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的解决

 
张玉香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的十六大赋予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的新内涵。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作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过“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信息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从广义上讲,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使之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经营管理、经济调控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等各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和和农民生活质量的动态发展过程。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农村繁荣稳定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广大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呈现的城乡信息化水平扩大的趋势,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反映,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因此,必须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更多地关注农业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农村现状。以互联网络为重要内容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将给农村带来更多接触信息知识和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扩大农村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的层面,丰富农民的科普文化生活,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使广大农民成为直接的受益者,还将从更深层次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新阶段的爬坡时期,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信息不通畅,服务不到位。信息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衔接产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都需要信息的支撑。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使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避免盲目性和趋同性,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一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江苏省为例,2002年全省通过农业部门的信息网络促销农产品超过16.5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三)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点之一。以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先进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它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促进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管理方式的变革,有利于促进农业物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有序流动,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时空多变性和可控程度低等弱势特征。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比较粗放。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推进农业信息化是政府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

农业作为一个相对弱势和关系到社会稳定的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纷纷加大政府的监管和调控力度。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的新环境下,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越来越复杂,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借助信息手段,发展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监管。当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能力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农业监管和农村基层管理方面,更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因此,必须顺应世界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加快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的运作方式的信息化改造,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与其他行业相比,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突出。这种状况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让占人口70%以上的农村走入信息化进程,是当前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差距,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政府既是信息化的建设者,也是信息化的组织推动者。2002年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政府先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为包括农业信息化在内的整个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农业部正在组织实施的“金农”工程,就是国家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通过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带动和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应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考虑,在投资方面给予“金农”工程重点倾斜。

(二)注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但仅仅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信息化的需求。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越高,政府从中更多扮演的是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政府部门在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科研教育单位、中介组织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国家应在金融、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服务。要建立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后补助”制度,对已研发完成并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和明显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鼓励这些社会力量投身于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三)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共享程度低,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建议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使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有章可循,使信息公开有法可依。同时,应以实施“金农”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农业信息标准制定和推行的力度,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广泛兼容和共享。为加快互联网络向农村的延伸,进一步发挥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建议国家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农业信息服务部门网络通道租用和农民上网费给予适当减免,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的信息传播能力。

(四)努力增强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信息化意识薄弱,这是造成我国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从长远看,加大信息化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农民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和接受主体,关键是要增强他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应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青年农民的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传播的渠道,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当好利用信息致富的“示范户”。

(作者单位: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3》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