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我国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龚晓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信息化浪潮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信息产业逐步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战略性产业,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同步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是为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所做的重大部署。

一、我国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及“信息化”内涵

(一)我国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201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2021),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2049),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到下个世纪中叶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信息化”内涵

这里的“信息化”,即以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手段,通过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的普及、信息资源与内容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与内容共享化、信息技术产业化;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渗透,实现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达到信息基础设施普及、信息传导机制顺畅、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得到质的提升等目标。

二、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是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

信息产业作为当今的主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它既是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源泉。

(一)信息产业发展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第一,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先进的信息技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市场竞争程度非常充分的产业,通过引导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将有力地促进自主开发技术,为信息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动力。在我国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进步的重心将逐步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到“以市场育技术”轨道上来。“以市场育技术”,就是在信息产业市场竞争中促进技术进步,在“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信息技术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下,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才能生存、发展。同时,我国拥有强大的信息产品需求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土壤和环境。

第二,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活跃、最先进的生产力。2003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启动,确定了制定规划工作“三步走”的时间表,表明我国科技攻关开始了新一轮征程。我国科技“十五”纲要提出要力争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发展迅猛的当代前沿技术,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排头兵,对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它的迅速发展还能有力地促进其他高新技术的创新:一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科技进步和转化的速度加快;二是信息网络可以促进社会相互作用的增强以及科技内部的交叉和联系,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社会化、国际化;三是信息网络技术为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科学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可以使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得到空前扩大。由此可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培育信息技术也是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21世纪中叶之前,信息产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信息产业仍将继续发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而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2002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7%,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17%,在GDP增长率8%中拉动了1.3个百分点。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0%左右,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可达30%。这样,信息产业增加值可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直接推动GDP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从20102020年,我国GDP还要实现翻番的第二步目标,按照12%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可望达到4.13万亿元,比2000年翻三番多,占GDP的比重将达12%。在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中,还需要解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信息技术以其高渗透性在发展中与其他技术融合、延伸,不断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信息资源以其共享性和复制低成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传统的一次性能源和材料的替代,从而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三)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我国的信息产业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通信、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逐渐壮大起来的,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这些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可以为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在装备制造业推广和深化CAD/CAMCIMS、专用芯片、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加快我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步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使我国信息装备实现新突破,如大型程控交换机、基站、大型计算机和自动化机床等信息装备大量运用到各行各业中,通过信息技术装备,在社会上广泛而深入地建设和完善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通信等硬件设施和网络与软件等软件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从而为信息化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全面推进信息化是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化能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能够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这些要求,具体表现在:

其一,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是提高经济增长科技含量的有效手段。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还不高,而当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已经超过60%,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其二,应用信息技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据国家有关部门对100家企业调查发现,企业每投入1单位的信息化改造,平均可以带来4倍的经济效益。其三,应用信息技术是降低资源消耗的迫切要求,绝大多数材料与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而信息资源具有可低成本性复制,可降低资源消耗。其四,应用信息技术是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经济是以消耗一次性资源、能源为核心的经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将减少人们对一次性资源、能源的依赖,如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往,通过上网来阅读报刊文摘,这就减少了纸张的需求。其五,只有在信息化带动下,我国的工业化才能够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兼顾就业规模的扩大。

(二)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可以促进现代化进程

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化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大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同时又面临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能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二者的双重跨越,这对于加快实现我国“新三步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推进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化,是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提升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小康的战略举措。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城镇信息化,提高城市信息系统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这样,逐步实现我国新“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即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在整体上全面进入宽裕阶段,城镇居民进一步走向比较富裕,这样我国才能逐步建成宽裕型的小康社会。

四、建设一流信息文明国家是信息时代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的终极目标

通过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应用,做大、做强、做精信息产业,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构建发达的信息社会,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建成一流的信息文明国家,是我国在新世纪实现新“三步走”战略的终极目标。

(一)信息化“倍增”效应使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是与工业化同步推进的,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和“倍增”效应,提升传统生产的效率,使知识和信息成为最大的资源与财富。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使国民经济各行业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应用,使生产和生活效率提高,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一般都有14的“倍增”效应。同时,信息技术应用还可减少生产成本,节约交易成本,使创造物质财富的时间减少,并使其知识含量提高,达到物质财富创造效率和效用的最大化。

(二)政务信息化促进民主化进程

电子政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龙头。2002年国务院出台的17号文件,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是“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政府部门通过统一界面将日常业务转移到网络空间。发达的电子政务系统具备消除时空差别、随时交互的特征,有利于政府适时地向公民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公民参政、议政,更加广泛实现民主权益提供新的尝试。通过建设日益完善的电子政务系统,社会公众可以借助政府网站参与重大选举的投票、评议,符合条件的公众可以直接参与重大决策过程。这将推动我国公民的政治素质及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促进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三)信息社会可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政府是学习型政府,企业是学习型企业,个人也是终身学习的个人,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不足,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当前,欧美等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建设学习型企业在信息社会里,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也就演变为各自所拥有知识和信息的竞争。另外,网络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双方在时间、空间和即时交互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到任何所需要的知识。面对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人们必须始终将自身置于一种学习的氛围之中,通过学习来求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使“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四)信息文化和信息文明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旋律

所谓信息文化,是相对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而言的。信息文化与以前的几种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一,信息文化具有全球性。信息社会里的任何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地理障碍已经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其二,信息文化具有数字化特征。所有的语言在计算机识别过程中,都变成了01。数字化还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其他社会形态下文化交流中,通常无法解决的信息量过多过大的问题。其三,信息文化具有交互性。信息文化下,时间和空间的交流障碍减弱了,甚至消失了,所有被数字化了的信息,均可进行实时、无限量的交互。

在信息文化体系中,人类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更多通过“非接触”方式实现交流、贸易和其他交往,在这种趋势下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诚信体系和新的价值观,促进了人们道德、伦理观念的更新。因此,构建在信息文化基础上的信息文明将成为信息时代的主旋律。

总之,通过借鉴和吸收信息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战略体系,达到建成一流信息文明国家的目标。在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和扩散的初期,应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进行重点引导、支持和培育,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和总体战略,以形成良好的制度框架和环境。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市场引导和调节为主。而政府则应从长远出发,淡化直接参与经济运行的角色,着重提供和维护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的环境。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完善我国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这些努力,建成一流的信息文明国家,标志着我国基本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即成为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3》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