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周宏仁

 

一、电子政务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个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23个发达国家)所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事实上,电子政务已经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

1992年,克林顿就任总统时宣布,他的政府将是一个电子政府。当时,他的目的是要将美国联邦政府改造为一个“少纸的”政府,一个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政务的有效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政府,一个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内部业务流的“电子政府”。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至1996年元月为止,联邦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2000多个办公室,撤消了近200个联邦项目和执行机构,联邦政府的开支则减少了1180亿美元。在对居民和企业的服务方面,联邦政府的200个部局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作废了1万6千多页过时的行政规章,简化了3万1千多页的各种规定。“电子政府”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处理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业务的有效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技术确实向各级政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来建立一个能够更好地为居民和企业服务的政府,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的政府,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全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新经济的发展对现有政府的改造形成一种压力,并因而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企业和居民希望通过“电子政务”能去掉官样文章,简化官僚程序,使与政府的打交道更容易、更透明、更有效率,将与政府打交道的各个环节一体化,等等,并进而实现政府、企业与居民的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可以说,使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政府转变,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和居民的主要要求之一。此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希望借助于电子政务的发展,赶上新经济的浪潮,吸引新经济的企业入驻(如西班牙的巴塞罗纳、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拉);或者,借此扭转传统产业的衰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英国的罗斯里、德国的不莱梅)。

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工业化的行政管理的需求和技术经济环境相呼应,已经存在了二百年以上。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有可能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企业和居民建立直接的联系。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对原有的政府形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态。

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我国政府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化使许多政府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帮助政府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今天,无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或者国家安全的保障,都不能没有电子政务的支持。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竞争中的一个竞争力要素;也是提升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

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将对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包括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同时,建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无疑可以更好地实践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电子政务的业务模型和内涵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个,即: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因此,政府的业务活动也主要围绕着这三个行为主体展开,即包括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与企业的互动;以及政府与居民的互动。在信息化的社会中,这三个行为主体在数字世界的映射,构成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这三个信息化的主要领域。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一个发展热潮之后,目前正在向一个新的、更扎实的阶段发展;电子政务则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正在形成一个发展的热潮。预计,电子社区也将很快地受到重视并且成为全球信息化的下一个热点;因为,无论电子商务或电子政务都需要电子社区的发展来进一步地推动。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社会基础信息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社区。电子社区乃是信息社会的“根”之所在。

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事业),以及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下面五个不同的,却又相互关联的领域。

(一) 政府对政府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包括:首脑机关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之间、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公务员和其它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这个领域涉及的主要是政府内部的政务活动,包括国家和地方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如人口信息、地理信息、资源信息等;政府之间各种业务流所需要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如计划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公安、国防、国家安全等;政府之间的通信系统,包括各种紧急情况的通报、处理和通信系统;政府内部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文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等;以及各级政府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执行信息系统,等等。

(二) 政府对企业

政府面向企业的活动主要包括政府向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行政规定、即企、事业单位从事合法业务活动的环境,包括产业政策、进出口、注册、纳税、工资、劳保、社保等各种规定,政府向企事业单位颁发的各种营业执照、许可证、合格证、质量认证等。“政府对企业”的活动实质上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如构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协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加入国际竞争,以及提供各种各样政府信息的服务等等。

(三) 政府对居民

政府对居民的活动实际上是政府面向居民所提供的服务。政府对居民的服务首先是信息服务,让居民知道政府的规定是什么,办事程序是什么,主管部门在哪里,以及各种关于社区公安和水、火、天灾等与公共安全有关的信息。出生、死亡的登记,迁徙和户口的管理,结婚、离婚登记,自行车执照、驾驶执照的办理,车辆的登记,以及各种证件的管理和防伪(如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等,也是政府面向居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对居民的服务还包括各公共部门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等面向居民的服务。

(四) 企业对政府

企业面向政府的活动包括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按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统计信息和报表,参加政府各项工程的竞、投标,向政府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以及就政府如何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如何帮助企业发展等提出企业的意见和希望,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可供政府采纳的建议,向政府申请可能提供的援助,等等。

(五) 居民对政府

居民对政府的活动除了包括个人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款和费用,按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信息和表格,以及缴纳各种罚款等,更重要的是开辟居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使政府的各项工作不断得以改进和完善。政府需要利用这个渠道来了解民意,征求群众意见,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报警服务(盗贼、医疗、急救、火警等),即在紧急情况下居民需要向政府报告并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也属于这个范围。

