17 |
2.79 |
3.45 |
2005年底,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在时间上相差3.45年,比上年同期拉大了0.66年,时间差距扩大了24%。
表4
中国东、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的时间差距变化
西部普及率(%) |
0.01 |
0.07 |
0.28 |
1.11 |
1.61 |
3.04 |
4.78 |
5.62 |
6.20 |
西部到达时间 |
1998.00 |
1999.00 |
2000.00 |
2001.00 |
2002.00 |
2003.00 |
2004.00 |
2005.00 |
2006.00 |
东部到达时间 |
- |
- |
1998.84 |
1999.72 |
2000.14 |
2001.27 |
2002.12 |
2002.46 |
2002.66 |
时间差距(年) |
- |
- |
1.16 |
1.28 |
1.86 |
1.73 |
1.88 |
2.54 |
3.34 |
2005年底,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在时间上相差3.34年,比上年同期拉大了0.8年,时间差距扩大了31%。
6.每跨越一个台阶所需时间及其变化
从各大区互联网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所用的时间变化情况看,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每上一个台阶用时比中、西部地区要少得多,这也是导致相互间的时间差距越拉越大的主要原因。
表5
互联网普及水平跨越不同阶段各地区所用时间(年)
普及水平变化 |
全国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1%-2% |
0.99 |
0.79 |
1.37 |
1.41 |
2%-3% |
0.93 |
0.69 |
0.67 |
0.70 |
3%-4% |
0.51 |
0.67 |
1.02 |
0.58 |
4%-5% |
0.56 |
0.46 |
1.15 |
0.71 |
5%-6% |
0.65 |
0.36 |
|
1.39 |
6%-7% |
0.88 |
0.36 |
|
|
7%-8% |
0.78 |
0.42 |
|
|
8%-9% |
|
0.43 |
|
|
9%-10% |
|
0.55 |
|
|
10%-11% |
|
0.65 |
|
|
11%-12% |
|
0.59 |
|
|
从目前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在达到10%左右的普及率后,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需要6、7个月时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在达到7%之后,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大约需要10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中、西部地区在目前水平下,互联网普及率再上升一个百分点约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7.时间矩阵:到达特定水平的时间
时间矩阵计算的是不同区域互联网普及率到达特定水平的时间,并据此计算到达特定水平时区域间的时间差距。比如,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水平的时间大约是在1999年9月,中、西部地区达到这一水平的时间约在2000年10月份,时间差距约为1年左右。在普及率到达5%时,东、中部之间的时间差距是2.82年,中、西部之间的时间差距是2.02年,西部比中部快了0.8年。
表6
时间矩阵——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到达特定互联网普及率水平的时间
普及水平 |
全国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东中时差 |
东西时差 |
中西时差 |
1% |
2000.26 |
1999.62 |
2000.86 |
2000.87 |
1.24年 |
1.25年 |
0.01年 |
2% |
2001.26 |
2000.41 |
2002.23 |
2002.27 |
1.82年 |
1.86年 |
0.04年 |
3% |
2002.18 |
2001.11 |
2002.89 |
2002.97 |
1.78年 |
1.86年 |
0.08年 |
4% |
2002.69 |
2001.77 |
2003.91 |
2003.55 |
2.14年 |
1.78年 |
-0.36年 |
5% |
2003.26 |
2002.24 |
2005.06 |
2004.26 |
2.82年 |
2.02年 |
-0.8年 |
6% |
2003.9 |
2002.59 |
|
2005.66 |
|
3.07年 |
|
7% |
2004.79 |
2002.95 |
|
|
|
|
|
8% |
2005.57 |
2003.37 |
|
|
|
|
|
9% |
|
2003.81 |
|
|
|
|
|
10% |
|
2004.36 |
|
|
|
|
|
11% |
|
2005.01 |
|
|
|
|
|
12% |
|
2005.6 |
|
|
|
|
|
8.各种方法评价结果比较
以上共使用了国际上通用的6种方法,通过互联网普及率来计算和描述中国各区域数字鸿沟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
表7
各种评价方法结果比较
方法 |
主要指标 |
基本描述 |
东/中比较 |
东/西比较 |
中/西比较 |
方法一 |
实际发展水平 |
东部地区大幅领先 |
东>中 |
东>西 |
中<西 |
方法二 |
绝对差距 |
扩大 |
↑ |
↑ |
= |
方法三 |
相对差距 |
缩小 |
↓ |
↓ |
= |
方法四 |
时间差距 |
扩大 |
↑ |
↑ |
= |
从表11可以看出,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但综合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我们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各区域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2)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大幅度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3)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呈明显扩大趋势,但涨势趋减;
(4)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不明显,西部地区发展势头相对较好。
(二)计算机
2005年,东部11省份城市家庭每百户平均计算机拥有量为54.1台,比上年增加近10台,增长22%;中部8省份平均为31.7台,比上年增加近9台,增长39%;西部12省份平均为28.8台,比上年增加5.5台,增长24%。
2005年东部地区计算机普及率分别是中、西部的1.7倍和1.9倍。
到2005年底,中部地区城市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与东部地区的时间差距约3.6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时间差距约为3.9年。

