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课题组

【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概述】

(一)总指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可以对信息化水平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1999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受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设计了包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发展政策等六个分类指数的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对我国1995200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支持了国家“十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现根据专家的建议,我们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评价,设计了第二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此次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国际电信联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荐和建议的指标体系,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设置的。我们在选取指标时注意了指标的系统性、覆盖范围和针对性,还注意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的配合使用,并注意掌握好指标的互斥性与有机结合,解决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简洁性的矛盾。而且,该指标体系与原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指标体系相衔接,没有脱离原来的基础和框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长期稳定。具体来讲,我们遵循了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从以信息化、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的基本定义出发,选取反映信息化水平的系列指标,使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科学合理,以准确反映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

2.完整性的原则。选出的指标,既要能全面地反映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又要能反映出影响信息化水平各个构成要素的情况。

3.综合性的原则。精选出来的系列指标要有概括性,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指标来反映信息化水平。

4.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不仅要使选取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问题,而且还要保证所设指标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使量化的评价与监测可以进行。

5.可比性的原则。指标体系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实际,也要考虑能进行国家间信息化水平的比较。最终结果在横向上(各部门间或地区间)和纵向上(各个时期)能够进行比较与分析。

6.导向性的原则。引导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注重效果,讲究效益。

(二)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框架

本课题的指标体系包括两部分:“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信息化水平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可以对全国信息化水平进行整体的评价,“信息化水平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是针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家庭信息化水平的不同特点而设计,它们可以提供更加具体的信息化统计数据和情况。为了收集两个指标体系的数据,以顺利进行全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我们还设计了四个相应的调查表。

1.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从信息化应用条件和信息化应用状况来测评全国的信息化水平,该指标体系包括六大类的23个指标(见表1)。

1  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指标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

基础设施

 

 

 

 

1

每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数

固定电话用户指为电话线付费的人,该电话线把终端设备(如电话机、传真机)连接到公众交换电话网、在电话交换机上有专用的瑞口,反映固定电话普及率

2

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

是每百人订购使用蜂窝技术的公众移动电话业务的使用者数量。反映移动电话普及率

3

每千人计算机数

每千人口中拥有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的数量。反映计算机普及程度

4

每千人有线电视用户数

指每千人口中订购固定链路连接(通常是同轴电缆或光缆)的多信道电视服务的用户。反映有线电视普及率

5

每千人互联网站数

每千人口中互联网站数。互联网站是一组以主页作为开始页的相关网页的集合,有唯一的网址。反映互联网站普及率

 

 

可购性

6

互联网拨号接入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每月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20小时平均接入互联网的费用(除线路租用费外所有相关的电话使用费)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反映互联网拨号接入的可购性

7

互联网宽带接入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指每月20小时宽带接入互联网的费用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反映互联网宽带接入的可购性

8

固定电话使用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固定电话使用费是指每月5小时的固定电话本地通话费加上线路月租费。固定电使用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是通过将固定使用费除以人均国民总收入得到。反映固定电话本地通话的可购性

9

移动电话使用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指每月1小时的移动电话本地通话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反映移动电话本地通话的可购性

 

 

知识

10

成人识字率

15岁以上识字人数占15岁以上总人口的比率。反映互联网应用人员的知识水平

11

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指最高学历为初高中、中专、职高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受中等教育的程度

12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受高等教育的程度

13

综合入学率

指大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与适龄人口数的百分比。反映文化程度

 

 

接入质量

14

人均国际互联网带宽

国际互联网带宽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向国际互联网连接点的数据速率,以bit/s表示。人均国际互联网带宽是国际互联网带宽除以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得出。反映被调查单位国际互联网带宽状况

15

每百人宽带用户数

每百人宽带用户指至少在一个方向速率大于128kbit/sDSLcable modem和其他宽带用户之和。宽带用户数是通过将宽带用户数除以人口总数再乘以100得出。反映宽带上网普及程度使用

 

 

 

使用

16

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

互联网用户指每月至少使用一次Internet网的使用者。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是通过将互联网用户数除以人口总数再乘以100得出。
反映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