当前,世界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就是围绕着上述五个方面展开的。其目标除了不断地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三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其更有效、更友好、更精简、更透明和更有效率之外,更强调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对原有的政府结构以及政府业务活动组织的方式和方法等进行重要的、根本的改造(Government Reengineering),从而最终构造出一个信息时代的政府形态。

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只有应用信息技术才可能获得的新的政府概念,如“一站服务(one—stop—service)”,即居民或企业只要去一个政府综合办公地点即可解决需要政府办理的所有有关事项;“无站服务(non—stop—service)”,即居民或企业只要进入一个政府网站即可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24×7”,即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居民或企业提供政府的服务;“居民关系管理(citizens—relationship—management)”,即掌握某些居民,以便有针对性地适时提供所需的政府服务,等等。

三、电子政务在全球的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的各项业务,实现政府业务流的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近五十年的历史。近五十年来,计算机在政府中的应用从技术上来说,经历了主机、微机加局域网、互联网三个阶段;从处理内容上来说,由数据管理、信息管理,逐步走向知识管理;从覆盖的范围来说,由政府内部的管理职能走向政府外部的服务职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相比,电子政务近几年来在概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构造和发展电子政务。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使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及其在帮助政府实现与企业和居民的互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第二个特征是,就电子政务的内涵而言,更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包括政府对企业、对居民的服务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服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两个主要的特征,是由于发达国家经过持续近五十年的信息化的努力,政府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种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基本完成,有可能利用互联网将政府的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和功能上向政府外部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互联网为重新构造政府和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国际上著名的爱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曾就2000年电子政务在22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做过调查研究,并将这22个国家和地区按电子政务发展的成熟程度依序分成四个类别:

(1) 创新和领先的国家:加拿大、新加坡、美国;

(2) 积极发展的国家:挪威、澳大利亚、芬兰、荷兰、英国;

(3) 稳步进展的国家:新西兰、香港(中国)、法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德国、比利时;

(4) 正在打基础的国家:日本、巴西、马来西亚、南非、意大利、墨西哥。

(一)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

政府信息网上发布是电子政务发展起步阶段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以美国为例,联邦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的项目大约仍有57%属于这一类,大体上是通过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政府机构、组织、官员、通信联络等。

2.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

在这个阶段,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布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这个阶段的一个例子是用户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政府的表格(如报税表)。上届美国政府(克林顿政府)曾经规定,在2000年12月之前联邦政府的最重要的500种表格必须做到完全可以在网上下载。这一点,已经按时实现。

3.政府与用户双向互动

在这个发展阶段,政府与用户可以在网上完成双向的互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用户可以在网上取得报税表,在网上填完报税表,然后,从网上将报税表发送至国税局。在这个阶段,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就某种事情,某个非政治性的议题,如公共工程项目,或某个重要活动的安排在网上征求居民的意见,使居民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决策。企业和居民也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政府提出询问或建议,并与政府进行讨论和沟通。

4.网上事务处理

援用上面举过的例子,如果国税局在网上收到企业或居民的报税表并审阅后,向报税人寄回退税支票;或者,在网上完成划账,将企业或居民的退税所得直接汇入企业或居民的账户。

这样,居民或企业在网上就完成了整个报税过程的事务处理。到了这一步,可以说,电子政务在居民报税方面是趋于成熟了。因为,它是以电子的方式实实在在地完成了一项政府业务的处理。

显然,这个阶段的实现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结构性调整,也必然导致政府运行方式的改变。因为,原来政府的许多作业是以纸张为基础的,现在则变成电子的文件了;原来政府与居民的“接口”是在办公室,或者在柜台、在窗口,现在则移到计算机屏幕上了。因此,需要调整原有的某些政府部门及某些人员;设立一些新的部门及新的岗位;重组政府的业务流程。这就是为什么说电子政务不仅仅是将现有的政府业务电子化,而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政府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只有这种改造实现了,电子政务才是真正地趋于成熟了。如果一个部门说它已经实现了电子政务,而机构和运行方式却原封不动,那么,这个部门的信息化肯定是不成功的。

上面所举的居民报税的例子,只是政府数百个业务流中的一个。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这数百个业务流的信息化不可能同时进行,更不可能同时趋于成熟;相反地,只能按照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一批一批地开发。因此,建设一个成熟的电子政务可能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二) 电子政务发展的几个特点

1.领导人的政治意愿与具体实现的结合

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大都首先源于国家或政府领导人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有力的领导。这些领导人从政治上确定了电子政务的目标并勾画了其所应实现的蓝图,也落实了相应的实施部门和所需的资源。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明确地定义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通过做哪些事情或完成哪些项目来达到这些目标。

