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魏礼群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要途径,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从“一五”计划时期算起,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加速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正确决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发展信息化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制约,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同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不通。我国今后实现工业化,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要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坚决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充分说明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第三,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必由之路。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实践证明,在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必须在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扩大就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祉的增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工业化的内涵和道路有所不同。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产业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就为我们推动工业化、现代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时,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特别要加速发展微电子和软件产业,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都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积极促进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推动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我国传统产业已有相当规模和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大,今后相当时期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国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大,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摊子过大,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等问题仍很严重,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关键在于加强规划,通过改革、调整和技术改造,优化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必须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不用先进的制造业武装、改造各个产业,提升它们的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振兴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既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要依托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增强发展后劲。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目前,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内部结构落后,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和不足。第三,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发展服务业,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要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和体育事业。同时,要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修理等传统服务业。

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扬长避短,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的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积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大趋势,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又很不平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我们既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绝对不能忽视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关键是必须切实做好二者结合的大文章。传统产业的改造一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发展的起点,发挥后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开辟自身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必然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既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我们的一个突出优势。拥有素质较高、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应当注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妥善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任务。从这一国情出发,必须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通常包括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信息、体育、卫生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既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甚至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日本上世纪80年代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导致股市泡沫破裂,经济陷入困境,至今难以自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国内外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虚拟经济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虚拟经济不可盲目扩张,过度膨胀。我国必须妥善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要重视发展虚拟经济,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既要发挥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其消极影响,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此,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把工程科技放在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选择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重要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坚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教育创新和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尤其要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问题。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国家和社会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健全环境、气象和防灾减灾监测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三)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一方面,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无论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要着眼于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深化改革的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和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

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要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着力引进国外智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研究室)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3》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