17

每月通讯费、上网费用支出占总支出(行政支出、企业管理费、家庭支出)的比重

指通讯费和上网费与总支出的比值。反映通讯费和上网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18

网上订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

指一定时期内某机构或居民从网上订购的商品和服务总额占其采购总额的比重。反映网上交易的普及程度

 

 

 

环境与效果

19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

20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是用于信息产业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占GDP的比例。反映对信息产业研发的重视程度

21

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

指从事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反映社会就业结构

22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指信息产业新创造的价值占全社会新创造价值的比重。反映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

23

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

指一定时期内,调查单位信息产品出口额占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反映反映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

这六大类分别是基础设施、可购性、知识、接入质量、使用、环境与效果。这六大类指标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信息化水平的体系框架。每一类的状况都影响着和制约着其他各类水平。这六大类共同构成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

2.信息化水平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

根据ITUOECD等国际组织研究信息通讯技术统计与调查的经验,同时针对我国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主体,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我们建立了信息化水平的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该体系可以体现四个部门的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为国家制定关于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提供更具体的情况和统计数据(见表2)。

2  信息化水平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序号

指标

指标解释

 

 

1

建有OA和业务系统的政府机构所占的比率

指在本系统内建有办公自动化和相应业务系统的政府机构数占全部政府机构数的比率。

反映政府机构办公自动化程度  

2

政府机构职员计算机配备率

指政府机构每百职员配备的计算机数。

反映政府机构办公自动化设备配备程度  

3

政府机构互联网接入率

指能够接入互联网的政府机构数占全部政府机构数的比重。

反映政府机构拥有局域网的比例  

4

政府机构局域网拥有率

指拥有局域网的政府机构数占全部政府机构数的比重。

反映政府机构拥有局域网接入普及程度  

5

政府机构拥有互联网站的比率

在互联网上拥有网站的政府机构数占全部政府机构数的比率。

反映政府机构利用网络的能力

6

拥有互联网接入的政府职员比重

政府机构职员可在办公室登陆互联网的人数占职员总数的比率。

反映政府机构职员上网普及程度  

7

事业单位计算机配备率

每百职员配备的计算机数。

反映计算机配备程度  

8

事业单位局域网拥有率

建设局域网的事业单位数占全部事业单位数的比重。

反映事业单位局域网接入普及程度

9

事业单位互联网接入率

能够登陆互联网的事业单位数占全部事业单位数的比重。

反映事业单位互联网普及程度

10

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事业单位职员的比重

可在办公室接入互联网的职员数占该机构职员总数的比重。

反映事业单位职员上网普及程度

11

事业单位拥有互联网站的比率

建立网站的事业单位数占全部事业单位数的比重。

反映网站在事业单位中的普及程度

12

企业管理人员计算机配备率

指企业每百管理人员配备的计算机数。

反映企业管理人员计算机配备程度  

13

企业局域网拥有率

指已建成局域网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

反映企业局域网普及程度  

14

企业互联网接入率

指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

反映企业互联网接入普及程度  

15

拥有互联网接入的企业职员比重

可在办公室接入互联网的职员占职员总数的比重。

反映企业职员上网普及程度  

16

企业拥有互联网站的比率

建有互联网站企业的百分比。

反映企业利用网络的能力  

17

接收网络订单企业的比重

通过互联网接收订单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反映依赖网络进行销售的企业比率  

18

收入中网络订单份额

企业通过互联网接收订单金额占全年收入的比重。

反映企业电子商务状况  

19

固定电话拥有率

拥有一部及以上固定电话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

反映固定电话普及程度  

20

移动电话拥有率

拥有一部及以上移动电话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

反映移动电话普及程度  

21

有线电视普及率

拥有一台及以上有线电视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

反映有线电视普及程度  

22

家庭计算机拥有率

拥有一台及以上计算机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

反映计算机普及程度  

23

家庭互联网接入率

能登陆互联网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

反映互联网接入普及程度  

24

家庭网络购物支出的比重

家庭平均每月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总额占家庭全部支出的比重。

反映互联网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主要侧重政府的自动化办公系统;企业则侧重了企业电子商务,即企业接收网络订单和网上交易的情况;家庭信息化水平侧重网络接入状况和网络应用等情况。