2.以用户为中心

在电子政务实现的早期阶段,各个政府部门的网站都是按照政府的组织结构来设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要真正为用户服务得好,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来设计政府的网站。新加坡政府的eCitizen(电子公民)网站就是按照一个居民由出生到入殓的生命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所可能遇到的、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全部问题来设计的,是一个完全以居民为中心的服务网站。

3.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

“客户关系管理”是近年来在企业界非常流行的一种通过改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掌握客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来留住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技术。现在,这种技术也开始用于电子政务之中,帮助政府管理与其“客户”,即企业和居民的关系。因为,政府比任何企业或单位都有更多的“客户”,将“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引入电子政务之中,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客户”服务,从而建立新的、更好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4.不断增加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就前面所提到的电子政务的四个发展阶段而言,目前,很多政府都在实现由第一阶段向第二或第三阶段的过渡,即扩大电子政务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方面,葡萄牙政府的“2000-2006信息社会发展规划”,荷兰政府的“电子政务行动计划”,以及澳大利亚的“政府上网战略”在国际上都有较好的反响。  

5.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

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即通过一个门户网站可以进入到政府的所有部门,或者可以进入任何一个由政府向用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需要几个政府部门同时介入才能完成的事务处理,这种门户网站对用户来说极为方便。这种通过门户网站形成的用户与政府的互动,使得对于用户来说,政府的纵横交错的结构是“看不见的”。用户只需要在网上完成他所需要的与政府互动的事务处理,根本不需要知道在这件事情完成的过程中,他与哪些政府部门、哪些政府官员打过交道。这样,自然也就不需要看官员的脸色,更不需要行贿了。

这种通过门户网站实现用户与政府互动的形式,使人们受到某种启发,即它可能向政府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改造提供了一个过渡的机会。因为,要以信息技术一次性地改造现有的政府结构,工程太大,时间太长,代价也太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利用门户网站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在网上的事务处理,风险较小,等到能在网上完成的政府业务差不多都实现了,新的信息时代的政府形态也就可以有一个雏形了。

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建立的一个这样的门户网站是FirstGov。这是庞大而复杂的美国联邦政府向居民提供的第一个简单的、便于使用的、单点进入联邦政府的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居民可以进入大约二万个联邦政府各个部门的网站,搜索大约三千万个网页。网站按行政、立法、司法提供16个主题的分类政府信息,并且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风险不大的业务处理。这个网站目前每天大约有一万二千个访问者,被浏览的网页达每日十万页以上。

加拿大政府的门户网站,即www.canada.gc.ca.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将用户分为居民、企业、非加拿大公民三类,各类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到加拿大政府所能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

总的说来,目前电子政务的概念还在发展之中,或者说是发展的早期。即使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更不用说对整个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改造了。毫无疑问,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而且,有很大的创造性空间。

(三) 电子政务应用项目的发展重点

2001年3月23日至24日,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关于“e欧洲2002年”会议。会中提出,欧盟的会员国应以下述2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实现政府上网服务的优先考虑。由这些项目的设定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

1.面向居民的服务:

(1) 所得税:申报及评估通知

(2) 职业介绍

(3) 社会安全与福利(包括失业福利、家庭补贴、医疗费用、学生补助金)

(4) 个人文件(护照及驾照)

(5) 汽车注册(新车、旧车或进口车)

(6) 建筑许可申请

(7) 警察通告(例如,出现贼、盗等)

(8) 公共图书馆(分类目录、搜索工具)

(9) 证明文件(出生、婚姻):包括申请和递送

(10) 高等教育及大学的入学申请

(11) 动迁通知(地址更改)

(12) 与健康有关的服务(例如,关于各个医院提供服务的项目和情况、医院挂号等)

2.面向企业的服务:

(1) 雇员的社会贡献(所得税预扣)

(2) 公司税:申报及评估通知

(3) 增值税:申请及评估通知

(4) 新公司的登记注册

(5) 向统计办公室提供的数据

(6) 海关申报

(7)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报告

(8) 支付与采购

国际上也有专家提出,将政府的业务分为九类(即居民服务、司法与公共安全、岁入、国防、教育、行政管理、运输、法规与民主、及邮政),共165项,以评估一个国家电子政务的实现程度。