图17
1997-2005年中国各区域城市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三)固定电话
2005年底,东部11省份平均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6.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中部8省份平均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1.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西部12省份平均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9.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2005年底,东部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约为中、西部的1.7倍和1.9倍。这一数据与计算机的地区相对差距基本一致。
到2005年底,中部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与东部地区的时间差距约4.8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时间差距约为4.7年。
图18
2001-2005年中国各区域固定电话普及率及其变化(%)
(四)移动电话
2005年底,东部11省份平均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4.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中部8省份平均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2.2%,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西部12省份平均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2.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2005年东部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约为中、西部的4.3倍。中、西部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基本一致。
到2005年底,中、西部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与东部地区的时间差距在6年以上。

图19
2001-2005年中国各区域移动电话普及率变化(%)
(五)彩电
2005年底,东部11省份城市家庭彩电拥有量为145台,中部8省份为126台,西部12省份平均为125台。东部彩电普及率约为中、西部地区的1.2倍。在所有信息技术变量中差距最小。
到2005年底,中部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与东部地区的时间差距约3.8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时间差距约为4.7年。

图20
2000-2005年中国各区域彩电普及率变化(%)
【城乡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一)互联网
2005年底,我国城市网民总数9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乡村网民总数1931.4万人,占乡村人口的2.6%。城市网民普及率是乡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乡村网民普及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明显,大于地区间差距。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时间差距约8年左右。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图21
2005年中国城乡网民普及率(%)
(二)计算机
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41.5台,比上年增加8.4台,增长25%。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2.1台,比上年增长0.2台,比上年增长10%。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是农村的近20倍。城乡居民之间在计算机方面的差距比互联网更大。
表8
2000-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对比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城市 |
9.7 |
13.3 |
20.6 |
27.8 |
33.1 |
41.5 |
农村 |
0.5 |
0.7 |
1.1 |
1.4 |
1.9 |
2.1 |
城市/农村 |
19.4 |
19.0 |
18.7 |
19.9 |
17.4 |
19.8 |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城乡计算机普及率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迹象,2005年甚至比2000年的差距更大一些了。而从时间差距上看,农村被落下更远,落后于城市约10年左右。

图22
2000-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变化(%)
(三)固定电话
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94.4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59.6部。城市家庭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1.6倍,表明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从变化趋势上看,2005年城市家庭固定电话普及率首次出现了下降,比上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种情况的反映出两个重要迹象:一是城市固话普及已接近饱和,开始出现拐点;二是近年来移动电话发展迅速,部分家庭开始用移动电话取代固定电话。这种现象在国际上称作“移动替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前些年已开始出现。
正是由于城市固话接近饱和并开始出现移动替代现象,而农村固话发展正处在技术扩散加速发展时期,所以近几年城乡固话普及率方面的差距才得以逐步缩小。2002年城市家庭固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3倍,到2005年这一数字变成1.6倍,3年内城乡差距小了30%。
到2005年底,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的时间差距约为6.8年。按照近几年农村固话发展速度,预计10年左右可以赶上城市固话普及水平。

