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
吴志刚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已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信息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对信息获取、处理、加工及利用的能力已成为直接影响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必须要对信息做功,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使其变为可用的信息资源。广义地讲,信息资源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有利用价值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内容。狭义地讲,信息资源是按照特定目的和规则,通过人们一系列采集、加工等劳动和创造过程之后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特定载体上可供利用的信息集合。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将收集到的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地整序和加工,使其增值,并以各种类型的产品和方式提供给用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跟信息系统、机构和人员关系密切,而信息资源的利用则与用户紧紧联系在一起。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可概括为如图1所示两个阶段,即信息资源开发阶段和信息资源利用阶段。

图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简要过程
◇ 信息资源开发阶段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等环节,并包括对传统信息资源在内的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以及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过程。
◇ 信息资源利用阶段则主要包括信息的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它主要是利用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果来提供产品和服务,有时也对信息资源进行更深度的加工,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可分为如图2所示的层次结构。
◇ 信息资源层:由各类管理信息系统(MIS)如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ERP)、政务资源规划管理系统(GRP)、地理信息系统(GIS)所管理的各类信息资源。
◇ 信息模型(概念)层:各类信息资源按照各种信息概念所组成的各种结构化信息。
◇ 信息表示层:人们赋予每个信息字段的可理解、具体数值。
◇ 信息处理层:由各种信息处理设备所处理的二进制数据。

图2 信息资源的层次结构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有机整合。统一标准是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标准化则是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七大环节(即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根据信息资源的四大类型要素(即文本型、数据型、图像型、多媒体型),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我们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参考模型。

图3 信息资源标准化体系参考模型
◇ 信息通信技术是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
◇ 政策、制度及理论基础是营造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发展的社会环境。
◇ 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是利用各种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包括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及有效利用(包括信息交换、信息资源的服务要求等)的重要环节。
◇ 信息描述方式(信息模型)是为信息资源中的各类信息提供形式和结构化描述的重要手段。
◇ 信息表示(信息显示)是对信息赋予人们可以理解的各种表示形式(如信息表示格式、中文字形、信息代码解释等)。
◇ 信息资源基础编码是面向计算机提供各类信息的二进制的存储方式。
按照信息资源标准化体系参考模型,通过对国内外各种标准分析,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 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主要涉及信息资源分类、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信息资源元数据等方面的标准。
◇ 信息结构描述:主要涉及信息结构描述技术、数据元素管理、电子文档设计、电子文档格式等方面的标准。
◇ 信息表示:主要涉及对具体某个数据元素的代码集、表示格式等相关的标准。

图4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我国信息资源相关标准的制定可以从统一字符编码开始。1980年底,我国发布了关键基础标准GB231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整个国家信息化建设各项实际工作的巨大推动下,标准化工作得到重视,研究制定了一些相关、实用的标准。同时,我国已能凭借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经验和理论为国际标准做出直接贡献,这已在国际标准ISO/IEC
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中得到充分体现。为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政府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基础标准。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布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国家标准800多项。这些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标准中涉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主要集中在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元标准、文档格式标准上。目前我国已正式成立了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有下列几个:
◇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全国文献和信息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
◇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经过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浪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国家尚未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不完善,现有标准制修订工作针对性不强,时效性较差,不能适应和满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 目前尚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层面的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 现有国家标准和国家标准之间、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在质量、数量、相互间的协调符合性、兼容性较差。
◇ 各行业领域制定的标准在格式、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即标准的标准不统一,比如有关数据元的标准,就有多种形式的描述,致使难以理解和阅读对方的标准。
◇ 政府网站的大量信息资源(尤其是大量文本文字型信息资源)属于未加工的原始资源:即没有对资源进行统一描述和管理,不便于对资源进行查询和定位,没有对资源存储格式进行统一规定,存在多种多样的存储格式。
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应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制定一批面向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性基础性标准,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加强信息资源标准符合性测试和评估工作,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一)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化工作,有效发挥各相关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协调工作组。
(二)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制定一批面向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性基础性标准
疏理、整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有相关标准,在消化和吸收国际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体系;围绕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工程,重点开展面向人口、法人、空间地理、政府文献、宏观经济等数据库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加紧国家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公用数据元素目录、信息资源分类、信息资源对象唯一性标识方式、信息资源目录管理、信息资源注册、信息检索、信息记录管理等一批基础性标准的制定。
(三)建立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
引入信息资源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满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标准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需求,建立专业、权威的信息资源标准的注册与服务平台,形成一套面向全社会提供标准规范相关服务的专业化体制。
(四)加强信息资源标准符合性测试和评估工作
本着有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尽快建立和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式的标准联合试验、验证机制及标准实施监督机制。通过标准符合性测试、验证工具开发、标准符合性验证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以相关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以国家信息化工程为对象、以标准和有关程序为准则、以标准符合性评价机构为依托的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标准实施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总之,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各方面努力和配合。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