3.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相关调查表的设计

为了获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我们分别设计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城镇家庭与农村家庭)四部分调查表。这四部分调查表均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单位基本情况;二是信息化应用情况。调查表中所涉及的问题均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和部门关键性补充指标体系的分解,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主观性问题,例如单位在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需要的支持与服务和对信息通讯技术应用方面的建议等,这些问题的分析将为国家衡量信息化水平和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提供必需的参考依据。

【中国信息化水平总体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总体分析可通过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来反映。

(一)测算结果

根据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在对调查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用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对全国及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和2003年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其结果见表3、表4、表5

3  2001~2003年全国及10个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

 

位次 

2003年

2001年

地区

指数值

地区

指数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北京

浙江

广东

吉林

山东

陕西

内蒙古

湖南

甘肃

安徽

49.12

56.09

42.54

41.71

71.83

53.93

53.12

49.04

45.49

44.02

43.27

41.86

37.85

36.73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北京

广东

浙江

吉林

山东

湖南

内蒙古

陕西

甘肃

安徽

39.73

47.20

32.40

30.61

63.36

43.84

43.81

40.56

37.77

33.43

33.03

32.27

26.53

23.22

4  2003年全国及10个地区信息化水平分类指数

地区

基础设施

可购性

知识

接入质量

使用

环境与效果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北京

浙江

广东

吉林

山东

陕西

内蒙古

湖南

甘肃

安徽

52.47

61.71

37.79

37.49

82.69

60.61

60.09

44.21

43.44

36.72

43.74

35.32

32.01

33.83

43.05

60.63

40.37

38.44

70.20

63.72

58.12

48.36

50.49

37.38

46.26

38.38

31.68

33.88

50.93

57.16

41.77

43.94

80.31

49.17

47.69

51.97

51.46

51.36

43.55

39.58

36.91

33.76

51.44

51.37

47.06

41.07

58.69

50.93

49.76

51.69

46.11

41.60

46.72

48.77

34.90

40.72

60.71

59.10

53.05

52.08

69.35

59.75

58.94

58.22

48.37

52.13

50.26

55.42

53.84

45.51

33.61

44.88

33.96

36.55

70.00

36.00

41.34

38.67

32.16

46.00

26.72

31.86

36.94

31.35

5  2001~2003年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和分类指数年均发展速度

地区

总指数

基础设施

可购性

知识

接入质量

使用

环境与效果

全国

安徽

陕西

内蒙古

甘肃

浙江

广东

北京

湖南

吉林

山东

1.28

1.43

1.36

1.34

1.32

1.28

1.28

1.26

1.24

1.24

1.23

1.29

1.47

1.33

1.36

1.31

1.33

1.31

1.23

1.27

1.20

1.26

1.22

1.21

1.28

1.31

1.38

1.20

1.13

1.13

1.22

1.25

1.13

1.04

1.02

1.02

1.02

0.99

1.10

1.10

1.03

1.03

1.00

1.06

1.75

2.04

2.03

1.96

1.69

1.60

1.86

1.90

1.64

1.65

1.64

1.26

1.71

1.40

1.38

1.31

1.29

1.20

1.18

1.26

1.21

1.15

1.04

1.04

1.01

0.94

1.17

1.13

1.03

1.07

0.98

1.10

1.09

(二)总指数分析

1.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49.12,北京居第一位。

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49.12。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71.83,居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位;浙江省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3.93,居第二位;广东省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3.12,居第三位。排在后面的三个省为湖南省、甘肃省和安徽省,得分分别为41.8637.8536.73

2.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平均每年提高28.1%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年平均增长28.1%,保持在较高水平。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比2001年的39.73提高了9.39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测算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50%的省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的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排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后面的甘肃省和安徽省,尽管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相对较低,但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的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安徽省增幅最高,比2001年提高了13.51个百分点。

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2003年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6.0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2.5441.71,其差距较大,但20012003年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前三个省(自治区)均为中西部地区,他们是内蒙古、陕西和安徽,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分别为134%136%143%