图23
2002-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固定电话普及率变化(%)
(四)移动电话
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37部,比上年增加26部,增长23%。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50部,比上年增加15部,增长45%。城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7倍,表明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并大于固定电话方面存在的差别。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落后于城市3.4年。
表9
2000-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移动电话普及率及其对比变化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城市普及率(%) |
19.5 |
34 |
62.9 |
90.1 |
111.4 |
137 |
增长(%) |
- |
74.4 |
85.0 |
43.2 |
23.6 |
23.0 |
农村普及率(%) |
4.3 |
8.1 |
13.7 |
23.7 |
34.7 |
50.2 |
增长(%) |
- |
88.4 |
69.1 |
73.0 |
46.4 |
44.7 |
城市/农村 |
4.5 |
4.2 |
4.6 |
3.8 |
3.2 |
2.7 |
从变化趋势上看,城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到相当高度,部分地区(如北京)已快接近饱和点,整体增长速度从2003年起在迅速下降。尽管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增长速度从2004年起也开始下降,但仍比城市增长速度要高出很多。所以城乡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2002年城市移动普及率是农村的4.6倍,到2005年缩小到2.7倍,3年内差距缩小了41%。城乡移动电话普及率的时间差距约为3.4年。

图24
2000-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变化(%)
(五)彩电
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34.8台,比上年增加1.4台,增长1%。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84台,比上年增加8.9台,增长11.9%。城市家庭彩电普及率是农村的1.6倍。农村彩电普及率落后于城市11年左右。
表10
1997-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彩电普及率及其对比变化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城市(%) |
100.5 |
105.4 |
111.6 |
116.6 |
120.5 |
126.4 |
130.5 |
133.4 |
134.8 |
增长(%) |
|
4.9 |
5.9 |
4.5 |
3.3 |
4.9 |
3.2 |
2.2 |
1.0 |
农村(%) |
27.3 |
32.6 |
38.2 |
48.7 |
54.4 |
60.5 |
67.8 |
75.1 |
84 |
增长(%) |
|
19.4 |
17.2 |
27.5 |
11.7 |
11.2 |
12.1 |
10.8 |
11.9 |
城市/农村 |
3.7 |
3.2 |
2.9 |
2.4 |
2.2 |
2.1 |
1.9 |
1.8 |
1.6 |
从发展趋势看,由于城市家庭彩电普及率已经很高,出现了接近饱和迹象,2005年仅比上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农村家庭彩电普及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01-2005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增长速度的变化导致城乡之间差距在逐步缩小,2000年城市彩电普及率是农村的2.4倍,到2005年变成1.6倍,5年间缩小了1/3。
图25
1997-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彩电普及率变化(%)
【性别数字鸿沟】
性别数字鸿沟是指不同性别的人群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本报告主要用互联网普及率指标来反映性别数字鸿沟状况。
2005年底,我国男性网民总数6516万人,比上年增加820万人,增长14.4%。男性网民占全国网民比重为58.7%,比上年降低1.9个百分点。男性网民普及率为9.7%,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增长14%。
2005年底,我国女性网民总数4584万人,比上年增加880万人,增长23.8%。女性网民占全国网民比重为41.3%,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女性网民普及率为7.3%,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增长24%。
2005年男性网民普及率超出女性2.4个百分点,是女性网民普及率的1.3倍。表明在互联网应用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距。女性互联网普及率落后男性2年左右。
表11
2000-2005年中国分性别互联网普及率及其对比变化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男性网民数(万) |
1565 |
2022 |
3505 |
4802 |
5696 |
6516 |
女性网民数(万) |
685 |
1348 |
2405 |
3148 |
3704 |
4584 |
男性网民比重(%) |
69.6 |
60 |
59.3 |
60.4 |
60.6 |
58.7 |
女性网民比重(%) |
30.4 |
40 |
40.7 |
39.6 |
39.4 |
41.3 |
男性网民普及率(%) |
2.39 |
3.08 |
5.3 |
7.21 |
8.5 |
9.7 |
女性网民普及率(%) |
1.12 |
2.18 |
3.28 |
5.02 |
5.88 |
7.3 |
男性-女性 |
1.27 |
0.9 |
2.02 |
2.19 |
2.63 |
2.4 |
男性/女性 |
2.1 |
1.4 |
1.6 |
1.4 |
1.4 |
1.3 |