(四) 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遇到两个主要的难点。第一个难点是电子政务的一体化问题,即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既然要实现“一站服务”和“无站服务”,涉及跨部门和跨地区的政府业务处理就必须实现一体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许多业务流互相关联,实现相关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对政府的交叉监管意义非同小可。例如,国税的征收就涉及许多部门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协调。此外,如企业管理、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居民注册管理与税收管理、工资管理的一体化等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为此,除了业务流本身要在部门或地区间畅通之外,数据、技术、安全等都需要遵循某种程度的统一的标准。

但是,由于职责的划分和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要实现部门之间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法国和英国这种中央政府比较强势的国家,事情稍微好办一点。中央政府除了制订目标和政策之外,也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标准来引导部门和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德国和美国这类联邦制的国家以及意大利这类地方政府非常强势的国家,中央政府基本上无法对地方的电子政务发展进行干预或引导,电子政务的一体化就遇到相当的困难,成为一件头痛的事情。从国外的经验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需求来看,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比较有利于国家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换言之,就电子政务的建设而言,一个“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模式对国家比较有利。“逻辑上集中”是指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规范。

第二个难点是所谓数字鸿沟问题。前面曾经提到,电子政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互联网为其基础设施,而电子政务也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能上互联网呢?根据NetValue公司在2000年9月的调查,上网率最高的是美国,约有5100万户(51%);英国为730万户(38%);德国为850万户(24.7%);法国为400万户(16.6%)。截至到2001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370万,约占总户数的8.4%。如果不能做到居民普遍上网,那么电子政务只能是为少数人提供了方便和服务,使社会的强势团体更强,而弱势团体更弱,并因而强化了社会的不均。事实上,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如社会救济)往往可能正是那些无法上网的人。为了克服这个难点,许多国家都想了很多办法。如意大利的波哥纳市向所有的居民提供免费上网和电子邮件箱;加拿大和新加坡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计算机的补助;牙买加利用邮局,英国利用公共图书馆,印度利用公共信息亭等方便居民就近进入政府网站,等等,设立公共信息亭的国家正在逐渐增加。因为,它不但可以帮助居民上网,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还面临两个比较大的制约因素。其一是所谓个人隐私问题,许多居民担心自己的数据都交给政府之后,个人的隐私是否还有保障。虽然一些国家已经完成了相应的立法,如数据保护法,但是仍然无法解除居民的疑虑。去年在美国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有65%的居民希望电子政务发展的步伐放慢一点,主要的顾虑就是担心隐私无法得到妥善的保护。另一个比较大的制约因素是安全和认证问题,特别是由第三方完成的认证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与技术密切相关,但是并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是怎样通过各种努力来建立可靠的认证系统并在实践中赢得公众的信心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发展,与信息化在企业的发展一样,不是一件轻易可以取得成功的事情。据Standish Group的报告,美国2000年所有的政府和企业的信息技术项目中,就预算、功能及按时完成三个指标衡量,大约只有28%算是成功的,23%的项目被撤销,其余的项目只能说是部分成功,不能完全按上述三个指标完成。

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工程项目之所以成功率不高是因为对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误解,即把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当作是技术人员的事,认为给了钱、给了人事情就可以办成。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政治领导,而不是技术领导。因为,电子政务是一场改革,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一场革命。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个人和集团的利益无法触动,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电子政务在整体上不可能成功。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电子政务”中的关键字是“政务”,而不是“电子”!

四、电子政务与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电子政务的发展有赖于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机构(主管部门)的建设、人力资源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法规的建设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实现“数字签名”所必须建设的“公钥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在技术上和法规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这个基础设施对于实现电子的或网上的“事务处理”,使电子政务达到其成熟阶段具有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公钥基础设施”也是信息时代所有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设施。

许多国家组织都对“数字签名”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包括欧洲联盟(EU)、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L)、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以及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of Commerce)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国际上也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约20个)完成了与数字签名相关的立法,如德国、美国、加拿大、丹麦、新加坡、以色列、南朝鲜、古巴、阿根廷、智利、菲律宾等,并正在加快“公钥基础设施(RKI)”的发展和建设。

众所周知,网上活动最重要的问题是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正是保证网上活动安全进行和保护隐私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公钥基础设施是由硬件、软件、各种产品、过程、标准和人构成的一个一体化的结构,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能在电子事务处理中建立信任和信心。公钥基础设施应该做到:

·确认发方的身份;

·保证发方所发信息的机密性;

·保证发方所发信息不被篡改;