20012003年的发展看,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速度相当高,这使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缩小,其主要原因,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结果,西部省份正在快速发展;二是部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因起点低、指标基数低而发展速度比较高。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其差距从2001年的1006865缩小为2003年的1007674

(三)分类指数分析

1.2003年全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的比较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发展较好。在分类指数中信息化使用类指数得分最高,为60.71。此类指数主要衡量信息和通讯技术实际使用情况。从反映此类指数的主要指标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来看,全国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2001年的6.27人上升到200312.05人,几乎翻了一番。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接入质量的提高较快。测算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类指数和接入质量类指数较高,分别为52.4751.44。这反映了在影响信息化水平的计算机拥有率及宽带使用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为推动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全国及各地非常重视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基础电信网络,电话用户数量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我国的宽带网络建设在加快发展,无论是国际互联网带宽,还是宽带用户数,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上网质量不断提高,这是使我国上网人数快速增加的重要因素。

我国基础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测算结果表明,知识类指数也较高,为50.93。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显著进展,“两基”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初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各类培训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们的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家的知识水平对新技术使用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程度。

我国上网成本偏高制约上网率的提高。测算结果表明,可购性类指数较低,为43.05。这反映出我国上网的各方面费用较高,这与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很不相适应,是影响用户上网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测算结果表明,环境与效果类指数最低,为33.61。这方面与我国信息化发展很不适应,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发展与效果问题。一方面应将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相联系起来制定计划与措施;另一方面,应对信息化应用的考核与统计体系建立起来,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经济信息化,不遗余力地创造信息化发展环境,以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但由于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应用、投入和产出效能等方面都没有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科学量化审核标准和数据,无法以具体数据确切说清投入、产出和效果等现实情况和变化情况,从而影响信息化发展计划的制定、检查与考核。

2.20012003年全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变化比较

2001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六个分类指数的变化情况看,接入质量指数提高最快,为75%,表明我国的国际互联网带宽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家庭接入互联网中,一半以上家庭以宽带上网为主,从而提高了互联网接入的速度和质量。

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和互联网使用指数提高较快,分别为29%26%。一方面表明近年来我国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有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程度及生活质量正在提高。

可购性指数增速较低,为22%。说明目前我国上网费用降低相对较慢,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充分使用。

环境与效果类指数和知识类指数增速最低,均为4%。说明国家对信息化水平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信息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现阶段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在提高方面重视不够。

【各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比较

1.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看,政府部门固定电话和计算机拥有量最高,而事业单位固定电话拥有量提高的最快,2003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比2001年增长52.9%。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虽然较小,但提高最快,2003年每百人计算机数比2001年增长了125.0%

虽然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企业的固定电话和计算机平均拥有量最低,但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计算机配备率却很高,2003年达到95%

6  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

                                                                                                          单位:台

部门

每百人固定电话数

每百人计算机数

2001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1年

增长(%)

2001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1年

增长(%)

政府

事业单位

企业

家庭

44.0

20.4

7.3

16.0

52.0

31.2

8.8

20.0

18.2

52.9

20.5

25.0

32.0

29.4

0.7

1.6

49.0

49.3

1.0

3.6

53.1

67.6

42.9

125.0

2.从信息化人才素质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重最高,2003年分别达到70.1%62.2%,远远高于企业单位的18.0%。政府信息化技术人员比重达到6.1%,比事业单位高2.7个百分点,比企业高4.0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达40%左右,远远高于企业的5.9%

各部门信息化人才状况比较

                                                                                                         单位:%

部门

受过高等教育人员比重

信息化技术人员比重

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

2001年

2003年

2001年

2003年

2001年

2003年

政府

事业单位

企业

67.2

57.1

15.0

70.1

62.2

18.0

5.1

2.5

1.4

6.1

3.4

2.1

30.8

26.6

4.3

40.9

39.5

5.9

3.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来看,事业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高,增加得最快。2003年事业单位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65%,比20016.98%增加了1.7个百分点。2003年企业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2001年增加0.4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下降。

8  各部门信息化投入情况比较

                                                                                                         单位:%

部门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2001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1年提高百分点