图26
1997-2005年中国分性别互联网普及率变化(%)
从变化趋势上看,在互联网兴起初期,性别数字鸿沟更为明显,1998年男性互联网普及率是女性的5.6倍。随着时间的推移,性别间的差距整体上出现缩小趋势,2005年男性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有女性的1.3倍。尤其是2005年,性别差距缩小的迹象更为明显。
【教育数字鸿沟】
教育数字鸿沟是指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本报告采用不同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情况来反映教育数字鸿沟。
从网民特征看,2005年高中(中专)以下网民占全部网民的比重为16.2%,高中(中专)网民比重为30.2%,大专以上网民比重占53.6%。
表12
2000-2005年中国分学历网民所占比重(%)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高中(中专)以下 |
6.4 |
10.2 |
12.9 |
13.5 |
13.0 |
16.2 |
高中(中专) |
23.5 |
30.0 |
30.6 |
29.3 |
29.3 |
30.2 |
大专 |
29.0 |
26.9 |
26.1 |
27.4 |
27.0 |
24.4 |
本科 |
38.8 |
30.4 |
27.6 |
27.1 |
27.6 |
26.3 |
硕士 |
1.9 |
2.1 |
2.3 |
2.2 |
2.7 |
2.4 |
博士 |
0.4 |
0.4 |
0.5 |
0.5 |
0.5 |
0.5 |
资料来源:根据CNNIC历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数据整理。
从发展趋势看,2000-2005年,大专及以上网民比重从70.1%下降到2005年的53.6%,5年里下降了1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1个百分点;同期高中(中专)网民比重从23.5%上升到30.2%,5年里上升了6.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同期高中(中专)以下网民比重从6.4%上升到16.2%,5年中上升了近10个百分占,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

图27
2000-2005年中国分学历网民比重变化(%)
从网民普及率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网民普及率就越高。2005年大专及以上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为84.8%,高中(中专)人口互联网普及率为20.5%,高中(中专)以下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8%。大专以上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是高中以下人口的47倍。由此可见因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数字鸿沟非常明显。

图28
中国分学历网民普及率(%)
从发展趋势上看,2005年大专以上人口互联网普及率比5年前增长了近1.5倍,普及率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仍有约15%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还没有使用互联网。
2005年高中(中专)人口互联网普及率比2000年增长了4.5倍,但总体水平并不高,尚有近80%的接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人口尚没有用上互联网。这也表明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长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2005年高中以下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是5年前的18倍,发展速度应该说还是很快的,表明网络的易用性、可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低文化阶层大众的认可。但普及率总体水平依然非常低,不到2%。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看,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中,高中以下人口比重在80%以上,而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只有10%左右。应该说相当大比例的人口具有了上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条件,而且这部分人最应该也最需要通过网络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潜在空间异常庞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缩小教育数字鸿沟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6》
计算公式:Ai
= Xi-Yi 。其中:Ai-第I年考察对象与目标对象间的绝对差距;
Xi-第I年考察对象指标数值;Yi-第I年目标对象指标数值。
计算公式为:相对差距=(考察对象指标数值/目标对象指标数值-1)*100%。即:Ri
=(Xi / Yi - 1)*
100%。其中:Ri-第I年考察对象与目标对象间的相对差距;Xi-第I年考察对象指标数值;Yi-第I年目标对象指标数值。
计算公式:Tn=Xn-Yn。其中:Tn-时间差距;
Xn-考察对象到达n时的时间点;Yn-目标对象到达n时的时间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