·发方无法否认已发该信息的事实。

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数字签名的过程,其核心环节是:(1)发方的身份是由第三方(证书管理机构——Certification Authority)根据发方提供的私钥来辨认和确认;(2)辨认后,由证书管理机构发出包含公钥在内的发方身份证书并锁定所发文件;(3)收方需要自动向证书管理机构该查下列事项:(a)这份身份证书是否正确,(b)发方的身份证明是否已经失效、过时,(c)发方文件是否被“动过手脚”,(d)所发文件是否与发方身份相符,等等。

公钥基础设施包括:一整套的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一个在地理上合理分布的、有相当数量的证书管理机构位,以及一个包括发方、收方和证书管理机构在内的数据通信网络(软、硬件设备)。建立这样一个公钥基础设施,显然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务,而且与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和有效运转息息相关。由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建设均有赖于数字签名的实现,公钥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及对其庞大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国外,公钥基础设施的建设尚处于通过试点取得经验的阶段。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个国家的公钥基础设施可能不止一套,可以有针对不同领域和用途的多套公钥基础设施系统。因为,所处理的业务不同,对公钥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有些国家也将证书管理机构(CA)定义为“证书服务商(Certification Service Provider—CSP)”,就像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CSP(内容服务提供商)、ASP(应用服务提供商)等一样,可以由企业或私人来承担,不必都是官办。当然,就电子政务的发展而言,为了确保政府的安全可靠运行和政府通信的保密和安全,专门为政府部门服务的“证书管理机构”的组建自然是由政府来规划和组建。

在研究、开发和建设国家公钥基础设施的同时,各国对与数字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也相当重视。一个关于数字签名的法规一方面要确定:在哪些领域和在什么情况下,电子文件和数字签名是可以使用和认可的;数字签名在法律程序中作为证据的使用;禁止对于法律许可的数字签名的“歧视”;对法律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安全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和技术认证,等等。另一方面,与此有关的立法和法规还要制定公钥基础设施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给“证书管理机构”的建立制定一个管理的办法和规定,如证书管理机构的资格认证,确定证书管理机构的法律责任,以及国家对于证书管理机构的管理部门,等等。此外,数字签名法还涉及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包括国外证书管理机构的确认办法和标准;境内证书管理机构向国外提供服务的管理和规定;以及第三国证书管理机构的确认和法律地位等等。为了帮助各务制订相关的立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L)已经准备了相应的法律范本,可供参考。

公钥基础设施(PKI)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新的事物,也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它的重要性和未来的产业规模均不可小视。因此,国家对于公钥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尽快制定一个包括立法、行政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当然,数字签名的技术本身还在不断地发展,也有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或新的技术,值得密切关注。为此,有关的发展规划、行政管理和立法都需要有相当的弹性。

五、从国际经验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决不是有了投资,买了设备和软件,或者说政府上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一个基本情况是:硬件>软件>应用,即重硬轻软,硬件比软件先进和齐全;系统硬件和软件的配备超前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运行。国外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 发展电子政务的中国国情

就整体而言,比起发达国家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政府中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还不算长,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情况更是如此。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的应用在各部门的发展很快,但总的来说,在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许多的政府部门不仅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在许多地方,数据处理的能力也还十分落后。因此,与发达国家强调的电子政务重点在于“面向用户的服务”上有所不同,我们要看到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是政府实现对用户服务信息化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把政府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面向用户的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结合起来,综合加以考虑和规划。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争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因为电子计算机在政府中的应用时间不长,在我国政府各部门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的计算机文化。电子政务的发展,无论在它的内容和方法上,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阻力,特别是当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某些部门或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当电子政务的发展影响到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时候;当电子政务要求政府行为更加透明而使得贪污、渎职不易发生的时候。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形形色色的社会阻力是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慎审规划,小步快走”原则

“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张要快”是全球对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一个共识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由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资金和技术密集、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比较高、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不断提供新的设备和手段等等。

“想得要大”是根据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期,审慎地确定电子政务长远的发展目标,或者说一个期望实现的“电子政务”的蓝图。这个规划的目标应该是产出明确的、可以测量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规划要“大处”着眼,“远处”着眼;要有充分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起步要小”是要以小的、容易实现的、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确保“初战必胜”。或者,将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项目组织实施。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在实践中锻炼队伍,获得经验,汲取教训;也是为了“以小胜求大胜”,取得领导的信任和用户的支持。

“扩张要快”是在已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扩张的步伐,尽快拿下这个系统所应有的全部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三) 电子政务实现中优先级的考虑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优先级问题,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能力的建设。

1.从经济效益出发的优先级设定

经济效益显著的电子政务项目可以列举下面一些例子:

(1) 增加税入:各种税收管理系统,如所得税、增值税、财产税、海关管理系统(确保关税收入),以及各种费用管理系统(如公共卫生费、车辆费、注册费、执照费等)。此为“开源”,凡能帮助政府增加收入者均在此列。

(2) 财务管理:包括工资管理、支付和开支管理、各种投资和建设项目的管理等。主要目的是保证资金进出的有效管理,实现“节流”。

(3) 资源和计划管理:如地理信息系统(乃基础之基础)、资源信息系统、土地与地产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系统等。这类系统通过有效和高效率的管理间接产生经济效益。

(4) 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如工商企业管理系统、进出口管理系统、国内与国际贸易管理及市场信息系统、产业部门统计分析与市场预测、经济分析及投资数据、新技术及技术转让机会信息、专利信息、外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各种相关的政府法规信息及服务系统等。

我国的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的成功是这类项目的典型例子。国际上,许多政府都将与“增加税收”有关的系统列为电子政务工程的第一优先。北京市开发的网上企业登记注册审批系统则是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的典型例子。

2.从社会效益出发的优先级设定

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的电子政务项目可以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1) 面向居民的各种服务系统:如居民登记系统,包括出生、死亡、婚姻、迁移等,居民身份证、护照发放系统,自行车、汽车执照和驾照发放系统,各种证件的防伪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如失业补贴发放、求职援助等,社区的各种服务和管理系统,土地和住房的注册登记系统等。

(2) 警察与公安系统:如出入境管理系统、罪犯管理系统、监狱管理系统、毒品管理系统、交通监测和管理系统,以及其它的公安管理系统等。

(3) 公共教育和文化系统:如电子入学管理系统、大中小学上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明查询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社区公共信息中心等。

(4) 医疗与保健系统:如医院信息系统、网上挂号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网上药物销售系统、器官移值信息中心、血液中心、医疗保险系统等。

(5) 环境保护和环境信息系统:如环保信息系统、气象预报系统、地震监测系统等。

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解放军总参联合开发的“绿网工程”是花钱少而社会效益巨大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个工程通过中国社会发展互联网联接近1000个人迹罕至的解放军边疆哨所和老少边穷地区,军民结合,将党中央的声音和信息实时地送到战士和居民中,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绿网工程”对部队周边村镇的辐射效应说明,“信息先行”可能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新思路和新战略。已经发出670万张卡的上海社会保障卡系统是政府实现为居民服务一体化的典型例子。

3.从政府自身建设出发的优先级设定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列举以下几类:

(1) 提供政府核心业务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如国防、安全、情报系统,首脑机关(党中央、国务院等)的各种监控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公文流动管理系统,内部通信系统,信息与知识管理系统等。

(2) 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反腐倡廉:如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电子采购系统、政府工程招标系统等。

(3)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如各种法律信息系统、政令信息系统、文件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

上面所列举的仅仅是发展电子政务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考虑的一些系统和项目,而电子政务所可能覆盖的政府业务范围则远比这里所列举的要多得多。

(四)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

朱镕基总理明确指出:“政府信息化的发展要与政府职权能转变相结合”。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应该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而不是以政府的部门或地区为规划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

从国外的情况看,无论是中央政府各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均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化,以避免固化或强化现有的政府结构,不利于通过信息化来实现政府的重构。

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就是像胡锦涛同志指示的那样,“对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瓶径问题,如有可能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推动其解决,我们就应该下功夫切实加以推动。”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一个一个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既满足了政府的急需,又有利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的重构。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李岚清同志的指示:“我们首先强调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强政府的有效管理……使政府各项监管工作更加严密、有效”,对于确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优先领域十分重要。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给政府重新“梳一次辫子”。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业务流的“辫子”先梳理出来。等到按照优先顺序把“辫子”梳完了,一个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就出来了。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业务流就是要转变的政府职能;而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部门就是要调整的政府机构。

(五) 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发展电子政务

我国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采用个体经济的办法任由部门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搞重复建设,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这种“量体裁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方法,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摒弃。

实际上,电子政务中包含许多的标准“零部件”,如人事、财务、计划、公文、档案、日程安排、国有资产、器材、图书资料、考勤管理及政府网站等等,不下数十种。如果这些“零部件”都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由企业来开发,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软件的先进性、质量、以及升级更新等都有可靠的保证;更重要的是,这些“零部件”本身就可以形成和支持一个相当大的软件产业。