政府

事业单位

企业

8.12

6.98

5.79

8.11

8.65

6.20

-0.01

1.7

0.4

4、从网络应用情况来看,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三个部门的互联网接入率几乎相同,达到56%左右。而家庭互联网接入率最低,只有8.8%。从反映网络应用的另一个指标、即通讯费、上网费用占管理支出费用总额的比重来看,企业所占比重最高,2003年达到3.45%,比2001年略有下降。

9  各部门网络应用情况比较

                                                                                                         单位:%

部门

互联网接入率

2003年

通讯费、上网费用占管理(家庭)支出费用总额的比重

2001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1年

提高百分点

政府

事业单位

企业

家庭

56.2

56.7

55.0

8.8

2.96

6.98

3.63

5.90

3.02

1.27

3.45

7.05

0.06

0.03

-0.18

1.15

(二)各部门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水平亟需迈上一个新台阶。尽管几年来全国信息化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些问题还需要注意,比如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信息化意识淡薄,协调力度不够,“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等观念还存在,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效益。而应用落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与法规建设滞后、融资渠道不畅等,也制约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政府信息化使用效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政府部门拥有互联网站的比例仅为17.13%,网站平均点击率为24.1万次,除北京外,地方政府网站的点击率都比较低,最低的仅为1.22万次,也就是说一年中平均每天只有33个人访问甘肃的政府网站。政府建网站主要是为了信息发布,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与市民进行信息交流,并提供服务。 而目前大多数网站互动程度低,缺乏回应性,政府网站对电子邮件的回复率低,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的回应性。点击一些政府网站,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以内容简介、部门设置、政策法规等为主,虽有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网站,但大多数仍停留在简单的概况介绍,实用性不足,大部分网站没有内容检索;内容相对陈旧,更新不够及时,有时一个月也不见一条新信息。而在许多网站,很难找到你所需要的具体业务部门的详细信息。

在美国,93%的政府机构拥有网站,向用户(公民、企业、非营利机构)提供政府文件、选举信息、意见投诉、医疗保健、社会福利、执照申请等公共服务和网上办公信息。3/4的个人登陆过政府站点,大多数对政府网站的界面和内容感到满意。政府网站大都在首页头版位置设有网上服务栏目,用于为民众提供各种查询、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具有“一站式”、“24小时”、“自助式”服务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办事。洛杉矶政府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为市民提供环境信息查询,市民只需键入自己的家庭地址,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周围政府部门、医院、学校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各种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状况、网上图书馆、网上地图等也在政府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

2.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电子商务整体水平较差。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特别是决策者的重视是信息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状况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者的信息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信息化重视不够。有的认为搞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不合算;有的只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采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极不适应;有的认为太复杂,难把握,学不会,也不想学;有的认为企业搞信息系统,仅仅是“赶时髦”,不实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阻碍了电子商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调查显示,2003年企业网上订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比重只有1.21%。尽管这种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企业的应用水平、技术人才、建设资金不足、信用制度、交易的安全性等等,但不管怎样,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水平的确还处于非常低的阶段。

10  各部门网上订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比重

                                                                                                         单位:%

部门

2001年

2003年

2003年比2001年提高百分点

政府

事业单位

企业

家庭

0.02

3.08

0.94

0.08

0.19

5.47

1.21

0.31

0.17

2.39

0.27

0.23

3.我国家庭信息化水平在城市与农村中的差距较大。

家庭信息化水平在城市与农村中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为:

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从而使得在农村与城镇、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如上述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在计算机及上网设备配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是人员素质和培训教育水平的影响。该调查结果显示,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在东中西地区的差距为1005758;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为:1005。在调查问卷中,由于不会相关计算机及上网基本技能而影响上网的比重,农村居民占32.68%,城镇居民占11.84%

11  影响家庭上网的因素比例情况

                                                                                                         单位:%

 

合计

城市

农村

1、成本太高

2、网速太慢或网络传输质量不稳定

3、不会相关技能

4、没兴趣

5、其它

35.15

5.38

24.04

18.00

17.43

41.34

5.58

11.84

11.90

29.34

30.77

5.24

32.68

22.33

8.99

三是上网成本太高。该调查结果显示,有1/3以上的城乡居民认为上网成本太高影响他们上网,其中城镇居民占41.34%,农村居民占30.77%

此外,信息资源的匮乏、物流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及社会信用系统的不完善等,也影响着家庭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家庭信息化的发展。在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目标时,各地政府部门都把家庭信息化作为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基础;作为政府工作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重要着眼点;作为创建现代化社区的基本出发点。很多城市制定和启动了家庭信息化建设项目,如上海“百万家庭网上行项目”和包头市“40万城市家庭信息化工程”等,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应用技能的培训,扫除“电脑盲”,有利于提高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和家庭成员的上网率,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知识型和智能型家庭,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家庭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将“数字鸿沟”变为“数字机会”,可以带动信息产品消费,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应用效果,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促进家庭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等为数字家庭的发展提供良好应用环境、信息资源条件和安全保障以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促进因素,就是要大幅度降低信息化应用的成本。

4.各个部门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制度还处于初级水平。

据调查结果显示,政府、企业和家庭等各个部门所采取的信息化安全措施还只是本地备份、安装防火墙、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而对于那些相对先进的安全措施采用较少,如安装邮件加密系统、建立虚拟专用网、安装高级杀毒软件等。

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是风险因素增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要。一是因为各组织机构关键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存度大大增强,任何系统出故障或被破坏,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二是当前多数信息系统构筑在开放式基础设施上,外部和内部的恶意攻击几率增加,手段变换频繁,安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三是如何处理好信息安全和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目前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制度上,还没有解决好,网络和信息安全还存在隐患。各组织机构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和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至关重要,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更加需要科学的组织实施和严格的项目管理。

【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有关信息化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

信息化是一个全局性和整体性工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家庭等多个层次。因此,中国信息化的推进应从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国家总体战略规划的制定、税收和行业准入等经济杠杆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营造出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环境。

(二)降低成本,普及大众

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信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据德国的统计调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德国通讯价格急剧下降,国内长途每分钟价格从1997年的30.7欧分下降到20041月的1.8欧分,下降了94%。使用手机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则从1997年的10.1%上升到2003年的77%。与此同时,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的价格也急剧下降,以2000年为100的价格指数从1991年的204.1下降到2003年的38.4

从而使用网络的企业和个人数量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德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能否降低我国的家庭信息化应用成本,即大幅度降低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的价格,大幅度降低通讯价格及上网价格等,已成为能否进一步提高和促进我国家庭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加强信息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力度

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尽可能创造每一个公民获取信息、得到教育和培训的最好条件,并加快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要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发展教育,补充传统教育的不足,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体制、观念等方面全面创新,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劳动者;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国家应更多提供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开办一些必要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编印一些通俗易懂的辅导教材,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简单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加强对在职教师、各类在职人员、政府公务员等的在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制定政策,吸引国外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

(四)加大国家对信息化投资力度,缩小地区间差距

建议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同时,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实现信息化建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应该重视西部少数民族的信息化建设工程,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其工业化发展,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

(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提高信息化服务意识与水平

政务信息上网,让老百姓能更多、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国家政策、政府事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能使老百姓与政府的沟通增加一种有效途径;建立信息化多功能资源,要考虑不同群体的特征,强化服务意识,保证网上信息的安全、健康、有效,让更多的人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种种方便、效益和快乐;建议有关部门能提供相关的知识培训,努力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六)建立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和评价监测体系

目前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是通过一次性调查收集数据测算出来的,调查中有些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数据尚未包括进来(如电子商务交易额),一次性调查很难长期时连续、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概貌。建立信息化相关数据采集系统,定期地监测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水平,准确、全面、持续性地测算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我们建议尽快研究和建立国家与地区信息化统计报表制度,建立起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调查系统,并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定期监测我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发展状况,定量地衡量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5》


本文执笔人:杨京英、王强、杨红军、高析、郭义民、铁兵。

本课题中互联网用户采用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即指每月上网一次的人数。我国CNNIC调查中,互联网用户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人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