因此,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首先要将电子政务的“零部件”规范化和标准化。而电子政务“零部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关键则在于政府业务过程的规范化和数据模型的标准化。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来实现,有些可以通过技术政策来引导和推进,有些则可依赖于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占有份额大的产品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或规范。

建立政府与企业某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有可能使双方都从中受益。这方面,美国亚里桑那州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例子。这个州的交通局将全州的汽车驾驶执照的发放系统完全承包给了IBM公司。州政府不拿一分钱,从系统设计,硬、软件的购买,系统的集成,直到系统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一概由IBM负责。条件是IBM从每个驾驶执照的发放中收取一个美元。这个系统建成以前,居民到交通局办驾照的平均等待时间是45分钟,州政府为发放每一个驾照料要付出6.6美元。系统建成以后,居民在网上办驾照的平均时间是3分钟,而州政府为发放每一个驾照所付的支出降至1.6美元。

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第一,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不一定非要政府投资不可。不仅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具有很大的潜力,居民也是电子政务的一个“财源”。设计得好,可以做到政府、企业、居民三赢。第二,政府和企业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各有自己的角色。政府的职责是完成法律赋予政府的职能,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政府的角色是准确地提出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系统开发的任务应该留给企业去做。如果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建立一支队伍去搞本部门的系统开发,不但成果不能商品化,而且为内部人员非法修改系统和犯罪提供了机会。

六、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新的思路。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结果,使得任何一个企业和单位的业务活动及其相关信息都记录在案。这种记录在案的信息通过网络的联系成为可以随时随地取得和进行归纳分析的原始信息。充分利用这样的原始信息就有可能实现宏观管理的微观念化和微观管理的宏观化。宏观管理的微观化是指如果宏观管理需要,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的信息源,准确地掌握微观的信息。微观管理的宏观化则是指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微观管理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和思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已经有可能建设各种超巨型的国家管理信息系统。例如,一个国民信息系统可以将我国十三亿人口由出生到去世的全部过程通过无数个单位和无数台电脑在网上的连接来实现。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查阅任何一个公民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全部数据和信息。一个汽车厂的产品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追踪它所生产的每一辆汽车在任何时候的位置,通过售后服务系统了解其生命周期中全部的维修和质量问题,甚至全部另部件的历史,从而反过来改进汽车的设计、制造和销售。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都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治国、治企、治校,甚至治家等不可或缺的管理现代化的工具。

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需要发展的大型国家信息系统数以百计。其中,有一些系统带有基础性和根本的重要性,提前开发好了这些系统,可以为所有的其它系统的开发铺平道路。为此,需要国家集中精力抓好这些带有基础性和根本重要性的系统,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打下百年的根基。毫无疑问,应该从具有不变性的、最急需的国家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入手。

根据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可以考虑优先和重点发展以下十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中,有的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在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系统重新评估,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和应用水平,实现规范化和一体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的则需要尽早着手规划和试点,早日形成一定的功能,以便为我国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一个长远的、坚实的基础。

宏观经济管理急需的四个国家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海关管理信息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无数经验证明,只有与业务流重合的信息流才是准确可靠和可持续的。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所需的信息基本上均可由这四大系统提取。金融系统虽然不完全是政府的信息系统,但是,它的极端基础性和重要性使政府不能不关注它的进展,从而在政策上促进和推动它的信息化。

金融、税收、海关、财政四大信息系统的建成并最终互联网互通和一体化对于居民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现金流量的控制,增收节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财政金融监管和审计,廉政和反贪,宏观经济的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的发展都带有根本性的意义。

保障社会安定急需的二个国家信息系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公检法司管理信息系统。

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政府准确地掌握社会情况,制订政策,帮助社会弱势团体,确保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还可包括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如雇、佣双方信息在网上的发布,政府和社区的再就业培训计划和申请,国家和地方对中小企业的补助计划和申请,等等。公检法司管理信息系统对确保我国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常明显,毋庸赘述。这类系统也是很多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发展的对象。

四个基础性的国家信息系统:电子身份证与居民注册信息系统、企业注册信息系统、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这四个系统是整个国家信息系统的基础之基础,将影响我国所有的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很多国家都对电子身份证的发展非常重视。1990年12月,芬兰成为全球第一个向居民发放电子身份证的国家,由芬兰人口登记中心负责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加,原有的户口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电子身份证与居民注册信息系统,可以给每人一个“标识号码”,不仅从生管到死,还可以不分地区、不分单位的进行居民管理。事实上,这个系统是金融、税收、海关、财政以及一切涉及到“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政府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在美国,每人一个社会安全号,上学、求医、银行存款、报税、买股票等等无处不用,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了这样一个“标识号码”,利用互联网上分布的数据库,经过授权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键入一个身份证号码就调出所有与某人有关的数据和信息。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之中,企业(包括金融企业)成为主要的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财源,掌握每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注册登记、生产、经营、进出口、纳税、直至企业的注销,对政府政策的制订、税费的征收、有效的管理都极为重要。因此,一个分布式的、全国联网的各类企业注册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民经济的宏观和微观管理都具有战略重要性,也是许多以“企业”为对象的信息系统的基础。就像每一个居民有一个唯一的“标识号码”一样,每一个企业在这个系统中也应有一个唯一的代码,使获得不同授权的使用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查到与该企业有关的不同等级的信息。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信息系统之一。美国国防部早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全球所有国家的数字地图,精度在一米之内。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是所有以“地”为对象的其它信息系统的基础,如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加快建设我国的国家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严格地讲不是一个信息系统,而是一个产生位置信息的支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战略重要性非常明显,因为,有了它,可以确定任何物体的地理位置。除了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之外,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全国机动载体(飞机、汽车、轮船等)的管理信息系统,随时掌握任何一个机动载体的地理位置,并因而将大至国家安全,小至灾难救援置于掌控之中。全球定位系统还具有很大的民用价值,例如,可以帮助父母照顾小孩,帮助子女照顾年迈的父母。

上述十个系统,可以使国家的人、财、地都有可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因此,它们的战略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除了这十大系统之外,还有国防、国家安全、情报等信息系统也非常重要,需要有关部门专门规划和开发。

七、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是所有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要确保安全,这是毫无疑义的。由于时间所限,这里仅对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 安全、成本、效率的权衡

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对于安全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将安全问题绝对化,不是“越安全越好”。一个门需要几把锁,取决于门里放了什么东西。显然,锁越多,“安全”的成本就越高,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系统要求,实现“恰到好处”的安全。换言之,在设计系统安全措施的时候,必须根据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考虑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权重,并求得适度的平衡。

目前,国内有一种趋向,好像建一个系统就要搞一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理由是要确保系统的安全。专网太多,不仅将使电子政务的投资急剧增加,而且,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专网太多,还给政府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造成许多壁垒,降低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信息系统的效率,给中央政府为了监控和决策而获取信息带来了很多困难,利少弊多。

为了保证国家的核心机密,有必要建设若干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但是,进入这种专网的系统越少越好。因为,进入这种专网的系统越多,专网的安全就越没有保证。

(二) 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因此,有必要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的科学管理,使我们关于安全问题的决策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可以通过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四个环节来加以规范化并进而实现有效的管理。

1.安全评估

什么系统需要专网,什么系统不需要专网;什么系统需要加密措施,什么系统不需要加密措施,应该通过系统的安全评估来回答。安全评估应该从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回答系统中的信息究竟有多么重要,在安全上究竟受到哪些潜在的威胁,这些威胁有多么严重,如果信息或系统受到侵害将造成什么后果,才能确定系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安全措施。我国的有关部门早有一套国家机密的安全分类和保密规定,只是在新的形势之下,需要进行一些新的调整和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有必要建立一套我国电子政务安全评估的标准程序,而任何系统在可行性论证阶段都必须完成安全评估。

2.安全政策

在安全评估的基础上产生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安全政策,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分类、与安全等级相对应的安全措施的要求、对参与系统开发和运行的企业(特别是外企)的要求和约束、系统安全的审计、安全问题的报告制度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急措施等。

3.安全标准

在电子政务安全政策的指导下,需要制订具体的,对每一个安全等级的政府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系统的安全,运行的规范,数据和软件的备份,系统的物理安全等。有了这个标准,每一个政府信息系统只要“对号入座”,参照标准执行即可。这样,不仅有利于安全管理,还可以节省各部门和系统在安全问题上耗费的人力和财务资源。

4.安全审计

每一个政府信息系统在建成和运行的过程中,都应该接受部门的安全审计,以确保政府的安全政策和安全标准得到落实。

我国政府信息系统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考虑分为公用网(即互联网)、公用专网(虚拟专网)与专网(光纤网)三等,根据安全评估的结果按安全标准选择使用。政府信息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虚拟专网技术,既使系统有必要的安全保障和专业化的网络管理,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专网建设投资。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

来源《中国信息年鉴-2002》

 

 

【关闭本页】